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時間:2020-10-22 16:5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我們對歷史上削藩比較熟悉,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掉藩王或削減藩王勢力,熟悉是因為它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頻率很高 歷史上的大小削藩發生過無數次,大規模的削藩出現過幾次,比如西漢景帝劉啟接納晁
原標題: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我們對歷史上「削藩」比較熟悉,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掉藩王或削減藩王勢力,熟悉是因為它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頻率很高
歷史上的大小削藩發生過無數次,大規模的削藩出現過幾次,比如西漢景帝劉啟接納晁錯建議進行削藩,由此發生歷史 的「七國之亂」,不過此次削藩非常成功,僅僅用了三個月便被平定;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也實行了削藩,因此爆發的「靖難之役」,此次削藩並不成功,最終導致朱棣奪得了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最後一次是清朝康熙時期的削藩,也導致了「三藩之亂」,最後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個藩王全部被消滅也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削藩。此外,唐朝唐憲宗李純也進行了削藩。
在古裝劇《大漢天子》中,東方朔給漢武帝劉徹幾個妙計,其中一個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叫做推恩令,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
其實推恩令和削藩本質上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遏制或消滅藩王勢力,相比之下削藩是來「武」的,推恩令是「文」的。漢武帝時期,漢朝依然存在數十個藩國,雖然之前在「七國之亂」時,藩王被收拾了一頓,但幾十年過去了,各藩王勢力又不斷壯大起來了
漢武帝為了朝政穩定,加強統治,決定再次收拾各地藩國,但是鑑於漢景帝時期,採納晁錯的削藩建議,致使藩國撕破臉和朝廷對抗,雖然三個月平定,但也給朝廷很大的打擊,削藩風險很大
所以漢武帝雖想消滅藩國,但卻不想激怒藩國,於是朝臣主父偃建議漢武帝(歷史上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不是東方朔),推私恩分封諸侯子弟為列侯,這也「推恩令」名稱的由來。推恩令的過程是,分封諸侯子弟為列侯,什麼意思,就是諸侯國可以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給自己的兒子,這樣藩國所分的數量越來越多,而每個藩國的勢力也不斷在縮減,到後期被分出去的土地一點兒一點兒地「回歸」朝廷
推恩令相對於削藩有很多好處,削藩是來硬的,直接去掉藩王或明著削減權力,做了多年的「土皇帝」的藩王不可能束手就擒,這才使得只要是削藩,朝政基本大亂。而「推恩令」則是溫水煮青蛙,來「文」地讓你一點一點地陷入圈套
除此之外推恩令相對削藩也好操作,因為古代封藩制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王位,一個人分一個蛋糕,而「推恩令」是讓多個兒子分一個蛋糕。嫡長子因自己蛋糕被兄弟分了很不滿意,但嫡長子就一個,兄弟一般比嫡長子多,那麼一個人肯定敵不過那麼多兄弟,所以支持「分蛋糕」的人自然而然就多了,這也是「推恩令」的高明之處。而且實施「推恩令」時,漢武帝落了一個好名聲,不動兵馬還削弱了諸國的勢力,可謂一舉兩得
本質上「削藩」和「推恩令」都是以皇帝收回權力為目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削藩簡單粗暴,比較適合朝廷勢力遠大於藩王的情況,如清朝處理三藩之亂,清朝基本沒傷元氣。推恩令則適合藩王數量多,實力強,且去除藩王也不是迫在眉睫。如果明朝建文帝採用漢武帝的「推恩令」,也許可能會成功,朱棣也就沒有「清君側」的藉口出兵,明朝歷史也可能改寫。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