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曾被當成神?還不止當時的德國人這麼想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從1919年《凡爾賽和約》籤訂一戰結束,到1939年德國進軍波蘭二戰爆發,中間僅過了20年。

一戰德國戰敗,在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和約》籤訂後,時任法國元帥斐迪南·福煦曾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一語成讖,二十年後的二戰驗證了他的說法。

僅僅二十年,德國捲土重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受到一戰重創的戰敗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又重新走上侵略擴張的老路子,那麼德國在一戰後二戰前的短短幾十年間經歷了什麼?

《凡爾賽和約》雖從割地、賠款、限制軍事力量、割讓殖民地、承擔全部戰爭責任等方面對德國提出了制裁。但《凡爾賽和約》並沒有真正解決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英美為了抑制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一戰後德國的建設。

因此德國雖受到了一戰的重創,但國力得到了比較快速的恢復。嚴苛的條約限制激起了德國民眾內心強烈的不滿,同時經濟大蕭條帶來劇烈的社會動蕩,這些原因推動了希特勒登上歷史舞臺。

不可否認,希特勒主導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屠殺大量猶太人等非人的行徑是絕對非正義的、殘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球人類帶來的是巨大的災難。我們對希特勒的行為一貫認知也一直都是「惡魔行徑」、「慘無人道」。

但為何當時的德國民眾狂熱地擁護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到底什麼樣?德國在戰前是否有向世界釋放出將要開戰的信號?

今天,我們通過當時在德外國人的所見所聞來找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希特勒萬歲」:渴望輝煌再現的精神寄託

如我們前面所說,德國人對《凡爾賽和約》並不買帳,且非常牴觸。他們認為《凡爾賽和約》是對德國人自尊的極度踐踏。

各行各業的德國人會一再向到德國來的外國人講述遭背叛的感覺,說德國皇帝背叛了他們。儘管他們自己沒有過錯,但他們失去了殖民地、資源、國民的健康和國家的繁榮,最令他們感到痛心的是,失去了自尊。

按照《凡爾賽和約》割讓的德國領土

貨幣變得毫無價值,而高昂的荒謬的賠款永遠無法湊齊,因為協約國決意剝奪他們的原材料。德國人的內心充滿憤恨,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外來士兵可以隨意謀殺人民,為什麼僅佔德國人口1.5%的猶太人在政府的參與人數佔比可以高達80%。

在這樣的背景下,希特勒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年輕時的希特勒

希特勒於1919年加入了「德國工人黨」,並在1921年成為該黨的首領。德國工人黨後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

納粹運動的主體是在一戰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少年,因此他們對以《凡爾賽和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制裁非常不滿。他們擁有盲目且高漲的民族主義熱情。這促進了納粹勢力的擴大。

1933年,希特勒就任總理。希特勒的就職儀式上,壯觀的火炬遊行無比盛大,這成為一場規模極盡宏偉的納粹盛會。這一天註定將永遠改變世界。

「火炬遊行隊伍就像一條閃光的巨蟒,蜿蜒穿行在大道上,穿過布蘭登堡門,橫跨巴黎廣場,湧向威廉大街。那天晚上,德國所有的青年都在遊行。」

-- 康斯坦蒂婭·朗博爾德 (1923年英國駐柏林大使館顧問霍勒斯的女兒)

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的盛大場面

空中不斷響起「讓人人面露勝利的狂喜」、「德國人快醒來」等喧囂的口號聲。擠在一起的人們放開喉嚨嚷叫,手裡揮舞著手帕、圍巾,歇斯底裡地狂笑著。

1935年仲夏,成千上萬的篝火在德國全境點燃,德國弗蘭肯地區的政治領袖尤裡烏斯策劃了一年一度的日耳曼火舞節,以崇拜太陽和元首。人們發表演說讚揚希特勒,甚至挑戰基督教信仰。

「沒有一座教堂像這座山的穹頂一般,如此美麗、如此偉大、如此強大。也沒有信仰像這座山的穹頂般堅定。如果有人說,我們拋棄了信仰,那麼我要問,德國何曾有過比今天更深刻、更富激情的信仰?何曾有過像我們對元首這樣的信心?」

