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為何急於發動二戰?

2020-12-17 煙雨濛濛未沾衣

1933年3月,納粹取得德國政權,希特勒上臺後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和行政手段,使德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從納粹上臺到二戰爆發這短短的六年時間,可謂德國最繁榮的時代,可為什麼希特勒卻急於發動戰爭,偏偏要葬送掉這來之不易的繁榮時代呢?

納粹德國當時的狀況

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德國經濟已開始緩慢的從一戰後的大蕭條中復甦,但遠未達到可稱為「正常」的水平,大多數國民充其量能混個溫飽。希特勒在競選中承諾讓每個德國人都有工作,每個家庭都有福利和汽車,這些美好的承諾讓他獲得了多數選票,但是,希特勒並不是放空炮,他還真的兌現了承諾,這是歷史事實,不能因納粹的反人類罪行而否定這段客觀存在的歷史。

從一組數據可見當時德國經濟發展的情況,1932年德國失業人數為600萬,到1938年失業人數減少到30萬,德國經濟每年以高達20%左右的速度發展,到1938年其國內經濟總量幾乎翻了一翻。

狂熱的德國民眾

全體德國民眾都在經濟成長中獲得了很多利益,納粹取締了工會和其他一切反對組織,但它又設立了針對國民的福利機構,「人民福利」組織為國民提供醫保社保、失業救濟、租房補貼、無息貸款等幫助。「勞工陣線」則針對產業工人提供體育、文藝、度假等休閒娛樂和文化活動,大眾汽車就是它推出的一個重大項目,其目的就是讓德國的大眾都能擁有小汽車。這些舉措改善了德國人的生活條件,這讓希特勒獲得了足夠的支持,為他發動戰爭奠定了基礎。

納粹德國當時的國際地位

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納粹德國的國際地位也開始擺脫戰敗國所受的制約,重整旗鼓登上國際舞臺。首先,希特勒撕毀了《凡爾賽合約》對德國武裝力量的限制,開始大肆擴軍,不僅重建了空軍和裝甲部隊,海軍和武裝黨衛隊也開始「茁壯成長」,防衛軍更名為國防軍,限制十萬人的條約早就被他扔進了廢紙簍,德國的武裝力量與德國經濟一樣,都獲得了快速成長。

德國軍事力量快速發展。

1936年舉行的柏林奧運會更是為納粹德國在國際上做了一個華麗的廣告,足以使德國人的自豪感再上一個臺階。更讓全體德國人血脈噴張是兵不血刃的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人的百年夢想終成現實,英法等國雖然嘴上吵吵但最終無奈默認,日耳曼民族的自尊心得到了空前的滿足,這也為希特勒下一步發動戰爭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儘管納粹德國發動二戰,在戰爭中犯下許多反人類罪行,但德國經濟在二戰前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也是不爭的客觀事實,這樣的繁榮為希特勒贏得了絕對的支持率,而且在後來的戰爭中,大部分德國人依然為希特勒馬首是瞻,跟隨他一起瘋狂、一起滅亡,成為他人苦難的加害者,自己亦成為戰爭的受害者,這段歷史所有熱愛和平的人們都應有該深刻的認識。

希特勒觀看奧運會

希特勒的個人夢想

希特勒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者,他認為只有雅利安人才是最優秀的種族,只有雅利安人才有資格支配全世界,其他民族統統都屬於「劣等民族」,他們都不配生活在地球上,只能為雅利安人騰出生存空間,因此,徵服歐洲乃至全世界,成就比凱撒、拿破崙等更輝煌的歷史,就成為希特勒心中不滅的幻想。

要實現這個夢想,就必須將全體雅利安人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奧地利、捷克與德國在歷史淵源上有密切聯繫,自然要「回歸」德國,這個計劃已經實現。要獲得更大的「拓展空間」,只能通過對外戰爭的形式來實現,要發動戰爭,必須發展實力,更必須讓民眾緊密報團、服從號令,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民眾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讓他們對元首言聽計從、無限崇拜,這個條件也滿足了。

接下來,就是何時動手、如何動手的問題,希特勒在合併了奧地利之後的下一個目標是捷克斯洛伐克,但他沒料到仗沒打起來,就如此輕鬆的就佔領了捷克,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又把目標鎖定在波蘭,不僅是因為波蘭與德國在歷史上不愉快的利益紛爭,更重要的是,波蘭是徵服東方的通道,要徵服東方廣袤的大地,就一定得先徵服波蘭。

大眾公司生產的甲殼蟲汽車

但人總不可能先後被兩塊餡餅砸中腦袋吧?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英法只是色厲內荏,如果再次入侵波蘭,英法會不會動真格,希特勒心裡還真沒底,當時的德國並不具有同時與波蘭和英法兩線作戰的絕對實力,但是,德國國內的經濟形勢迫使希特勒必須發動戰爭了。

