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本 文 約 4934 字
閱 讀 需 要
14 min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愷撒的甥外孫和養子,打贏了「後三巨頭之戰」,被羅馬元老院加號「奧古斯都」,開創古羅馬元首政制,是締造羅馬帝國的強人與梟雄,一向以堅忍冷靜和富有城府而著稱。然而,有一次,他卻徹底地陷入了情緒失控之中。根據古羅馬史學家蘇埃託尼烏斯的《羅馬十二帝王傳》記載,公元9年,當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尼亞行省總督瓦魯斯,與其所率領的羅馬軍隊於條頓堡森林慘敗於日耳曼人之手,三個軍團全軍覆沒的消息傳至羅馬,這位羅馬帝國事實上的第一位皇帝傷心之至。他連續幾個月都沒有理髮和修臉,甚至曾經「以頭搶門」,高喊:「瓦魯斯!還我軍團!」
根據歷史記載,此戰對於奧古斯都剛剛締造、正在開疆擴土的羅馬帝國來說,堪稱奇恥大辱。
《條頓堡森林之戰》,1909年,奧託·阿爾伯特·科赫繪。發生於公元9年9月的條頓堡森林之戰可以稱得上羅馬帝國的第一次慘敗,當瓦魯斯及其所率領的羅馬軍隊於條頓堡森林慘敗於日耳曼人之手,三個軍團全軍覆沒的消息傳至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傷心之至,連續幾個月都沒有理髮和修臉公元9年9月,瓦魯斯正率領第17軍團(Legio XVII)、第18軍團(Legio XVIII)和第19軍團(Legio XIX),以及六支由外籍士兵組成的輔助部隊(Auxiliary)和三個騎兵隊(alae,「翼」)攜帶大量隨軍人員和婦孺,從位於威悉河以西的夏季營地向萊茵河附近的冬季營地進行轉移。途中,瓦魯斯聽說附近的一個日耳曼部落發生了叛亂。瓦魯斯輕率地決定,直接轉向去率軍平叛。但其實,這個叛亂的消息,是一個日耳曼貴族青年——阿爾米尼烏斯故意散播出去的。其目的正是引誘羅馬軍隊進入伏擊圈。說起來,瓦魯斯不是個合格的將軍,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總督。此人出身羅馬名門,其祖父就是後三頭同盟之一、屋大維的對手——安東尼。優異的家世讓其成了一個驕奢淫逸的公子哥。而作為統治者,他又貪婪又暴虐。他直接把日耳曼人當成奴隸那樣去壓榨,要求他們向自己進貢金銀,同時用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酷刑去解決反抗者。然而,散住於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廣大地區的日耳曼人可不是什麼順民。相反,他們相當的驍勇善戰。愷撒曾記載,這些日耳曼人「相當野蠻與兇悍,同樣作為蠻族,高盧人甚至不敢看他們的雙眼」。因此,瓦魯斯的殘酷壓迫與統治,激起了日耳曼切魯西、卡蒂、卡烏基等部落的同仇敵愾,他們集合起來,打算給羅馬人一個教訓。而阿爾米尼烏斯正是切魯西部落酋長之子。阿爾米尼烏斯曾作為人質,在羅馬度過了自己的青年時代。在那裡,他接受了羅馬人的軍事教育,獲得了羅馬公民的身份,之後更成了輔助騎兵隊的軍官,甚至在瓦魯斯的麾下服役過。而對於羅馬軍隊的熟悉,讓他制定了這個誘敵深入的計劃。畢竟他很清楚,缺乏武器與鎧甲,更缺乏組織與指揮能力的日耳曼部落,是無法正面對抗羅馬軍隊的。要想擊敗羅馬人,就要選擇一個更適合日耳曼人的戰場。這個戰場就是條頓堡森林。(位於現今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和下薩克森州)就這樣,瓦魯斯率領著羅馬軍隊,進入了奧斯納布呂克(德國下薩克森州城市)東北部的森林。根據記載,由於這條道路狹窄又泥濘,羅馬軍隊沒有進行戰鬥編組,整個行軍隊伍長達15到20公裡。而且瓦魯斯輕率到狂妄,他不光攜帶著那些隨軍人員和婦孺,甚至連必要的偵察隊都沒有派出。