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否逼迫歐盟通過「去全球化」來孤立中國?
想像一下你有兩個朋友,你們三人相處得還湊合。後來,你兩個朋友打起來了,分別來拉攏你想讓你撐腰。你不想選邊站隊,因為是他倆在打,跟你沒關係。
很快,一方走上門來,相當於拿槍頂著你胸口一般,說:「選他們還是我?你要麼跟我一隊,要麼跟我作對,你必須選一邊。」
站在德國、法國或者歐盟的立場上,這是個迫在眉睫的話題,我甚至覺得已經走到這個份上了。
這位老朋友就是美國,它的行為越來越不端,卻要人為它效忠。另一位朋友就是中國,交往沒那麼久,但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這個話題用10分鐘的視頻是說不清楚的,我們就談三點:
第一點,有什麼證據表明美國「拿槍頂著歐盟胸口」?
第二,德國普通公民怎麼看待這件事?
第三,我個人的結論和觀點。
一
首先是美國所作所為的一些例子。他們說:
「如果你讓華為進入你們的5G網絡,我們就不再共享情報了。」
「我們將凍結所有參與建設俄德北溪-2天然氣管線項目企業的帳戶。」
「我們制裁那些伊核協議籤署之後有意履行合同義務的跨國企業,當年籤署伊核協議的國家有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還有德國。」
事實上,美國前任駐德大使理察·格雷內爾剛剛到任幾小時內,便在推特上發言:
「在伊朗做生意的德國公司應該立即開始逐步停止運營。」
這不像是從外交官嘴裡說出來的話,讓人想起二戰後美軍佔領德國的年代。
美國總統川普、國務卿蓬佩奧以及政府其他官員希望讓人產生一種印象,就是「全世界」都團結起來反對中國。
但要注意,美國真正在乎的「全世界」顯然是不包括俄羅斯、朝鮮和伊朗的。處於「好人」陣營的歐洲,是美國依靠的重要盟友。
那麼我們就只能任其發號施令,只能屈從於淫威嗎?我們的觀點是什麼?
這就來到我的第二點——一切權力源自人民,那麼德國公民目前是怎麼想的呢?
二
我找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來源比較可靠,是柯爾柏基金會,這是一家歷史比較久的私人基金會,在德國內外都有很廣的關係網絡,可以說備受尊重。
他們進行了一項名為「新冠疫情時期德國對外政策」的研究,想知道世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定期都會進行類似的研究。為此他們對具有代表性的德國人口樣本進行了面談調查,我們來看看調查結果吧。
三分之二的德國人認為去全球化是不好的,而這正是美國推動的核心前提。
德國以出口為導向,是歐洲邊界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們顯然對全球貿易和多邊主義的好處堅信不疑,而美國人則往往有孤立主義傾向,畢竟他們兩面臨海獨居一片大陸,這麼想也可以理解。
結果就是,德國人在應對新冠疫情期間,最相信的就是國家政府和世衛組織等國際組織。對於私人企業 ,德國人顯然不信任,因為它們有自己的經濟動機。
那麼他們認為國家表現得怎麼樣呢?
美國無休止地反覆抨擊中國,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目標。超過70%德國人認為如果中國更透明,抗疫會更順利一些——這其實沒什麼好爭的,即便我的中國朋友們也認同這一點。
不過,如果換做是我們,響應速度會更快嗎?從歐洲、美國、巴西等地的事實證據來看,恐怕不會。
更重要的其實是看某個國家這段時間以來給外界留下的整體印象。
就中國而言,整體情況比較平衡,甚至很接近人們對歐盟的看法。
注意,25%的人在疫情期間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積極變化,這真的挺讓我意外的,因為我前面也說了,到處都充斥著對中國沒完沒了的指責。
看來,不少德國人看穿了這些話術,很讚賞中國有條不紊的封城措施,儘管一開始有人批評這麼做太嚴厲了。
可我們看到這麼做就是管用。我們看到中國搭建起臨時醫院,我們看到中國用舉國之力幫助湖北和武漢。
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天天都看在眼裡西方國家是怎麼應對疫情的。
在歐洲抗疫行動中,歐盟有主場優勢。一般來說在應對任何危機時,在職者都能贏得更多支持,因為他能採取行動嘛。
但我們也看到了,歐盟一開始做得很不好。人們很快把歐洲大團結拋在腦後——還記得我的祖國德國在義大利疫情最嚴重時扣押其醫療物資的事嗎?
