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東是一直是伊斯蘭教沃土,而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走的確是世俗化路線,當時的伊朗簡直就是中東的一道風景線,那裡的人民追求時尚,崇尚自由,女的可以穿裙子、上大學、開車,男人可以喝酒打牌,不懺悔,那為什麼伊朗老百姓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去支持霍梅尼?
在40多年前,伊朗還是一個君主制國家,當時統治伊朗的是巴列維王朝,於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歷經了2位國王——禮薩汗(1925年~1941年在位)和他的兒子穆罕默德 禮薩 巴列維(1941年~1979年在位)。
禮薩汗登基後,雄心壯志的建設伊朗,大規模發展工業、進行基礎建設、修建跨國鐵路系統、建立公立學校、改革司法機構及改善醫療衛生。
他認為由知識可以改變之前落後的伊朗。
為了這個夢想,禮薩汗派遣了逾百人到歐洲留學,其中包括他的兒子。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間,禮薩汗的發展計劃開始讓國家變得都市化起來,公共教育進展得也很理想,中產階層和工人階層開始湧現。
但在這期間,禮薩汗的高度世俗政策就引起一些團體的不滿,這些團體就是反對進行改革的教士階級。
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在1935年,禮薩汗頒布一條法令,要求外國使節在官方通訊當中使用「伊朗」一詞,因為「波斯」這個詞語,是西方人的用語,不是他們本地的。可結果,這條法令受到大批伊斯蘭學者的反對,不了了之了。(但後來繼任的穆罕默德 禮薩 巴列維在1959年宣布,波斯和伊朗兩詞都可以用,你愛用什麼就用什麼,但咱們官方只能使用伊朗)
禮薩汗為了西化,還為自己的皇儲選了一位當時世界上著名的美人:茀絲亞公主。她是埃及國王法魯克一世的妹妹,一個非常西化的女人,兩人於1938年5月訂婚。
這茀絲亞的容貌經常被人和好萊塢女星比較,甚至我覺得更美。
之後禮薩汗退休,兒子巴列繼承其王位,這位美麗的伊朗王后,便成為了伊朗的代言人,曾經出現在1942年9月21日的美國知名雜誌《生活》封面上。
為了支持老公,茀絲亞王后帶頭大力推行西方文明。這時的伊朗,女性可以不戴頭巾,穿著短裙、短袖,穿比基尼,可以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門,和一般國家的女性無異。
國王的妻子,埃及公主茀絲亞每次出席重要場合時必定打扮的非常時尚驚豔。讓伊朗人看到了原來拿掉面紗的女人是如此的美麗。
美、英的支持加上本國豐富的原油儲備,伊朗的現代化、工業化進程發展非常迅速。大街上汽車穿行,人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巴列維也繼承父親的雄心壯志,1963年,他發起了伊朗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次改革:白色革命。他主張非暴力地重建伊朗社會,想把伊朗變成一個全球經濟、工業勢力強國。
在改革前,他還進行了民意測驗,得到了95%以上的民眾支持。之後,他開始了政教分離的社會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讓伊朗成為一個全球經濟、工業性的強國。
當時巴列維引入了新穎的經濟概念,例如針對工業工人的分紅制、開設大批由政府出資的重工業項目以及對森林、牧場資源的國有化。但最重要的改革還是土地改革項目,因為之前的土地基本都掌握在傳統教士手中,老百姓只能給他們打工。
這一改革,就使伊朗傳統的地主失去了影響與權力,近90%的伊朗佃農因此擁有了自己的土地。
除了政府出資的重工業項目,巴列維國王在女性教育方面也投入了許多資金。特別是農村地區,他成立了「識字軍團」,就是讓那些有高中文憑但未服兵役的人員去農村支教,代替服役。
對於原先在伊斯蘭傳統壓制下沒有話語權的女性,巴列維國王還給予了她們選舉投票權。貧困的母親,還可以得到政府免費發放的食物,孩子可以免費的接受現代教育。
可這些措施、衝擊了原有的宗教傳統。在農村裡,有一群「神棍」卻氣的咬牙切齒,他們內心都在想一個問題,現在的社會,人人都沒有信仰,人人都不尊重我們的安拉,人人都不拿我們的寶書看了!這怎麼行!我需要拯救他們!於是霍梅尼站出來了,堅決反對白色革命,後被逮捕,並於1964年11月4日被驅逐出境。
巴列維領導的伊朗白色革命,說實話,很成功。它促成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革。
1968到1978年間,伊朗經濟以年均16%至17%的速度增長,國民收入從60年代初的160美元躍升至70年代的2,250美元,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輕重工業體系,並進一步開始發展原子能、電子工業。
許多巨型現代化工廠魔術般地出現在原本荒涼的田野,德黑蘭由一座破敗的小城一變成為舉世聞名的繁華大都市。
1971年,巴列維國王舉行了波斯帝國成立2500周年慶典,嘉賓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60多位國王、王后、總統。
1976年,巴列維改用皇曆,皇曆以25世紀前波斯帝國成立開始計算。這些舉措被視為是去伊斯蘭化,導致更多的伊斯蘭教士群起反對。
說實話,巴列維不夠狠心,你既然要改革了,就應該取消掉教士階層的利益,可是這個老巴列維心腸太好,依然給了這些神棍很多的特權,還是允許他們到處傳教。
但是教士們非但不感激,反而對巴列維咬牙切齒,雖然他們依然享有特權和傳教權力,但是生活在農村的他們覺得自己並沒有因為改革得到多少好處。
其實巴列維真的很無辜,不是他不發展農村,而是沒法發展,為什麼呢?因為農村被這群教士佔領了,他們天天抵制政府的世俗化政策,還到處宣揚:「女人不裹頭巾是要遭到天譴的!巴列維是美國的走狗!只有跟著我們才有明天!如果你們不信,就去找安蘭問個明白!」說完,揮了揮手中的槍。
所以改革只是在城市裡得到了一定發展,廣大的農村並未受益,紅眼病犯了的農村人民就覺得不公平了,憑什麼城裡人有錢,我們沒錢,肯定是他們剝削我們,起來吧兄弟們!這時候,棍神霍梅尼回來了!!
