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老兵:如果沒希特勒出現,德國依然會發動二戰

2020-12-18 上遊新聞

在二戰期間,花山的男人只有三種:打過仗的,正在打仗的,將要打仗的。在這場與眾多世界強國為敵的大戰中,德國必須要把全部身心健全的男子送往火線。

希特勒

布勞姆貝格是位於德國北威州邊緣地區的一座富有傳統的古老城市,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它的名稱取自德語的Blumberg,翻譯成中文就是一個十分浪漫的名字——「花山」。

花山是個人才輩出的小城,曾湧現出很多馳名德國的名人,其中有園藝師、棋手、學者、作家、政治家……而最負盛名的當屬聯邦德國的第七任總理施洛德。

在二戰期間,花山的男人只有三種:打過仗的,正在打仗的,將要打仗的。在這場與眾多世界強國為敵的大戰中,德國必須要把全部身心健全的男子送往火線。和很多德國城市一樣,小城花山至今保存著兩份名單。那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一去不返的兩代死亡軍人的名單。

在一戰中,人口不足4000人的花山市有180人陣亡或失蹤;在二戰中,在人口近5000的花山市裡,青壯年男子幾乎係數被徵入伍,其中有310人陣亡或失蹤。在這個名單中,就有花山市前任市長迪特.馬亨唐茨的父親--弗利德裡希.馬亨唐茨。

2002年2月19日下午,我在花山市的前任市長家中和主人聊天。

市長說:「戰爭給每一個德國家庭都程度不同地留下了陰影,消除它需要時間。我們這一代人徹底擺脫它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有義務告訴後代如何不再承受這樣的悲哀。」事實證明,老市長做到了這一點。我和他的兒子迪爾克曾談起過二戰給德國帶來的災難,迪爾克的一句話令我大為震動,他說:「一切報應都是德國人自己招來的。」

在我們談到了「報應」的責任歸屬時,老市長認為,德國的歷史錯誤有著複雜的時代背景和民眾基礎,把所有的事情都簡單地歸咎於幾個獨裁者未免失於簡單。

他說,「很多人至今仍然認為:如果希特勒能在1939年9月之前死去,他就會被作為德國歷史上的偉人載入史冊。這句話其實代表了很多老一輩德國人的想法。換句話說,如果希特勒在實現振興德國經濟、消除災難性的失業、突破《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奪回軍事主權以及完成把奧地利、蘇臺德等地區納入德國版圖等一系列計劃之後,在發動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對波蘭的侵略行動之前能夠壽終正寢,他留給德國歷史的便只有可歌可泣的輝煌成就,而後來的戰爭災難也就不會出現。」

無論這種假設是否有意義,它至少反映了一點:相當一部分德國人至今仍然對納粹德國在發動二戰之前的行徑予以完全肯定。那麼,希特勒在1933年上臺直至1939年發動二戰之間的所作所為對德國民眾究竟意味著什麼?

作為教育學專家的老市長曾長期研讀二戰前後的歐洲歷史,因為在德國凡涉及教育就離不開對兩次大戰歷史的了解和分析。

他認為,二戰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戰歷史的延續,而一戰是歐洲列強的長期利益爭奪的必然。在歐洲的歷史上,德國不過是一個後起的強勢爭奪者。德國之所以在二戰中失去道義,第一在於它在全球性厭戰的大形勢下發動了侵略戰爭,第二在於它把種族滅絕政策融入了軍事行為。

這使我想到了中國的「春秋無義戰」之說。的確,在一戰前的漫長歷史中,信奉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歐洲列強在外交方面無一不推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獨立」、「自由」、「主權」……都只適用於自身。為了自身利益的擴展,武力徵服是它們對外使用的第一語言。對於這一點,被英法聯軍打進圓明園的中國人體會尤深。說白了,德國無非是壞得比較遲,而且壞過了頭。