後來,歐洲大團結又回來了,病人跨國看病,各國共享醫務團隊和醫療設備。現在歐盟也推出了經濟救助措施。
不過,這份報告最引人注目的發現在於,美國的威望大幅下降。美國應對新冠疫情的方式令73%——幾乎四分之三——的德國人感到吃驚,不好的那種。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國總統忽視問題,給大家帶了個壞頭,他讓大家注射漂白水或者吞紫外線光源,還把新冠病毒說成是黨爭的騙局。他還在競選的造勢活動上提出,為了減少陽性病例,應該降低檢測力度。額,沒法跟他講道理。不幸的是,這造成了美國在感染和死亡病例數量方面領跑全球,這些統計數據令人很難過,而且現在還根本看不到疫情消退的跡象。
除了政府,另一件令報告作者感到失望的事情是,僅僅在2019年,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就在醫療衛生領域花費了18%的GDP,那是3.6萬億美元,人均醫療支出是德國的兩倍多。然而到目前為止,德國的新冠死亡率比美國低3.5倍。
美國出現了一些我們只在戰爭片裡看過的場景,醫生和護士用垃圾袋自製個人防護器材,這居然發生在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國家最重要的、最大的城市。
總覺得有地方不太對。這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嗎?是財富分配的問題嗎?不管原因是什麼,反正德國人覺得對任何社會來說這都不是好結果。說好的榜樣示範作用呢?
由此,調查報告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
截至2020年5月,認為維持緊密的對華關係對德國很重要的德國人(36%),跟認為對美關係重要的德國人(37%)幾乎一樣多。要提醒各位的是,受訪者只有中美兩個選項,這樣才方便比較。
這是個全新的現象。我前面說了,他們經常做類似的調查,僅僅一年以前,2019年重視德美關係的德國人是重視中德關係的兩倍多,是美國50%對中國24%。
由此引出我個人的結論,也就是第三點。
三
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中仍可能有一線希望。
歐盟可能是中美歐三者最弱小的一個,然而它可以、也理應繼續與中美雙方維持對等接觸,取長補短,避免教條主義。
美國顯然高估了自己作為別國盟友的吸引力,而且每天還在破壞自己的信譽。能讓英國一部分人接受的東西,拿到歐洲大陸來不見得受待見。至少法國也是這樣的,他們的情況和我們類似。
不幸的是,我們都知道,中美之間圍繞著國家形象和關於大流行病的敘述展開了鬥爭,許多地方充斥著假新聞。
延伸閱讀
德國被問及為何「對華沉默」,德經濟部長:我們又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
「民主不是貿易的唯一導向」「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11日在《法蘭克福匯報》刊登的專訪中對中國的表態引起了西方媒體的關注和爭論。近來華盛頓千方百計想拉歐盟共同對付中國,一些國家開始有些頂不住美國的壓力。但美國的施壓在德國這個歐盟最重要國家身上顯得很不順利,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國防部長卡倫鮑爾等多數高官不願在香港等問題上「強硬譴責」中國。默克爾日前不點名批評某些國家用「謊言和散布虛假信息」來抗擊疫情,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為是在美國總統川普「背後插上一刀」。
「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1日刊登了對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的專訪。這篇專訪很大一部分都圍繞中國話題進行。《法蘭克福匯報》此前曾激烈批評政府在香港等問題上「為何沉默」。該報記者以香港話題為引子,質問德國政府「為何不願明確批評北京」。在訪談中,面對「德國為何不考慮像當年對俄羅斯一樣考慮對華制裁」的提問,阿爾特邁爾表示,歐盟的貿易政策從來就不曾「只以對方國家是否民主作為唯一導向」。他稱「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但他也表示,相信只有當基本的法治原則得以貫徹時,中國經濟才能取得長久的成功。阿爾特邁爾還說,儘管為人權發聲非常重要,但也必須認識到,世界上很多人「並不總是和我們有著相同的觀念」,因此旨在促進穩定、減少衝突的國際合作與貿易就凸顯重要性。
在訪談中,阿爾特邁爾還提到了華為問題。阿爾特邁爾表示,法國、英國也都沒有徹底禁用華為,因此德國也不會在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國家安全受威脅的情況下將華為排除在5G建設之外。他同時強調,歐洲需要在這個領域增強自主性,正在考慮打造一個自己的5G產業共同體。
「德國之聲」稱,最近幾周,德國政府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被要求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尤其是圍繞香港國安法出臺,德國政府只做出了「擔憂」的表態,受到了國內外的抨擊。在野的德國自民黨主席林德納聲稱,在面對中國時,商業利益和民主價值觀「不應該相互對立」,「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價值觀被收買」。
對於德國政府是因商業利益而「出賣」價值觀的說法,被稱為「默克爾接班人」的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並不贊同。卡倫鮑爾日前在參加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與歐盟合辦的網上國防論壇時,不斷被主持人追問對中國的態度以及是否會「庇護港人」等問題。卡倫鮑爾強調,歐盟對中國的態度首先須正視幾個事實:第一,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幾個「運行狀態良好」的經濟體;第二,中國仍是世界各國在處理重要問題時的重要合作夥伴,例如氣候變化等議題;第三,中國依舊是歐盟重要的經濟夥伴。
在近期有關香港國安法的問題上,德國的態度不如美英等國那麼激烈。主持人追問,在本月初正式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後,德國是否會用更加正式的態度「譴責中國」,卡倫鮑爾稱:「我們知道,要想用詞激烈一點是很簡單的事情,這會讓一些人內心感覺良好,但我們同時也知道,這樣做會阻斷所有的接觸,妨礙後續所有可能產生的影響。」
默克爾「插上一刀」?
