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動了誰的奶酪?最難不是小菜販,有生鮮超市銷量跌20%

2020-12-16 AI財經社

文 | 邵藍潔 劉雪兒 馬微冰

編輯 | 孫靜

從來沒有一個行業,在短短的兩三個月內成為資本追逐的風口,萬眾矚目;同時又成為輿論討伐的對象,萬箭穿心。近日,做社區團購的網際網路巨頭被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文章定義為「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抬頭看月亮」。

事實可能更殘忍,這個「六便士」不是撿來的,而是搶來的。被搶的除了賣菜、賣水果的小攤販,還有社區周邊的超市、供應鏈上的弱勢商家。

賣菜這個古老的行當,突然被衝擊的不知所措,但這些衝進來的野蠻人,顯然不是奔著賣菜來的——這也是備受輿論爭議的地方。

「狼」來了

當大把的錢撒向社區團購,性質開始發生變化。巨頭們慣用的補貼戰,進入到買菜這個民生領域時,被指搶走底層民眾謀生的飯碗。

這一衝擊波到底有多大?王曉燕的媽媽在二線城市的社區菜市場賣菜,從去年開始,市場的人流量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來逛的幾乎是附近的中老年人,年輕人很少。「我媽每天的營業額比高峰期少了60%,生意還能做,但賺不到什麼錢,正打算關門轉行。」

圖/視覺中國

她發現,市場旁邊一家小超市做了多個團購平臺的自提點,吸走了大多數買菜的客源,平臺每天的特價菜就跟白送差不多。王曉燕感到憤憤不平,「很多人覺得這種燒錢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但普通家庭能頂得住一年沒收入嗎,像我媽這種中專學歷50多歲的中年人,你讓她轉什麼呢?」

李美在河南中西部一個縣城賣菜,小菜店的收入養活夫妻倆和一個正在上高中的女兒,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小菜店的收入開始肉眼可見地往下掉,去年11月,興盛優選的業務員找到她,勸說她加入團長。

李美倒是看得開,「菜店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是你不做,別人也做啊,又不用自己投錢,試一試吧。」她的判斷依據是,實體店去年開始形勢已經不妙,加上疫情,小區周邊的流動人口變少,而且大家手頭緊了,買菜雖然是剛需,但不捨得買好菜了。

今年10月前後,美團、橙心優選、多多買菜,十薈團等在當地一下子冒出來了,她前前後後又上線了五個,但佣金收入已經能夠支付小菜店的房租和水電,她甚至考慮,將小菜店從小區門口撤走,搬到租金不那麼高的位置去。

李美分析,經過疫情,附近小區居民已經習慣拿了就走,不在店裡挑挑揀揀。從價格上來看,團購上的秒殺價確實比門店便宜,相當於她的進貨價了,但秒殺的菜和水果一般都是蘿蔔、土豆、砂糖橘這樣的應季大路貨,「其他的品種價格也沒有那麼便宜。」

李美每天分揀的單子裡,生鮮商品頂多1/3,其他的是糧油調料日雜,「這些東西價格太便宜了,一看見就想買,幾塊錢買回來也是囤著,沒啥用,但就是想買。」

不想「順勢」的河北廊坊便利店店主沙航,則發現日子越來越難。附近三公裡內,已經有多家店鋪成為社區團購的自提點。與大平臺瘋狂補貼相比,沙航便利店的商品沒有價格優勢,小店人流量越來越少,積壓、過期的商品越來越多。「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從北京和高碑店新發地發貨,社區團購平臺上,有些東西賣的比我進價還便宜,根本沒辦法競爭。」

在最近的3個月,沙航逐漸發現便利店僅剩一些過路客,將近一半常客都去使用社區團購平臺購買更低價的商品。狼真的來了。

「巨頭的真實目的是爭奪用戶和下沉市場,中國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上用戶有2億到3億的規模,這部分高價值用戶的潛力已經被充分挖掘了,想要挖掘新的用戶和新的消費習慣就要向下移動,這部分人群的價值並不高,但總比沒有好。」灃京資本基金經理吳悅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並沒有徹底跑通,現階段是巨頭用錢買潛在用戶。

某網際網路巨頭中層人士坦言,「現在熱鬧到不正常。這不是一個確定的故事,帳算不過來。我們下場做,其實也沒有想得特別透。但行業這麼熱的時候,不能缺席。最後即便只是拉新,也是划算的。」

