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裡,一位家長發了張圖片,是她兒子的半張試卷。然後問老師:「這些用紅色筆打了圈圈的題,是做錯了還是做對了呢?」
果然,試卷上,有紅色的對勾、紅色的叉叉,也有紅色的圈圈。叉叉表示做錯,對勾表示正確,這是常識。那麼,畫圈圈,到底是什麼意思?
家長陷入了迷思。
定睛細看,不禁啞然失笑。
原來,這張試卷上,5個判斷題、5個選擇題,竟然全部做錯。
很快,老師回了信息:「難為這孩子了。」
老師的回覆比較隱晦,不知道家長有沒有聽懂。說實話,5個單項選擇題全做錯可以理解,概率並不是特別小。但要把5個判斷題全做錯,還真不是那麼容易。
我把這事兒當成笑話講給同事聽,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說這孩子踩坑踩得這麼準,要是去買彩票,指不定能中個頭獎。
有位同事卻正色道:「其實這孩子,在用心做題呢。只不過,他確實不是塊學習的料。
「你們看,這5道判斷題,都是針對學生常犯錯誤設計的。他之所以全部做錯,是他對所學內容,只有表層的認知,沒有從意義上理解。
「如果這個孩子是在敷衍考試,就會全部打叉叉或者全部打對勾。那樣,反而能蒙對幾個。」
同事的話,引起了大家更深入的討論。大班制教學現狀下,如何因材施教,對不同智識水平的孩子,適用不同的標準,採取不同的檢測方式,確實是個值得討論的課題。
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每個人的智力水平都不相同,家庭背景更是迥異。放在同一個班級,用同一把尺子度量,就很容易把那些成績差的學生評價為不合格「產品」。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出生在怎樣的家庭,擁有怎樣的智慧,他們沒有選擇權。
讓所有孩子接受同等的教育,貌似很公平,卻忽視了基礎條件的差異 。而一個溫暖的社會,理應給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懷。我們的教育,也應秉持這樣的理念。
但是,要求老師為每個學生定製個性化的作業是不現實的。筆者所在縣城,小學基本都是超大班額。六十人算少的,最多的近百人。站在講臺望下去,黑壓壓的一片,全是小腦袋。每天光是改作業,就要耗去老師兩三個小時。哪有時間和精力因材施教呢?
有些學校在嘗試「智慧課堂」,用平板電腦進行課堂互動,系統自動布置作業,自動批改(僅限於客觀題)。這是有益的探索。如果將來引入人工智慧,AI教師通過機器學習,也許能徹底解決個性化教學的問題。
不過,到那時,教師隊伍可能又要重新洗牌了。我是該嚮往還是擔憂那個時代的到來呢?
PS:把5道判斷題全部做錯的概率有多大,聰明如你,能算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