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宣威侯氏

2021-02-13 侯氏一家親

宣威名將家廟——侯氏宗祠

宣威侯氏宗祠,位於雲南省宣威市城南約十公裡處的落水鎮灰洞村一座被當地人稱為前排山的山腳下,1986 年被列為宣威市文物保護單位。

依山勢而建的侯氏宗祠,是一幢保存比較完好的典型的四合院「一顆印」式的漢族祠堂建築。站在前排山陡峭的青石上,鳥瞰侯氏宗祠,真的猶如一方巨大的歷史印章,牢牢地鑲嵌在前排山的山腳下,與前排山緊緊銜接一起,並與前排山相映成趣,編織出灰洞村一道獨具特色的亮麗風景。

其實,侯氏宗祠更像一本書,是值得人們去認真閱讀、細細品味的。走進雄獅赳赳、門匾高懸的祠堂大門,最先映入人們眼帘的,是書寫著「佑啟後人」、「期頤綏福」、「禮式侯君」字樣的三塊黑底金字大匾。匾為木質,木紋條條,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匾上的字,橫撇豎捺,粗獷有力,書寫出的是侯氏宗祠厚重的歷史感。

 四合院的侯氏宗祠,為傳統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佔地約 600平方米,由主堂房、前房和廂房組成,而且門窗精雕細鏤、紅漆如新,樸素而不失典雅,疏朗而不失精緻,在陽光暖暖地照耀下,讓人感覺到一種與歷史對話的親切與溫馨。

       宗祠的主堂房前,有約 3 米高的石階,階下左右建有廂房,均為面闊 3 間的對稱建築。在左右廂房前,有一面闊 5 間的過道堂房。這樣,前後左右四棟房子,就組合成一個四合院。站在這裡,看天方方正正,而且有樹影婆娑,山石嶙峋;而四合院的院心,一泓清冽之泉,常年流淌;一方形水池,池水清清,清可見底,有遊魚時隱時現,不由不讓人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記》裡「皆若空遊無所依」、「淑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的佳句。據說,池水與水池側畔的兩眼清泉,均源自山中,而且波光粼粼,終年不枯,映照著朗朗藍天、悠悠白雲,映照著祠堂建築的飛簷拱鬥和一瓦一柱、一窗一門。祠前那棵齡逾百年的皂角樹,冬去春來,一枯一榮,樹下納涼的老奶奶常常講起被風吹涼了的故事,牆外小學孩子的喧鬧,給染盡滄桑的這座祠堂,留下許多遐想……

沿主堂房左右的石階上樓,樓上房相通、門相對,輕輕地踩著樓板出出進進,就會感覺到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境令人讚嘆不已。憑欄而望,白雲飄處,山頂依稀,襯託出了侯氏宗祠的莊嚴與肅穆。

走進主堂房樓上的堂屋中,我們看到了供奉著的觀音及其弟子以及侯氏祖先的塑像,而神龕和供桌,都是相就巖石雕琢而成的。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或者農曆二月十九觀音出生的日子、六月十九觀音出家的日子和九月十九觀音得道的日子,這裡就會呈現出燭光閃閃、香菸嫋嫋的景象。宗祠,是封建社會豪門旺族的一種標誌,有著不忘祖先、團結族人、強化家族觀念的作用。而陽光下的侯氏宗祠,於1938年建成,距今已有七十三個年頭了。七十三年的歲月,日落月升,白雲蒼狗,誰也說不清侯氏宗祠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誰也說不清楚依附侯氏宗祠,發生演義出多少「剪不斷,理還亂」的傳說與故事。

當地熱心的村民,就如數家珍地為我們訴說侯氏宗祠的來龍與去脈,使我們知道了這裡曾經駐紮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滇黔桂邊區縱隊第六支隊,也曾經是供銷社、信用社和灰洞村委會的所在地。現在祠內原有的匾聯等裝飾性建築都被毀,唯房屋結構未有改動,且基本完好,是宣威境內少有的現存典型四合院建築,宣威市人民政府已於 1984 年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百年的侯氏宗祠,見證了灰洞侯氏家族的發展,宗祠的靈氣,孕育著當地族人美好的願望和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侯氏族人中不乏名人,侯鎮邦曾為國民黨中將,他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曾立下顯赫戰功;侯氏宗祠就是在侯鎮邦先生倡導下建蓋的,祠堂大門上「侯氏宗祠」幾個大字和主堂房上高懸的「佑啟後人」的匾牌,就是侯鎮邦先生親筆題寫的,一筆一畫,至今仍透出一股軍人的威嚴之氣……