此前天風證券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拼多多的獲客成本為153元/人,阿里為535元/人,京東為758元/人。但如果靠社區團購的那些1元秒殺訂單,平臺頂多補貼3毛、5毛,這樣即使5萬個訂單,最低花費才1500元,獲客成本簡直堪稱地板價。由此來看,巨頭關心的並不是幾捆白菜、幾斤水果,只是圖一個新的流量「翹板」。

至於變化是否因巨頭入局而起,不同群體持不同解讀。「變化是早晚問題,80後買菜有幾個砍價的?他們都是拿了就走;90後跟00後又有幾個逛菜市場的?他們需要的不是議價而是體驗。」一名社區團購創業者認為,衝擊是必然。菜販子不是因為社群團購發生變化,而是因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社群團購只是一個變化加速器而已。

至於巨頭被扣上「壟斷」的帽子,上述社區團購創業者認為,曾經的網際網路競爭的外賣、網約車等,都屬於改善型需求,現在的社區團購是底層民生需求,不可能完全取代原有的流通渠道、而僅剩下幾家拼團。

一位生鮮行業從業者的擔憂是,當他們規模大到一定程度,會把一個地區某些品類的商品買斷,或者用他們強大的供應鏈來確定一個商品的售價是多少,很多生鮮商品都會如此,這就形成了上遊供應鏈的壟斷。

「一種蔬菜或者水果的進價和售價,決定於批發市場多個供應商的到貨量和進貨價格,是多邊多方共同形成的市場化價格,而他們達到一定的銷售規模後,由於出貨量巨大,價格是從產地提前談好的,一旦售賣,所有的價格都得向他們看齊。」

監管部門也關注到了這個傾向,近日,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告知書》,對電商平臺的經營、團購群「團長」的責任、進口冷鏈食品的標準等方面進行了規範,其中提到,「尤其不得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實施低價傾銷,排擠競爭對手獨佔市場,擾亂正常經營秩序。」

被切走的蛋糕,被打破的商業生態

一個人的命運,既要看個人的努力,又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現在,歷史的進程來到菜市場,雖然小菜販成為輿論的C位,成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但社區團購目前衝擊最大的其實是脆弱的實體零售,尤其是商超——因為小販可以轉型做團長,超市只能一關了之。

圖/視覺中國

「我們不排斥線上企業進入零售業,但是他們的打法太野蠻,動不動就賠錢賣東西,前期都是靠補貼來拉流量,用不了幾個月,實體零售就扛不住了。」趙力是一家北京連鎖生鮮超市運營總監,最近跟同行交流的時候發現,二三線城市的同行們當下很頭疼。

「目前社區拼團最瘋狂的幾個城市是長沙、武漢、南昌、濟南和太原,這幾個地區的同行都快支撐不下去了,資本的力量太可怕了,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三個月內就在太原建立了一個能夠支撐年銷售100億元的物流體系,這可能是一家地方零售企業30年才能做到的事!」趙力告訴AI財經社,二三線城市的同行,同比銷售粗略估算下降20%,多的甚至30%。考慮到一般實體零售企業的純利在1%-2%左右,毛利率在20%左右,即便銷售下降10%,基本就要賠錢了。

據前述生鮮從業者透露,河南地區的生鮮生意規模,跟去年比至少下降了30%左右。當然衝擊不止來自社區團購,還有包括生鮮電商在內的線上平臺。「當線上流量增加,訂單越來越多,線下肯定會被蠶食,最終就反映到了批發商和供應鏈環節。」

這種影響可能持續多久?生鮮傳奇CEO王衛告訴AI財經社,「短期屬於(巨頭)進入期,大量的促銷和密集活動必然會分流市場,長期還要觀察,生鮮對運輸、保管要求較高,單純的拼團很難保證品質要求。」

王衛的超市也在做社區團購,但一直不溫不火,現在行業出現爆炸態勢源自補貼,「如果長期大量補貼,會讓很多業態和商店凋敝,而一旦停止補貼,用戶只能選擇落後又高價的拼團。」

內蒙古包頭市區一家150平方米的社區超市就有點扛不住了。老闆慕容歌川說,由於小區周邊客流穩定,五年來營收一直很穩定,每月營業額10萬元左右,刨去一年房租8萬元、暖氣費1萬元等費用(不計夫妻二人人工成本),每年能賺15萬元左右。

在周邊社區團購起勢之後,他家的業績越來越差,6月顧客有2009人,到11月降到1574人;6月新客有760人,11月則為502人;6月收入有9萬元,11月降到了7.5萬元。

