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2020-12-14 川北在線網

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時間:2020-10-22 16:5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我們對歷史上削藩比較熟悉,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掉藩王或削減藩王勢力,熟悉是因為它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頻率很高 歷史上的大小削藩發生過無數次,大規模的削藩出現過幾次,比如西漢景帝劉啟接納晁

  原標題: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我們對歷史上「削藩」比較熟悉,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掉藩王或削減藩王勢力,熟悉是因為它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頻率很高

  歷史上的大小削藩發生過無數次,大規模的削藩出現過幾次,比如西漢景帝劉啟接納晁錯建議進行削藩,由此發生歷史 的「七國之亂」,不過此次削藩非常成功,僅僅用了三個月便被平定;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也實行了削藩,因此爆發的「靖難之役」,此次削藩並不成功,最終導致朱棣奪得了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最後一次是清朝康熙時期的削藩,也導致了「三藩之亂」,最後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個藩王全部被消滅也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削藩。此外,唐朝唐憲宗李純也進行了削藩。

  在古裝劇《大漢天子》中,東方朔給漢武帝劉徹幾個妙計,其中一個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叫做推恩令,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

  其實推恩令和削藩本質上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遏制或消滅藩王勢力,相比之下削藩是來「武」的,推恩令是「文」的。漢武帝時期,漢朝依然存在數十個藩國,雖然之前在「七國之亂」時,藩王被收拾了一頓,但幾十年過去了,各藩王勢力又不斷壯大起來了

  漢武帝為了朝政穩定,加強統治,決定再次收拾各地藩國,但是鑑於漢景帝時期,採納晁錯的削藩建議,致使藩國撕破臉和朝廷對抗,雖然三個月平定,但也給朝廷很大的打擊,削藩風險很大

  所以漢武帝雖想消滅藩國,但卻不想激怒藩國,於是朝臣主父偃建議漢武帝(歷史上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不是東方朔),推私恩分封諸侯子弟為列侯,這也「推恩令」名稱的由來。推恩令的過程是,分封諸侯子弟為列侯,什麼意思,就是諸侯國可以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給自己的兒子,這樣藩國所分的數量越來越多,而每個藩國的勢力也不斷在縮減,到後期被分出去的土地一點兒一點兒地「回歸」朝廷

  推恩令相對於削藩有很多好處,削藩是來硬的,直接去掉藩王或明著削減權力,做了多年的「土皇帝」的藩王不可能束手就擒,這才使得只要是削藩,朝政基本大亂。而「推恩令」則是溫水煮青蛙,來「文」地讓你一點一點地陷入圈套

  除此之外推恩令相對削藩也好操作,因為古代封藩制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王位,一個人分一個蛋糕,而「推恩令」是讓多個兒子分一個蛋糕。嫡長子因自己蛋糕被兄弟分了很不滿意,但嫡長子就一個,兄弟一般比嫡長子多,那麼一個人肯定敵不過那麼多兄弟,所以支持「分蛋糕」的人自然而然就多了,這也是「推恩令」的高明之處。而且實施「推恩令」時,漢武帝落了一個好名聲,不動兵馬還削弱了諸國的勢力,可謂一舉兩得