歲月悠悠,斯人遠逝。聽著村民們的訴說,漫延在侯氏宗祠的樓上樓下,我們仿佛感覺到處處都有侯鎮邦先生的威武身影,心中油然升起對侯鎮邦先生的敬意。因為是侯鎮邦先生,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座具有民族特色而又保存完好的祠堂建築,為我們留下了一頁既有傳奇色彩、又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歷史……

(文章選自《文化曲靖.宣威》)

從曲靖宣威走出去的抗日將領

侯鎮邦將軍

  宣威市有著600多年的建城史,其人類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宣威雖僅只是一個縣級市,但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和悠久的歷史,堪稱人傑地靈,有著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遺憾的是由於歷史原因,很多知名人物卻很少為宣威人所知。在宣威市落水鎮灰硐村,就曾有一位著名的抗日將領侯鎮邦將軍,他是宣威歷史上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侯鎮邦將軍字靖臣,雲南省宣威市落水鎮灰硐村人,當地人尊稱為侯軍長,少將軍銜,原國民黨五十八軍副軍長兼新十一師少將師長,在抗日戰爭中被國民政府授予過「雲麾勳章」和「青天白日勳章」,曾參加過武漢保衛戰、長沙大會戰、常德會戰等著名抗日戰役,並在收復常德中立下赫赫戰功,因此名揚千裡,在日本戰敗投降之時還被派往南昌參與日軍受降儀式,在此期間將軍母親因病去世,將軍未能回鄉奔喪,就地設靈堂悼念,國名黨高層紛紛進獻花圈送來輓聯。抗戰勝利後,為表彰將軍的戰功,曾拍攝過一部侯鎮邦將軍收復常德紀念片,並在全國播放,不久又有一部《壯志千秋》問世,反映的是長沙會戰、崇陽之戰、常德之戰的全過程。之後國內陷入內戰,將軍由於厭倦內戰而解甲歸田,回鄉後積極投入了家鄉的建設之中。回鄉伊始候鎮邦將軍便親自帶領村民改河治水修路建橋,為抵禦土匪還修建了灰硐城牆,城門至今仍在,名曰維新門。他為民所想急民所急,深得民心。他曾親自到宣威解救因為播樂九五起義而被國民黨政府關押的二十餘名愛國學生,其中有多名是共產黨員,之後在得知起義軍遊擊隊缺乏武器彈藥的情況下,侯鎮邦將軍還為其籌備了一批軍火,在當時缺乏武器裝備的情況下,這批軍火可謂雪中送炭。然而功勞赫赫的侯鎮邦將軍卻在1951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中被錯殺,享年61歲。2000年宣威市人民法院對侯鎮邦將軍的冤案做了平反,裁定為錯殺,並在宣威電視臺多次通告。200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將軍的後人頒發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題寫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鍍金紀念章。2015年國民黨領導人馬英九為侯鎮邦將軍頒發了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章及證書。2016年4月12日侯鎮邦將軍的後人在將軍墳前為其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2016年8月,我們探訪了侯鎮邦將軍的家鄉——宣威市落水鎮灰硐村,村中的很多老人都還清楚的記得關於侯鎮邦將軍的事跡,從村民口中我們得知,侯鎮邦將軍在參軍前家裡很貧困,後來家裡在幫他說媒時因為拿不出女方要求的彩禮而導致婚姻受挫,將軍因此負氣參軍,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將軍為人正直,對百姓很好,家族裡有人做的不對的地方將軍會公正的指出來,不會偏私,將軍也常教家裡的人接濟村裡家庭困難的人家,而且將軍對百姓有求必應,從不擺架子,所以在提及將軍時村民都讚不絕口。

