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極具創意的推恩令,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

2020-12-14 腦洞外星人

今天繼續陪大家讀《資治通鑑》漢武帝頒行推恩令這段。

漢武帝頒行推恩令,旨在解決當時藩國勢力過重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古代一次典型的「帝王陽謀」。

漢朝初建時,劉邦及其智囊團將秦朝的迅速滅亡的原因歸咎於秦朝實行郡縣制導致皇帝沒有得力的心腹軍將,以致叛軍驟起時無用命之軍。於是,漢朝立國後即實行郡國並行的地方管理制度,皇帝既設立由中央垂直管理的郡縣,又分封子弟心腹為鎮一方。

此制度看似完美,既可集郡縣、分封兩制之所長,又可使兩者相互牽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顯現。在文景時,隨著封國勢力發展得越來越大,各藩國尾大不掉的問題逐漸嚴重,中央朝廷與各封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相對於郡縣而言,漢朝賦予各諸侯國的自治權力很大,各國諸侯也受利頗豐,勢力發展很快,甚至出現與中央朝廷對抗的趨勢。

漢文帝在位時就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當時有大臣賈誼曾向文帝獻《治安策》,針對當時的藩國問題提出了他的解決措施,即「眾建諸侯以少其力」,這與之後的推恩令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惜的是,賈誼的建議沒有引起漢文帝的足夠重視,文帝用此策處置了當時勢力最盛的長沙王后,就未再用。所以,藩國問題並沒有在文帝時期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景帝即位後,藩國勢力更大,甚至一些藩王的反心昭然若揭,因此中央朝廷削藩迫在眉睫。對於如何削藩,景帝採取了晁錯的建議,即直接「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

起初景帝也擔憂這樣簡單粗暴的削藩政策勢必會引起諸侯國的反抗,然而晁錯又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景帝深然其說,於是下定決心著手削藩。事實果然不出所料,此法一經推行就引發了以吳王劉濞為代表的七國之亂,叛亂雖然最終被中央平定,但此法以謀者晁錯自己的性命和多地三個多月的戰亂為代且未能達到徹底削藩的目的,實在算不得高明。

到漢武帝時,依然存在的藩國問題仍然是漢中央朝廷的心腹大患。據《史記·》記載,主父偃結合賈誼與晁錯的經驗,向漢武帝獻上了「推恩令」的建議:「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由此可見,所謂推恩令,就是打破以往各個諸侯國只許嫡長子才可繼封的傳統,使其他旁支或庶出的漢室宗親子弟亦可獲得受封分地的權利。此法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中央明施恩惠,實為削藩,既能獲得廣大支庶宗室的支持與擁護,又使各藩國諸侯王即使有怨,也是有口難言,無計可施。

對此妙計武帝自然接受,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於建元年間「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

《漢書》又載:元朔二年,「春正月,詔曰:「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由此可見,漢武帝認真推行推恩政策,通過賦予支庶宗室子弟合法受封地位的方式,積極鼓勵各藩國主動推恩分封子弟。

漢武帝時期對推恩令的實行也確實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各藩國王室的支庶子弟多因此令得以受封為列侯,原來藩國的封地實際上被肢解為數份甚至十幾份,其中實力較為強大的諸侯其封地也不過只剩十幾座城池,實力較小的也只有轄地十餘裡而已,這使得原來各藩國的勢力被大大削弱。

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使中央朝廷未用一兵一卒,便達到了削藩的效果,此令不可謂不妙。

推恩令後,各諸侯封地面積大為縮減,但為徹底解決諸侯國問題,使其再無威脅中央的可能,漢武帝又打出一套連環拳:頒行《附益法》禁止朝臣與諸侯勾結,從權力上孤立諸侯王;此外,漢武帝還通過「酎金奪爵「事件,罷免了近半數的諸侯,並將其封地納入中央的直轄範圍。這樣一來,之後所餘各諸侯國也再沒有可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實力與能力了。

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推恩令,是在對文景時期削藩經驗教訓的繼承與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實施之後成效顯著且弊端甚微。

自此之後,不僅諸侯國封地小,而且受封列侯無詔不得私自離開封地,其權力也大大受限,只是享封地之利,再無治封之權。至此,困擾漢朝三代皇帝的藩國問題被最終解決。

這是中國歷史的智慧,學習歷史,《資治通鑑》是無法繞過的一本書。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都有閱讀《資治通鑑》的習慣,甚至是不斷翻閱。不過,對於今天許多人來說,因為文言文的關係,導致對於閱讀《資治通鑑》,門檻極高。