而根據古羅馬歷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的說法,當時還有一場暴風雨不期而至。這些都讓羅馬軍隊進一步陷入了混亂和毫無防備當中。奧古斯都像。公元前1世紀,現藏羅馬國家博物館。奧古斯都,這位開創古羅馬元首政制,締造羅馬帝國的強人與梟雄,因條頓堡森林之戰羅馬失利,停止了向西部日耳曼的擴張結果,阿爾米尼烏斯率領著熟悉地形的日耳曼人,對還處在行軍狀態的羅馬軍團發動了突襲。阿爾米尼烏斯當初在羅馬所受的軍事教育與為羅馬人服役的經歷,讓他非常了解羅馬人的戰術,從而讓他能更好地指揮日耳曼人,集中優勢兵力,對陷入混亂和分散的羅馬軍隊進行各個擊破。說起來,此戰跟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很類似,都是一個帝國遭遇慘敗,而敵人的指揮官都有在這個帝國軍隊裡服役的經歷,熟悉帝國軍隊的一切,並利用地形以逸待勞。各個擊破。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網絡上有種說法,喜歡把日耳曼人稱作「歐洲女真」,因為其跟女真人一樣,喜歡大肘子和酸菜……面對日耳曼人的猛攻,羅馬軍隊還是訓練有素的。在種種不利的條件之下,損失慘重羅馬軍隊還是盡力阻止抵抗,並依託輜重車輛,構建了簡單的防禦工事,就地固守。 第二天上午,羅馬人燒毀輜重與車輛,開始試圖突圍。在付出慘痛代價後,羅馬人撤退到位於現在奧斯特卡佩爾恩鎮(Ostercappeln)附近的維恩山(Wiehen Hills)以北的開闊地上,終於稍微穩住了局勢。然而,羅馬人接下來的撤退之路,依然要經過茂密的森林。這讓羅馬軍隊再次陷入日耳曼人的圍攻。而持續的暴雨,又讓羅馬人的遠程武器,如弓箭和扭力弩炮失去了效力,盾牌也因被浸透而變得沉重和脆弱。這一切進一步縮小了羅馬人和日耳曼人之間的裝備差距。之後,慌不擇路的羅馬軍隊,又在森林裡進行了損失慘重的夜間逃亡。結果,翌日,羅馬人又一頭撞進了阿爾米尼烏斯在卡爾卡利瑟山腳下布置的另一個陷阱之中。當時,可供羅馬人行軍的開闊地帶,被一片森林與沼澤所阻礙。在森林和沼澤之間,只有大約100米寬的間隙可供通行。然而,日耳曼人已經在這裡修築了土牆和簡易工事,並派人據守。筋疲力盡的羅馬軍隊發動了最後的絕望攻擊,試圖攻破日耳曼人的防禦,但仍是失敗了。繪畫,描繪瓦魯斯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的情形。羅馬軍隊在遭受阿爾米尼烏斯突襲,激戰幾日慘敗後,瓦魯斯和很多羅馬軍隊高級軍官選擇了自殺,他們或者倒臥在自己的劍上自盡,或者選擇與戰友互刺而死,但最後瓦魯斯的頭顱還是被用來在各個日耳曼部落裡巡展羅馬軍隊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情況下最終崩潰了。日耳曼人趁機殺入羅馬陣營,屠戮那些已經陷入絕望的羅馬人。羅馬軍隊的騎兵指揮官魯莫尼烏斯丟下部隊逃跑了,但很快被日耳曼騎兵追上並殺死。而瓦魯斯和很多羅馬軍隊高級軍官選擇了自殺。他們或者倒臥在自己的劍上自盡,或者選擇與戰友互刺而死。但最後,瓦魯斯的頭顱還是被用來在各個日耳曼部落裡巡展。
至於普通羅馬士兵已經失去了反抗的意志,木然地引頸受戮。根據統計,此戰,除了少量逃脫者,羅馬軍隊共損失了15000到20000人,而隨軍人員和隨行婦孺的損失則不可估計。更為可怕的是,當場死掉的羅馬人是幸運的,因為很多被俘的羅馬人,要麼被綁在十字架上燒死,要麼被當成敬神的祭品,甚至被投入鍋裡煮熟,以取出骨頭。公元15年夏天,終於有一支羅馬人的軍隊又來到這裡。他們看到的是,被煮熟漂白的成堆白骨和樹上被釘滿的頭骨。只有極少數更幸運的被俘人員被當成奴隸而存活。甚至在公元50年,羅馬軍隊在擊敗日耳曼卡蒂部落後,還曾解救出被囚禁了40年的條頓堡森林之戰的羅馬戰俘。可是,雖然條頓堡森林之戰可以稱得上羅馬帝國的第一次慘敗,以及屋大維一生最大的恥辱。