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深處的秘密:二戰時納粹德國為何沒能率先造出原子彈

2020-12-23 不二書

早在1939年納粹德國就以海森堡作為核心,打造了著名的【鈾俱樂部】,在整個俱樂部中可謂是群星薈萃,匯集了當時歐洲最頂尖的100多位科學家,開始大刀闊斧搞原子彈工程,那麼為何這支超強科學天團最終沒有能夠完成原子彈的研製呢?歷史深處的秘密到底是否是像海森堡所說的那般,由於出於道德沒有同他的祖國德意志合作?進而使德國沒有能夠率先造出原子彈?

1945年7月26日,美國通過「波茨坦公告」勸說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美國軍方已經通過了原子彈使用計劃。而日本方面對此保持懷疑,因為原子彈德國研究過,日本也研究過,得出的結論是,要造原子彈比登天還難,所以美國方面有意無意透露自己已經擁有了原子彈,日本內心是表示懷疑的。

於是在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本土廣島市投入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用於戰爭的原子彈,廣島遭遇致命打擊,整個市區幾乎被夷為平地,瞬間殺傷了日本超過十萬人!

廣島被核爆意味著美國方面擁有了這種範圍廣且殺傷性高的尖端武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認為,當這顆原子彈投下去之後,日本已經沒有了反抗的餘地,應該會立馬進行投降。

但日本此後的表現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日本不止沒有宣布立即無條件投降,反而繼續煽動日本人民的情緒,號召國民進行將一億玉碎進行到底!

日本的表現無疑是在向美國宣示著一句話:我賭你只有一顆原子彈!

但顯然,日本的這場賭博和之前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豪賭一樣,他們賭輸了。

在1945年8月9日,美軍再一次向日本本土長崎投下了人類歷史上用於戰爭的第二顆原子彈,而在這顆原子彈將長崎市夷為平地之後,日本再也不敢賭美國有沒有第三顆原子彈了。日本立馬宣布無條件投降,進而二戰徹底結束!

當二戰結束之後,喜歡歷史的人不由回望一個事件,當初德國是最先發起原子彈計劃的國家,並且擁有超級豪華的科學團隊,但最終德國為什麼沒有造出原子彈呢?

1939年對於德國而言是歷史性的一年,這一年德國揮師百萬東進,只為了踏平波蘭。此後波蘭在蘇德夾擊下滅亡,英法隨即對德宣戰,二戰歐洲戰爭正式爆發!

也就是在這一年,德國啟動了原子彈研製工程,德國以海森堡為首,拉攏了100多位頂尖的科學家組成了著名的「鈾俱樂部」!

這個科學家團隊非常豪華,不止聚集著德國本土著名的科學家,此後還隨著德國不斷徵服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而控制了這些被徵服國家的科學家,為這個科學家團隊不斷補充著人才!

這個科學家團隊的建立,使得德國擁有了成功的基礎,而老早徵服了捷克斯洛伐克後,研製原子彈的原料鈾礦更是被德國控制在手中,並且這個鈾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鈾礦。

再加上,此時的德國隨著西線作戰取得了越來越大的勝利,德國的國力處於巔峰狀態,這個原子彈工程根本不缺經費和支持。

可最終,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德國卻始終沒有完成原子彈的研製,這是為什麼呢?

二戰結束後,被關押在英國的海森堡此後在公開的場合中回應:

當年所有科學家被召集在一起時,大家都有一個共識,一旦這件毀天滅地的武器被研製出來之後,將會在後世的歷史中留下道德的問題,但一方面出於對祖國的熱愛,使得他們內心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可最終,我們選擇了消極怠工,刻意向德國軍方隱瞞原子彈研究的進程,這樣既保全了自己,也不會成為助紂為虐的人。

海森堡這段話的意思非常明顯,我們不是造不出原子彈,要知道,當時德國科學界的天才們都被放在一起工作,造原子彈其實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是因為怕良心受到譴責,從而故意不幫納粹德國。

那麼問題來了,此時被英國監禁的海森堡,他所說的話到底是不是實情呢?

歷史界通常對於海森堡這位31歲就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天才充滿了可憐,認為他只是受到了當時納粹德國軍方的脅迫,進而不得不為納粹軍方工作,但好在海森堡本身是個有良知的人,從而變相阻止了納粹德國的原子彈項目,認為海森堡不止沒有罪,反而應該在歷史上記一筆大功!