--內容摘自《紐約時報》1935年6月25日

出於對猶太民族的反感、被迫籤約的恥辱以及對經濟危機的不安,非常多的德國人對希特勒報以極大的希望。

希特勒執政期間,曾通過一系列手段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但相比於藉此改善人民生活,他另有企圖。納粹演說家們不斷激發德國青年的愛國狂熱。

一些早期反對納粹的民眾,在反覆的宣傳、集會中也漸漸開始麻木甚至成為宣傳納粹的一員。德國青年爆發出極大的熱情,以至於人人出入餐館都會高呼 「希特勒萬歲」。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美化納粹的酷刑、鎮壓、侵略等殘暴行徑。即使在希特勒吞併奧地利之後,等待希特勒「凱旋」歸來的人群,還是不斷爆發出「勝利萬歲!勝利萬歲!」的吶喊聲。

1939年戰爭爆發前夕,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加速對外擴張的步伐。但是在大多數德國人眼中,這些行為都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

「我們遇到的幾乎每一個德國人都會為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找藉口,因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存在是對德國的威脅,德國必須獲得『安全』。他們過去二十年生活在苦難中,便忽視了其他國家的苦難。」

--伊夫林·倫奇(企業家、記者,英國「皇家海外聯盟」和「英語聯盟」的創始人)

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後,進駐的士兵受到歡迎

一戰戰敗,帶給德國人最致命的就是自尊的摧毀。許多人並不認為他們失敗了,只是覺得他們被背叛了。因此,後來對納粹主義的狂熱也顯示了他們內心在遭受怨恨與自卑情結的折磨。殊不知,這種盲目的狂熱只會帶來更沉痛的惡果。

「親切而高貴」:那些為希特勒唱讚歌的外國人

即使在一戰後,還是有很多外國人出訪德國。有些人是出於職業原因,另一些人只是去享受一個愉快的假期。然而更多人的動機是長久以來對德國文化的熱愛、家庭淵源或是出於好奇心。在其他地方民主遭遇失敗、失業泛濫成災的背景下,國外右翼支持者希望從「成功的」獨裁統治中吸取經驗。

第一次大戰僅僅結束幾個月後面市的旅遊宣傳冊《德國歡迎你》

尤其是英美兩國的來德人數遠超其他國家。雖然,納粹政權鎮壓、獨裁的行為應該引起他們的重視,但他們一旦到了德國,接受到非常普遍的宣傳和大肆扭曲的真相後,許多人便開始拿不準該相信什麼了,甚至一些人們開始對《凡爾賽和約》感到內疚。

許多外國家長仍然將孩子送到德國學習。很多人還公開讚美希特勒,稱他憑一己之力讓他的國家恢復。更重要的是,許多旅行者對普通德國人表現出的理想主義與愛國精神表示非常驚訝,他們從這種使命感中發現了鼓舞人心之處。

瑞士學者德·魯熱蒙聽說一位十八歲的德國女孩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她的團體體操、政治會議與對窮人的拜訪上,不禁感慨:「拿一位法國同齡姑娘與德國小姐比比看!」

1936年8月。數十萬人聚集在柏林街頭,希望在元首乘車前往奧運體育場時一睹他的風採。法國大使安德烈·弗朗索瓦-龐塞認為,1936年的夏季奧運會標誌著「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國的神化」。

1936年納粹借柏林奧運會開幕式進行自我宣傳

希特勒也藉機討好外國來訪者。他最想討好的是英國外交大臣羅伯特·范西塔特,他以強烈的反納粹觀點聞名。經過遊說,範西塔特很快與納粹冰釋前嫌,並在回倫敦後不久正式會見了希特勒。他形容希特勒 「和藹可親、相當靦腆……不會令人害怕,有著與生俱來的高貴感。」

在奧運會的男子一千五百米自由式項目結束前,一位來自美國加州諾沃克的卡拉·喬治·德·弗裡斯女士還衝過警戒線親吻了希特勒,她說:「我只是想擁抱他……他顯得那麼親切友好。」