但是,比條頓堡森林之戰更慘的慘敗,羅馬人也不是沒經歷過:共和國時代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戰略之父漢尼拔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會戰中,一次性就消滅了8萬羅馬軍隊,殺得羅馬人幾乎家家縞素;公元前105年的阿勞西奧戰役,日耳曼人裡的辛布裡人和條頓人消滅了10萬級別的羅馬和同盟軍隊,據說羅馬2/3的成年男性公民都戰死了;公元前53年的卡萊會戰,前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率領的4萬羅馬遠徵軍慘敗於帕提亞鐵騎,克拉蘇慘死,4萬羅馬人只逃回不到1萬人。之前如此的慘敗,羅馬人都挺過來了。為什麼條頓堡森林之戰讓這位皇帝如此痛苦與失態?而且讓奧古斯都痛惜不已,高喊讓瓦魯斯還的不是兩萬羅馬人而是那三個軍團呢?馬庫斯·卡利烏斯墓碑,作為羅馬第十八軍團高級百夫長,馬庫斯·卡利烏斯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陣亡,墓碑於1620年被發現,現藏德國波恩蘭德斯博物館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是由於阿勞西奧戰役的慘敗,古羅馬著名統帥蓋烏斯·馬略(Gaius·Marius)在公元前107年之後,開始了一場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軍事改革——「馬略改革」。改革之後,軍團裡原有的青年兵、成年兵、後備兵間的區分不復存在,各中隊統一了裝備和戰術。每個軍團都被授予羅馬鷹旗,作為該軍團的象徵。理論上軍團打光了可以重建,但要是鷹旗被敵人繳獲,那軍團就要撤銷編制。軍團理論上擁有10個步兵大隊。其中,持有鷹旗的第一大隊,擁有800名重步兵,其餘9個步兵大隊定額為480名。此外,還有大約1200名輔助人員。而騎兵和輕步兵被從軍團中剝離出來,集中組織與編制。
金鷹飾件,公元1—2世紀,羅馬,現藏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公元前107年的「馬略改革」使羅馬每個軍團都被授予羅馬鷹旗,作為該軍團的象徵。理論上軍團打光了可以重建,但要是鷹旗被敵人繳獲,那軍團就要撤銷編制而馬略改革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將羅馬軍團從公民兵制,改為常備軍人制度。軍團士兵不再自帶乾糧被臨時徵發,而是由國家供養、獲得軍餉的長期服役。此前,羅馬軍團僅招募有產者的規定,被正式取消,貧民可以不受阻礙地進入軍團服役。從軍,也不再是權力和義務,而是成為一種職業。馬略要求,軍團士兵的固定服役期是16年,輔助部隊的服役期為6年(後調整為16年)。之後,士兵的服役年限上升到了20年,此後還作為留用士官(evocati)繼續服役5年。除軍餉和戰爭獎勵外,士兵們退役後還可以獲得土地作為報酬。至此,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化的常備軍。長時間的集中服役,能讓軍官們越來越專業化,士兵們能得到更多和更好的訓練,軍團的戰鬥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國家也可以把軍團長期駐紮在需要的位置和方向上,並執行長期的作戰或防務任務,還不需要擔心服役年限問題。可以說,這才是適合大帝國的一支利劍。羅馬軍團這支利劍,在馬略改革後更為鋒利了。但羅馬人卻缺乏在平時容納這支利劍的「劍鞘」。其結果就是容易傷及自身。也因此,羅馬軍團在馬略改革後,成了軍事強人的政鬥工具。馬略改革之後,馬略與蘇拉的內戰,前三巨頭裡愷撒與龐培的內戰,後三巨頭裡屋大維與安東尼的內戰,交戰雙方所倚仗的都是忠誠於自己的軍團。甚至連羅馬皇帝的稱謂(Imperator),其本質含義都是指羅馬軍團統帥或總司令。也就是說羅馬帝國皇帝的統治法理基礎,其實是軍隊對其的效忠與承認。