       在村民的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侯鎮邦將軍家族的侯氏祠堂,在祠堂的一旁有一棵上百年的皂莢樹,樹木枝繁葉茂,高俊挺拔,祠堂的門口有著一股清澈的流水,水流正是從祠堂之中流淌出來的,祠堂的門被一把鎖鎖著。祠堂門口有一位老人正在打大豆,老人說祠堂現在由一位侯姓老人打理著,侯鎮邦將軍的兒子都已經去世了,孫子輩的後人都搬到宣威城裡了,將軍的後人偶爾也會回村子裡,但是不常回來,一般有事才會回來。將軍的孫子4月份的時候回來過,並在侯氏墳堂裡為將軍修建了一座紀念碑。我們仔細的觀察了一下祠堂,祠堂門口上面題寫著「侯氏祠堂」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氣勢磅礴。拱門上刻著「百代興旺家道在仁,五桂聯芳耕讀為本」橫批為「我門本仁」的門聯,一旁的「宣威縣文物保護單位侯氏宗祠宣威縣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的刻字格外顯眼,其門下兩旁分別刻著祠堂的簡介、功德碑、曲靖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和宣威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銘文。從銘文中我們得知祠堂始建於1938年,是按「一顆印」式的傳統風格建造的,為一樓一底土木結構四合院建築,祠堂坐北朝南,後面背靠一座小山,前面則是村裡的小學,祠堂中有一處泉眼,祠堂門口清澈的流水就是這泉眼裡出來的水。老人家告訴我們侯家的墳堂就在村子西面的五指山,出了村子順著西邊一直走穿過瑞杭高速就到了,墳堂裡就矗立著後人們為將軍修建的紀念碑。

  

       我們辭別了老人,順著老人指引的方向去尋找侯氏的墳堂,剛走了幾分鐘在村子的一個轉角處,殘存著一個拱形的石門,石門下一群老人們正在打撲克。經過簡單的交談,我們了解到原來這拱門是以前的灰硐城門,叫維新門,是侯鎮邦將軍帶領村民們修建的,修建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土匪的侵擾,城牆已經拆除了,現僅留下這處城門,殘存的城門、石縫間的荒草是對那段歷史最好的見證。

       繼續走了40分鐘左右,我們來到了侯氏家族的墳堂,遠遠的就能看到墳堂裡矗立著一座莊嚴肅穆的紀念碑。走近這座高大雄偉的紀念碑,紀念碑上寫著「抗日將領侯鎮邦之紀念碑」,以及「保武漢衛長沙復常德戰必建功出川黔入湘鄂轉贛皖半生戎馬」橫批為「名耿千秋」的對聯。碑座上的碑文記錄了將軍的生平。縱觀將軍一生悲喜交加,少年時家境貧寒投親靠友苦讀於私塾,青年時婚姻受挫為求溫飽負氣參軍開始了半生的戎馬生涯,國家正處於危難之際,將軍義不容辭投入了抗日戰爭,並在多次戰役中屢建戰功,從普通士兵升為連長、團長、軍長,最終授予少將軍銜。將軍秉性剛正不阿,不求高官厚祿不貪享樂腐化,所帶部隊紀律嚴明忠於國家,愛戴百姓。回鄉後未進村先下馬牽馬而行,為人不顯擺,見鄉親分外親切噓寒問暖有求必應。晚年本想修身養性栽花種菜安度晚年,卻不料被捲入到了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之中,由於歷史原因而導致將軍被錯誤的公審判決了。

  從墳堂回來後,我們聯繫上了管理侯氏祠堂的侯開鳳老人,老人帶領我們進入侯氏祠堂參觀,祠堂內有一池泉水,池水清澈見底,正堂廊欄上懸掛著「期頤綏福」、「佑啟後人」、「禮式侯君」三塊牌匾。老人向我們介紹說祠堂中的「佑啟後人」和大門「侯氏宗祠」是侯鎮邦將軍親筆題寫的,其字體粗獷有力,結構端莊,有軍人的英武氣概。祠堂板壁、廊欄、門窗均塗紅漆,精細雕鏤,古色古香,莊重典雅,門窗雕刻精緻,樣式多變,工藝精湛。祠堂內供奉著灰硐侯氏的祖先以及眾多佛主、菩薩,整體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也足以體現侯氏家族的興旺。

