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頎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2020級專業碩士,本科就讀於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六級成績580分。考研初試總分398分,其中英語77分,政治74分,數學101分,專業課146分。複試89.95分,總分排名專業第一。
心之所向,規劃目標院校
回想起當時選擇的學校的時候,劉頎嫻表示,她糾結了很久。但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最終仍是下定決心,走上了考研之路。
劉頎嫻學的是環境專業,比較了地區和專業的實力後,她將範圍初步確立在了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以及復旦大學中。當時恰好劉頎嫻的一位學姐考研來到了復旦大學,在她回去宣講的時候,學姐口中描述的復旦的一切,讓劉頎嫻備受吸引、心嚮往之。「我很喜歡復旦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底蘊,學校的氛圍、林蔭大道還有老建築也都很吸引我。」
合理規劃,做到張弛有度
劉頎嫻認為,考研是對資料獲取能力的極大考驗。「我考研並沒有花什麼錢,有許多資料可以通過網絡查找,獲取資源以及最新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提升自己的信息檢索能力,而讀研的時候這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考研過程中就可以慢慢培養。她還提醒道,資料收集是前期工作,後面全面複習階段就不要過多進行上網衝浪,要靜下心來學習。
劉頎嫻於4月份開始準備考研。由於前期學校有課程,因此她首先進行了數學和英語的學習,暑假之後開始全心投入。每天按照考試時間進行學習,這樣在考試的時候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早上8點,衝上一杯咖啡,開始一天的學習。上午一般學習數學,下午1點左右開始學習政治和英語。每門大概花費2個小時。晚飯之後,她會安排學習專業課,一般從6點左右到晚上9-10點。「一開始學習會給自己安排周末休息時間,後期逐漸減少休息時間,但是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給自己放個假。」
考研期間對於每天的學習內容,劉頎嫻會列「雨露均沾」的學習計劃。她會首先給自己一個大概的月計劃,再按月計劃劃分成周計劃和日計劃。制定日計劃時,她會前一天睡前想好第二天要做什麼,第二天儘量完成,忌多忌少。她認為,「計劃不要拘泥於形式,不要死板,要是把每天的任務都定死了,會給自己心裡壓力,因此要彈性調整。」
她認為,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並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前期平均一天10小時左右,衝刺階段大概有14至15個小時。「有的人準備時間太早,戰線拉太長,到後期就容易疲憊,所以先慢慢來,最後再衝刺,就像長跑一樣。」學習也是一個反覆的過程,要保持耐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覆,不斷重溫。
自我疏導,保持最佳心態
總結整個考研階段,劉頎嫻用「快樂」二字來形容:「每一天過得都很美好,對生活有所期待。」一方面父母沒有給她額外的壓力;一方面自己保持身體健康,考研過程中一次感冒都沒有。身體健康十分重要,考研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要生病,因為一旦生病,就會耽誤很長時間、會想家、從而影響考試心態。
另外,她也會挖掘自己的「快樂源泉」。由於考研期間沒有額外的娛樂活動,她就從刷微博和看搞笑視頻中尋找快樂。在考研後期心態有所波動時,她會給朋友打電話傾訴,與學長學姐溝通解壓。「現在想起來也非常感謝他們。」
關於研友,劉頎嫻認為應該謹慎選擇,所以一開始她並沒有刻意去尋找研友。如果選擇,要儘量選信念堅定、心態平和、學習規劃和自己差不多的研友,這樣的陪伴對於考研更為助力。
考研過程中,經常會有考研信念不堅定、暑假之後就放棄了的同學,甚至還會懷有如果第一年考不上就二戰的想法。如果遇到了這樣的研友,其實會「幫倒忙」,不僅打消了你的積極性,而且會干擾你的學習計劃。劉頎嫻並不贊同心態上有二戰的想法。考研不能放棄,第一年就要盡全力,要做到讓自己不後悔。要有決心和耐心。
總結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關於學習方法,劉頎嫻主要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善用思維導圖。由於她的專業課背記比較多,且內容繁雜,用思維導圖梳理利於自己吸收知識。
其次,善用巧妙的背書方法。先要找一些關鍵詞,找到書的邏輯,把書讀薄。找到關鍵詞後,不僅方便記憶,也方便自己擴充。
最後,對於數學方面,她採取了「題海戰術」,但也不是盲目刷題,要認清自己,找自己的短板。建立錯題本,這也是一個提煉的過程。後期主要只看錯題本,提高效率。
總結自己的考研,劉頎嫻說:「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我想做一件事情時候會盡力做好,不讓自己後悔,盡全力做好它。對復旦的熱愛讓我堅持了下來。」
馬上又是一年的考研季,劉頎嫻想要告訴所有的備考人們:「加油!今年一言為定,明年定為研一!」
來源:復旦大學 復旦研究生 編輯 劉威辰、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