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盌盛雪(擎海潮居所)
很多人提到這個居所名字,只是因為覺得浪漫。那就寫寫它。之前寫擎海潮的名字時,就說過」海潮」這兩個字與佛教有一定淵源。那麼現在我告訴你「銀盌盛雪」這四個字也出自佛教典籍,你會不會驚訝?
銀盌盛雪,盌(wan三聲)。「夗」意為「敞口」。「夗」與「皿」聯合起來表示「大口小腹的容器」。本義:大口小腹的容器,與「盎」(小口大腹的容器)相對。
銀盌盛雪,原詞為「銀碗盛雪」,出自《寶鏡三昧歌》,作者為洞山良價禪師,俗稱良價或單稱洞山,807~869年,唐代高僧,佛教曹洞宗創始人。盌與碗,同音異形而已。
很多人不明白這首佛教的《寶鏡三昧歌》在講什麼,我認為道教玄宗的典籍中對她的解釋反而比一般佛門修行人說的透徹。這首歌在講和光同塵之妙。而真正的和光同塵之妙,端在跡同而用異,故云「和而不流」。不流者,不被一切境界所轉也。處乎異類,而不與異類同化;處乎聲色,而不被聲色染汙;處乎尊貴,而不以尊貴自矜。雖入一切法,而於一切法不受,謂之跡同而用異。
和光者,晦跡韜光,不自炫耀之謂也。同塵者,俯同塵俗,與眾同行、同事,不自立異之謂也。老子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這和儒家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是多麼相似。古德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難之來,大半由於自炫招禍。是故修道人晦跡韜光,潛修密用。
所以,這就是擎海潮這個人物的來歷。他的名字是溫暖和善的海潮梵音,他的居所是和光同塵的人間檻外。
《洞宗寶鏡三昧》(節選)
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佇。
背觸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汙。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為物作則,用拔諸苦。
雖非有為,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
往期回顧:
藍俠一枝花 (說說霹靂裡回味無窮的人名與地名)
百丈逃禪 (說說霹靂裡回味無窮的人名與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