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嘉賓介紹
鍾思騏
倍比拓(beBit)諮詢大中華區合伙人,擁有15年諮詢行業經歷。曾經在傳統國際諮詢公司,也參與體驗創新諮詢的大中華區籌劃,鍾思騏協助零售企業、消費品、大型金融機構進行數字轉型、客戶體驗規劃,也參與多項數字產品與服務的創新。
近10年來市場與消費者的快速變遷,傳統的諮詢理論框架、競品對標都無法在這個時代給與企業管理層一個標準答案,企業需要開展新的能力來找到增長點;有鑑於此,諮詢行業的結構以及服務形態也持續在演進,作為創新體驗諮詢公司,倍比拓(beBit)不斷探索創新的解決方案,以期帶給企業在大時代中新的思考模式。
定義數位化轉型
Q
王賽:2020年百年一遇的黑天鵝出現,全球疫情使得企業不得不關注自己的生死底線,我去年在中信出版《增長五線》,把這根線叫做增長五線理論中的「成長底線」,相當於奠定企業生死的輸血線。而近期最大的變化是,原本是「爆發線」的數位化,今天由於疫情的原因,從五線中第四根「爆發線」變成了「成長底線」,數位化決定了很多企業的生死。同時,數位化轉型重新變成了企業界轉型的核心。所以,作為數位化一代的諮詢顧問,今天在你眼中,究竟什麼是數位化轉型?
A
鍾思騏:這一次疫情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很多經濟活動都進入停擺的狀態;比如保險業,過去非常依靠線下人員的銷售的溝通,因為疫情影響,導致沒有辦法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對業務開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也顯露出數位化在現在時代的重要性。
我自己來看,什麼叫數位化轉型?它是「重新定義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係。」怎麼說呢?因為數位化的關係,企業跟客戶之間會有更多新的關係存在,這個新的關係,可以是渠道,可以是營銷,可以是服務,甚至是商業模式。在數位化的時代,企業必須重新思考,他想跟客戶建立什麼樣的關係,透過關係的重新塑造,回頭倒逼企業內部運營的改造升級,乃至組織的調整。這個是我對數位化轉型的定義,還是從客戶關係的改變開始做起。
我們發現,大部分企業在做數位化轉型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看點打點,缺乏通盤的思考。例如市場上流行APP、小程序,就開始建一堆的數位化產品,很多大企業手上有各種不同的APP、小程序,但到底這個東西有什麼樣的目的?如何去幫助企業重新定義與客戶間的關係,其實都沒有想清楚。數位化轉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剛才講的,定義完客戶關係之後,企業可以藉機去思考企業資源該怎麼樣進行投入,體系該怎麼樣進行改變,這就是我眼中的數位化轉型。
━ ━ ━ ━ ━
以客戶為中心的戰略思考將越來越重要
Q
王賽:你的回覆,正好是我在企業界提出這輪數位化根本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是2012年之後企業界第二次大規模重提「數位化」,我將其稱為「重啟數位化」。第一輪數位化(2012-2015)更多是建立在運營層面,比如如何通過數位化提升效率,而這一輪數位化(2020-)所開啟的周期是建立在疫情中「流通環節」阻塞的基礎上,它更多是市場營銷的數位化,是客戶界面的數位化,也同時因為如管理大師馬奇所言的「效果反推效率」,第二輪數位化才真正決定了企業數位化的深度,依據市場、客戶「由外而內」的視角去建立數位化戰略轉型的基礎,而不是「自嗨型」的數位化。我和你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諮詢顧問,你早年從事戰略諮詢,後來轉向到「以客戶中心體驗的戰略設計」,可以分享一下,其中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
A
鍾思騏:我十多年的諮詢生涯可以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我覺得最大的不一樣在於:傳統戰略諮詢公司,思考的角度更多是inside-out,由內而外的模式。在這個思考模式裡,更多會是先從企業現狀、企業可能面臨的限制開始思考起,比較難跳離傳統的框架進行規劃。
對創新戰略諮詢來說,我們更多會是以outside-in的模式去思考客戶到底要什麼?未來的客戶到底要的是什麼東西?最終的目標是達成什麼樣的狀態(end-game)?從end-game的角度再回去倒推,企業應該怎麼去往這個方向去進行規劃。
當然不是說這兩個東西沒有交集,outside-in和inside-out之間它會有交集的部分,但戰略討論的關鍵在於未來的資源該如何配置?配置完之後路徑該怎麼走?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企業會面臨很多可能選項,當企業更多的是往outside-in的思考角度的時候,決策是往客戶、創新的選項走;所以這並不是0和1的問題,而是說從規劃角度,更多我們看重outside-in的角度,還是inside-out的角度。我相信以客戶為中心的規劃,會是未來企業很重要的思考模式與創新來源。
