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杜傳軍醫師的門診來了一位五十出頭的大姐,陪著她來的還有她的女兒。
大姐挺扭捏,遠遠地站在桌子旁邊。杜主任一看她的神態,便心領神會,便叫大姐的女兒和其他病人到診室外面等一下。
「你和我說,有什麼問題?我這裡是泌尿外科門診,看的都是那些事兒,不用難為情。」杜主任說。
不得已要出門
要墊上成人尿不溼
大姐這才稍微放鬆一些,「其他沒什麼,就是好像摒不牢,專門要上廁所,到一個地方,我要先看好廁所在哪裡,如果沒有,我寧願不去的。」
大姐說,三個月前的一天,她和小姐妹去爬山,天氣熱,多喝了幾口水,熬不牢想上廁所,但走了半天也找不到,越走越急,越急越慌。下山了,終於看到廁所,便心急火燎跑進去,大概是太急了,褲子還沒脫下來,就尿了。
以前社交活動很多,早上跳廣場舞,下午去小姐妹家打麻將,晚上走運河,生活蠻有味道。自從那次洋相出去後,這些活動她都推掉了,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看電視,人也蔫掉了。而且在家裡也憋不住尿,想到上廁所就要立即去。憋尿的時候,如果大聲說話、拿個東西,都會憋不住。
「實在要出門,要墊上成人尿不溼……這樣,怎麼叫我出去啊。」大姐說。
45歲以上女性壓力性尿失禁
患病率近40%
杜主任說,這種情況在大姐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中很常見,這是一種疾病,叫壓力性尿失禁,可以治療。
壓力性尿失禁,是指在腹壓突然增加時出現無法控制地漏尿,大笑、咳嗽、打噴嚏、跑跳等動作都可引發,特別多見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
相關部門曾對722名45歲以上女性進行統計,有壓力性尿失禁的人數是284例,患病率為39.34%。但由於醫學知識缺乏、羞於示人等傳統觀念影響,尿失禁女性的就醫傾向非常低,僅有10.92%的女性曾到醫院就診。
杜主任說,如果只是偶爾漏尿,也屬正常,但如果經常發作,就要到醫院就診。如果不處理,壓力性尿失禁的症狀會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個人衛生,導致皮膚感染、泌尿系感染、膀胱結石,嚴重時會影響腎臟功能。
杜主任建議,如果患者實在覺得難為情,可以專門去看「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專科門診」。
預防尿失禁
多做提肛活動
杜主任說,目前治療尿失禁的方法有好多種,醫生會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選用。輕度患者可運用行為鍛鍊或藥物治療等保守方式緩解症狀。對於保守治療無效或者症狀比較嚴重的,就要考慮手術治療,比如微創「吊帶手術」,手術不複雜。女性的盆底肌,承託和支持著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臟器,與控制排尿、排便等有關。女性生產和年齡增大,盆底肌肉逐漸鬆弛,產生尿失禁。「吊帶手術」,簡單講就是用一根特製的穿刺針,把一條聚丙烯網帶U形懸吊繩固定於尿道下方。替代鬆弛的肌肉韌帶,恢復正常的尿道關閉功能。手術過程只需要15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比例很高,如何預防?
杜主任有幾點建議——
1.女性在妊娠和分娩期,要定期做孕、產後檢查,避免產後的重體力勞動和咳嗽、便秘等使腹壓增加的疾病。
2.如果孕期或產後有尿失禁症狀,要儘早做盆底肌肉的鍛鍊治療,尤其在產後一年內做盆底肌肉的鍛鍊治療,多數患者可以康復。
盆底肌肉功能鍛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晨醒下床前和晚上就寢平臥後,各做45-100次緊縮肛門和上提肛門活動。
3.圍絕經期,要積極治療慢性支氣管和便秘等腹壓增加的疾病,定期婦科檢查。平時不要憋尿,注意減肥,飲食要清淡,多吃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防止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