       侯鎮邦將軍作為著名的抗日將領,一生大起大落,經歷過人生的輝煌與後期蒙冤的落魄,他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將軍的豐功偉績是不會被世人淡忘的,因為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我們宣威人的驕傲。

調查/文案:雷紅方 斧正:楊波


雲南省宣威市侯氏家譜序言

 滇黔蜀侯氏家譜編撰委員會

  國有史,可知興衰,水有源,可知來龍、家有族,必有譜之。有國、有家、才能興旺發達,國史、族史、家史應是代代相傳,江河萬裡,必有源頭,尊祖敬祖,人之常倫,續譜收族乃宗族之盛事。續修家譜非一始一支之私,乃尋根覓源之舉措,它可補正史之不足,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美德,尊祖睦族、啟迪後人,乃愛其族而愛國之舉。族譜是記載人類繁衍,研究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料,它與正史、地方志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三大支柱,中國的孔氏族譜早在2500多年前孔聖人時代就編撰流傳,致使孔氏族人輩份不亂。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詔修譜,上世紀初孫中山有言,「尋根覓本、為人之天性、中外皆然」。新中國成立後,偉人毛澤東曾說「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發展的規律,也可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拱寶貴的資料」。所以國家把修譜視為人心工程加以重視。

 侯氏宗族,從始祖到宣後、二至六世祖失傳,家譜因戰亂,先人避難無存,十世祖侯度口授於孫來享祖,來享祖又口授於孫侯師祖(十四世),於乾隆十四年(1749)冬月朔日敘撰。侯師祖是現存得知侯氏宗族撰家譜之第一人(至2010年已261年)。第二十代孫侯丕顯搜集整理撰寫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家譜和十八代孫允武、允才撰寫於民國三十年孟春(1941年)的家譜,基本理清了宣威、威寧、盤縣侯氏宗族世代順序。新中國後,第十九代孫應超、應鵠編撰的侯氏字輩排行從應字輩後的四十代,在宣威範圍從開字輩基本得到統一。以上三次族譜的編撰為這次侯氏族譜重修編撰提供了詳實的資料,作為侯氏後人對先人留下的寶貴族譜表示深深敬意。

  在前人留下寶貴資料的基礎上,為使族譜充實完善,便於查閱,規範保管,2000年由灰洞興邦、開瑞等發起,集中推薦了26人的搜集整理編撰委員會,於2001年到2005年曆時近五年時間,走遍滇東北的雲貴高原,在資料、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努力,2005年10月編印成冊,族人對她們的辛勤努力深表謝意。

 宣威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漢代設宛溫縣、唐設麻州(石樑),唐天寶年後歸南詔屬磨彌殿部,元設霑益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南徵雲南,先譴精幹將士為大部隊南徵探路設衛、站、所、鋪,為後屬大部隊南徵做準備,明洪武十四年末(1381年),先遣軍經過鳥撒(今威寧)土麻腹地設衛,在霑益州土州府腹地(今宣威)設後三所,並設宣威關宣傳朝廷威德(宣威由此而得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筑後三所土城,朝廷設霑益州流官知州,開始土流官合治,同時在站益州(今宣威城)倘塘、可渡設三個驛站,在北路設有通南鋪、來賓鋪、南路設十里舖、虹橋鋪、永安鋪、來遠鋪、遵花鋪,共七個鋪,洪武十四年九月初一(1381年),南徵大軍從南京柳樹灣分三路進軍雲南,先從水路坐船到湖北後從陸地行軍,歷時三個月到達雲南。 