要想了解德國民眾為什麼選擇這個「壞過了頭」的納粹黨,就必須知道一戰給德國留下的是什麼。對這一點,老市長給我做了一番簡潔而清晰的勾畫:

魏瑪共和國在德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存在共和黨人的共和國。德國在一戰之後選擇共和制,絕非民眾民主意識的提高,而是出自在帝制崩潰後的一種對西方強國政體的無可奈何的機械效仿。一戰失敗的內因是國力的衰竭--德國已無法承受繼續維持戰爭所帶來的經濟重負。這就註定了這個封建的,軍國主義的德國在嘗試民主體制方面會先天缺鈣。另一方面,勝利的同盟國也根本沒有給予德國絲毫恢復生機和滋生民主的機會。他們考慮的只是如何從戰敗的德國身上榨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如何阻止德國再度強大並重新威脅到他們的安全。

為了這個目的,歡天喜地的勝利者徹底瓜分了德國在海外的全部領地。德屬東非大部分歸屬了英國和法國;德屬西南非洲分給了南非聯邦;紐幾內亞島的德屬部分被移交給了澳大利亞;薩摩亞群島分到了紐西蘭手上;太平洋中部的馬紹爾群島、馬裡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都轉交給了日本。

按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的陸軍被壓縮成為10萬人,海軍只允許有1.5萬人存在,各種艦艇的總數只能有36艘,而對空軍則完全禁止存在。坦克車、裝甲車、潛艇一律不允許生產。這樣的軍力就連平息一場國內的大範圍武裝騷亂都很困難,真正意義上的國防就更無從談起了。除此之外,戰勝國還規定萊茵河西岸地區要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萊茵河以東50公裡內的範圍一概作為軍事真空區。勝利者由此建立起了他們和德國之間的一道寬闊的安全緩衝區,而德國面對裝備精良,兵力雄厚的鄰國宿敵已基本喪失了抵禦侵犯的能力。

除了在軍事上必須要使被打倒在地的失敗者無法翻身以外,騎在德國身上的戰勝國還毫不留情地扼住了老對手的經濟咽喉。

《凡爾賽和約》使德國損失了1/8的領土、12%的人口、16%的煤炭產地和50%的鋼鐵基地,但在另一方面又規定了德國必須向戰勝國總共支付13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並以每年支付20億金馬克和26%的出口收入來予以兌現。向一個國庫已被戰爭掏空,資源被強制縮小的國家索取如此巨大的賠款,這無疑是在把它逼向絕路。這不僅不可能催生民主與和平,而且一定會孕育出歐洲新的動蕩和災難。因為這種極端的壓榨只能種下德國復仇的禍根。遺憾的是,能認識到這一點的歐洲政治家可謂鳳毛麟角。當時在英國曾有一名國會議員孤獨而固執地堅持著自己反對裁軍的意見,他的理由是:德國在一戰後所負擔的過重賠款壓力會衍生仇外情緒,將來可能演變成破壞《凡爾賽和約》的力量。這位議員就是後來的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

那麼,德國人所處的經濟困境到了什麼程度呢?

老市長舉例說:「到了1923年,嚴重的通貨膨脹使一個美元已經可以換到4萬億帝國馬克了。有一個叫做特歐的博士在他死前完成的回憶錄中提到,當時買一個麵包要花1000億馬克,一升牛奶要花3000億馬克。因此有一個作家寫過一句名言:『納粹主義的誕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爾賽。』你知道這個特歐博士在二戰時期是幹什麼的嗎?他成了帝國軍備部的副部長。

「1929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爆發把德國經濟直推崩潰的邊緣,僅僅在兩年內,德國的失業人數就達到600多萬人,佔當時全部人口的1/10,佔就業人口的一半以上。當時德國的家庭人口比現在多,父母帶三、四個孩子和兩個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很普遍,而在這樣一個大家庭裡掙錢的勞動力經常只是一個人。這意味著,德國已面臨整個民族的生存危機。

