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早研發原子彈,戰後也沒出來,是誰摧毀了希特勒核彈夢想?

2020-12-23 騰訊網

早在二戰開始之時,敏銳的德國人就意識到了有核武器這個對人類具有毀滅性的炸彈的存在。而且對核武器早就開始了研發,也就是很早開始研發原子彈。但令人疑惑的是,明明是最早研發核武器的國家,但直到戰爭結束,納粹還是沒有成功研發出來核武器。這是軍事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時至今日,人們對這一事件的猜猜都眾說紛紜。

對於希特勒沒有成功研發核武器這件事,比較可信的是英國對納粹德國的重水工廠特種打擊導致納粹德國核武器研製與生產計劃的破產。1940年,納粹德國加緊了對核武器的研發和製造。將原子核分裂實現的研發力度大大提高了。而且向當時支持納粹德國的挪威大批量採購重水。

如果德國研製成功核武器,首先受到攻擊的國家就是英國,一旦英國遭受原子彈的攻擊,那損失自然就大了。英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阻止德國研製成功原子彈就是英國最首要的任務。

而向納粹德國提供重水的電氣化工廠就是大名鼎鼎的諾爾斯克電氣化工廠,這個工廠的重水產量立馬由採購之前的每年1360公斤增加到了每年4536公斤。在二戰開始的時候,世界各大頂尖強國對核武器的研發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對核武器的研發進度相對於納粹德國是十分落後的。但同盟國當局很明白,如果這核武器落到了希特勒手中,肯定不會是什麼好事。而且同盟國對重水的提煉技術也並沒有到達十分爐火純青的地步。

雖然無法通過大規模正面進攻將重水工廠完全摧毀,但英國人早在二戰初期就深諳特種作戰的精髓。經過一段時間的情報調查和準備之後,英國人決定派遣特種部隊去奇襲位於在高聳山峰之上的諾爾斯克電氣化工廠。這座工廠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地勢和環境十分惡劣,可以說,這裡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就是天然的壁壘,寒冷的高山,地面上只有一望無際的雪地。工廠的周邊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工廠的選址也選在了有著300米高的懸崖旁邊。而且工廠附近還有精銳的德軍防守,工廠本身的建造也打造了好幾層的鋼筋混凝土,可見納粹德國對這重水工廠的重視程度。但,難題就是用來克服的,即使知道任務艱巨,英國人還是完成了這項任務。

在1943年的二月份,隨著一聲響徹群山的爆炸聲,珍貴的重水便流入了土地。納粹德國馬上進行了搶修,並打算於1943年的年末完成重建,但當時的美國人已經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了。早已掌握目標具體位置的英美轟炸機編隊迅速出擊,精準的轟炸了諾爾斯克電氣化工廠的位置。迫使納粹德國停止了生產,而且讓納粹德國只能帶著剩餘的重水倉皇而逃。可是在英國人的精心安排之下,運載重水的輪船也沉在了海底。沉在海底的不僅僅是裝載重水的輪船,更是希特勒核計劃的野心。

其實納粹德國沒能造出核武器的另一個有指向性的原因就是"海森堡之謎"。沃爾納.海森堡是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天才的物理學家,但就是這麼個物理學家,引導著納粹德國的核武器計劃,但即便到戰爭結束了,納粹德國也沒能製造出核武器。海森堡在計劃中表現也是特別有蹊蹺。首先就是海森堡申請的預算為三十五萬帝國馬克,和美國的曼哈頓計劃申請的二十二億美元相比,真的是少的不能再少了。

海森堡不知道核試驗需要花費的價格嗎?不,想必他比很多人都清楚的多。按照海森堡縝密的性格,這點上就值得推敲。很多人推測是海森堡的"計算失誤",可海森堡是何許人也?24歲創立了矩陣力學,31歲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還是量子力學的主要創立者之一。

而海森堡的一份對鈾235的報告讓納粹德國的核武器研發計劃陷入了完全被放棄的境地。海森堡在報告中指出核武器在戰爭中被製造的可能性會很低,這份報告讓希特勒本人大失所望。等到戰爭後期,納粹德國再想製造核武器之時早就為時已晚了。納粹德國被摧毀了許許多多的工業設施,此時再造核武器就像天方夜譚一樣。