無奈之下,12月開始慕容歌川下架了副食和蔬菜,只賣團購平臺無法銷售的菸草,「菸草的營業額佔比50%-60%,毛利潤有6%-7%,還不夠覆蓋房租,今年能保個房租就不錯了,我頂多再賠一年,就不幹了。」

慕容歌川也很清楚競爭態勢,小區原來有三家小超市都能活下來,可現在團購平臺都在開發寶媽團長,一個團購弄了三四十個團長,「這點利潤肯定不夠分」。更重要的是,他平時忙著開店,不如寶媽用心做團購,而且寶媽幾乎沒有成本,每天掙個五十元還能給人免一單拉個人情,以至於店裡四五年的老客都不來了。

這種變化正在悄然發生,不過一線城市還很難感受得到。

反擊

社區團購看似所向披靡,凡是錢燒到的區域寸草不生。但沒想到,打響第一槍的不是菜販和超市,而是供應商。

幾乎在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的同時,一眾快消糧油品牌坐不住了。華海順達首先發布了「關於禁止給社區團購平臺供貨公司供貨通知」,隨後衛龍也發布了類似通知,並且在通知中對公司明星單品設定了指導價格。此外,中糧可口可樂飲料(新疆)有限公司、益海嘉裡(烏魯木齊)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天潤乳業銷售公司等企業也都發布類似通知與公告。

據《新經銷》此前報導,為了防止亂價,伊利等品牌分公司還曾「發動員工下單購買,到門店處收貨」。

圖/視覺中國

有一部分品牌商則已經開始調整自己的策略。湖北一家地方酒企銷售負責人李茂田透露,他們給團購平臺的價格很低,一瓶酒只能賺幾毛錢,一個月每個平臺只能賺3000元左右。

但他們依然很看重團購平臺,還希望開拓湖北以外市場。「我給低價就是想擠掉其他品牌經銷商,做長線;為了不得罪原來經銷商,我們重新做了個沒招商的品牌和商標,但酒是一樣的。」

一家以養豬聞名的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的員工透露,他們也給團購平臺供貨,但產品規格會與其他渠道做區分。

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專供商品,這似乎又回到了電商興起初期,品牌商面對線上線下打架時的困境。太陽底下無新事,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又是一個價格戰挑起的競爭,是否還能拼出一個巨頭出來?

從目前戰局看,基本形成美團、拼多多、京東、盒馬為主的「領頭羊」格局。在此格局下,從上一輪社區團購「死人堆」跑出來的興盛優選背靠京東,十薈團抱著阿里,其他小團(為地產公司、區域集團等孵化)小打小鬧,個人創業小團碾作炮灰的格局。

巨頭的優劣勢各有不同:美團地推能力厲害,擅長穩紮穩打,但生鮮供應鏈和倉配相對較弱;拼多多勝在供應鏈,但物流能力不強;京東在貨源、物流上優勢顯著,但在地推能力和接地氣上有待補課。

