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Track運動捕捉技術精準定位,為Salto機器人提供技術支持

2020-12-23 站長之家

在2020年5月31日至8月31日舉辦的ICR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會議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們公開介紹了最新款機器人Salto-1P。

機器人Salto-1P的初始版誕生於2016年12月,研究靈感來源於非洲一種小型夜行靈長目動物——塞內加爾嬰猴(學名Galago senegalensis,英文亦稱Senegal bushbaby),嬰猴擁有強壯的後肢與長尾巴,它們能夠快速跳躍前行。生物學家發現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這些以彈跳為主要移動方式的生物之所以能跳得如此之高,是由於它們在彈跳之前通常都會呈蹲伏姿勢。

與嬰猴一樣,Salto也擁有嬌小靈活的身軀,並同樣在彈跳前呈蹲伏狀。Salto重100克,蹲伏時僅15釐米高,而其伸展後單單腿長就達15釐米,完全伸展後全身長30釐米。彈簧狀靈活的腿部保證了它在跳躍過程中能夠彈跳得更高、更快。

Salto全稱SAltatorial Locomotion on Terrain Obstacles。Saltatorial在拉丁語中是跳躍的意思,也是生物學家在提到跳躍物種時常常使用的詞語。Salto-1P機器人的特別之處是,其最初版的垂直跳躍高度在全靜止起跳狀態下就可達1米,按比例計算,其跳躍速度和高度已遠高於人類及世界上現存的其他所有機器人。

2016年12月最初版的Salto受到跑酷動作啟發,可以進行連續兩次彈跳,通過第一次起跳後,Salto可以通過腳蹬牆壁指定位置進行第二次起跳,這就使Salto的總彈跳高度大大增加。

Credit: YouTube @UC Berkeley

2018年,研發團隊為Salto增加了大量新技能,可連續跳躍10分鐘以上,並在該過程中連續跳躍100次以上,最高彈跳高度提升至1.2米左右,速度可達13km/h。不同於傳統機器人,2018版的Salto甚至可以跟隨目標,在複雜路況中判斷障礙物所在的位置,並靈活地躲避障礙持續行進。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alto研發團隊的主負責人Justin Yim說道:「小型機器人在很多方面都很有用,比如在大型機器人或人類無法適應的地方到處跑。例如,在一場災難中人們被困廢墟下時,機器人在找人方面會很有用,而且對救援人員來說不會有危險,甚至可能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比救援人員更快地找到搜救目標。我們希望Salto不僅要小,而且要能跳得又高又快,這樣它才能在這些困難的地方無阻前行。」

研發過程中,為了順利驅動Salto的彈跳動作,光學運動捕捉技術對於實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發團隊購置了十多臺OpitTrack Prime 13紅外光學攝像頭並安裝在房間的頂部,用於實時追蹤並獲取Salto在房間中的空間位置等信息。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科研人員獲取Salto的橫向或縱向移動速度、彈跳角度等重要參數。Yim說道:「我的電腦作為地面信息接收基站,聽從動作捕捉系統的指揮。當獲取了機器人所在位置後,電腦可以計算出我們希望機器人所做的動作數據,並發送無線電訊號給Salto,讓它知道我們希望它的彈跳角度,以及如何伸展它的腿(以達到最好的彈跳效果)。」

Credit: YouTube @UC Berkeley

比起2018版的Salto,2020版的Salto同樣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進行研發,並可以準確地落在更小的目標物體上。如下圖所示,作為地面信息接收基站的電腦給Salto發送縱向彈跳速度信息以下達彈跳指令,讓Salto可以分別跳到0釐米刻度點、10釐米刻度點和40釐米刻度點。在實際實驗過程中,Salto從-23.4釐米刻度點起跳,分別跳到了0.8釐米、11釐米和38釐米刻度點,實際誤差分別是0.8釐米、1釐米和-2釐米,相較之前的版本誤差大幅降低。通過高精度的位置追蹤技術和彈簧改進,比起2018版,2020版Salto可以通過其自身慣性測量裝置(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進行平衡保持和前進角度自測,且其跳躍距離標準差也相應從9.2釐米降到了1.6釐米。

Credit: Precision Robotic Leaping and Landing Using Stance-phase Balance

研發團隊在2020年發表的有關Salto-1P的最新論文中指出,最新版Salto已經可以通過其機載處理與傳感器進行自主起跳和落地,但缺少了動作捕捉系統的定位幫助,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自主起跳和落地信息的準確性。

Salto-1P彈跳系統未來在機器學習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OptiTrack動作捕捉系統為Salto的機器訓練提供了精準的空間信息,並且將繼續輔助其完成各種複雜的室內實驗。