由臺灣二十七位教授合譯的《白話資治通鑑》就非常適合入門閱讀。這些教授都是領域內的鑽研程度極高在翻譯能夠做到「信、達、雅」的境界。

書中又有地圖、制度架構圖、人物圖等高清插圖,更有利於入門閱讀。每一次閱讀,都可以歷史中學到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

現在點擊下方橫條,即可了解購買

相關焦點

  •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是削藩嗎?推恩令和削藩什麼區別?
    此外,唐朝唐憲宗李純也進行了削藩在古裝劇《大漢天子》中,東方朔給漢武帝劉徹幾個妙計,其中一個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叫做推恩令,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其實推恩令和削藩本質上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遏制或消滅藩王勢力,相比之下削藩是來「武」的,推恩令是「文」的。
  • 漢武帝治國方略——推恩令
    所以說這個體制一方面有中央集權體制,一方面有地方分權體制。在同一個國家內兩種體制並存是很難處理的,漢景帝那會兒,幸虧他有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周亞夫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把吳楚七國叛亂給平定了,但從制度上它並沒有解決如何約束諸侯王,這個歷史的難題交給了漢武帝。
  • 漢武帝的「推恩令」如此成功,後來的朝代為什麼沒有模仿?
    「推恩令」是漢武帝此生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徹底解決了西漢初年的藩王問題。但奇怪的是,漢武帝之後的有些朝代(如西晉、明朝初年)同樣有藩王問題,卻沒有皇帝模仿「推恩令」。這是為什麼呢?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中國古代藩王問題比較嚴重的朝代有三個:西漢、西晉、明朝。但西漢的藩王問題與西晉、明朝的藩王問題存在很大不同,其中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藩王割據的權力基礎不同。由於歷史的慣性,漢高祖登基後不得不在地方上實行「郡國並行」。
  •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為何被稱為最強陽謀
    推恩令被稱為最強陽謀,無解。漢武帝用的得心應手,最終將強大的諸侯國拆的稀巴爛。所以,推恩不過是個幌子,最終讓諸侯國「四分五裂」,苦不堪言是真。這便是推恩令的雛形,但不是精髓。漢景帝時期奉行「大棒政策」,堂而皇之過去割諸侯王的肉,名曰:「削藩」。結果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國反,朝廷歷時三月平定。此後,漢景帝專門賦予相國監督權,專門檢舉諸侯王們的不檢點行為。相國是朝廷直接任命,如同一隻負責抓耗子的貓。其實,貓的存在,只能起到震懾耗子的作用。
  •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之所以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就是因為此計謀無人能解,這就是漢武帝的「推恩令」。漢朝建立後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了很多劉姓諸侯,之後諸侯的勢力過於強大,開始挑戰中央,發生了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期,依靠一招「推恩令」就輕鬆解決問題。
  • 漢武帝的推恩令,解決了背後被捅刀子的可能性,奠定了強漢之基!
    最初階段,漢文帝想要分化地方權利,卻無從下手,賈誼提出推恩令第一個版本,俗稱推恩令1.0,這個版本向帝王分析了地方諸侯的危害,也給出了相應的措施,然而推恩令1.0卻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再加上漢文帝本身就是諸侯出身,所以推恩令1.0並沒有得以實施下去。
  • 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時間:2020-10-22 16:5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我們對歷史上削藩比較熟悉,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掉藩王或削減藩王勢力,熟悉是因為它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頻率很高
  • 推恩令真的是最強陽謀?想多了,諸侯國比漢武帝還願意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其實並沒有多少陽謀的色彩,它不過是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妥協的最佳方案。從當時漢武帝時期的國情來看,諸侯國經過前幾任漢朝皇帝的封賞、恩賜後,發展得很快,但是並不強大。諸侯王的想法很單純,但是漢武帝想法卻很複雜,他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和管轄,防止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造反事件再次發生,漢武帝需要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又不能來硬的。於是,推恩令就應運而生。漢武帝的想法出來了,那麼諸侯國是怎麼想的呢?
  • 漢武帝:推恩令可以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持續很久的現象,就是為了穩固統治,某個朝代的開國君主總是會選擇自己的子侄輩戍守一方,成為此地的諸侯王。但是時間長了,這些同姓諸侯王就會成為一股很強大的勢力,威脅到當朝皇帝的統治。所以我們看到西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朱棣靖難之役等等。如何對付同姓諸侯王,也反映出皇帝的政治智慧。