放到中國的語境裡,就是五代時期那句著名的「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而羅馬帝國的兵變與弒君事件頻發,甚至出現軍團將領拍賣皇位的事情,也都是因為這個原因。當然,奧古斯都這個時期,軍團掌握皇位的問題還不突出。奧古斯都之所以對條頓堡森林的慘敗痛心疾首,主要有以下原因:在古代,常備軍具有高成本和不好補充的缺點。比如坎尼會戰雖然損失慘重,但羅馬軍團是公民兵制,兵員能得到快速補充,而且成本較低。阿勞西奧戰役,羅馬人損失更為慘重,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為常備軍制改革,鋪平了道路。而卡萊會戰中,損失的那些羅馬軍團,其實相當於克拉蘇的「私產」,其他巨頭根本不會肉疼。可條頓堡森林之戰,讓奧古斯都損失了3個軍團。當時羅馬帝國一共才28個軍團。也就是說,奧古斯都的軍事資產一下子就縮水了將近11%。要重建那3個軍團,則等於又要重新從帝國的國庫裡拿出組建3個常備軍團的費用。即再拿出10%左右的追加投資。奧古斯都能不肉疼嗎?而且有時候有錢也未必能徵募到足夠的兵員。畢竟實行常備軍制的基礎是很多人不願意從軍,而願意從軍,去刀頭舔血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最典型的例子,條頓堡森林之戰後,奧古斯都為了補充兵力,開始徵募士兵,但適齡人口普遍不願意當兵。結果逼得奧古斯都不得不強制公民們抽籤,35歲以下的成年男子,5人一抽籤,35歲以上的男子,10人一抽籤。逃避抽籤者,將被取消公民資格,被沒收財產,甚至被判處死刑。然而,軍團的重建工作,依然困難重重。直至奧古斯都去世前,也沒能補充起那三個損失的軍團。而之後的羅馬帝國之所以沒有重建17和19軍團(18軍團曾在尼祿時期重建,但在維斯佩基安時期被解散),一方面是鷹旗被日耳曼人繳獲,按照傳統不適宜重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確實組建不起來了。在公元前58年-前52年,高盧人與羅馬發生戰爭期間,羅馬也侵入到了日耳曼地區從戰略角度上說,這3個軍團的全軍覆沒,也毀掉了奧古斯都之前關於羅馬帝國的安全體系構想。畢竟帝國太大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包括全部地中海沿岸地區、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到萊茵河與多瑙河為止的歐洲大陸內地,以及黑海北岸地區。同時,常備的羅馬軍團又太昂貴了。所以羅馬帝國在軍隊布置上又要精打細算。全軍覆沒的那3個軍團本來是要用來消滅萊茵河與易北河之間的獨立勢力,建立日耳曼行省的。結果這次慘敗讓羅馬勢力只能撤出萊茵河以東地區,導致萊茵河以西地區的邊防壓力大增。根據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記載,在奧古斯都之後的提比略時代,有8個軍團在萊茵,3個在西班牙,2個在阿非利加行省,4個在敘利亞,2個在埃及,2個在默西亞,2個在潘諾尼亞,2個在達爾馬提亞。25個軍團被布置得滿滿登登,都承受著相當的邊防壓力,使得帝國沒法再抽調軍團,重新奪回並徵服萊茵河以東地區。
雖然之後羅馬帝國也曾多次發動對萊茵河以東地區的遠徵,甚至於公元17年擊敗阿爾米尼烏斯,奪回了被其繳獲的三面鷹旗中的兩面,但羅馬帝國都未能獲得明顯戰果,更談不上真正的成功了。而幾百年後,正是從這些地區湧出的眾多蠻族遷徙浪潮,摧毀了羅馬帝國。以羅馬人的視角來看,條頓堡森林的慘敗,可以說是在帝國剛創立的時候,就種下了帝國毀滅的種子!阿爾米尼烏斯雕像,位於條頓堡森林的德特莫爾德附近一座小山上,阿爾米尼烏斯在作為日耳曼人後裔的德意志人眼中,是一位民族英雄。甚至阿爾米尼烏斯的影響力還擴散到了德國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