「在這樣的困境下,魏瑪共和國無能為力,國際社會也沒有救助。現實把德國逼向了絕地--德國呼喚強人、呼喚鐵腕,德國只能在極左和極右兩者之間進行選擇。誰能把德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誰就會成為大眾擁戴的領導者。1930年9月14日是德國走向獨裁的關鍵的一天,那天共有640萬選民把他們的選票投給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及其領袖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臺成為帝國總理。你看,先天不足的德國式民主最終產下了一個怪胎,居然造就了專制獨裁,這難道不是民主的悲劇嗎?難道不是對西方戰勝國遏制德國策略的一種諷刺嗎?」

老市長出生於1937年,那時距離戰爭的啟動只剩下兩年時間,對一戰後德國所處的極度困境他不可能有直接體驗。為了驗證他講述的希特勒上臺前後的德國境況,我在接下來的採訪中專門就這個問題詢問過很多老兵,以下為部分被採訪者的談話實錄。

戴林,邦特魯普人,1926年出生,1944年應徵參軍,第三山地師高射機槍手——

在7歲以前,我的全部記憶就是一個詞:飢餓。我們全家一共五口人中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而他竟然總共失業了7年半的時間!那時我們全家每個星期能夠從政府得到7馬克的救濟,長期吃不飽肚子。當時全德國至少有半數人口受到大失業的波及。德國人已經活不下去了。我們全家能夠買得起的食品就是數量很少的土豆和麵包。我的母親就把土豆煮得稀爛後搗成泥,然後拌上鹽,讓我們抹在麵包上吃,就像今天在麵包上抹果醬和黃油那樣。1933年希特勒上臺以後,德國簡直就像獲得了重生。生活很快就得到了改善,老百姓不但有了吃的,就業率也幾乎達到了100%。作為一個7歲的孩子,我當時最鮮明的記憶就是:肚子吃飽了,日子好過了,我們有希望了!

布朗特,奧格斯堡人,1916年出生,1939年自願參軍,空軍飛行員——

一戰結束時我已經3歲了,我屬於親身經歷過德國的兩次戰敗及戰後重建的一代人。對20年代的飢餓和通貨膨脹,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的物價非常昂貴,鈔票上的數字都以億為最小的計量單位。我家裡很窮。父親是個小公務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工資微薄,只能提供一個孩子的學費,所以家裡只有我哥哥一個人能上學。我的小學知識有一大部分是自己在家裡學的。希特勒上臺那年我17歲,當時我對政治不太了解,只知道在慕尼黑起家的國社黨成為了執政黨。但過了不久我發現周圍環境開始發生奇蹟般的變化--生活物資充足起來了,失業大軍消失了,高速公路建成了,國防實力恢復了……希特勒競選時的全部承諾都在一步步地兌現。大家對前途有了信心,開始相信國社黨領導德國的能力。二戰爆發那年我23歲,我是自願入伍的。我覺得這是我對祖國應盡的義務。但我有一個先天的毛病,就是射擊時只能把槍託頂在左肩,這個習慣使我無法去當步兵,於是我幹了飛行員。在參軍前,我幹過3年滑翔機教練,去空軍毫無問題。

羅迪,柏林人,1921年出生,1941年自願參軍,裝甲兵——

我出身於一個商賈之家。父母各自的家庭都殷實富足。我祖父在1870年發現了一個很有潛力的新市場--製作葬禮服。他很快就成立了公司,生意越做越大。1904年,他花了120萬金馬克在柏林市中心區的憲兵廣場旁購買了一塊地皮並建起了一幢公司大樓。這個公司後來傳給了父親。一戰結束後德國的經濟持續十幾年低靡不振。當時的社會福利制度遠遠不能和現在相比,失業金少得可憐,老百姓普遍吃都吃不飽。我父親的公司長期入不敷出,被迫裁員,最後只剩下了一個空架子。就在公司瀕臨破產的時候,納粹黨上臺了,德國的形勢突變。在國內,持續衰敗了十多年的經濟形勢一天天好轉,我父親的公司又開始正常運轉了。在國外,德國獲得了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兼併了奧地利,還一步步奪回了外交主權……1935年,我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1941年2月我自願入伍,這樣我就有資格選擇軍種了。因為我的皮膚對潮溼環境過敏,我拒絕了讓我去當海軍的安排,儘管徵召我們的是那艘赫赫有名的「俾斯麥號」戰列艦。我幸虧沒有去,這艘戰艦上的官兵後來全部葬身大西洋海底了。炮兵呢,我也不願意幹,響聲太大了。後來徵兵處建議我選擇裝甲兵,我接受了。