 侯氏始祖,侯位、侯臣祖籍仍屬上谷(河北上谷郡)遷至江蘇蘇州府崑山縣石獅子口,後又從崑山縣遷往江蘇南京應天府柳樹灣竹子巷,從柳樹灣隨軍來雲南,首站進入宣威關,後到曲靖荷花塘,最後落腳於宣威,大祖公後代又遷往來遠鋪。據盤縣清水扯扎的神主碑上資料記載,「我祖兩弟兄於洪武初年,從江蘇南京的應天府高石坎柳樹灣竹子巷隨軍來到雲南,落腳於曲靖府荷花村又遷至霑益黑橋,大祖公後代又遷到來遠鋪郝四村居住(現在的來遠鋪),二祖公落腳搓麻黑,又遷至威寧宣化(即現在的宣威)」。根據這一資料記載,來遠鋪、侯半坡、富源大慄樹、富源居核、會澤待補、陸良等侯姓始祖屬大祖公(侯位的後代)。宣威、威寧、盤縣等支系始祖屬二祖公(侯臣的後代)。宣威始祖後至六代子孫和來遠鋪始祖後八代子孫陸續遷往他鄉生息繁衍。南徵平定後,朝廷詔諭傅友德、藍玉大將軍搬師回京派往東北平定,留沐英鎮守雲南。從《朱元璋傳》資料查閱,朱元璋於明洪武十四年開始南徵雲南,真正大軍進入雲南屬洪武十五年末至十六年。侯氏始祖屬洪武十六年初到宣威、來遠鋪(1383年)。

 侯氏始祖留守霑益州石樑(今宣威城),農耕生存繁衍已627年(2010年),從明朝初入宣到明末清初的290多年,侯氏宗族在宣威、來遠鋪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已成一個大家族,由於歷史變遷,自然災害頻繁,明末清初的刀光劍影,在康熙十五年前後(1673—1678年),吳三桂在雲南舉兵反清,康熙派兵平定三藩,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平定。在這場交戰中,使居住在宣威、來遠鋪的侯姓族人身遭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少數倖存者於兵荒馬亂中四散逃難,從老家譜中查閱,康熙元年初,侯氏祖輩仍住在宣威來遠鋪,從十一世祖後大部分倖存者為躲避戰亂四散逃難至今已330多年(至2010年)。從其它姓氏族譜和侯氏族譜代系推論,人類繁衍代系,每代在25年左右,按這一推論,良策祖應生於明正德至嘉靖年間,現已誕辰470年左右,其子國亨、國安祖後裔、現分布居住:國亨祖後裔主要在灰洞、小圩內,下街、愛茂、會澤、大橋、巧家等地,國安祖後裔主要在赤水、田壩、東山、宜良、盤縣、威寧、東川、會澤、巧家、建水等地;侯位始祖後代主要居住地在來遠鋪、宗德、侯半坡、大慄樹、居核、嵩林、玉溪、陸良、瀘西、東川、宣威城、貴州扎青山等地。。其到各地落腳生息繁衍,主要是從十二世祖後陸續遷徙定居,時代應在康熙十五年前後(1675),遷徙後其後代再遷往他鄉、由於居住分散、年代久遠、無據查考。

 古人言:親有三代、族是萬年,族譜是一部家族史,尋宗覓祖、乃屬天之大德也。620多年來,侯氏族人,心繫家譜、情灑族人、雖居住他鄉,但族人和睦相處,共謀發展;時至今日,人丁興旺,始祖至今繁衍子孫24代,現有住戶近萬戶,人口幾萬人。族人中人才輩出,縣處級以上20餘人,科局級以上100餘人。中高級技術人員200餘人。由於上次編撰家譜(2001—2005年)人力、物力有限,部分族人未聯繫上,少數支系原來沒有收入族譜,後因未入譜支系的強烈要求,於2009年9月經族人推薦組成重編族譜委員會,主要是以上次版本為主要基礎,把未入譜支系調查登記歸譜,重新編印侯氏家譜。但在重新編印過程中,由於少數族人居住較分散,無法聯繫,可有遺編支系,望宗親族人諒解和後賢志士完善。少數已聯繫上,不願參與者不強求。