繃緊的發條

前面說了,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幾年內得到了高速發展,其實這兩方面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發展軍備刺激了經濟,經濟發展又支撐了軍工。德國的經濟引擎啟動後,重點就開始逐漸轉移到軍工方面,1933年德國軍費是10億馬克,到1939年已增加到300億馬克。

重點發展軍工必然影響民生產業。

整個德國經濟總量的盤子就這麼大,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必然會擠佔民生產業和影響出口創匯,同時,納粹德國為了籠絡民心,一直沒有削減國民的福利,也沒有控制工資增長,相反,在糧食及消費品上還控制價格上漲,無形中制約了糧食生產規模的擴大。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納粹德國並沒有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私人作坊爭奪勞動力的矛盾也相當嚴重,瘋狂進口戰略物資更佔用了大量的資金,財政赤字不斷增加。

所有的綜合因素疊加在一起,其結果就是社會消費品和糧食供應緊張,讓德國經濟出現了巨大的危機,資金、原材料和勞動力也呈現供應不足之勢,擴軍備戰和基建投資令通貨膨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總之,此時的德國經濟就像一個上得緊緊的的發條,看似動力充足,實則隨時有繃斷的危險。

解決危機的方案有兩種,一是產業調整,將龐大的軍工轉向民生,二是管控經濟、減少福利、增加稅收,實行配給制甚至戰時經濟制度。但在希特勒眼裡,這兩種方法都純屬瞎扯,這不僅要讓他放棄戰爭,更會讓他失去民心,這是萬萬不可能做到的,那麼,剩下的辦法就只有一個,開戰!

希特勒的個人原因

早在1937年召開的國防會議上,希特勒就明確表示將在1943-1945年發動戰爭,並要求德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為此做好足夠的準備,這在他副官整理的《霍斯巴赫備忘錄》中均有明確記載。但除了經濟形式不佳的壓力外,希特勒個人的很多因素也促使他必須儘快發動戰爭。

德國農民在收糧食。

第一,戰前有段時間他的身體狀況欠佳,他認為自己活不了太久,他曾多次向施佩爾等心腹透露這種情緒,所以,在有生之年儘快發動戰爭,實現自己的夢想,對希特勒來說是當務之急。

第二,是來自國內甚至納粹黨內部的反對勢力,他總認為有人企圖謀害他,事實上他的感覺是正確的,在德國確實存在著反對希特勒和納粹的政治勢力,所以必須只爭朝夕。

第三,必須在敵人準備好之前動手,吞併捷克已經給英法敲響了警鐘,如果對手加緊擴軍備戰,今後再發動戰爭對德國會更加困難,所以必須將戰爭時間提前。

第四,德國與蘇聯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至少在表面上消除了兩線作戰的風險,而且,進攻波蘭時英法會出手相救嗎?無法確定,但至少可以賭一把,就賭他們的做法與吞併捷克時一樣。

由於以上各方面原因,促使希特勒1939年9月發動對波蘭的戰爭,英法隨即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但是很不幸,希特勒賭贏了,英法的表現果然與德國吞併捷克時一樣,只會打嘴炮,對德國口頭宣戰卻沒有任何軍事行動,眼睜睜看著波蘭滅亡。

自私自利的英法不會料到,犧牲一個波蘭絕不能填滿希特勒的胃口,企圖將禍水東引讓蘇德火拼、自己坐收漁利的想法在第二年就被希特勒敲碎,法國六個星期就淪陷,德國法西斯的鐵蹄踏平了大半個歐洲,僅剩下英倫孤島苦苦支撐,這恐怕是自私的英法做夢都沒有想到的結果吧。

二戰已過去七十多年,這場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留給我們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當人類的貪慾戰勝了理智,當世界失去了公理,當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遭到踐踏,這就是人類自身災難的開始,戰爭有勝負,生命無贏家,珍惜今天的和平吧!