與對待中國的態度不同,德國政要近來與美國政府的分歧十分明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稱,如果美國總統川普能聽到德國總理默克爾有關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演講,肯定會感到耳朵發燒。默克爾9日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一味地撒謊、散布虛假消息,無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煽動仇恨和不安情緒也無助於抗疫……否認事實真相的民粹主義正在顯現其局限性。」CNN稱,默克爾曾是一位科學家,她堅強、冷靜、克制且尊重事實,而川普完全不具備上述任何一種品質。川普曾公然在電話裡罵默克爾「愚蠢」,默克爾用事實反駁他的咆哮。儘管默克爾可能不會對川普大喊大叫,但她知道如何在他背後插上一刀。
美國CNBC網站11日刊登大西洋理事會總裁肯普的文章稱,默克爾把對華關係作為其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外交基石,是由於德國的製造業基礎越來越依賴中國的市場。報導稱,自從默克爾2005年執政以來,德國對華出口增長了5倍多,達到了1250億美元,這使中國成為德國的第一大市場。美國只是德的第三大市場,雙邊貿易額大約為780億美元。
不過,把德美關係變差歸因於領導人的性格或經濟利益,並不能代表德國甚至歐洲普通民眾的感受。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幾乎整個歐洲對美國的好感度都在急劇下降,丹麥、葡萄牙、法國、德國、西班牙都有約2/3的受訪者說他們對美國的看法變得更糟糕。
對德國而言,究竟是與美國還是與中國保持密切關係更重要?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與德國柯爾柏基金會日前共同進行的調查顯示,37%的德國受訪者選擇美國,36%的人支持中國,另有13%的人認為兩國一樣重要。德國《世界報》稱,二戰結束75年後,鑑於這一趨勢變化,幾乎可以認為,傳統的跨大西洋合作關係正在衰落。
「美國紙牌屋搖搖欲墜」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學者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美國等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把德美或歐美關係變差,怪罪於德國和歐洲更看重中國的市場等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共同的價值觀。但從某種角度來看,尊重事實和真相,拒絕煽動仇恨和對抗,尊重夥伴的利益,共同合作應對疫情、全球變暖以及經濟等世界性危機,何嘗不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
「德國之聲」駐華盛頓記者站主任波爾11日罕見地嚴厲批評美國稱,13萬美國人喪生,染疫人數激增,然而川普仍拒絕下令採取強制隔離措施。文章稱,川普正在把美國引向深淵,而迴避事實是美國抗疫失敗的死穴。文章稱,美國只願看到符合己願的東西。川普無視不符合其政治算計的事實,必要時甚至不惜造假。直到新冠疫情危機暴發,這一手段相當管用。被美化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數字越來越好看,其支持者也為他們在白宮有這位強人大為興奮:終於能讓整個世界好好看看,一切都首先考慮自我的美國原來可以如此威風。但誰料來了這個致命病毒,它無法看到,無法控制,於是美國整座金燦燦紙牌屋瞬間搖搖欲墜。
實際上,「美國優先」和一國獨霸顯然不是川普一個人或美國短期的政策和表現。德國外長馬斯日前感嘆:「認為美國選出一位民主黨總統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會回到過去的每一個人都低估了這種結構性變化。」俄羅斯《報紙報》11日引述德國政治學者拉爾的話稱,「美國優先」的政策正迫使德國和歐洲開始意識到有必要離開美國獲得更大的獨立性。拉爾強調,美國在世界上的單邊主義和利己主義使德國人和歐洲人感到恐懼。他們開始希望遠離美國。默克爾非常清楚,如果美國在各個方面不再是歐洲的支持者,那麼就必須重新開始,並以不同的方式與俄羅斯和中國進行合作,以解決世界存在的許多問題。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觀察者網、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