  譜書編修殊非易事,實乃集體心血,誠望宗親族人細研、珍藏流傳、告慰先祖,警啟後人。願族人奉公守法,禮義傳家、勤奮為本、尊家族優、倡祖人之德、忠孝仁恕、為事以公、先義後利、友善鄉鄰;扶正祛邪、崇尚科學、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為國家昌盛、民族振興出力獻策。自尊、自重、自信、自強、自立、做順時代前進、弘揚華夏文明、無愧於我侯氏宗族、無愧於中華民族之優秀公民。

在新家譜與族人見面之際,謹向熱情支持和慷慨捐資贊助的族人表示誠摯謝意,向為修譜積極努力工作、無私奉獻的族人和關心支持的人士表示衷心感謝。但因年代久遠,族人居住分散,支系較多、史料殘缺,加之經驗不足、才疏學淺、水平有限、失誤難免。儘管殫心竭智、務求真實、明晰準確,仍恐調查登記中有疏漏,編撰中有錯誤之不足,恭請全族宗親斧正,誠望全體族人諒察為謝。 

    海那:二十代孫興邦

    二〇一〇年三月


  題詞:侯冕將軍

「侯氏一家親」微信公眾平臺為全球侯氏宗親聯誼交流、重大活動、重要信息、修譜建祠、宗族文化、尋根問祖、學術研究、文化傳播公益性發布平臺。徵稿薦稿郵箱:956713696@qq.com,支持原創,文責自負。選擇精華內容,結集出版發行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工作聯絡電話:13787269345,採編微信:hsyjq88。本內容在全國新聞媒體同步發布,主編侯佳林代表編輯團隊感謝您的關注,歡迎訂閱,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宣威名將家廟——侯氏宗祠!
    宣威侯氏宗祠,位於雲南省宣威市城南約十公裡處的落水鎮灰洞村一座被當地人稱為前排山的山腳下,1986 年被列為宣威市文物保護單位。
  • 《阿郎·採耳匠》入駐「火腿之鄉」雲南宣威!
    《阿郎採耳匠》入駐「火腿之鄉」雲南宣威!!!!雲南宣威,又稱「火腿之鄉」,宣威市總面積6069.88平方公裡。約佔雲南省總面積的1.58%。市區距曲靖市政府駐地102千米,距昆明204千米。特產「宣威火腿」馳名中外。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2020年12月16日當天,雲南的廉丹女士,從雲南坐飛機到《阿郎·採耳匠》南充總部進行詳細的考察和體驗後,即毅然愉快的加入了《阿郎·採耳匠》。這是對《阿郎·採耳匠》匠心與創新的認同和信任,也是在旅遊名城拓展市場重要的一大步!!
  • 美食|雲南宣威火腿,你真的會吃嗎?
    中國三大火腿之一的「宣威火腿」,是雲南地區頗負盛名的特產。火腿因產自雲南省宣威市而得名,其形似琵琶、皮薄肉厚、肥瘦適中、香氣濃鬱。20世紀初,孫中山先生品嘗宣威火腿後喜出望外,對其大加讚賞,並留下了「飲和食德」的題詞。
  • 宣威火腿 | 在雲南宣威的「山洞」裡藏了3年!肉香四溢,炒菜下飯的最強CP!
    宣威出的火腿皮薄肉厚、肥瘦適中、色澤鮮豔,好吃到上頭。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說:「雲南宣威火腿與浙江金華火腿齊名,難分高下。」宣威火腿,已有數百年歷史,作為雲南火腿的代表,又被稱為「雲腿」。在廣東舉辦的全國地方名特產品賽會上獲優質獎章,孫中山先生為其親筆題詞「飲和食德」,宣威火腿一時聲名鵲起,為更多的人所接納和熟知。「宣威火腿」獲國家商標局批准並註冊,成為雲南省第二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 這樣的火腿,看得我口水直流,雲南特產宣威火腿
    這樣的火腿,看得我口水直流,雲南特產宣威火腿說起雲南的特產,我能想到的就是雲南特產之一的宣威火腿,一聽名字就知道它的產地是來自雲南宣威,一想到宣威火腿我就開始咽口水了,真的太香了,你還沒做,它就有一股獨特的香味,如果你在製作好之後,那麼那個味道更是令我口水流一地啊
  • 雲南宣威火腿,顏色豔麗、香美可口,讓人吃一口就忘不掉!