相關焦點

  • OptiTrack運動捕捉技術在運動科學中推動「科學奇蹟」誕生
    然而在許多大眾視野外的領域,運動捕捉技術也在默默發光發熱。遇到障礙物能自動轉彎的掃地機器人,小創面手術,運動員科學訓練,都是基於運動捕捉系統實現的現代科技成果。下面就讓我們深潛其中,看看動捕技術是如何推動這些「科學奇蹟」的誕生吧。
  • 運動定位與捕捉RTLS是運動分析突破成績的新趨勢技術
    運動定位與捕捉RTLS是運動分析突破成績的新趨勢技術 標籤:室內定位 運動捕捉 UWB
  • 伯克利的Salto跳躍機器人,用那麼小的腳也可以精準著陸了!
    Justin Yim:當跳躍者以一定角度著陸,其下降運動可以轉化為大量的角動量。Salto的著陸角度必須非常準確,否則角動量會太大,以至於反作用於輪尾無法抵消。從1米(3英尺)高處降落,Salto如果要保持其著陸,它只能前後擺動約2.3度。體操運動員用雙腳併攏「著陸」面臨同樣的挑戰。如果他們的角動量錯誤,他們必須邁出一步來保持平衡。
  • 動作捕捉定位技術無人機——空中芭蕾
    相比動輒就上百上千架的室外大型無人機編隊表演,室內的無人機編隊雖然規模上遠不及前者,但是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藝術造型上絲毫不遜色。除了常用QR-Marker視覺定位技術,OptiTrack定位技術所呈現出的表演無論是無人機編隊造型上還是燈光變幻上都極具舞臺張力,常常給我們帶來精彩絕倫的表演。
  • 虛擬動點:OptiTrack動作捕捉技術多領域、多樣化,與生活更貼近
    2020年12月11日,2020未來商業生態連結大會暨第五屆金陀螺獎頒獎典禮(簡稱「FBEC2020」)在深圳大中華喜來登酒店舉行,OptiTrack運動捕捉技術在此次金陀螺獎頒獎典禮中榮獲了「年度XR商業價值潛力獎」。
  • 虛擬動點:OptiTrack動作捕捉技術多領域、多樣化,與生活更貼近!
    2020年12月11日,2020未來商業生態連結大會暨第五屆金陀螺獎頒獎典禮(簡稱「FBEC2020」)在深圳大中華喜來登酒店舉行,OptiTrack運動捕捉技術在此次金陀螺獎頒獎典禮中榮獲了「年度XR商業價值潛力獎」。
  • 移動機器人超聲波導航定位技術
    那麼移動機器人定位技術主要涉及到哪些呢?經總結目前移動機器人主要有這5大定位技術。 移動機器人超聲波導航定位技術 超聲波導航定位的工作原理也與雷射和紅外類似,通常是由超聲波傳感器的發射探頭髮射出超聲波,超聲波在介質中遇到障礙物而返回到接收裝置。
  • 當迪士尼《曼達洛人》遇到虛擬動點OptiTrack動作捕捉技術
    北京虛擬動點科技有限公司,為《曼達洛人》拍攝製作提供了OptiTrack光學運動捕捉技術。高品質的作品輸出必有強大的技術支撐,讓我們一起看看《曼達洛人》背後的影視虛擬生產技術,其中涵蓋動作捕捉技術、LED技術、虛擬拍攝技術、虛幻的實時渲染技術、ILM StageCraft(工業光魔虛擬製作解決方案)等。
  • 移動機器人定位技術—雷射SLAM
    在移動機器人研究中一個最關鍵的技術就是即時定位和建圖,也就是所謂的SLAM技術。SLAM它試圖解決這樣的問題:一個機器人在未知的環境中運動,如何通過對環境的觀測確定自身的運動軌跡,同時構建出環境的地圖。
  • 三維動作捕捉運動測量技術與8大場景應用解決方案
    動作捕捉系統主要應用於軍事、娛樂、體育、醫療領域,還可用於計算機視覺驗證和機器人技術。在電影製作和視頻遊戲開發中,該技術可記錄演員的動作,並將數字角色模型製作成2D或3D電腦動畫。Motion Analysis(美國魔神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以光學運動捕捉系統為基礎的高性能電腦生產商,專業為用戶提供3D光學動作捕捉系統。該系統可進行最精確的運動捕捉,六自由度測量,微動測量,三維平臺運動測量。Raptor系列已突破了技術難關,成為了全球唯一可在室內、室外及日光直射條件下使用的系統。其實時功能可使用戶在同一時間觀察到目標的細微動作。
  • 虛擬動點OptiTrack動作捕捉技術為《X綺幻之境》打造沉浸式感官盛宴
    演出過程中運用了三維場景渲染模擬、空間定位以及光學動作捕捉、自動融合顯示計算、特效合成編輯、特效邏輯編輯等。多種技術的融合,可以為劇場表演增添奇異、壯麗的視覺效果。其中作為營造絕美舞臺視覺效果的靈魂元素,燈光追蹤、實物變換及粒子追蹤貫穿了整個表演,使得整體舞臺效果更加夢幻。
  • 虛擬動點OptiTrack運動捕捉技術,助Facebook打造虛擬鍵盤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開始了複雜的機器訓練。機器訓練可以簡單概括為八大流程:確認機器學習目標、獲取數據並評估是否符合訓練測試標準、清洗數據並建模、導入訓練數據和訓練模型、模型診斷與調優、導入驗證數據並驗證模型並分析誤差、模型融合 (後端)、使用原生新數據進行測試。