有許多非常正派的人在從納粹德國回國後竟開始為它唱讚歌。納粹的邪惡勢力滲透到了德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當它們與外國遊客仍可享受的樂趣混合在一起時,可怕的現實就經常會被忽視,而且被長期忽視。

平靜祥和假象之下的暗潮湧動

如果來概括下二戰前的德國社會面貌,很多人覺得並無什麼大難臨頭的跡象。J·A·科爾是一位反納粹的作家,1937-1938年期間在德國長期停留,但也對德國所處的真實社會狀態缺少深刻的評估。

「在陽光明媚的早晨,我每次初遇一個德國小鎮,總是感到精神振奮。我會產生一種感覺,認為這裡既擁有令人愉快的異域風情,也是一個可以快樂生活的地方。……很難找到真正貧窮的人。商店都很漂亮,咖啡館的數目多得讓人喜悅。沒有叫賣的小販,也沒有貧民區和乞丐。」

--J·A·科爾(英國作家,他的書《剛從德國返回》生動地講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生活)

即使很多像這樣的從思想上反對納粹的旅行者,也本能地忽視了這個政權,將目光投向了他們理想中真正的德國。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祥和假象之下的暗流湧動。

1939年7月,二戰爆發前僅兩個月,《英德合作評論》刊登了一幅年輕女子們在北海海灘上身穿泳衣的照片,題為《陽光下的笑聲》。

照片下的文字寫道:

「剛剛從德國回來的旅行者說,那裡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一片充滿微笑與寧靜的土地,充滿愉快的音樂,沒有困擾外界的煩惱和憂愁。危機可能會讓別處的天際黯淡,但似乎不會影響德國的天空。」

《英德合作評論》1938年6月號和1938年9月號版面

同樣的時間段,身處德國的伊夫琳·倫奇同樣評價稱:

「在這裡沒見過一個衣帽不整的人,也沒見過一座不整潔的房舍,整個國家表面上顯得幸福而富足。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士兵,我們感覺仿佛在一個熱愛和平的理想國中旅行。」

這些都顯示出,即使在戰爭一觸即發的前夕,仍有不少外國旅人被德國祥和平靜的表象所迷惑。不僅沒有傳達出應該值得引起國際警惕的信息,反而片面美化了德國的社會現實,也潛在地加劇了戰爭的危害。

戰火已遠去,而歷史卻不能忘記。二戰帶給人類的沉痛教訓應當永遠被銘記。

可能在當時德國民眾及很多外國人眼中,希特勒就是超越基督的一種存在,是諸多人心中的信仰。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過度沉溺在納粹政府所粉飾的假象和對理想德國的空想中,失去了客觀理智的目光,忽略了納粹一系列殘忍的行徑。

而同樣當時留德的季羨林先生,面對德國的侵略擴張曾清醒地指出:「我真憤怒……我現在才知道,正義公理是天地間不存在的一種東西!倘我看不到德國人整個塌臺,……,我死不瞑目!」,「德國人現在自己種因,將來還要自食其果!」