喜歡二戰歷史請關注煙雨濛濛未沾衣,我寫作二戰德國人物、軍銜、服裝等內容,客觀講歷史,批判法西斯,更多史料請點擊我的用戶名,在「文章」裡查看。

相關焦點

  • 二戰趣事:納粹德國為何被人們戲稱為「神聖騾馬帝國」
    神聖騾馬帝國是人們對納粹德國的戲稱,這種稱呼和人們對二戰德國的印象似乎完全不相匹配。要知道,最早發明閃電戰這個軍事戰術名詞並將其付諸實施的正是德國。一群由騾馬擔當運輸主力的部隊,又如何實現閃電戰的效果呢?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 一戰結束後,德國已經傷痕累累,為何希特勒還敢發動二戰呢?
    前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以德國為首的新興勢力,想要挑戰英法老牌帝國主義,以達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而引發的。但是德國一戰失敗了,失敗後的德國已經傷痕累累,一片廢墟,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希特勒還敢野心勃勃地繼續發動二戰呢?
  • 德國為什麼不遺餘力地發動二戰?看看一戰後的德國,我們就明白了!
    話說,1939年9月,納粹德國依託鋼鐵洪流,憑藉閃電戰術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拉開帷幕。雖說德國佬在二戰前期所向披靡,但最終還是戰敗,輸掉了戰爭。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打的破爛不堪,整個國土被分裂近50年,可以說,戰後德國非常慘。說到這裡,許多朋友不禁疑惑,一戰德國敗得很慘,為何他們還要執拗地發動二戰?
  • 德國發動二戰時的底氣在哪?看看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產能
    事實上,對於德國來說戰爭並不是最優的選擇,但是德國依舊堅定的踏上了徵戰的旅程,納粹德國在戰爭中獲得了新生,也將被戰爭所毀滅。德國雖然最後是輸的一方,同盟國贏得也確實不輕鬆。德國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與世界強國打的異常激烈,不管是輸的還是贏的,都不輕鬆。即使好多人喜歡說,德國輸掉戰爭以後,實力方面比起以前還是弱上幾分。可是這種程度的削弱會影響各國的實力嗎?
  • 為何有人認為二戰德國元首是「穿越者」?德國黑科技武器確實罕見
    文/紀布話說,在二戰初期的納粹德國,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與此同時,大家也會想到他們的元首,正是因為有他的領導,才促使德國不顧一切地發動了二戰。鑑於德軍在二戰中的各種表現,網上曾有很多朋友對希特勒產生了懷疑,認為他是一個穿越者,為何這麼說?
  • 為什麼二戰時期德國要發動閃電戰?三個層次,客觀分析
    納粹德國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樣,德國發動的閃擊戰也自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一個事件,往往不在於事件本身,而在於隱藏在事件背後的背景。分析閃電戰發生的背景,能更深刻地了解納粹德國發動閃擊戰的必然性。一戰的可恥失敗並未讓德國反躬自省,而是更加助長了其復仇報復的欲望,再加上《凡爾賽條約》的「過度限制」、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及法西斯頭目希特勒的上臺等多重因素推波助瀾,德意志帝國最終又走上了發動世界大戰的道路。納粹德國發動閃電戰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就是二戰爆發的大背景。對於二戰發生的背景,已基本形成定論,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而英、法的綏靖政策則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 二戰時期匈牙利為何上了德國納粹的賊船?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呆萌的義大利給人們留下的刻板印象,連帶著所有納粹德國的盟友形象都變成了拖油瓶,戰場上要拖德國人後腿,見勢不妙就要背後捅刀。演講第一名,打仗不太行(圖片:wikipedia)▼德軍雖然是納粹侵略大軍的主力,但也並非全部比較重要的幾個僕從國如: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德國入侵蘇聯前的大致局勢,那時候的僕從國相當多)▼
  • 二戰時的瑞典有何過人之處,為何沒有遭到納粹德國的入侵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席捲歐洲,歐洲各國紛紛淪陷,不過地處北歐的瑞典卻始終安然無恙。儘管瑞典四周已經被德國勢力包圍,但直到二戰結束,瑞典一直都保持著獨立,成為歐洲為數不多的幾個獨立國家。那麼二戰時的瑞典有何過人之處,為何沒有遭到納粹德國的入侵?首先,瑞典沒有遭到德國入侵根本原因就是瑞典實力很強,連德國都非常忌憚。
  • 二戰結束後,11名被遺忘在北極的納粹士兵,他們的結局如何?
    隨著1945年9月2日這一天,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歷時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作為挑起二戰的納粹德國,雖然早在1945年5月8日就已經向盟國投降,但是,德國還有一批納粹士兵,直到二戰結束後還未投降。
  • 國際兒童節的由來如此沉重,只因二戰德國納粹的一場屠殺
    這本是一個愉快的節日,但國際兒童節的由來卻有著沉重的歷史,更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臭名昭著的的德國「納粹」黨衛軍在捷克一個名叫「利迪策」的小村莊發動的一場屠殺有關.萊因哈德·海德裡希   利迪策被納粹毀滅的原因,要從德國納粹黨黨衛隊的重要成員之一,地位僅次於希姆萊的萊因哈德·海德裡希說起。