━ ━ ━ ━ ━
市場戰略的根本是贏得客戶
Q
王賽:我們在這一點上的觀點高度相同,所以前任美國市場營銷協會主席,也是著名營銷大師,沃頓商學院的Geoffrey教席教授喬治.戴伊說,真正的戰略應該是「Strategy from the Outside in(由外而內的戰略)」。以我十幾年做戰略顧問的感受看,大多數以「規劃」導向的戰略都已經失效,「規劃」基本等於「鬼話」,黑天鵝和灰犀牛對原有「規劃」進行了結構破壞。所以明茨伯格也批判說戰略本身必須由「市場彈性」,所以我說市場戰略會變成戰略的核心,因為它「更接地氣,更具備本源性、更存在動態性」。這裡就必須談到一個問題,所謂的「以客戶為中心」,從原理上講應該是「市場導向=客戶導向+競爭導向」,兩者加起來才是「Strategy from the Outside in(由外而內的戰略)」,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A
鍾思騏:以客戶為中心,還是思考競爭格局?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從兩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第一個,市場階段:這兩件事情就跟上個問題一樣,它並沒有絕對0和1的概念。我們可以說市場階段越不成熟,客戶中心的角色越重;當市場越成熟,可能會關注競爭更多一些。在10年前,阿里巴巴在電商市場,海外像亞馬遜Amazon、 臉書Facebook、網飛Netflix進入這些市場的初期階段,並沒有所謂的競爭者,企業更多去思考的是客戶未來要的是什麼?切入的市場階段越早期、賽道越創新,客戶中心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
第二個跟企業心態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假如企業管理層是leader領導者的心態,看的更多是客戶,因為你會發現你可能已經沒有競爭者,或是這些競爭者對管理層來講,長期並不形成威脅。假如你是從follower跟隨者的心態來看的話,你可能看的更多是競爭,關注競爭對手/市場上表現比較好的企業在做什麼。所以說另外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是企業心態問題,你以什麼樣的定位和角色來看企業未來發展。
最後一點,不管怎麼樣,競爭是一種手段,客戶才是最終的目標,因為競爭的本質到最後也是為了贏得客戶。所以這兩個問題不應該是互斥的,回頭應該去思考,我們怎麼樣去為了贏得客戶採取的一些競爭的方式。
━ ━ ━ ━ ━
數位化客戶體驗管理體系
Q
王賽:很好的剖析,所以企業要回到原理級別來看待問題,才會有「目的」和「手段」的協調,所以我最近做一家大型企業的顧問,專門研究一個問題,市場導向如何在公司決策中真正貫徹,其中一個環節,就在研究什麼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更偏向客戶導向或者競爭導向,比如創新,肯定是圍繞客戶出發;而渠道,更多是競爭原則,只有把每個環節在場景下梳理出來,真正的「市場導向型戰略」才能落地。好,回到數位化,我們下一個討論的主題是——數字時代,客戶體驗管理究竟有哪些改變?
A
鍾思騏:我想從兩點來談,我所看到的客戶體驗管理工作在數位化時代有什麼樣的變化?
第一是體驗評估的手段改變了:傳統手段中我們去理解、管理、監控客戶體驗的成本是高的,因為企業沒有辦法去了解客戶在哪,也很難去了解客戶對企業的反饋是什麼?所以做客戶體驗管理的難度很高。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要去獲取客戶信息的難度降低很多;很多客戶在各種不同環節都會留下他的足跡,尤其是跟數位化相關的東西,所以更容易去追蹤客戶他要給企業的信息和反饋。現在很多的網際網路企業,當你使用它的產品或服務的時候,它會及時跟你進行交互,獲取你的相關輸入。所以說在數位化時代,體驗評估的手段更多元,而且企業能夠獲取大量的客戶信息,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評估的對象變了。過去我們在評估客戶體驗的時候,可能更多關注在產品、線下體驗,但是現在因為企業跟客戶間的互動很多時候發生在線上,在數字平臺,數字體驗變成整體體驗環節中很關鍵的一環。相對來講,一些傳統因子的重要性在變弱,數字的體驗表現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需要為數字體驗做更精細化的管理。
━ ━ ━ ━ ━
Q
王賽:我很早就介入了對客戶體驗的研究,十年前那個時候核心詞語是MOT(關鍵瞬間),尤其是北歐一些公司,比如北歐航空、宜家通過這種品牌管理的方式,替換以前企業「洗腦式廣告」的危機,這個策略造成了大批企業崛起,包括網際網路領域的「Zappos三雙鞋」,我本人十年前亦參與了建設銀行這套系統的設計。而今天比MOT更重要的一個設計是NPS((Net Promoter Score客戶淨推薦值),其背景也源於社交媒體和大數據的興起,但是不得不說,諸多中國企業目前實施NPS是「假裝在做淨推薦值管理」。從你的角度看,目前企業實施NPS最大的誤區是什麼?
