晚清教育改革師法日本 大量科學名詞從日文移植

2021-01-14 鳳凰衛視

核心內容:清廷實行教育改革是師法日本,各級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都是全套引進自日本……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科學名詞都是從日文移植來的,這是日式漢語詞彙使漢語的表達能力得以與時俱進。

鳳凰衛視1月14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在中國近代科學史上,洋務運動和百日維新都對科學在中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前者學的是船堅炮利,是宗西方列強為師,而後者則是要變法圖強,多少是受到了鄰國的刺激,這是鄰國就是日本,在歷史上都是日本以中國為師,而明治以降,日本「脫亞入歐」成功,國勢漸強,1894年甲午一戰,清廷震動、舉國譁然,也讓不少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應該向日本學習了,比如當時風頭最健的維新人士梁啓超曾經主張國家要強盛,就必須多翻譯多閱讀西方書籍。

而到了1897年,梁在上海提出翻譯書籍要「以東文為主而輔以西文」,同年,官方機構的京師同文館也增設了東文館,「日本熱」的興起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時西文書,特別是科學方面的書籍比較貴,這些內容大多都有日文的譯本,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文也相對的比較容易掌握,和「日本熱」相對應,日本國也出現了一陣「清國熱」,據統計,光是1906年就有五六百名日本教師來華執教,當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應中國方面的邀請,由於清廷實行教育改革是師法日本,各級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都是全套引進自日本,辦學之初,師資匱乏是當務之急。

日本人走進來,中國人也在走出去,甲午戰爭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中國就派出了第一批赴日留學生,在張之洞等人的倡議下,清廷開始放寬政策,鼓勵人們以多種方式前往日本學習,科學制的廢除也讓舊知識分子仕途渺茫,轉而尋求新路,由此赴日留學潮開始波形壯大,「以日為師」也為中國帶來了許多新鮮的詞彙,比如我們以前說過的「科學」這個詞就是來源於日本,另外,像是方程式、微積分、數學、電流、紫外線、細胞等,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科學名詞都是從日文移植來的,這是日式漢語詞彙使漢語的表達能力得以與時俱進,不過在當時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扎紮實實學自己科學而取得成就的很少見。

比如,王國維進入東京物理學校先是學習自然科學,魯迅赴日學醫,但是後來都轉行了,丁文江、李四光雖然也曾留學日本,但是他們獲得真才實學,在地質方面成為一代大家,還是留學英國的後果,總之,留學生在日本大多過的是「談革命、寫文章」的生活,隨著「以日為師」運動的式微,另一個更大規模的「留美運動」到來了,中國科學的發展之路開始走上了正軌。