有人看好地推能力最強的美團,有人則押注流量頗大的拼多多,也有人對在倉配物流上完勝各家的京東抱有期待。這一切,都可能在2021年上半年見分曉。

不過在當下,輿論和政策風向為這場豪賭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巨頭們的「六便士」,還好撿嗎?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美、趙力、慕容歌川、李茂田、王曉燕為化名)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社區團購到底動了誰的奶酪?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確實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比如網上購物,可以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喜歡的東西。購物平臺有淘寶、京東、拼多多。、;網絡支付平臺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外賣平臺美團和餓了麼;打車軟體以前還有個優步,後來被滴滴收購了。不難發現,這幾個網際網路大佬在各自的行業裡都是說一不二,很難有新的成員加入,新的玩家要入局,要麼被收購,要麼被驅逐出局。
  • 實探丨爭議社區團購:「價格戰」下的「新業態」,誰動了誰的奶酪
    已經發展了兩年多的社區團購為何突然惹來爭議?誰在受益誰在受損?各方究竟在抵制什麼?社區團購是破壞市場秩序還是商業創新?為此,證券時報記者走訪各個市場主體,解讀社區團購背後的爭議。動了誰的「奶酪」?寶安一菜市場菜販王先生對記者表示,自己賣菜很多年了,每天進的蔬菜基本都能賣完。多位菜販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今年影響生意最大的因素是疫情,而來自社區團購或者生鮮電商的影響不明顯,對於這種新興業態,他們大多持樂觀的心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客戶群體,他們做他們的生意,我們也有多年的積累了,做好我們自己就可以了。」菜販吳女士表示。
  • 你怎麼看待中小菜販、社區團購的未來發展?
    現在,各大超市、生鮮店、菜市場已經把菜價做到一個相當公允的價格,上遊供應商也能賺到錢,自己也能賺到錢,大家都有錢賺都開心。團購平臺一進來搞補貼,加上上遊壓榨供應商,下遊破壞市場價格體系,壓縮門面市場份額。動了太多人的奶酪。第二、方式手段不同。剛開始淘寶主要是免費提供平臺吸引商家入駐。京東也是只做自營。客戶主要靠廣告和口碑吸引過來。當時拉新容易,成本低。
  • 別全面絞殺社區團購!連菜販都當不了的底層正被它拯救
    現在外地的供應商進來得多了,老百姓的菜更難賣,有的農戶就會想,辛辛苦苦種出來也賺不了錢,乾脆就不種了,種一點點夠自己吃算了。」近幾年,大型商超入駐了黔西縣城。北京華聯、大潤發等連鎖超市都具備了自有供應體系,農貿市場裡的生鮮,大部分來自外地供應商,小部分來自近郊農戶。對於遠離城區的農戶們,就算貼上運費,把生鮮拉到城裡,也很難賣到好價錢。
  • 社區團購,搶了誰的奶酪?
    星空君有個朋友在某上市零售企業做CFO,仗著原商業廳的背景,該公司在北方某省已經規模足夠大,於是考慮到去周邊省份發展。後來閒聊的時候,提到跨省發展,同學嘆口氣說,做的一塌糊塗,當地關係太難打通了。京東天貓蘇寧等線上商城什麼都做了,從服裝電子到日用百貨,甚至生鮮熟食,壓根不需要當地關係,各地百貨大樓紛紛破產。
  • 社區生鮮「瘋狂」擴張,菜販子心力交瘁,生意難做背後其實是……
    為何現代年輕人還沒出校門,就要嚷嚷著「創業」,畢竟自己做老闆和給別人打工,不管是收入還是地位,都大有不同。這兩年,不少地區的小區裡都出現了同一個話題:社區團購。這個社區團購包括了生鮮、超市、水果等等項目,而社區團購的出現,也讓不少菜販子有苦難言。
  • 2元一斤的水果,果店5元,超市7元!社區團購讓有些人突然慌了
    社區團購,有一群人突然慌了最近關於社區團購的聲音比較多,感覺很可笑,有人拿著壟斷,或者果農和菜農的利益當幌子,來維護中間商、房東、城管……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這麼激烈反對呢!社區團購2元一斤的蘋果,水果店賣5元,超市賣7元!而你們知道果農才賣多少?1元不到呢!
  • 社區團購燒錢亂戰 資本打架殃及「菜販」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從2019年1月至今,國內社區團購類領域共發生26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上百億元。在數百億資本加持之下,各家巨頭紛紛燒錢補貼,「團長+社群」成為主要的發展模式。這場網際網路巨頭、獨角獸、零售企業之間的激戰,誰勝誰負尚不可知,但對傳統經銷商、菜市場的擠壓或不可避免。
  • 社區團購遭遇多家品牌商抵抗 經銷商左右搖擺
    宋九亮算了一筆帳:「舉個例子,一個超市一個月某品牌的醋正常售價為10元,平均月庫存備貨200瓶,月銷量90瓶。現在通過社區團購方式,促銷價格5.9元,銷量增加了一倍,達到180瓶,但是這種商品的消費是有周期的,原來1個月買一次,現在消費者多囤了,變成2個月買一次。