比如德國的史學家羅伯特.容克就在這段歷史中對海森堡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海森堡是個有著良知和正義感的科學家,他的一生只是在為科學的進步而服務,關於他所經歷的那段歷史,是他無從選擇的,但他最終證明了自己,他不應該為納粹德國的罪責負責!

無獨有偶,著名的歷史學家馬克.沃克也曾經在研究「鈾俱樂部」的文章中如此寫到:

納粹德國的物理學家們清楚的了解如何製造核武器,當然也清楚核武器的威力和作用,而研製核武器之所以失敗,一是因為這些科學家中有保持良知的存在,二是因為經濟原因。

馬克.沃克的這段話意思非常明顯,他也認為當時納粹德國的科學家團隊對於如何製造原子彈再清楚不過了,最終沒有成功是因為有良知的科學家們在拖延時間,而後因為研究時間過於漫長,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後,把納粹德國拖到了二戰末,最終使經濟不富裕的納粹德國再沒有經費支持這個計劃!

這位著名的史學家馬克.沃克的說法,幾乎成為了史學界主流的說法,在大多數時候沒有遭遇另外的史學家們的質疑。

但是當史學界找不到歷史證據質疑的時候,科學界卻有人站了出來,直接指出馬克.沃克的說法並不成立,並且海森堡也說了謊話!

這位質疑馬克.沃克和海森堡的人也非常有名,他叫做佛曼德雷.波普,他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資深的原子能研究專家!

作為一名科學界的大牛,波普用自己非常專業的科學知識,給作為史學家的沃克上了一堂生動的科學普及課。

波普在1017年的時候,在《環球雜誌》上寫了一篇名為「希特勒為何沒能造出原子彈」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如此寫到:

沃克翻閱了許多歷史資料以及採訪了「鈾俱樂部」的很多成員,他提到了兩個關於原子彈研究極其重要的知識點,一為正確的原子彈原理,也就是用快中子撞擊鈾235的原子核。二為「臨界質量」的計算,也就是發生鏈式反應需要的最小裂變質量。但是沃克認為很關鍵的這兩個點,實際上只是非常外行的看法!

波普在這個領域不說第一人,但也是少數大牛般的存在,以他的專業性看到非科學領域的歷史學者沃克如此形容製造原子彈的條件時,他非常不給情面的用了外行這個詞。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都知道,現在原子彈的原理和臨界質量已經公開了,按照沃克的邏輯,那就是造原子彈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可事實上,造原子彈是分分鐘的事情嗎?並不是!

波普此後給出了原因:

原因是獲取可裂變材料的成本非常高,並且讓原子彈大部分物質發生裂變的成功率非常非常低!

那麼波普形容的低到底是有多低呢?這涉及到原子彈物理的基礎知識,這裡就不科普了,因為過於專業且所需篇幅過長,有興趣大家可以去搜索來看看。

這裡就舉個例子,一般來說64千克的鈾235隻有1%才能發生裂變,而且這只是利用率,拋開這利用率不談,要想使快中子點燃原子彈,必須找到材料聚集的最高臨界質量點,中間的時間差為0.2毫秒!

所以,造一顆原子彈並非知道了原理和臨界質量就可以的,波普利用利用反推法,直接推翻了沃克所謂的既然當時德國科學家知道原子彈原理和臨界質量,便說明當時德國科學家團隊能造出原子彈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因為知道原子彈的原理和臨界質量只是造原子彈的第一步,後面還有九十九步沒有走。

另外,沃克在自己的說法還引用了海森堡於1939年12月寫的一篇核能稿件,而稿件中有這樣一句話:

濃縮的鈾235不僅能製造非常緊湊的反應堆,也是可以產生爆炸力超過常規爆炸材料幾個數量級的炸藥的唯一材料。

海森堡的這段文字被沃克引用到了他研究「鈾俱樂部」的歷史文章中,以此才判斷了海森堡已經清楚的知道了原子彈的原理和臨界質量。

可是這個判斷隨後也被一份重要的錄音檔案給擊垮了,在二戰結束後,「鈾俱樂部」的一些重要成員被英國收押,這些人居住的房子裡全部被裝上了竊聽器。當美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的消息傳到這些科學家耳朵裡的時候,這些科學家感到了驚訝,此後他們開始討論臨界質量的問題,海森堡也承認了他從未真正計算出臨界質量!