在今天看來,很顯然季羨林先生的譴責更犀利地看到了納粹的罪惡。

這也讓我們意識到,歷史終將驗證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什麼是真正的正義。

-End-

編輯:cc 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第三帝國的旅人》

原標題:《希特勒曾被當成超越耶穌的神?還不止當時的德國人這麼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希特勒曾被當成超越耶穌的神?還不止當時的德國人這麼想
    德國在戰前是否有向世界釋放出將要開戰的信號?今天,我們通過當時在德外國人的所見所聞來找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我們前面所說,德國人對《凡爾賽和約》並不買帳,且非常牴觸。他們認為《凡爾賽和約》是對德國人自尊的極度踐踏。
  • 細數刺殺希特勒的德國軍官們:這就還想逆天改命?
    1944年7月20日,德國軍隊中的密謀分子用炸彈刺殺希特勒,之後調動軍隊逮捕納粹上層分子,想組成臨時政府去和美英蘇和談,史稱
  • 德國真正實權人物,希特勒在他面前恭恭敬敬,曾說希特勒是廢物
    可是就這麼一個臭名昭著的殺人魔王,在德國內部還有畏懼的人,此人在世時,希特勒遇到他必定恭敬有加,根本沒有一點飛揚跋扈的氣勢。這個人便是興登堡,可以說是德國內唯一可以說教希特勒的人。那麼這個人有什麼厲害之處呢?為何希特勒在他面前恭恭敬敬的?
  • 希特勒畏罪自殺已過去75年,德國人還恨他嗎?一位老兵曾這樣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先後一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捲入這場世界大戰,根據不完全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軍民總傷亡達到了9000多萬人。而挑起這場世界大戰的便是日本帝國、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這三個法西斯軸心國。
  • 希特勒為什麼痛恨猶太人?他是如何讓成千上百萬德國人臣服的?
    他曾對人說,他對猶太人的仇恨是「私事」。總之,如果那時他對猶太人有了更深的成見,我覺得是合情合理的。但似乎還沒到特別恨的地步。 一戰期間,希特勒的一級勳章是他的猶太長官提名並親自授予的。  這段話基本概括了希特勒能影響千萬德國人的原因。戰後的德國,很多人都盼著出現一位英雄,能夠帶領著他們走向光明,而希特勒這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出現了。 簡單來說,首先,希特勒有著高超的演講能力。
  • 希特勒掌權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仍然活著,希特勒對他怎麼樣?
    尤其是在美國參戰後,德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認為德國已經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了,投降是德國最好的選擇。 不過德皇威廉二世似乎並不想就這麼倉促的投降,因為若是德國投降,他本人一定會被英法列為戰犯而送上法庭。
  • 惡魔的崛起:希特勒是如何「重塑」德國的?
    然而實際上,歷史上幾乎不會出現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一步步登上領袖之巔,領導極權主義的納粹黨,接著帶領德國人四處徵戰,又幾乎亡國,這一歷程是十分複雜的。他摒棄了革命,而將拉攏選票作為目標希特勒在獄中可以會客,他的許多黨派同盟後來都成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重要人物,恩斯特·羅姆、威廉·弗利克和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曾多次造訪希特勒。這使得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組建的黨派逐漸壯大,令希特勒有機會繼續重申並打磨自己的思想,也讓他強化了自己黨派領袖的角色,而這些都是在監獄的高牆內完成的。
  • 納粹德國的「惡魔」希特勒,從不碰3樣東西,現代人戒掉一個都難
    希特勒生於1889年,奧地利裔德國人。1933年正式上臺成為元首。對於希特勒的評價,外界始終沒有統一的定論。從戰爭的角度來看的話,希特勒堪稱世界惡魔。1939年,二戰正式爆發,這場世界級戰爭持續7年之後,捲入的國家和地區多達61個。
  • 德國納粹將軍夫人也搞爭風吃醋,沒有希特勒的世界,還不如去死?
    世界需要和平,而且世界永遠在呼喚著和平,每個人都應該對和平抱有一定的責任,尤其是那些作為侵略者、屠殺者的劊子手們,他們本來應該為自己的罪行感到懺悔,但他們最終卻一次又一次的申請出戰,走向戰爭的前沿,掀起血風腥雨的較量,讓自己的手上沾滿了血跡斑斑,在一個戰爭周期內,都會有無數生靈的消亡,他們都曾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短暫的見證過世界的美
  • 扭轉德國命運的神:二戰前的希特勒,創造納粹經濟奇蹟