德裔美國人迪·萊曼在他寫的《希特勒在地堡中的最後日子》一書裡回憶了他10歲時在家鄉第一次見到希特勒時的感覺:

1938年對我來說具有重大意義,我就是在這年第一次見到了希特勒。在布萊斯勞的世紀大廳裡擠滿了希望被希特勒接見的人,等候的隊伍一直排到了大街上。我無法用語言形容希特勒在人群中掀起的那種狂熱的情感浪潮,即使站在離他很遠的地方,我也能感受到他那種催眠般的魔力,我情不自禁地歡呼著……那個時代所有的德國少年從出生開始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忠誠、誠實、細心,樂於助人,我們的理想就是要時刻準備為元首、人民和祖國奉獻;我們是一個團結的民族,人人互相關心,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要響應元首的號召,將祖國建設得更美好。我和我的夥伴們都對指定的活動充滿熱情。一個十來歲的少年還能質疑什麼呢?……

在一些歷史資料影片中,人們經常可以看到30年代的德國民眾向希特勒歡呼的場景。這些場景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集體瘋狂的印象。隨著和歷史見證人的接觸增多,我逐漸理解了當年的德國為什麼會出現那山呼海嘯般的激情宣洩了,那是一種由感激、信任與愛戴合成出來的極端崇拜和高度認同,那是一種被壓抑14年的民族振興渴望的釋放,那是一種由衰敗轉向強盛、由屈辱轉向驕傲的群體宣言。在這樣一種大眾氛圍下,希特勒把德國引往任何一個方向都已經是輕而易舉的了。