  • ...二戰歷史避免悲劇重演|柏林|德國_歷史|二戰|納粹德國|反猶主義
    △柏林街頭的塗鴉繪製著《安妮日記》作者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75年前的5月8日,隨著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正式結束。自此以後,德國各界對戰爭的反思就不曾停止過——多任領導人在國際公開場合道歉、對二戰納粹戰犯的審判追訴仍在持續進行、每年在集中營舊址或是博物館都會舉辦紀念活動。
  • 二戰納粹德國戰犯幾乎都沒有什麼好名聲,為什麼隆美爾卻是例外?
    其實二戰有很多的軍官都是拒絕希特勒發出的殺人命令,這些人都是出生貴族,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誰能想到納粹後期希特勒曾經下令在法國的軍隊讓其毀掉巴黎,但是當時在法國的德國軍官說:我們是軍人就該服從命令,你這個已經不是屬於戰爭上的了,所以德國將領拒絕執行命令,還有就是雖然二戰時候法國被德國佔領了
  • 歷史深處的秘密:二戰時納粹德國為何沒能率先造出原子彈
    早在1939年納粹德國就以海森堡作為核心,打造了著名的【鈾俱樂部】,在整個俱樂部中可謂是群星薈萃,匯集了當時歐洲最頂尖的100多位科學家,開始大刀闊斧搞原子彈工程,那麼為何這支超強科學天團最終沒有能夠完成原子彈的研製呢?歷史深處的秘密到底是否是像海森堡所說的那般,由於出於道德沒有同他的祖國德意志合作?進而使德國沒有能夠率先造出原子彈?
  • 納粹德國的核武器沒有研製出,源於納粹領導人的「短視」
    說起二戰時期的德國,人們往往都會想到當時叱吒歐洲,不可一世的納粹政權。二戰時期的德國,不僅軍工、機械製造十分強大,其科技實力也不可小覷。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以迫害猶太人,而臭名昭著。 納粹政權汙名化猶太人,為的就是激起民粹主義。消滅猶太人的同時,以病態的主義——雅利安民族是優等民族,通過敵視其他民族,以此來團結國內的動員能力。 為的就是在二戰中能夠更多地凝聚本國的戰鬥力,為自己侵略世界的惡行樹立一個看似正當的理由。
  • 話說二戰:德國發動二戰前:曾有三位德軍高官想要阻止,為何失敗
    【話說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然襲擊波蘭開始,隨後英法對德宣戰,也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德國發動戰爭前,其實曾有德軍高官想要阻止,不過卻失敗了。早在1934年暗殺奧地利總理時,就已經惹惱過義大利,而捷克斯洛伐克則受到蘇聯和法國的合約保護,如果發動戰爭,必然會讓德國陷入危險之中。當時德國的外交部長牛賴特、陸軍總司令弗立契、陸軍參謀長貝克,經過商定,準備先由牛賴特和弗立契先後向希特勒施壓,指出武力攻擊計劃的錯誤和危險,再由貝克用書面的形式來批這一計劃,但是,三人的算盤落空了。
  • 德國發動二戰的資本!和百年巨頭有關,地位至今在全球舉足輕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作為侵略者,在戰爭前期用閃電戰幾乎徵服了整個歐洲。如果不是因蘇聯太過惡劣的天氣和人海戰術導致損失過大,最終的結局還真無法預測。不過正義還是戰勝了邪惡,德國於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柏林市東南的卡爾斯霍爾斯特的德國軍事工程學校大樓大廳籤訂投降書。那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有什麼資本發動世界大戰呢?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從德意志的百年巨頭企業中就能找到答案。下面就來看看德國排名前五的巨無霸企業,在二戰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 二戰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強大?發動2000萬軍隊,橫掃大半個歐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蘇、英三大強國聯手,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打敗德國法西斯,可見德國的實力有多強。不過今天我們先不站在反對法西斯,反對戰爭的立場上,只看德軍在二戰中的表現,他們有三場戰役打得確實很厲害。先是幻影突擊波蘭戰役的閃電戰。
  • 試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一直是戰爭史愛好者,談論的焦點問題,本次筆者將試著,從當時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德國國內情況兩條主線,簡要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歡迎廣大讀者一起探討!英法的放任,可以說極大助漲了希特勒政府的擴張意願,也給戰後的德國一個較為有利的發展空間,因此從國際政治環境看,二戰德國具備了發到戰爭的機會!
  • 二戰納粹德國投降時,還剩下300萬大軍,為何不反攻?原因很簡單
    一戰結束後,納粹德國因為不滿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和各種因素,對世界各國挑起戰爭,從而導致了二戰的發生。納粹德國不僅是二戰的發起者,更對猶太人犯下了罪惡滔天的罪行。當時的德軍雖然計劃性很強,但最終因為和世界人民站在對立面,所以最終德軍輸掉了戰爭。
  •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集中營!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在歐洲多地設立了集中營,對猶太人以及戰犯實行肉體消滅。位於愛沙尼亞的克魯加集中營設立於1943年,關押了包括蘇軍俘虜、愛沙尼亞政治家以及許多猶太人。在納粹黨衛軍和愛沙尼亞警察的殘暴管制下,許多囚徒被強迫進行各種重體力勞動,由於生存條件極其殘酷,許多人在集中營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