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山歌賦
圖文/包其祥
————————
山歌者,民歌之一體也。生活為其源,有生活方有山歌之委婉;勞動為其根,有勞動方有山歌之高吭。田間地頭,歇息間一聲長嘆,山歌也;爬坡上坎,昂首間一聲怒吼,山歌也;男女相思,互訴相思之情,山歌也。
山歌,心之聲也。百人百口,心傳口授,故無作者;即興而唱,內容多變,故亦無文字。山歌最早之記錄,以《詩經》為最。《詩經》之風者,多為山歌是也。
宣威,中國山歌之鄉也。地處雲貴高原,山與貴州相連,水與貴州相通,人與貴州相親,為出省入滇之鎖鑰,更兼中原文明之風惠及全境,故山歌風格多樣:高山之地,山歌多高吭之聲,如喊如吼;平壩之野,山歌多委婉之音,如吟如誦。牧羊放牛,有山歌相伴兮人畜相安;耕田耙地,有山歌相隨兮自得怡然;眾人聚會,以山歌起樂兮激情似火;踽踽獨行,以山歌解憂兮孤獨何在?嗟夫!山歌如藥,可療心靈之傷痛;山歌似琴,可添生活之樂趣。
莫謂山歌語言俚鄙,莫道山歌內容淺俗,殊不知山歌乃詩之源頭。明馮夢龍《序<山歌>》云:「書契以來,代有歌謠,太史所陳,並稱風雅……」嗚呼!無風何來雅?無歌何有詩?然歌不與詩爭名,亦不與詩奪譽,唯情尚真,以情攻理 ,故世間詩文有假,唯獨山歌最真!
宣威山歌,明轉出天然,詞淺而達意:「一顆瓜子平半分,一口涼水用秤稱」,以物喻夫妻情深,細緻入微而令人拍案;「高枝高杆是高梁,細枝細葉是茴香,妹是後園茴香草,輕輕抖動滿園香」,詩比《關雎》,著一香字,傳萬種風情;宜絲竹配之,宜琴瑟和之。賞之如露,品之如飴;清新淡雅,天籟之聲。
五月初五趕花街,花街乃山歌之盛會也。攜充飢之晌午,帶解渴之山泉,背著長輩,便呼朋喚友,過小橋,跳小溪,爬高坡,至村外草坪之上、樹林裡,皆為山歌。山之南,草坪上,歌者熙熙攘攘;水之北,樹林間,歌者如花朵朵。或以花傘遮面,或含羞帶笑,風起葉梢頭,歌唱心之聲:「趕花街,趕花街,莫在家中久久呆。花正開時哥不來,人會移花別處栽。趕花街,趕花街,去年約會今年來。花街開花朵連朵,不知哪朵朝哥開?……」女唱男和兮,男對女答;接腔轉調兮,自然流暢;應對自如兮,風趣幽默;此伏彼起兮,如波蕩漾。悠悠兮有情,綿綿兮有意;如小溪流淌之清澈,似小鳥鳴唱之明亮。
宣威山歌,風格多樣,宮商徵羽,諸體皆備。宮音高吭,商音委婉,徵音流暢,羽音急促。歌者選擇隨意,唯求表達心聲。
宣威山歌,宣內心之情感,亮情感之火花。人有意,山歌表意成連理;歌有情,山歌傳情成比翼。然山歌之演唱,無隨機應變之聰慧不行,無率直之情感亦不行。登山唱山,山高巍巍;過水唱水,水流潺潺。隨機應變之聰慧,盡顯歌者之靈性;情感率真之坦蕩,方可撞擊情感之火花。
喜哉!莫道山歌半遮面,亮起嗓子出深山;當誇山歌歌聲甜,城市廣場歌連天。最喜楊柳山歌賽,男女歌手手相牽。你來我往打擂臺,我哥你妹表情懷。
喜哉!喜滋滋,山歌聲聲唱不厭;樂巔巔,聲聲山歌聽不煩。唱民之火熱情懷,聽歌之千迴百轉。
贊曰:宣威有山歌,明轉出天然;詞淺而達意,千回又百轉。不與花爭春,懶與詩比肩;只求真而貴,只為吐情懷。真為根之本,情為水之源。且真且有情,代代可流傳。
圖/文:包其祥
雲南--宣威--楊柳 -- 中國山歌之鄉
點擊關注二維碼了解楊柳更多奇聞軼事
美文投稿郵箱:975959117@qq.com
趣聞熱線:15368424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