  本質上「削藩」和「推恩令」都是以皇帝收回權力為目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削藩簡單粗暴,比較適合朝廷勢力遠大於藩王的情況,如清朝處理三藩之亂,清朝基本沒傷元氣。推恩令則適合藩王數量多,實力強,且去除藩王也不是迫在眉睫。如果明朝建文帝採用漢武帝的「推恩令」,也許可能會成功,朱棣也就沒有「清君側」的藉口出兵,明朝歷史也可能改寫。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是削藩嗎?推恩令和削藩什麼區別?
    此外,唐朝唐憲宗李純也進行了削藩在古裝劇《大漢天子》中,東方朔給漢武帝劉徹幾個妙計,其中一個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叫做推恩令,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其實推恩令和削藩本質上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遏制或消滅藩王勢力,相比之下削藩是來「武」的,推恩令是「文」的。
  • 漢武帝的推恩令橫掃西漢諸藩,為何後世王朝需要削藩時卻不使用?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三大赫赫有名的陽謀,即:孫臏圍魏救趙、晏子二桃殺三士和漢武帝的推恩令。這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推恩令,因為它不僅一舉剷除了西漢王朝數十位諸侯王,直接改變了漢王朝的內部權力架構,更是為漢武帝北伐匈奴,建立不世偉業奠定了基礎。但是,既然推恩令這麼厲害,為什麼卻不見後世王朝使用呢?
  • 漢武帝治國方略——推恩令
    這是地方分權,處理不好和中央就要出矛盾,這個矛盾後來激化了,漢景帝時期爆發過吳楚齊國叛亂。朝廷要整頓地方諸侯王,地方諸侯王聯合起兵,公開叛亂。所以說這個體制一方面有中央集權體制,一方面有地方分權體制。在同一個國家內兩種體制並存是很難處理的,漢景帝那會兒,幸虧他有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周亞夫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把吳楚七國叛亂給平定了,但從制度上它並沒有解決如何約束諸侯王,這個歷史的難題交給了漢武帝。
  • 推恩令真的是最強陽謀?想多了,諸侯國比漢武帝還願意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其實並沒有多少陽謀的色彩,它不過是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妥協的最佳方案。從當時漢武帝時期的國情來看,諸侯國經過前幾任漢朝皇帝的封賞、恩賜後,發展得很快,但是並不強大。諸侯王的想法很單純,但是漢武帝想法卻很複雜,他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和管轄,防止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造反事件再次發生,漢武帝需要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又不能來硬的。於是,推恩令就應運而生。漢武帝的想法出來了,那麼諸侯國是怎麼想的呢?
  • 淺談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利弊
    推恩令是漢朝皇帝為了打擊藩王制定的法令,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的總體權力。其利在於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偌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用推恩令替代了削蕃,在此之後,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之所以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就是因為此計謀無人能解,這就是漢武帝的「推恩令」。漢朝建立後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了很多劉姓諸侯,之後諸侯的勢力過於強大,開始挑戰中央,發生了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期,依靠一招「推恩令」就輕鬆解決問題。
  • 漢武帝:推恩令可以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持續很久的現象,就是為了穩固統治,某個朝代的開國君主總是會選擇自己的子侄輩戍守一方,成為此地的諸侯王。但是時間長了,這些同姓諸侯王就會成為一股很強大的勢力,威脅到當朝皇帝的統治。所以我們看到西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朱棣靖難之役等等。如何對付同姓諸侯王,也反映出皇帝的政治智慧。
  • 漢武帝極具創意的推恩令,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
    今天繼續陪大家讀《資治通鑑》漢武帝頒行推恩令這段。漢武帝頒行推恩令,旨在解決當時藩國勢力過重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古代一次典型的「帝王陽謀」。漢朝初建時,劉邦及其智囊團將秦朝的迅速滅亡的原因歸咎於秦朝實行郡縣制導致皇帝沒有得力的心腹軍將,以致叛軍驟起時無用命之軍。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漢武帝的推恩令,並不是什麼最強陽謀
    歷史上關於漢武帝的推恩令,一直有許多人推崇,甚至於被譽為史上最強陽謀。 於是,「推恩令」被搞了出來。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漢武帝上書,建議漢武帝向諸侯王們推行「推恩令」。這個推恩令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在諸侯王死後,將其國土封地分封給他的所有兒子,以達到分裂其國土的目的。這樣一代一代的分封下去,諸侯王的國土也就被分封殆盡了。
  • 漢武帝的「推恩令」如此成功,後來的朝代為什麼沒有模仿?