A
鍾思騏:NPS現在已經變成在客戶體驗管理中一個網紅名詞。但是你也會發現市場上對NPS這個詞褒貶不一,就我們的理解,NPS並不等同客戶體驗管理,而是測量客戶體驗的一種手段和方式。
NPS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你願不願意推薦這家公司的品牌/產品/服務給其他人。為什麼很多人對NPS產生誤區?是因為他把NPS當做一個調研來進行,它就是傳統客戶滿意度問卷的變體而已,換個問題做同樣的事。NPS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客戶反饋來驅動企業的體驗管理變革,這才是NPS規劃的核心關鍵。
打造客戶體驗管理體系,第一件事是建立可視化、可衡量指標,傳統我們在講體驗管理的時候,企業很難去建立可視化的指標,但NPS本身是一個很好用的可視化指標。第二件事,當有可視化指標後,企業就需要把體驗指標與閉環管理建立起來,形成一套驅動企業運作的邏輯:如何通過體驗指標去驅動企業的營銷、產品/服務、運營和管理變革,最後建立競爭壁壘並改善商業表現。很多企業做了第一步,卻沒有有效開展第二步。
所以NPS現在最大的誤區,常常碰到的就是只把NPS當做是一個調研或是取代傳統客戶滿意度問題的變體;在這個基礎上實施NPS並沒有辦法達到客戶體驗管理的目的,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套體系和機制,讓NPS能夠跟整個體驗變革連接,這個才是NPS實施的初衷。
━ ━ ━ ━ ━
客戶體驗如何指向企業增長
Q
王賽:回歸到我最核心的領域——增長領域。企業增長的設計有很多維度,但是從數字時代看,這些舉措可以做減法,所以中信最近一本書《增長智商》把增長策略做精簡,第一招就是「客戶體驗」,我想這也是與今天數位化互聯的背景所分不開的,傳統時代我想第一個核心應該是「渠道」。所以,今天是否可以舉出1-2個操刀的案例,來說明客戶體驗,包括NPS如何指向企業的增長?
A
鍾思騏:我想舉兩個案例,一個是電信行業,電信行業由於有執照和資源上的壁壘,一直不是我們傳統認知客戶友善的行業。但這幾年電信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日本一個前三大的電信運營商就曾找我們進行客戶體驗規劃。
我們發現該電信運營商很多的規劃和設計都是從企業為中心出發的,他們並沒有思考客戶到底要什麼?企業怎麼樣讓整個體驗流程更順暢。所以我們從客戶視角出發,幫他們去設計端到端的客戶旅程體驗優化,從進店的諮詢詢問,一直到最終的購買,以及購買完之後的初始化設定與售後服務。體驗重新設計後,該企業接下來兩年的NPS從負數出現了大幅提升;反映在商業指標中,就是用戶續約率以及人均貢獻度,都出現了顯著的增長。
另一個是汽車保險業,大家也知道車險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車險是一年續約一次的行業,所以我們客戶碰到的挑戰就是在激烈的競爭下,它的續約率是不斷下滑的。
續約這個行為非常有趣,我們在做客戶體驗分析的時候,因為保險是低頻的行業,所以客戶購買完車險之後,假如沒有出現任何情況(如理賠),這一年的保險周期裡,保險公司跟客戶間是沒有任何交流的,所以在車險續約的時候,一般客戶對原先承保的車險公司,是一個無感的狀態,他最後能夠比較的東西就是價格。當競爭對手提供更優惠的價格時,客戶的流失率是非常高的。
所以說如何去改變沉默的大多數,或者沉默的中立者這類人群就會變成整個客戶體驗提升的關鍵環節。我們就要開始思考,如何在車險一年的周期裡去增加企業跟目標客戶的接觸點;與此同時,也要在續保中增加有效的交互機會,並提升流程的流暢度,從而提升續保過程中體驗感知。
當這家車險公司執行完體驗改變後,他的NPS有了明顯的改變,同時續約率也出現反轉。從這兩個比較偏傳統的行業總結,他們過去更多都是本位思考,但是當他們進行客戶體驗改造之後,企業的NPS出現了提升,同時商業指標也實現了不錯的回報,我們未來可以更多以客戶價值為出發點,對企業的持續性增長創造效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