《騰飛中國》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晚清改革與等不及的年輕人
    光復會的會長是蔡元培,這位文質彬彬的晚清翰林,此時造炸彈、製毒藥、培訓殺手,幹起革命來生猛異常,與後來任北大校長的儒雅形象判若兩人。02  欺騙民眾,虛假改革,苟延殘喘……長期以來,對於晚清最後幾年的立憲改革,歷史教科書大多如此評價。  誠然,我們完全可以批評晚清改革存在各種失誤,痛斥統治階級腐朽沒落。
  • 日本為何要去漢字化?
    不管是日文還是韓文,兩個語種中代表名詞的文字,都可以寫成漢字,字形相同,意思也一樣。甚至有些文字的發音都相同,因為這些文字本身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漢字有它獨特的優勢,舉個例子,資本主義這個概念,誕生於歐美文明,如果用日文翻譯,就會出現一連串的日文詞彙,繁瑣冗長且表意不清。
  • 【科學普及】生物學裡的「細胞」一詞,竟是源自一位晚清數學家的奇...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現代漢語中的意譯詞語,大多數不是中國人自己創譯的,而是採用日本人的原譯」。「原子」「分子」等大量學術詞語姑且不論,就連「科學」「社會」「民族」「宗教」等今天的日常詞語,很多都來自日本學者的對西方語言的翻譯。但也有不少重要詞語是中國人自行創譯的,「細胞」就是它們的一個代表。
  • 《習仲勳畫傳》日文版在日本國出版發行 日文書名:《習仲勛の生涯―改革開放の立役者》
    『習仲勛畫伝』(人民出版社)の日本語版(科學出版社東京)は、北京國際ブックフェア期間中、科學出版社のブースにで展示し、と同時に日本全國で発売す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習仲勳畫傳》一書日文版,由科學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近日在日本出版。今年北京國際書展開幕之際,在科學出版社展臺展出,同時在日本全國發行。《習仲勳畫傳》是「改革開放元勳畫傳叢書」之一,由夏蒙、王小強主編,於2014年11月出版。
  • 晚清與印度,一樣的不痛不癢改革和購買國外武器,一樣的外強中乾
    所以,晚清的軍事改革也是註定要失敗的。一開始,清廷還算是花了功夫去仿造新式武器。但是,越仿造越發現近代軍工體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建設起來的,而且西方的發展日新月異,等好不容易追到人家當年的立足點的時候,西方又向前走了很遠很遠。
  • 明治維新教育改革: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為國家的未來儲備大量人才
    公元19世紀中葉,還處於閉關鎖國階段中的日本被強行拉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與此同時,大量的外來文化快速湧入日本國內,日本人對西方強烈的好奇心也在此時被重新激活。在統治階級意識到日本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之後,隨即開始著手進行教育改革,意在為國家培養大量人才,以此推動日本的近代化改革。
  • 論日本江戶時代西方教育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
    從當時藩校開設的課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藩校的教育內容有所拓展,同時,儒家思想對「蘭學」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洋學史研究序說》中,佐藤昌有這樣的描述:「洋學(蘭學),是在舊學問,特別是儒學教養的基礎上移植的西洋學術,不是西洋學術本身。但這並不意味著洋學只不過是在儒教的觀念上嫁接的西歐科學知識體系。」
  • 清末中學教科書中是如何寫日本的?
    隨著交通、資訊的發展,國人對於日本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有了進一步的拓展,除了通過以往的文獻記錄、眾多的日本圖像、直接的東遊來了解日本,最引人注目的——晚清學制改革帶來歷史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教科書的出現和完善,使國民對於日本的了解進入了普及化和統一化的過程。
  • 打卡眾籌switch主機移植遊戲日本遊戲《夜廻》
    說實話這款聽到這款遊戲移植到蘋果上我還是有點意外,《夜廻》以及續作《深夜廻》都是很不錯的遊戲,但是它沒有中文,只有日文以及英文。
  • 晚清時,為什麼在東三省推行官制改革?
    晚清時,除了各個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受到列強的侵擾,邊疆地區同樣不安穩。新疆、兩廣,東北的壓力尤其大。這裡要同時面對俄國跟日本的不斷侵擾。俄國人想把長城以北的土地吞入腹中,日本野心更大,準備以東北為跳板,一口氣吞下中國,乃至是亞洲。東北面臨的壓力劇增,就要迫使他們做出新的變革。