而這段錄音此後被公布之後,也有力的證明了史學家馬克.沃克基於「鈾俱樂部」研究的錯誤,更證明了戰後海森堡所說的自己早就知道如何製造原子彈,但因為良知而不肯與納粹德國合作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海森堡的說辭簡單來講更像是為自己戰後做邊界,以此來逃避自己曾經為納粹德國工作的罪責,而歷史學家沃克則試圖帶入文化工作者的感情來營造一位後德國式英雄,可作為科學家的波普則更加理性,雖然他也是德國裔的科學家,但顯然科學家更理性,不會因為感情而受到幹擾,所以儘管拆穿這位後德國式科學家的謊言很殘忍,但理性告訴他,他應該站在科學的角度去辯證出事情的真偽,維護科學的真相以及嚴謹性。

這也是為什麼說科學家才是推動世界進步的一群人,因為科學家在他們所在的領域裡非常較真,而這種較真的品格更容易以個人的力量帶動世界進步。

科學這門課程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往往被很多家長給忽略了,現在一些發達的地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便要上科學課,並且課程的佔比和語數外一樣,從而以後科學好不好,會影響到孩子的升學考試。

可是很多家長也發現了,在理想中很有趣的科學課,卻不太受孩子們的喜歡,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是現在很多學校很難有很厲害的科學老師。

好多學校不知道怎麼上科學課,因為沒有積累,有的甚至是音樂課老師來上科學課。

這就麻煩了,因為科學課是對老師要求最高的學科,是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懂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科學。有了興趣,那什麼都好辦了。

現在的科學課很多就是考試時發點資料,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完全不考慮孩子是不是真的對科學感興趣了。這樣反而扼殺了孩子對科學的愛好。

要想學好一門主科,啟蒙教育非常重要,啟蒙基礎打好了,後面學習知識會變得非常輕鬆。

如何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培養孩子的興趣非常重要。

當孩子感興趣後,就會自主學習。

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能夠激發孩子興趣的書。

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季帥華審校的一套科學興趣培養書《萬物有科學》,就是一個可以幫助孩子愛上科學的書。

這套書一共八本,講科學主題中的物理、化學、地理、天文、人體……一共11個科學主題。

這套書圍繞科學主題中的物理、化學、地理、天文、人體,介紹了五大類別的科學知識,涵蓋了光、電、元素。。。11個科學主題——

涉及800多個孩子學習中需要掌握的科學知識點——

物理方面:力、聲、光、電、磁、熱。。。

化學方面:物質構成、化學元素、化學反應、化學現象。。。

地理方面:認識地球、自然資源、氣候、地貌。。。

太空方面:太空的起源、構成、天體系統、星系。。。

身體方面:身體的細胞、組織、器官、身體系統。。。

整套書參照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編寫,內容更是覆蓋了初中物理、化學。。。80%以上的內容——

孩子從小學到畢業,一直都可以使用這套書。

每冊書由易到難,其實學齡前的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也可以閱讀,而小學階段的孩子則可以獨立閱讀。

全書的最大特色,就是把科學融入到故事當中,以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為主。

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比如孩子的性別是媽媽決定的,還是爸爸決定的。

古人也有大智慧,講完之後,書裡還會介紹背後的科學原理。

所有的故事都來源於生活,是孩子能夠接觸到的。

比如棉被不發熱,為什麼還能保暖,這是物理中的熱傳遞現象,把身體產生的熱量傳遞迴來

為什麼以前的照相機會發出巨響,還有強光。這是因為使用了化學元素——鎂,鎂在氧氣中燃燒,產生白光,相當於以前的閃光燈。

每個知識塊,都特別做了思維導圖,幫助孩子梳理知識,以後查起來也特別的方便。

書中還有各種趣味遊戲、小實驗,孩子在閱讀之餘,還可以動手做實驗。

每本書的作者也是都是相關專業領域的精英,有地質博物館、國家天文臺、人大附中等專家老師權威審定!內容嚴謹可靠。

這套書能夠回答孩子許許多多的科學問題,以後家長再也不會被問住了,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也了解了科學背後的神奇,這樣才能對科學產生持續濃厚的興趣。

讀了這套書的孩子在升入初中前,就能打下不錯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的知識,幫助他們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上更得心應手,從而把多餘的精力投入到其它更需要時間的課程上。

現在我們將這套書帶給各位讀者,這套書適合6-12歲的小朋友閱讀,原價260元,現在團購價只需要158元,一共八本,單本價格不到18元,買到就是賺到。

全國包郵(少數偏遠地區除外,請以下單時最終顯示為準),少買一件衣服,少去聚一次餐,就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大的幫助,是非常值得的,現在點擊橫條便可參團