《德意志的另一行淚》,朱維毅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如果希特勒不發動二戰,那麼他就是統一德國的民族英雄了
    那麼德國的偉大領袖是誰呢?大家可能會提到俾斯麥。的確俾斯麥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推動了德國的工業化進程。但是他並非是德國的領袖。人們對德國的領袖最熟悉的還是希特勒。因為希特勒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的統治,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因此被列為了世界的罪人。就連德國人對希特勒的看法也十分矛盾。
  • 納粹德國為何急於發動二戰?
    1933年3月,納粹取得德國政權,希特勒上臺後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和行政手段,使德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從納粹上臺到二戰爆發這短短的六年時間,可謂德國最繁榮的時代,可為什麼希特勒卻急於發動戰爭,偏偏要葬送掉這來之不易的繁榮時代呢?
  • 德國為什麼不遺餘力地發動二戰?看看一戰後的德國,我們就明白了!
    話說,1939年9月,納粹德國依託鋼鐵洪流,憑藉閃電戰術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拉開帷幕。雖說德國佬在二戰前期所向披靡,但最終還是戰敗,輸掉了戰爭。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打的破爛不堪,整個國土被分裂近50年,可以說,戰後德國非常慘。說到這裡,許多朋友不禁疑惑,一戰德國敗得很慘,為何他們還要執拗地發動二戰?
  • 二戰前的德國人生活水平太高了,怪不得德國人要發動二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標誌著二戰正式爆發。關於二戰爆發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德國的原因,有的是英法等國的願意,還有的是希特勒的原因。當然,不管是哪一種,德國都是發動戰爭的國家,對人類帶來重大災難,德國都要對這場戰爭負責。
  • 一位德國木匠為何讓希特勒膽戰心驚?希特勒:此人敢刺殺元首
    整個二戰期間,黨衛軍秘密警察對一位德國木匠嚴加看守,將他關在納粹的集中營裡,一直到二戰後期,將這位德國木匠殘忍的殺害。 那麼,黨衛軍為何對一位德國木匠嚴加看守呢,此人到底是誰?原來此人跟希特勒有關,用希特勒的話來說:「此人陰謀差點得逞,讓帝國毀於一旦!」
  • 如果德國沒有發動二戰,專心發展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二戰前期的德國表現雖然很是耀眼,但並不能掩蓋其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先天劣勢,比如說國土狹小、人口數量少、資源匱乏等短期難以改變的先天不足。很多人認為,德國的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希特勒上臺後,無論通過怎樣的手段,忽悠也好,欺騙也罷,但終究將被凡爾賽合約壓制死死的德國重新強大了起來,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強國。
  • 德國發動二戰時的底氣在哪?看看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產能
    一戰二戰是有差別的,一戰也是德國輸了,可是德國的領土上沒有發生過戰爭。遭受的處罰和產生的劣勢,對經濟和兵力的影響要更大一些。因為沒有完全禁止德國建立軍隊,不過有些兵種是不允許組建,部隊人數少了很多。至於經濟,支出的基本都是賠款,國內的工業依然完善,能繼續發展。希特勒掌管德國後,由政府借款,提高企業活躍度,幫工人們得到工作崗位,不止促進了德國的繁榮,工業也有了很大進步。
  • 二戰為何德國會輸掉史達林格勒戰役
    說到近代史,不得不提二戰。二戰的影響力深遠,把6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捲入其中。發動二戰的有三個國家,分別是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在這三個國家中,實力最強的應該要數德國了。德國用閃電戰拿下了波蘭,在歐洲戰場上高歌猛進,在面對英國和法國兩個強國的時候,都毫不退縮。德國在歐洲陷入僵局的時候,轉而進攻蘇聯。
  • 二戰德國如果戰勝蘇聯,會轉移戰線進攻英國嗎?
    阿道夫.希特勒是法西斯主義的締造者,在他發動二戰時,波蘭就是他要進攻的第一個國家。蘇聯與波蘭在地理位置上相連,德國高層害怕德軍大舉入侵波蘭時,蘇聯大軍會趁亂加入戰鬥,從而進入蘇波的包圍圈。1939年8月2日,希特勒與蘇聯通信,想要與蘇聯保持互不幹擾的局面。當時的蘇聯與西方在意識形態的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為了能夠在資本主義包圍圈中生存下來。
  • 德國為什麼要執拗的發動二戰?一個漢堡要一個億誰能受得了,厲害了!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席捲全球,世界大部分國家和人口捲入其中,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作為戰爭的發起國,德國遭到了協約國嚴厲的懲罰。德國不僅在戰爭中被打的一片狼藉,而且戰後被一分為二造成了國家的長期分裂,可以說德國人為發動二戰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1個麵包1000億,貨幣不如柴火值錢:這才是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
    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也遭受了最大的報應,其損失之大無與倫比,整個國家被佔領,全國成為戰場。德國人卻說:不後悔發動二戰。德國在一戰中是戰敗國,當時德國貨幣不如柴火值錢,1個麵包1000億,德國人卻說:不後悔發動二戰。
