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期間真正的主角,德國從來都是後人爭論不休的焦點。雖然納粹德國身上背負了數不盡的罪惡,但依然有很多人為德國的戰敗而扼腕嘆息。
因為德國比美國更早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究,所以理論上如果德國先行擁有了原子彈,那麼二戰的結局必然改寫。
而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德國的原子彈以及核飛彈的成功與否,本質上是差在了時間上。也就是說如果德國能夠晚幾年挑起二戰,最起碼等原子彈或者核飛彈橫空出世再行動,那麼二戰的結局必然會大相逕庭。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因為從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蘑菇雲雖有毀天滅地之功效,但絕不是一統天下之良藥。
現實中作為世界上第一顆擁有原子彈的國家,美國的核壟斷一直持續到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才告結束。
作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美國比任何國家都有稱霸甚至統治全球的野心,但在1945~1949年這4年時間裡,美國卻並沒有使用原子彈平推世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是初代原子彈威力不足。除了巨大的心理威懾力,實際破壞效果有限。比如美國投在廣島上空的小男孩原子彈,有效毀傷半徑為1.9公裡,這意味著想要毀滅一個國家,尤其是蘇聯這樣的巨無霸,理論上需要大量原子彈,但由於原料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原子彈的生產力遠不能滿足需求。
二是原子彈汙染危害太大,雖然為達到最大毀傷效果,原子彈投放時一般選擇在600米左右的高空實施空爆,對地面核汙染危害較小,比如今天的廣島能夠居住大量人口。但沒有人能保證所有原子彈都能凌空爆炸,而一旦因核爆炸產生嚴重的核汙染,必然也會令德國得不償失。畢竟德國發動戰爭甚至投放原子彈的目的旨在掠奪土地和資源,而核汙染的同歸於盡毫無疑問是德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靜夜史認為,即便德國能夠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和核飛彈,晚幾年發動戰爭,因為技術條件的嚴重滯後以及擴張國策的南轅北轍,原子彈和核飛彈並不能讓德國無往不利、戰無不勝。
而比原子彈本身更尷尬的,是德國的內外環境根本不允許希特勒一直等下去。
作為德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演說家,希特勒靠著無與倫比的演說天賦不斷擴張和壯大納粹黨,並最終登上了德國歷史的舞臺。
但在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希特勒和納粹黨在德國長期不溫不火,他們的收入來源,幾乎來自於西方大財團的支持,尤其是美國大財團。而洛克菲勒、摩根等美國大財團之所以對希特勒傾囊相助,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歐洲勢力制約英法,並阻擋蘇聯的西進。
而在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席捲資本主義陣營後,深受衝擊的德國社會行將崩潰。這時,除了納粹黨前後奔走收穫了一大票粉絲之外。美國大財團對希特勒的支持也是再接再厲、無怨無悔,這最終使得德國總統興登堡妥協,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逐漸成為德國元首。
所以,既然有西方大財團的知遇之恩,登上德國元首寶座的希特勒自然是投桃報李、湧泉相報。
依靠大財團的啟動資金,希特勒上馬了高速公路等諸多大型工程,並推行以物易物的形式根治通貨膨脹,此舉吸引了大量失業人口,迅速降低了失業率。
為了討好軍隊和西方大資本家,穩定了社會秩序的希特勒大力擴充軍備,短短數年間,德國軍隊由數十萬陸軍猛增到700多萬,並恢復了海軍和空軍。
恐怖的軍隊規模需要的是海量的軍火,這大大刺激了大財團的軍工生產能力。
但無論建設大型工程還是擴充軍備都是一項異常龐大的開支,如果不能迅速回本,德國勢必會首先被拖垮。
所以,為了第三帝國的生存,希特勒必須開戰,而且越早越好。通過戰爭掠奪以戰養戰,雖然這種方法可能並不划算,但比起在和平中被撐死,這種方法毫無疑問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所以,為了帝國的生存,希特勒不能等。
當然,比希特勒更著急上火的,是背後的西方大資本家,因為蘇聯已經快要鬧不住了。
雖然上帝給了德國不公平的空間,卻給了任何人平等的時間,在德國抓緊時間搞生產、聚精會神搞科研的同時,紅色帝國蘇聯正以最恐怖的速度在膨脹。
因為共產主義制度超乎尋常的資源集中和動員能力,即使蘇聯起步時社會基礎薄弱,也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資源搞建設。再加上鋼鐵領袖史達林的領導,蘇聯的重工業化道路極其迅速。
而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在幾乎摧毀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同時,也成為蘇聯更進一步的寶貴機遇。因為資本主義陣營市場秩序失靈,產品嚴重羈押,蘇聯由此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科技人才,幫助蘇聯在1937年就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綜合國力一躍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革命的導師,史達林和列寧一樣,也有將無產階級革命向全球輸出的夢想。而史達林和列寧最大的不同在於:史達林認為應該先有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做後盾,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在全球成功。所以當蘇聯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後,無產階級革命輸出的腳步也就越來越近。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先發制人。所以就算德國能等,蘇聯也不能等。
概括起來,二戰的爆發看似偶然,實則是歷史的必然。而德國的失敗,也是註定的宿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