相關焦點

  • 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今天咱們來討論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二戰德國到底有沒有可能造出原子彈;如果有可能,那麼納粹離原子彈究竟有多遠?如今,人們對二戰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大概有如下幾種解釋:其一,德國科學家有良知,故意錯誤地引導原子彈的研究方向;其二,德國高層並不怎麼重視原子彈,相對原子彈而言,高層更迷信巨炮和遠程飛彈;其三,德國根本就沒有製造原子彈的條件,所謂「二戰德國無限接近原子彈」這個命題,根本就是後人腦補出來的。除了這三大傳聞外,各種版本更是層出不窮。
  • 納粹德國為何沒能力研發原子彈,只因這位科學家「算錯」一個數?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核武器的國家,正是因為他們在二戰的末期朝著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才提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的減少了盟軍的傷亡。 大家雖然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卻很少知道其實在美國之前,也有一個國家差點研製出原子彈。那就是納粹德國。是什麼原因導致納粹德國當時沒能夠造出原子彈?
  • 納粹德國為什麼沒有造出原子彈?就因為這個醉漢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隨著納粹德國的戰敗,海森堡作為納粹德國原子彈計劃的負責人被英國軍方軟禁在了一個莊園之中,他是在收音機上聽到的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消息的,聽到這個消息時,海森堡感到自己錯了,並不是他為德國製造原子彈這件事情錯了,而是他對原子彈的計算錯了。
  • 納粹德國為什麼沒有研製出原子彈?原因其實很簡單
    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直接讓日本無條件投降,震驚了世界。美國是第一個發明出原子彈並將其投入使用的國家,但在當時的世界上,並不止美國一個國家在研究原子彈,納粹德國對於原子彈的研究也一直在進行中。要知道,當時的德國可謂人才濟濟,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都不在少數,還誕生了不少諾貝爾獎得主。
  • 二戰時期德國造出很多黑科技,為何現在都不見了?
    導語:二戰時期德國造出很多黑科技,為何現在都不見了?二戰德國的軍工業水平,那已經不能用強來形容,因為其打造出來的東西,完全顛覆所有人的認知,蘇聯美國等國家在了解到時候的時候也是嚇得不輕,畢竟當時的技術多麼有限,專家們是知道的。在這等情況下,德國製作出納粹鍾、納粹飛碟、鼠式坦克等東西,由此可見德國跟外界的實力差距是有多大。
  • 全面揭秘納粹黑科技:原子彈與納粹鍾
    臭名昭著的納粹為何能夠保留下來?因為梵蒂岡教廷由主教出面,準備假護照和假證件,利用紅十字會作身份掩護,幫助眾多納粹成員經由西班牙和羅馬兩條路線逃出德國,這稱作「繩梯行動」(Ratlines)。這些納粹成員大部份逃到南美洲如阿根廷、巴拉圭、巴西、烏拉圭、智利、玻利維亞;其他目的地還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中東。
  • 德國最早研發原子彈,戰後也沒出來,是誰摧毀了希特勒核彈夢想?
    早在二戰開始之時,敏銳的德國人就意識到了有核武器這個對人類具有毀滅性的炸彈的存在。而且對核武器早就開始了研發,也就是很早開始研發原子彈。但令人疑惑的是,明明是最早研發核武器的國家,但直到戰爭結束,納粹還是沒有成功研發出來核武器。這是軍事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時至今日,人們對這一事件的猜猜都眾說紛紜。
  • 一步之遙的納粹德國原子彈計劃,最終為何沒能成功?
    義大利2005年年底出版的一本書再次引發了一場壓制已久的爭議: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是否接近於製造出一枚核裝置。該書作者路易奇·羅梅薩是目前唯一活著的納粹德國核裝置的見證人,他和一些歷史學家相信1944年德國在波羅的海的一個島嶼上進行了一次早期核武器爆炸試驗。
  • 納粹德國為何急於發動二戰?
    1933年3月,納粹取得德國政權,希特勒上臺後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和行政手段,使德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從納粹上臺到二戰爆發這短短的六年時間,可謂德國最繁榮的時代,可為什麼希特勒卻急於發動戰爭,偏偏要葬送掉這來之不易的繁榮時代呢?