相關焦點

  • 戰敗全因無核彈?為何說德國根本沒有機會使用原子彈稱霸世界?
    作為二戰期間真正的主角,德國從來都是後人爭論不休的焦點。雖然納粹德國身上背負了數不盡的罪惡,但依然有很多人為德國的戰敗而扼腕嘆息。因為德國比美國更早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究,所以理論上如果德國先行擁有了原子彈,那麼二戰的結局必然改寫。而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德國的原子彈以及核飛彈的成功與否,本質上是差在了時間上。
  •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讓希特勒的原子彈計劃付諸東流!
    文/滅霸他爸二戰期間,德國在核技術領域一度領先於全世界,極有可能第一個造出原子彈,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在關鍵時刻,推遲了德國原子彈研發進程,使德國直到戰敗也沒有將這種可怕的武器製造出來。這個小人物名叫埃爾溫·施密特,是一位石墨生產方面的專家,介紹他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德國的原子彈研發計劃。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科學家發現利用鈾或者鈽的原子裂變,可以製造出一種跨時代的且威力巨大的武器。
  • 德國二戰為何沒有使用秘密武器?一場騙局,希特勒還用自殺來證明
    1945年原子彈在日本長崎、廣島爆炸之後,殺傷力巨大,完全摧毀了日本人戰鬥意志。不久宣布無條件投降,全世界人民見識到了這種毀天毀地毀空氣的威力。原子彈這種核武器其實並不是美國最先發明的,真正發源地還是在二戰期間的德國。
  • 納粹德國為何沒能力研發原子彈,只因這位科學家「算錯」一個數?
    大家雖然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卻很少知道其實在美國之前,也有一個國家差點研製出原子彈。那就是納粹德國。是什麼原因導致納粹德國當時沒能夠造出原子彈?
  • 義大利原子彈之謎:理論曾領先美國,墨索裡尼計劃1943年炸掉紐約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義大利人在二戰期間也曾研發過原子彈,而且進度和成果相當令人震驚。這裡提示一下,在美國核計劃中扮演關鍵發明人的核物理學家費米,其實就是一名逃亡的義大利人。
  • 美國最先發明原子彈,兩枚降服日本,為何放棄核彈統一世界
    1945年8月,為加快日本軍國主義投降步伐,美國分別於6日和9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市各投下一顆原子彈,終於促使日本在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籤署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人們不禁要問,既然當時只有美國擁有原子彈,為何放棄核彈統一世界?
  • 一步之遙的納粹德國原子彈計劃,最終為何沒能成功?
    近年來,希特勒的核計劃已經成為引起激烈爭議的話題,尤其是在德國。賴納·卡爾施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在前些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列舉了一些證據,表明納粹德國發展核武器的進度比人們之前所認為的要快得多。卡爾施因這篇論文而受到大量攻擊。羅梅薩是卡爾施論點的支持者。他的書房裡掛著他所採訪過的20世紀的重要人物的照片,從蔣介石到林登·詹森。儘管身體欠佳,但他仍然思維敏捷,表達清晰。
  • 一顆原子彈能把一個航母戰鬥群摧毀嗎?
    沒必要全部消滅戰鬥群,只要把戰鬥群的核心航母幹掉就達到了目的,航母幹掉了其它的戰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一顆廣島當量的原子彈只要能突破航母的防禦落到航母上,航母註定是報廢了,專家說那玩意兒一點不靠譜,計算的夠精確但是跟實戰沒多大關係! 兩顆原子彈日本兩座城市報廢,死亡那麼多人。
  • 發動二戰的軸心國集團,為什麼不研發原子彈,反而是美國呢?
    原子彈是核武器之一,其威力絕不是一般的常規武器可比,這一點或許日本人深有體會。這是因為在二戰末期,原子彈率先研發成功的美國,把兩顆投放在了日本。
  • 科學網—美銷毀最後巨型核彈 威力是廣島原子彈600倍
    美國10月25日高調銷毀了最後一枚B53核彈,該核彈是美國核武庫中威力最大的武器,據稱威力是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的600倍,相當於900萬噸TNT炸藥。B53核彈曾是美國核戰略的基石,在上世紀美蘇冷戰最緊張的年代,這類「大殺器」被大批量地製造出來,讓整個世界都活在可能被摧毀幾十次的陰影之中。冷戰落幕20年之後,那個年代的標誌性武器也終於「壽終正寢」。美國《舊金山紀事報》說,這是一個「怪物武器」時代的終結,世上再也沒有數百萬噸級當量的巨型核彈了。歐巴馬於2009年提出「無核世界」的設想,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二戰中幾個超屌的真實故事,原來是希特勒用原子彈炸了小日本.
    如果不是這些傢伙,希特勒就要比盟軍更先有核彈了。如果納粹在1943年能夠擁有核彈,那麼接下來將會發生的事一定非常恐怖。但你今天坐在這裡看這篇文章而不是振臂高呼「嗨!希特勒」是有原因的。德國人入侵挪威後,很快佔領了位於泰勒馬克的一家工廠,這裡生產核試驗所必需的材料——重水。當盟軍意識到了納粹擁有核武器是一種不大理想的情況後,派出了一隻30人組成的英國突擊隊試圖破壞這裡。