  • 一戰結束後,德國已經傷痕累累,為何希特勒還敢發動二戰呢?
    前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以德國為首的新興勢力,想要挑戰英法老牌帝國主義,以達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而引發的。但是德國一戰失敗了,失敗後的德國已經傷痕累累,一片廢墟,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希特勒還敢野心勃勃地繼續發動二戰呢?
  • 《凡爾賽條約》到底有多苛刻,它是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嗎?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籤署了《凡爾賽條約》,這份條約可以說是十分苛刻,為的就是懲罰並削弱德國。當時的戰爭國們肯定沒想到這不僅沒有削弱德國,反而加深了德國的仇恨,後面居然捲土重來。讓我們來看看這份條約到底有苛刻。
  • 如果沒希特勒,德國人會發動二戰嗎?1380億馬克的美國貸款有話說
    其中之一就是對德國的無下限吹捧,尤其是對二戰前的法西斯德國的吹捧,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諸如「納粹德國發展了高速公路」「納粹德國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之類力挺法西斯「功績」的調調不絕於耳。然而這些胡言亂語真的經得起推敲嗎?
  • 德國在一戰中受到重創,為何完全沒有恢復,就匆忙發動二戰
    (德軍閃電戰波蘭)那麼,德國到底為什麼要著急發動二戰呢?默默發展實力,讓自己的國家強盛,難道不是更優的選擇嗎?所以在德國少壯派軍官看來,德軍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一戰的結局本不該以德國失敗告終。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投降,還籤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這肯定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也曾參加過一戰。他與德國少壯派軍官持有完全相同的態度,想要儘快一雪前恥,為德國軍隊正名。這最終便成為了二戰的導火索之一。
  • 希特勒畏罪自殺已過去75年,德國人還恨他嗎?一位老兵曾這樣回答
    而挑起這場世界大戰的便是日本帝國、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這三個法西斯軸心國。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黨的元首,他曾在1914年8月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眼看著德國的戰敗,希特勒很不甘心。他甚至把戰敗的原因都歸結於猶太人的身上,希特勒認為會做生意的猶太人藉機發戰爭財,給其他的國家不斷提供資源才導致了戰敗。這也是希特勒後來迫害猶太人的原因。
  • 為什麼二戰時期德國要發動閃電戰?三個層次,客觀分析
    一戰的可恥失敗並未讓德國反躬自省,而是更加助長了其復仇報復的欲望,再加上《凡爾賽條約》的「過度限制」、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及法西斯頭目希特勒的上臺等多重因素推波助瀾,德意志帝國最終又走上了發動世界大戰的道路。納粹德國發動閃電戰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就是二戰爆發的大背景。對於二戰發生的背景,已基本形成定論,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而英、法的綏靖政策則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 話說二戰:德國發動二戰前:曾有三位德軍高官想要阻止,為何失敗
    【話說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然襲擊波蘭開始,隨後英法對德宣戰,也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德國發動戰爭前,其實曾有德軍高官想要阻止,不過卻失敗了。早在1934年暗殺奧地利總理時,就已經惹惱過義大利,而捷克斯洛伐克則受到蘇聯和法國的合約保護,如果發動戰爭,必然會讓德國陷入危險之中。當時德國的外交部長牛賴特、陸軍總司令弗立契、陸軍參謀長貝克,經過商定,準備先由牛賴特和弗立契先後向希特勒施壓,指出武力攻擊計劃的錯誤和危險,再由貝克用書面的形式來批這一計劃,但是,三人的算盤落空了。
  • 二戰時,如果當時德國先進攻英國,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歷史上的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有著強大的政治野心的希特勒想讓德國實力更進一步,而德國僅有的那點資源和領土自然無法滿足德國的需求,德國的發展陷入了停滯,希特勒便有預謀的開始擴軍備戰。1939年時,希特勒考慮到無法進行兩線作戰,在發動戰爭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蘇德之間提出被得到了雙方的一致認同,這使得希特勒暫時放下了對蘇聯的顧慮。
  • 二戰德國發動戰爭的原因,幕後有這兩個國家鼎力相助
    二戰德國為什麼敢於發動戰爭?除了德國自身的原因,也與這兩個國家的姑息縱容有很大的關係。然而世事難料,這兩個國家到頭來一個被德國打殘,一個直接滅國,也沒落個好下場。這兩國家就是英國和法國。二戰時期的德國國防軍先說說德國發動戰爭的內在動機,這與一戰遺留的不平等條約有關係。一戰德國戰敗,很多權益被其他強國瓜分,民眾普遍不滿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希望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