    「推恩令」是漢武帝此生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徹底解決了西漢初年的藩王問題。但奇怪的是,漢武帝之後的有些朝代(如西晉、明朝初年)同樣有藩王問題,卻沒有皇帝模仿「推恩令」。這是為什麼呢?但西漢的藩王問題與西晉、明朝的藩王問題存在很大不同,其中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藩王割據的權力基礎不同。由於歷史的慣性,漢高祖登基後不得不在地方上實行「郡國並行」。因為是兩套平行的地方權力體系,所以西漢諸侯王在中央直轄的郡縣中是幾乎沒有實權的,西漢諸侯王的權力基礎只有王國封地。
  •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藩,見效顯著,為什麼明朝建文帝不用?
    嚴格來說,漢朝天子也只是一個比較大的諸侯王而已。並且,各諸侯王封地遼闊肥沃,掌握著大量的人口,實力雄厚,導致他們日益嬌縱,不聽朝廷號令。高祖時期還好,到文景二帝時,諸侯王的存在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國家的安全和朝廷的施政。文帝時期,大臣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雖然接受,但諸侯王的問題也沒有很好的解決。
  • 漢武帝用推恩令消藩,這一政策效果顯著,為何之後無人能做到呢?
    導語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為了將藩王的勢力削弱,頒布了推恩令。在歷史中記載,推恩令就是將所有藩王的封地分給他們自己的兒子,但是每一個兒子的領地都會特別小,無法凝聚成大股力量。那麼既然有這麼好效果的推恩令,那歷朝歷代的皇帝卻沒有用這一個策略呢?要知道在這一皇帝之後,就有很多藩王因為勢力過大而壓制皇帝的事件!例如:大唐就是因為藩王勢力過大想要割據才會滅亡。大明建文皇帝也是因為想要削翻,而引起燕王不滿,從而皇位被奪。既然這個消藩在每一個朝代都特別棘手,那為什麼有這麼好用的推恩令無人推行呢?
  •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為何被稱為最強陽謀
    推恩令被稱為最強陽謀,無解。漢武帝用的得心應手,最終將強大的諸侯國拆的稀巴爛。所以,推恩不過是個幌子,最終讓諸侯國「四分五裂」,苦不堪言是真。漢武帝劇照這下,漢武帝腦袋又大了,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一個叫主父儼落魄縱橫家向漢武帝上書,提出了如何對諸侯王「對症下藥」的方法。
  •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為什麼沒人起來抵制呢?
    作為天下第一陽謀的「推恩令」,有他實施的必要條件,讓諸侯們想反不能反!元朔二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
  •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為何沒有人能起來進行抵制?
    單純來看漢武帝的削藩政策「推恩令」,確實感覺非常的容易。不僅成效顯著,而且還沒有什麼諸侯王反對。但事實上,漢武帝的削藩政策和其他領域一樣,都是因為有了文景二帝的積累鋪墊,才有了漢武帝的推恩令削藩成功。漢武帝的削藩,如果沒有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前面給來回試驗,趟出了一條路。
  • 漢武帝的推恩令,解決了背後被捅刀子的可能性,奠定了強漢之基!
    推恩令的推行,堪稱史上最強陽謀,所依靠的唯有人心二字。漢武帝施行推恩令,讓天下皆喜諸侯皆悲,卻實現漢武帝分化地方權利,增加中央集權的目的。推恩令的實施,是經過幾個階段的,從最初的設想,到之後的實施,再到改進,經過幾個階段。
  • 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諸侯王明知是陽謀,為何卻不反抗
    起初被分封的諸侯王還比較少,對漢王朝統治地方,確實起到了一個非常顯著的作用,但隨著一代帝王駕崩,新的帝王繼位,而新的帝王又有不少後裔,漢王朝又要將土地分封出去。為了解決分封制帶來的弊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決定採用主父偃上書提出的「推恩令」,原先的分封制是:想要繼承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只有一個兒子,那就是嫡長子,至於其他庶子都沒資格繼承。
  • 推恩令: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陽謀」
    但不削藩是反,削藩也是反,為什麼不主動去幹呢?或許還會掌握主動權。挑軟柿子捏,隨便找了個藉口,一紙政令先將膠西王,趙王,楚王,這三股力量小的各自的領地削去大片,直接劃給了中*央。。這簡直是從諸侯王的嘴裡搶利益,無論有沒有受到影響的其餘各諸侯國,都產生了唇亡齒寒之感,吳王劉濞和漢景帝,有個人恩怨,看到削藩,心想早晚會輪到自己,還不如早反。
  • 推恩令解決了西漢王朝面臨的什麼嚴重問題?
    推恩令解決了諸侯王過於強大,對漢王朝中央集權的威脅。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解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向郡縣制轉變的問題。推恩令的實施背景楚漢戰爭期間,漢王劉邦迫於形勢,分封異姓王以及部分同姓王。漢文帝對於賈誼的「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策略的實施並不徹底,推恩令的1.0版本就此夭折。景帝即位後,晁錯在賈誼《治安策》的基礎上,提出了《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 「推恩令」為何能被稱為中國古代史上的最強陽謀?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的特色產物,是皇帝為了避免諸侯王權力過大威脅朝廷,防止出現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它名義上是皇帝允許諸侯王「推私恩」將所轄土地分給子弟,實則是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想出的一個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