  • 淺談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利弊
    推恩令但「削藩令」到底過於激烈,極易引起諸侯王的牴觸,若有反抗還需武力鎮壓。因此,到了武帝時,朝臣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 前有漢武帝推恩令,為何朱允炆沒有效仿,匆忙削藩導致慘敗?
    眾所周知,藩王就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還擁有兵權。藩王一般是宗室成員,或軍功功臣,在地方上不僅擁有割據勢力,還有一定的威望。若其權力過大,極容易為皇權帶來威脅。所以,自古以來,藩王的存在對皇帝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 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諸侯王明知是陽謀,為何卻不反抗
    起初被分封的諸侯王還比較少,對漢王朝統治地方,確實起到了一個非常顯著的作用,但隨著一代帝王駕崩,新的帝王繼位,而新的帝王又有不少後裔,漢王朝又要將土地分封出去。為了解決分封制帶來的弊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決定採用主父偃上書提出的「推恩令」,原先的分封制是:想要繼承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只有一個兒子,那就是嫡長子,至於其他庶子都沒資格繼承。
  •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為何沒有人能起來進行抵制?
    單純來看漢武帝的削藩政策「推恩令」,確實感覺非常的容易。不僅成效顯著,而且還沒有什麼諸侯王反對。但事實上,漢武帝的削藩政策和其他領域一樣,都是因為有了文景二帝的積累鋪墊,才有了漢武帝的推恩令削藩成功。漢武帝的削藩,如果沒有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前面給來回試驗,趟出了一條路。
  • 高考真題解析,皮幣究竟是什麼?原來漢武帝的皮幣政策大有作用!
    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我們先來分析本題的題幹,本題主要描述了漢武帝時皮幣的作用。本題要注意這幾個關鍵詞:漢武帝、必須、「40萬錢……20萬錢」。根據所學,只要一提到漢武帝,考生應該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恩令」、再來分析題幹中關於「皮幣」的知識。什麼是皮幣呢?
  • 推恩令是什麼,漢武帝用它來削弱諸侯王的權力,為何沒人敢反對
    七國之亂現在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原來一個諸侯國的所有權力只有嫡長子繼承的,現在要看諸侯王有幾個兒子,就將原來的諸侯國所管轄的土地分成幾份,由這幾個兒子(一般是嫡子,也就是正妻生的兒子才有繼承制推恩令所以,出身西漢皇族的劉秀、劉演兄弟到了西漢末年,在推恩令的作用下,差不多就是跟普通的老百姓一樣了,雖然還是皇族後裔,但是地位早已經不如從前了,而且是越往後,這些諸侯王的後裔越沒有權勢
  • 漢武帝推恩令效果顯著,為何後世帝王無人能做到?不妨了解一下
    漢武帝是一位非常偉大皇帝,在他統治時期,為了削弱各地諸侯的勢力,頒布了推恩令,在歷史資料裡面記載,推恩令就是將各地諸侯的領地劃分給他們的兒子,但每一個領地會特別的小,無法形成大股的力量,因此這一舉動也削弱了諸侯的實力,同時也保證了漢武帝的皇權,為以後踏平匈奴,開疆裂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漢武帝的推恩令,並不是什麼最強陽謀
    歷史上關於漢武帝的推恩令,一直有許多人推崇,甚至於被譽為史上最強陽謀。 於是,「推恩令」被搞了出來。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漢武帝上書,建議漢武帝向諸侯王們推行「推恩令」。這個推恩令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在諸侯王死後,將其國土封地分封給他的所有兒子,以達到分裂其國土的目的。這樣一代一代的分封下去,諸侯王的國土也就被分封殆盡了。
  • 無解的陽謀都是直指人心的,從推恩令說起
    陽謀是指光明正大的使用計謀,即使對方看穿了自己的目的,也咩有辦法應對。相較於陰謀,陽謀光明正大,卻也無法解決。因為陽謀都是直指人心最深處,隨人性而生,伴人性而終。提起漢武帝,推恩令的頒布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藩,見效顯著,為什麼明朝建文帝不用?
    文帝雖然接受,但諸侯王的問題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景帝時期,諸侯王的問題越發嚴峻,景帝採用牛人晁錯的建議強力削藩。極端的措施也導致了極端的後果。吳王劉濞與景帝有恩怨,看到削藩,心想遲早會輪到自己。於是他集合膠西王昂、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一起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景帝立即調兵平定了叛亂,並採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但也沒有完全解決藩王問題。
  • 漢武帝的推恩令,到底有何特別之處,為何會被稱為史上最強陽謀?
    推恩令應該是漢武帝政治生涯中最拿得出手的成績單了,幾乎是兵不血刃便徹底解決西漢初年以來尾大不掉的諸侯問題。眾所周知,西漢王朝初期採取的是一個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行政區劃。這個史上最強陽謀便是——推恩令。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得稍自分析弱小雲」。這是一個赤裸裸的陽謀,基本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