  • 二戰時的瑞典有何過人之處,為何沒有遭到納粹德國的入侵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席捲歐洲,歐洲各國紛紛淪陷,不過地處北歐的瑞典卻始終安然無恙。儘管瑞典四周已經被德國勢力包圍,但直到二戰結束,瑞典一直都保持著獨立,成為歐洲為數不多的幾個獨立國家。那麼二戰時的瑞典有何過人之處,為何沒有遭到納粹德國的入侵?首先,瑞典沒有遭到德國入侵根本原因就是瑞典實力很強,連德國都非常忌憚。
  • 假如二戰德國搶先研究出了原子彈,世界會怎樣?答案令人窒息!
    假如二戰德國搶先研究出了原子彈,世界會怎樣?答案令人窒息!眾所周知,二戰德國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方面,都達到了世界頂峰。除了美國,當時幾乎沒有任何國家能與之抗衡。甚至,就連原子彈,也是德國最先開始研究的!那麼,德國為何沒有搶先研究出原子彈呢?
  • 二戰趣事:納粹德國為何被人們戲稱為「神聖騾馬帝國」
    神聖騾馬帝國是人們對納粹德國的戲稱,這種稱呼和人們對二戰德國的印象似乎完全不相匹配。要知道,最早發明閃電戰這個軍事戰術名詞並將其付諸實施的正是德國。一群由騾馬擔當運輸主力的部隊,又如何實現閃電戰的效果呢?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 為何有人認為二戰德國元首是「穿越者」?德國黑科技武器確實罕見
    文/紀布話說,在二戰初期的納粹德國,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與此同時,大家也會想到他們的元首,正是因為有他的領導,才促使德國不顧一切地發動了二戰。鑑於德軍在二戰中的各種表現,網上曾有很多朋友對希特勒產生了懷疑,認為他是一個穿越者,為何這麼說?
  • ...二戰歷史避免悲劇重演|柏林|德國_歷史|二戰|納粹德國|反猶主義
    △柏林街頭的塗鴉繪製著《安妮日記》作者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75年前的5月8日,隨著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正式結束。自此以後,德國各界對戰爭的反思就不曾停止過——多任領導人在國際公開場合道歉、對二戰納粹戰犯的審判追訴仍在持續進行、每年在集中營舊址或是博物館都會舉辦紀念活動。
  • 二戰德國成功進行過三次核試驗?1943年11月16日空襲納粹重水工廠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二戰德國成功進行過三次核試驗?1943年11月16日二戰美國空襲納粹德國設在挪威的重水工廠,成功地延緩了德國對原子彈的開發。如果美軍沒有炸毀重水廠,德國能夠製造出原子彈嗎?現在一般認為是不能。納粹德國的核武器研究項目,代號叫做「鈾工程」,起步時間為1939年,也就是核裂變被發現後的幾個月。
  • 納粹德國令人難以置信的黑科技
    第三帝國末日,在瘋狂和絕望的雙重驅使下,德國的科學家們孤注一擲,提出了大量想像力突破天際、與現實脫節的新式武器設計,例如「巨鼠」超重型坦克、「銀鳥」空天飛機等,被後人稱為「納粹黑科技」。納粹德國在二戰後期,兵敗如山倒,即將滅亡。
  • 納粹德國的科技是什麼水平?
    而魏瑪共和國「臥薪嘗膽」為「反攻大計」秘密準備好數量充足的軍官,早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秘密設計和定型了一批在二戰中被法西斯德軍廣泛使用的兵器,培養了優秀的軍事科學工作者,並在數次經濟危機、政治風波中維持了一套完整的軍事工業生產和軍工人才體系。(看看20世紀20-30年代末美國陸軍的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 發動二戰的軸心國集團,為什麼不研發原子彈,反而是美國呢?
    原子彈是核武器之一,其威力絕不是一般的常規武器可比,這一點或許日本人深有體會。這是因為在二戰末期,原子彈率先研發成功的美國,把兩顆投放在了日本。
  • 此國是納粹德國建立秘密殖民地,與世隔絕60年至今仍穿二戰德國軍裝!
    1945年4月30日,隨著蘇聯軍隊攻入柏林市區,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同他的情婦愛娃一起,在花園飲彈自殺,這也宣告了納粹的徹底覆滅。 然而,數以萬計的納粹分子卻秘密逃亡了南美洲大陸,因為這些國家與英美沒有深交,而且同樣是法西斯獨裁軍事政權。
  • 二戰時期德國軍事力量一流,為何沒有研製出原子彈,真相不簡單
    二戰初期,德國在歐洲大陸可以稱得上是無敵的存在。在德國軍隊閃電戰的迅速突襲下,法國作為一戰中的佼佼者最先淪陷。隨著戰線的慢慢延伸,德國要想實現之前的作戰效率不太現實。在這樣的局勢下,德國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不管是V1、V2飛彈都沒能拯救德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