    今天我說起的是另一個熱血傳奇的存在,雲南火腿。雲南火腿出宣威,宣威火腿最開始能追朔至明朝階段,有悠久的歷史,聽說孫中山老先生都為其題字,由此可見知名度巨大。宣威火腿製成品顏色豔麗,香甜可口,狀如琵琶,胖瘦適宜,質量優質,乃為火腿之絕品,也稱之為「雲腿」宣威火腿曾拿過巴拿馬展覽會特等獎,並且是一九一五年,我國三名火腿之一,宣威火腿長盛不衰必定有其獨到見解,最先在於雲南宣威的地區所在位置,次之是豬的品種,一樣的加工工藝,別的地域如何也做出不來宣威火腿的味兒,宣威火腿的秘密也正在與地理和食材的特殊性
  • 宣威火腿 多彩雲南既有瑰麗的美景 又醞釀了這神秘傳統美食
    多彩雲南,多樣的地貌,瑰麗的風景,民族風情,令人流連忘。獨特,神秘,多元的文化也賦予了雲南美食兼續並收,豐富多樣的特色,令遊客大快朵頤,垂涎三尺。比如雲南滇菜中的宣威火腿、吃了能見小人的野生菌、「採花大盜」鍾愛鮮花餅、「眾口一持」手抓飯、愛帶綠帽竹筒飯,一鳴驚人汽鍋雞、吃了能中狀元的過橋米線、被代指扇耳光的餌塊、更有暗黑料理炒黃蜂,只有在山裡才能烤香的燒土豆。且先說這些吧,又到了一年冬季,正是醃製火腿的季節了,展示一下這神秘的雲南美——宣威火腿。
  • 雲南普洱茶、宣威火腿、昭通天麻進入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
    也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近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20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結果發布在近200個參評的地理標誌產品中雲南普洱茶、宣威火腿和昭通天麻宣威火腿雲南大部分地方都有製作食用火腿的習慣,而其中頗具影響力的當數宣威市的宣威火腿。宣威市地處滇東北,獨特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成就了宣威火腿的獨特風味。宣威火腿作為「中國三大名腿」之一,有1000多年的歷史,300多年的成名史。
  • 宣威美食(10)---宣威雲腿油
    宣威雲腿,是中國三大名腿之一。宣威海拔接近2000米,冬季氣溫較低,溼度稍高,光照較充分,非常適合火腿的醃製發酵。現在吃火腿,除了燒湯、燒菜、煮熟切片,也有更方便的吃法,比如味業品牌「十六盞」首創的宣威雲腿油。
  • 母親的宣威火腿
    原創 陸偉俊 食品與生活母親生在雲南昆明,她心目中最好的美食要數宣威火腿了。母親在她的回憶錄裡描述,1923年, 雲南宣威一家有著大有恆商號的「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公司」生產的火腿罐頭在全國地方名特產品大賽中榮獲優質獎章,為此,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飲和食德」。
  • 中國三大火腿,我獨愛雲南宣威火腿!不為別的,只為我是武漢人!
    中國三大火腿,我獨愛雲南宣威火腿!不為別的,只為我是武漢人!疫情期間,雲南給我們捐贈的抗疫物資清單上,宣威火腿歷歷在目!感謝雲南,熱乾麵不會忘記!我去年曾經雲南自駕全線,七彩雲南,美不勝收!有一天,路過宣威在路邊小菜館吃飯,點的就是宣威火腿炒蒜苗,發現老闆隨便炒炒就很好吃:口感幹而不柴,油潤筋香,下飯一絕!回武漢之後,我特地託人郵寄了一隻宣威火腿,對於這種風味本身就很足的食材,製作菜品後期的調味越簡單越好!比如幾片火腿、小南瓜、加上蒜頭,就能製作出令人乍舌的絕味!
  • 【吃在宣威】質樸鄉土的味道——宣威菜
    因了這個差異,宣威有了「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立體氣候,有了各種動植物繁衍生息的有利條件,形成了豐富的食材資源。氣勢磅礴的烏蒙山麓,四季溫潤如春的氣候,養育了淳樸的山民。人們利用大自然的無私饋贈,形成了獨特的加工技藝,賦予了宣威菜不可複製的獨特味道。宣威菜對環境有極強的附著性,不管是宣威火腿、宣威小炒、宰豬飯還是土八碗,都因了這個褶皺,有了更優質豐富的內涵。
  • 食色雲南,臘肉江湖,宣威火腿臘排骨等腊味,哪一款是你的鄉愁?