  • 崔文東 | 晚清女作家湯紅紱翻譯小說的文化譯寫(上)
    一九〇三年夏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府女子師範學校[4],一九〇七年秋因病回國。據她自稱,因為「二三舊友,欲延予為擷秀女塾教授,再三辭不獲」,遂投身於女子教育事業,又由於「上課之暇,諸生每欲予譯述一二短篇小說,以資談助」,從而走上小說翻譯之路[5]。湯紅紱一人身兼女留學生、女教師與女小說家三種角色,可謂晚清新女性的代表。 與此同時,湯紅紱著譯兼備,堪稱難能可貴。
  • 國育未來教育科學(深圳)研究院名譽院長鍾秉林:主動應對教育改革...
    國育未來教育科學(深圳)研究院成立大會前不久在深圳市學苑賓館成功召開。大會圍繞未來教育創新發展、區域教育創新發展的理念與實踐、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協同發展與深圳先行示範等熱門話題召開為期一天的研討會,並成功舉行了國育未來教育科學(深圳)研究院成立儀式。
  •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場真正意義的教育變革
    」 教育是非常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課程、教學、管理、人事制度等各項改革任務當中,教育評價改革是一個「卡脖子」難題。 先進的理念、科學的制度、規範的管理,都不能脫離和超越評價「指揮棒」的制約。
  • 崔志海:近十年來的國內晚清政治史研究
    連振斌的著作就鑲藍旗蒙古人錫良與清末新政的關係做了考察,內容涉及錫良在清末教育、經濟、政治、社會改革及邊疆邊政上的主張和實踐,對錫良給予了積極評價。在過去10年裡,學界對晚清制度史研究也表現出極大熱情,發表了大量論著。
  • 據說祖先是古中文的日文,如今國人學習還搞不懂這些名詞……
    剛剛萌生去日本留學的想法,看了些資料,儘是些不懂的專有名詞,什麼是QS,什麼是GPA,語言學校又是什麼?不讀懂這些專有名詞,糊裡糊塗地去留學怎麼行!QS世界大學排名 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是歷史第二悠久的全球大學排名,第一次發布於2004年,QS全球教育集團每年9月會進行排名更新。
  • 晚清有位牛人,差點將日本變成中國一個省,卻被一個女人破壞
    晚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時刻,也正因為有了晚清這個開端,日後列強才會肆無忌憚的中國。此時的中國雖然人才很多,但是無奈社會發展已經落後西方國家一個檔次,甚至在晚清末期,政府人員還在發展小農思想。此後李鴻章等人主導籤訂了《辛丑條約》賠了大量白銀出去,之後的《南京條約》又導致清政府割讓了土地,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讓本來就不富裕的清政府不堪重負。在晚清的時候,國內發生了許多的戰爭,由於當時政府的消極抵抗,我們的形勢已經開始處於不利的位置了,後來可能是被打怕了,清政府居然在面對日本的挑釁的時候也是一味忍讓和屈服。
  • 不經過專門學習,國人能看懂日文嗎?日本人能看懂中文嗎?
    因為日文裡有很多漢字,那麼,沒有學過日文的中國人,能不能看懂日文呢?沒有學過中文的日本人,能不能看懂中文呢?說實在的,我自己還真試過讀日文。一些漢字多的,有的能了解個大概意思,尤其上下文聯繫起來時。但也就是知道個大概,離完全讀「懂」應該還差了很遠。
  • SGU大賞——筑波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跨學科計劃
    另外提前預告:筑波大學將於本月中下旬針對SGU項目舉行online說明會,具體時間安排將隨後放出, 1、解讀官方說明 對筑波大學學部設置方式有所了解的同學一定知道,與其他大學設置學部不同,筑波大學為了進一步提升跨學科交流,進行橫斷式教育,特意設置了「學群」與
  • 潘光哲 | 從「新名詞」到「關鍵詞」: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視角
    就以《學務綱要》而言, 固然有此等「命令」, 自身卻是逃避不了那些「外國無謂名詞」的「天羅地網」, 它大量引用日本憲法以解釋「民權」「義務」等等詞語的意義, 即知其一二; (3) 另一個例子, 則發生在張之洞本人身上。據說, 當張之洞督管學部之後, (4) 閱看公文, 眼見稿中有「新名詞」, 便即批曰:「新名詞, 不可用」。部員某, 年少好事, 夾了張條子, 文曰:「新名詞亦新名詞, 不可用」。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梁啓超新文體改良文言的另一途徑,是大量借用與中國同文的日語新詞彙,並在行文中雜以歐式語法,體現出向歐化開放的語言策略和文體的近代化趨向。明治維新後,日本語彙中出現了許多西學背景、漢字書寫的「新名詞」。西學東來學術渠道的建立,給晚清中國帶來了一個新名詞新學理大爆炸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