  • 虛擬動點OptiTrack運動捕捉技術賦能影視行業,打造影視傳奇!
    藉此與影視製作專業人士一同探討虛擬製作的在實際中的應用,藉助北京虛擬動點科技有限公司的OptiTrack運動捕捉系統作為攝像機追蹤工具,來演示了虛擬可視化拍攝全流程。PIXOMONDO在這場測試中使用虛擬製作技術完成了《記憶容器》短片,講述了陷入無意識狀態中的植物人的內心世界。通過回憶帶來得力量,讓我們再次醒來。
  • 虛擬動點OptiTrack運動捕捉系統具有全球業界頂尖水平
    OptiTrack——北京虛擬動點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產品,是一款基於紅外光學的高性能運動捕捉系統,品牌發展歷時二十餘年,自研的運動捕捉技術及空間定位和骨骼跟蹤算法,穩定、高效、易用,是目前全球業界頂尖水平,多年來深受行業用戶青睞。
  • 【一文解析】動作捕捉技術原理、動捕技術對比及應用領域
    動作捕捉綜述 動作捕捉,又稱「運動捕捉」,英文Motion capture,簡稱Mocap,是一種記錄並處理人或其他物體動作的技術,其廣泛應用於3D角色動作、虛擬實境訓練與模擬應用、體育運動科學分析、生物力學、醫療與復健、營銷活動、娛樂、計算機視覺、機器人技術
  • 仙知機器人|技術乾貨,帶你了解SLAM技術的前世今生
    SLAM英文全稱是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意為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最早由Smith、Self和Cheeseman於1988年提出,至今已有30餘年的發展歷史。SLAM它試圖解決這樣的問題:一個機器人在未知的環境中運動,如何通過對環境的觀測確定自身的運動軌跡,同時構建出環境的地圖。
  • 室內定位技術的百家爭鳴時代
    現實中,掃地機器人「迷路」把家裡搞亂、手機與智能家居終端「失聯」、智能音箱罷工等「智障」家居事故也是層出不窮。除家居領域外,智慧工廠、智慧物流、智慧養老等場景下也需要室內定位技術來提升定位準確率,隨著需求的驟增,室內定位技術也在快速發展。
  • 虛擬動點動作捕捉技術無處不在,為影視遊戲製作提供更多可能
    動捕技術聽起來似乎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動捕技術已經無處不在,尤其是在影視、遊戲製作環節,動捕技術為它們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虛擬動點動捕技術在製作環節的應用吧。攝製棚上方還架設OptiTrack紅外攝像機,可通過捕捉Marker反射的紅外光,對演員動作進行捕捉,生成動作數據;而面部捕捉則可以捕捉演員說話時的肌肉動態和細微的表情變化。虛擬動點動捕技術不僅縮短寫實類遊戲開發周期,同時提升了動作效果自然與流暢性。
  • 智石分享|AR技術在室內定位導航方面的應用
    說到AR技術在室內定位導航方面的應用,那就不得不先說明一下AR到底是什麼?AR全稱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技術,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視頻、3D模型的技術,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是把原本在現實世界的一定時間空間範圍內很難體驗到的實體信息(視覺信息,聲音,味道,觸覺等),通過電腦等科學技術,模擬仿真後再疊加,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被人類感官所感知,從而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
  • 其實動作捕捉技術100多年前就有了
    不知不覺,動作捕捉技術已悄悄改變了娛樂行業數十年。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以Vicon為代表的動作捕捉技術的歷史,其實它比咱們想像的還要久遠。動作捕捉是一項什麼樣的技術呢?它結合了攝像頭傳感器和軟體,可以準確記錄身體和面部運動,用於製作電影、電視節目和視頻遊戲中逼真的化身,從而節省了動畫工作者一張一張進行手工繪畫的時間。利用動作捕捉技術製作的作品可不少,歷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片有《指環王》,典型的遊戲則有《使命召喚》。該技術誕生於1915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