    不僅僅在食色江湖中,在好多領域的華山論劍中,一般雲南貴州都是聯袂出現的,本次腊味的比拼盤點,僅以雲南為代表,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隱藏在民間的臘肉絕世武功。雲南腊味,的確與別不同。先說靠近四川和湖南的雲南昭通,因為和湖南四川相鄰,氣候相近,臘肉技術也相通。嫋嫋青煙中,昭通將豬肉用鹽和少量的辣椒、花椒粉塗抹,在豔抹濃妝中,依靠濃鬱的煙火燻制。
  • 不同於宣威火腿的名聲在外,宣威殺豬飯代表著宣威濃濃的鄉土情親
    宣威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宣威比較出名的就是宣威火腿,主要特點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斷面,香氣濃鬱,色澤鮮豔,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
  • 如何鑑定宣威火腿的質量?
    雲南省著名特產宣威火腿因產於宣威而得名。其形似琵琶,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香氣濃鬱,色澤鮮豔,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其品質足以代表雲南火腿,因此又被稱為「雲腿」。20世紀初,浦在廷等人集資興辦「雲南宣威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有限公司」,其產品備受各界好評。就連孫中山先生都為其題詞「飲和食德」,從此名聲大著。宣威地處滇東北,冬季寒冷,適宜醃製臘肉。宣威火腿醃製方法是將本地豬宰殺後,擠盡淤血,放鹽揉搓。
  • 【舌尖】歷經光陰的美味——宣威火腿
    1915年,宣威火腿在巴拿馬博覽會上奪得金獎,成為雲南第一個跟世界見面的雲南火腿;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用6分鐘時長講述了諾鄧火腿的故事,讓諾鄧火腿火遍全球;近年來,三川火腿則以極為獨特的灶灰堆捂發酵方法與特殊風味蜚聲海內外。
  • 雲南宣威這個電商服務站讓村裡的困難戶增收15餘萬元
    雲南宣威這個電商服務站讓村裡的困難戶增收15餘萬元 供圖雲南宣威這個電商服務站讓村裡的困難戶增收15餘萬元 供圖電子商務服務站是全面推行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的重要環節,起著為農民提供便民惠民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的作用
  • 宣威籃球隊受邀參加全國小城鎮籃球賽
    本次籃球邀請賽水平較高,有黑龍江、吉林、廣東、山西等地的小城鎮代表籃球隊參加,全國12支優秀的小城鎮球隊齊聚會澤,宣威市在收到邀請後,市委市政府,市文體廣旅局,宣威市籃球協會高度重視,堅持由我們宣威本土球員參加,展現宣威精神為主的理念來參加本次比賽。
  • 宣威火腿歷史文化及現狀
    宣威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的足跡踏上這片土地。秦皇漢武開拓西南,修建的西南絲綢之路五尺道,就縱貫宣威南北,宣威現在的主要城鎮,就位於古道上。此後兩千多年,中央王朝委任的官員及靖邊的將軍,出省入滇的商旅,進京趕考的學子,均要從這條古道上經過。明、清兩朝的大規模屯墾,大批的移民也從這裡踏上雲南的土地。
  • 淺談侯氏黑散
    因為侯氏黑散所出症狀較簡,用藥較雜,因而一直未引起重視。更有認為是宋代林億、高保衡校正時附入唐人之論,遂刪去不錄,《醫宗金鑑》即此觀點。甚有近代名醫,張山雷以中風一證,治法不明,直斥侯氏黑散"亂雜無章","必不可得效"。  遍查文獻,始知不然。《諸病源候論-寒食散發侯》曰:仲景經有侯氏黑散。《外臺秘要》於侯氏黑散後註:張仲景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