    [德國著名軍事專家,閃擊戰的創始人,歷史學家贊其閃擊戰之父,同時也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是二戰最著名的德國將領之一] 而當時,正處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
  • 《蔣介石策動德國軍隊推翻希特勒》補述
    1942年,其中一股力量的三個代表性的人物克蘭、沙赫特、託馬斯曾和中國駐德武官齊焌聯繫,企圖通過蔣介石打通和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等人的關係,取得支持和諒解。同年,蔣介石派齊焌作為特使赴歐,聯絡克蘭等人,支持其推翻希特勒的行動。2010年,我曾將有關史實寫成專文,發表於《南方都市報》(2010年1月28日)及臺灣《傳記文學》雜誌當年第三期,題為《抗戰期間中德關係的驚天秘密》。
  • 二戰時,德國明明是侵略者,為何蘇聯老百姓卻將德軍當成救星?
    在二戰的時候,希特勒橫掃和整個歐洲大陸,唯獨只有英國逃過了一劫。當時在德國佔領了法國之後,便開始劍指蘇聯。很多人對於希特勒的想法非常的不解,因為當時就算是德國所有的工業實力還有農業生產力量加起來,還是和蘇聯差了一截,不知道德國為什麼有進攻蘇聯的底氣。
  • 反猶太的不止是希特勒--歐洲反猶往事
    沒過幾年,布朗熱將軍就想帶兵,雄糾糾,氣昂昂揮師越過萊茵河,去收復失地,而法國國內也出現了右翼組織「愛國者同盟」,想擁立將軍為愛舍麗宮主人。這樣好了,布朗熱直接跑路,不跑沒命,這可是借出兵想謀逆篡位的大罪。法國佬總是在想,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國家會敗得這麼慘,將軍跑路的背後是不是有大陰謀?
  • ...希特勒|赫爾曼·瓊瑟伯格|納粹德國|愛娃·布勞恩|二戰|柏林
    希特勒是納粹德國的元首,同時是二戰的發動者,1939年到1941年,納粹德國攻佔了歐洲的14個國家,並且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自己的僕從國,不過納粹德國經歷史達林格勒戰役後並迅速衰退。
  • 瑞士倖免於兩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希特勒對它不感興趣嗎?
    希特勒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士兵成為了德國的最高統帥,它把德國的復仇當成自己人生的主要目標,為此他付出了諸多努力,而人們看見他的辛苦也有許多人才聚集在他的身邊。早期的德國通過閃電在襲擊了歐洲大多數國家並成功佔據,那為什麼歐洲中部的小國瑞士沒有被德國打敗並佔據呢?瑞士多山的地形阻礙了德軍的前進
  • 128歲老人自稱是希特勒,還拿出了證據
    128歲老人自稱是希特勒,還拿出了證據眾所周知,納粹元首希特勒是二戰的發起者,是一位充滿罪行的人物。在歷史當中,他迫害了無數的猶太人。最後看到德軍隊伍敗局已定,在德國總理府的地下室選擇了開槍自殺。如今,到了現在,雖然已經是和平年代,但人們仍然記得當時的歷史,希望一直能夠保持這樣的環境。
  • 二戰時,希特勒幹預前線將領的指揮,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嗎?
    因為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只是個下士,就認為他沒有沒有戰略指揮能力?所以,有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是讀二戰史,只對那些打的熱鬧的戰爭場面感興趣的人,並不關心很多事情早已在政治層面就已經決定了,德國就是想利用軍事力量強大,來做拼死一搏。
  •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為何突然有錢了
    馬克在這一過程中貶值得和廁紙差不多了,所以當時德國兒童甚至用馬克疊積木玩,還有的家庭直接用馬克生火做飯。這是不折不扣的燒錢行為,卻不是因為錢多到燒包,而是因為錢貶值到還不如用來生火。在經濟蕭條中病死、餓死的德國百姓都達到了數十萬人,更有數不勝數的人流落街頭以乞討為生。 在這樣混亂的時局中議會中絕大多數黨派都一籌莫展,然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卻趁機強勢崛起。
  • 德國老兵:如果沒希特勒出現,德國依然會發動二戰
    市長說:「戰爭給每一個德國家庭都程度不同地留下了陰影,消除它需要時間。我們這一代人徹底擺脫它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有義務告訴後代如何不再承受這樣的悲哀。」事實證明,老市長做到了這一點。我和他的兒子迪爾克曾談起過二戰給德國帶來的災難,迪爾克的一句話令我大為震動,他說:「一切報應都是德國人自己招來的。」
  • 瘋狂迷戀德國法西斯頭子阿道夫·希特勒的女性們後來怎樣了?
    歷史學家認為,正是這場不著邊際的春夢的破滅,使希特勒對女性不再抱有浪漫的想法。似乎是為了支持赫蒙·艾爾索菲這位德國歷史學家的觀點,美國中央情報局完成於1994年2月的一份有關希特勒的心理特徵分析報告稱:儘管希特勒此前曾與不止一位女性交往過,但「他對女人似乎並無真正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