  • 美國最後一枚熱核彈被拆解 相當600顆廣島原子彈
    核彈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25日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說,美國最後一枚B53核彈已經被拆解。B53核彈在冷戰時曾是美國威脅前蘇聯的「利器」,爆炸當量相當於600顆廣島原子彈。是美國人研發的有史以來威力最強大的熱核彈,堪稱「核彈之王」,是美國武器庫中最古老、最大型的武器。將燃料與引爆物分離當地時間25日,在德克薩斯州阿瑪裡約附近的潘特克斯核工廠,最後一枚B53核彈露出了它的「真容」,它當天在這裡被正式拆解。潘特克斯核工廠方面解釋,所謂的拆解,是要將核彈體內重約136公斤的核燃料和彈體內引發爆炸的特殊材料分離。
  • 假如二戰德國搶先研究出了原子彈,世界會怎樣?答案令人窒息!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德國是最先開始研究原子彈的一個國家。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初期,德國的一些科學家就開始研究關於原子力學的一項秘密研究行動了,這便是原子彈研究的最開始。不過,在製造原子彈的途中,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製造人種滅絕計劃,屠殺了600多萬猶太人。
  • 大英帝國的驕傲,最早能空投核彈的戰略轟炸機,「勇士」轟炸機
    說起轟炸機,它是空中的巨無霸,能夠攜帶大量的飛彈對敵方重要目標(比如行政中心、經濟中心以及軍工業建造廠、石油廠等)進行轟炸,從而摧毀敵方的物質與精神抵抗,贏得戰爭的勝利。轟炸機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成為了交戰國空中的主要航空利器,更是成為了德國與日本法西斯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 納粹德國為什麼沒有研製出原子彈?原因其實很簡單
    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直接讓日本無條件投降,震驚了世界。美國是第一個發明出原子彈並將其投入使用的國家,但在當時的世界上,並不止美國一個國家在研究原子彈,納粹德國對於原子彈的研究也一直在進行中。要知道,當時的德國可謂人才濟濟,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都不在少數,還誕生了不少諾貝爾獎得主。
  • 外參|搞活「地攤經濟」的西德,是怎麼從戰後廢墟中爬出來的
    如果希特勒的夢想最終實現,日耳曼尼亞絕對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城市,沒有之一。城市的中軸線將是一條長達八公裡,寬達120米的「光輝大道」,一座規模是巴黎凱旋門兩倍的帝國凱旋門聳立其上。城市的所有辦公大樓、劇院、商店和居民社區將按新古典主義幾何美學在大道兩側鋪開,整齊、高雅而美觀。在大道的一端,有一個能容納百萬群眾的阿道夫·希特勒廣場。
  • 美軍為什麼不把原子彈投在東京,這麼多年過去了才知道其中原因!
    原子彈自從問世以來,只在二戰後期使用過。1945年,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投下兩顆原子彈,原子彈造成這兩個城市數十萬人的傷亡,巨大的傷亡讓日本失去了繼續抵抗的信心,於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 全面揭秘納粹黑科技:原子彈與納粹鍾
    這是不公開的逃亡;公開的逃亡則有美國的「回形針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戰後讓大批納粹的科學家、醫生,甚至戰利品進入美國,替美國軍方和政府工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火箭專家馮布朗了(Wernher von Braun)。整個阿波羅計劃使用的推進火箭土星五號Saturn V就是由馮布朗一手設計的,他在二次大戰時,就是納粹德國V-2火箭計劃的核心人物。
  • 8.6高分紀錄片《廣島》:原子彈爆炸,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當軍人們在慶祝測試成功,預想日本人投降的勝利時,研發原子彈的負責人科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心情卻十分複雜,甚至十分苦澀: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在科學家看來,科學,是為了求真、探索大自然,為人類帶來福祉,而研發原子彈,卻是背道而馳。
  • 所謂「人性」只是遮羞布:納粹想造出原子彈,其實根本沒戲
    如今,人們對二戰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大概有如下幾種解釋:其一,德國科學家有良知,故意錯誤地引導原子彈的研究方向;其二,德國高層並不怎麼重視原子彈,相對原子彈而言,高層更迷信巨炮和遠程飛彈;其三,德國根本就沒有製造原子彈的條件,所謂「二戰德國無限接近原子彈」這個命題,根本就是後人腦補出來的。除了這三大傳聞外,各種版本更是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