  • 社區團購遭遇多家品牌商抵抗經銷商左右搖擺
    宋九亮算了一筆帳:「舉個例子,一個超市一個月某品牌的醋正常售價為10元,平均月庫存備貨200瓶,月銷量90瓶。現在通過社區團購方式,促銷價格5.9元,銷量增加了一倍,達到180瓶,但是這種商品的消費是有周期的,原來1個月買一次,現在消費者多囤了,變成2個月買一次。從短期來看銷量增加了,從長期來看基本保持不變,變的是銷售總額下降了,廠家的業績就下降了。」
  • 社區團購「大舉來襲」,你家的帳單有什麼變化?
    除此之外,在中海國際社區最北頭是中海環宇城購物中心,一樓大型超市幾度易主,以前是華潤萬家,現在更換成了家家悅;沿著九曲莊路一路向南,沿街商鋪開著多家小型超市,比如陶魯超市、樂購超市、統一銀座便利店,面積和規模較大的則是京東生活超市。在兩個農貿市場沒有建起來前,環宇城和這些小型超市能滿足社區裡絕大多數居民生活日用品的購買需求。
  • 社區團購VS傳統菜場
    藉助「預售+自提」的模式,社區團購「故事」在於可以有效降低庫存損耗、降低履約成本,以更低的價格吸引下沉市場消費者,而全國有待再次激活的社區門店都能零門檻地成為社區團購提貨點,因而被業內認為是生鮮零售業中最可能盈利的商業模式。不過,早在2018年,社區團購便經歷過一波熱潮,然後大多偃旗息鼓。
  • 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爭搶千億元「蛋糕」
    誕生於2014年社區生鮮團購突然成為網際網路巨頭、傳統商超爭搶的超級風口。阿里巴巴、京東、美團、拼多多、沃爾瑪、百果園……甚至包括幾乎沒有做過零售業務的滴滴出行都相繼入局。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有機構預測,到2022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千億元級別。
  • ...菜販該怎麼辦?|社區團購|橙心優選|多多買菜|菜鳥驛站|樸樸|...
    其實,手機線上賣菜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幾年前不少零售業者就試水賣菜類生鮮電商,但結果是大批玩家敗走麥城。誰也沒想到,一場疫情讓非接觸式的社區購物蓬勃發展,而賣菜因為高頻率、硬需求成了社區團購的最佳入口,進而成了資本追逐的寵兒。
  • 社區團購「變天」?我國已發話!兩部門齊出手,上億人受惠
    價格優惠的背後,其實是網際網路巨頭拿出大量補貼吸引用戶,價格戰、補貼成為他們打擊競爭對手的主要方式,通過前期的低價搶佔市場後,眾多的小企業、菜販將無法存活,這些菜販面對幾大巨頭的「夾擊」,只能眼睜睜看著客戶流失。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如果品質一樣,社區團購的西紅柿1元1斤,菜市場3元1斤, 你買哪一家?
  • 社群團購效果初顯,菜市場銷量僅往年三成,菜販:準備回農村
    雖然在過去這些年,網際網路巨頭發展的一些業務確實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比如電商,打車,外賣等,但是大家對於社區團購發展的擔憂卻一點兒也不見減少。所謂社區團購,無非就是把線下市場搬到了線上,通過社區和團長的社交關係實現生鮮商品的流通。所以大家擔心社區團購最終可能會徹底取代線下菜市場,並且讓不少以此為生的菜農失去謀生手段。
  • 菜籃子的「中場戰事」:巨頭三倍砸錢挖人,十年菜販成團長
    30秒快讀1、在團購平臺上1.58元能買到4枚雞蛋和1斤土豆;超市裡賣19.8元的五花肉,這裡賣9.9元……網際網路巨頭在菜籃子裡打補貼大戰。2、「戰火」點燃半年後,菜場的「末梢」已經感覺到寒意。有菜販每月營收少了兩成,也有上遊供應商往批發市場的車次減少了50%。
  • 正在被社區團購「殺死」的不知情者
    小區裡很多人支持社區團購,他們認為團購的菜又新鮮又便宜。「看到社區團購腦袋痛」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裡,一條寬約20米的主幹道貫穿中央,兩側延伸出十多條巷道,通往成片成片的紅色大棚。4000多家經營戶鱗次櫛比,大卡車、小貨車與電動車穿梭其間。遍地水漬裡,四處升起嘈雜的湖北方言。
  • 當國家鐵拳出擊之時,沒有一個社區團購巨頭是無辜的!
    試想:如果任由以網際網路巨頭為主的社區團購,幹掉了底部的菜市場和中小型超市,進而在未來形成農副產品壟斷,那價格的話語權就不是市場說了算了,而是由他們決定。最後到頭來損害的又是誰呢?不用想了,必然還是我們小老百姓!如此可見,國家對社區團購的整頓勢在必行。除了穩定良好的市場環境外,同樣也是為了穩定大家的菜籃子,保護好14億老百姓的大民生。
  • 社區團購狂潮下的超市老闆:努力了一個月後,我的生意終於垮了!
    來源:胖Mark-chen作者:電商君來源:電商報(ID:kandianshang)2020年末,社區團購成為了最熱門的風口。巨頭們紛紛下場大打出手,盯著老百姓手中的菜籃。而最甚囂塵上的話題,又屬社區團購生意對超市和便利店的衝擊。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甚至表示:「社區團購再幹一兩年,500平方以上的超市基本上沒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