想分一杯石油的羹,從而造反:
巴列維王朝是美國盟友,是阻止蘇聯南下的橋頭堡,所以親密到美國各種先進武器都可以先賣給伊朗,但也是因為美國介入中東所帶來的民主讓教士階層感到恐懼,弄的霍梅尼真是茶不思飯不香。
在中東開啟的石油國有化和油價上漲,中東一大批國家富的流油,伊朗更是如此,看著國王每天大把大把的黃金、大把大把的美鈔,教士們也心動了。
於是鼓動人們上街控訴巴列維國王的腐敗(腐敗這個問題肯定是有的,但肯定沒薩達姆他們那麼誇張),每天製造遊行、燒車、打砸事件。
諷刺的是懦弱的巴列維國王居然決定出點錢給教士們來應對危機,結果這些人不但不願感謝國王,反而變本加厲,拿出巴列維想收買教士的證據,24小時不斷街頭循環播放,並且承諾要將國王和貴族的田地分給大家。所以傻不愣登的老百姓非常歡迎,紛紛支持霍梅尼。(有時候人就是這麼奇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忘乎所以,不考慮後果的嚴重性,稍微一忽悠,就被煽動起來了。)
因為以前農村老百姓來到城市的北漂經濟條件非常差,他們依然是伊斯蘭打扮,導致工作上受到排斥,大量新建的住宅空著買不起,只能住貧民窟,有錢人開奔馳,他們卻連公交都擠不上,巨大的貧富差距導致怨恨越來越大。
更重要的是,農民都是嚴格信伊斯蘭教的,但城市裡賭場、妓院到處都是,女性穿著暴露,嚴重衝擊著進城老百姓的價值觀。
巴列維國王卻不在乎這些農民,因為他想把伊朗建設成工業化國家,不在乎農業,可是他卻忘了,伊朗農民佔多數。
巴列維為了城市發展,沒收的土地有很多是教會的,世俗化改革也加劇了國王與伊斯蘭教的緊張關係,巴列維還把伊斯蘭教曆法給取消了,於是各種矛盾越來越大,終於導致伊斯蘭革命。
與白色革命相對,這場革命被稱作黑色革命。巴列維看到人民起來反對他,於是離國出走,把權力交給了一個臨時政府,隨後伊朗皇室被正式廢除。
在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要回國接管權力,把伊朗帶向極端宗教國家之際,巴列維手下具有現代意識的150名高階軍官,準備發動政變,接管權力,建立軍政府。
他們想仿效土耳其的凱末爾將軍,用軍力推行國家的現代化和世俗化。或者是像智利的皮諾切特將軍一樣,用強力終結阿連德的左派勢力復闢,用軍人政權來穩定政局,阻止國家陷入極端左翼之手。這150名軍官跟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聯繫,但這種建議和請求,被卡特回絕。卡特要求他們必須跟霍梅尼合作,結果,霍梅尼掌權之後,這150名軍官全部被處決。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佔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這也導致了卡特的敗選,和裡根的上臺。
《逃離德黑蘭》就是一部改編自1979年的伊朗人質危機的故事片。
但霍梅尼等教士們上臺後,卻建立了封建般的政教合一的國家,整個國家開始退化,實行伊斯蘭教法。社會從開放變成極端的封閉,我們看到現在的伊朗街頭,那是清一色的黑袍,黑沙,成了中東最為封閉的國家。從當時伊斯蘭革命的實際來看,百姓的支持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但是革命後,完全不是這樣。
後來霍梅尼因為看到伊拉克女人穿裙子,非常生氣的挑起了8年兩伊戰爭,將巴列維時期積攢的財富和國力,打了個精光,作為底層百姓來說,他們希望看到的更好的生活條件沒看到,卻帶來的是無盡的貧困。
後來又因為制裁,伊朗成為中東最窮的國家之一,而且食品短缺,石油賣不出去,百姓生活困苦,跟巴列維時代可謂是天壤之別。因此,在這差別下,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懷念巴列維時代的富足和開放自由,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這40年來的伊朗,跟巴列維時代可謂天壤之別。老百姓被嚴格的監視,和管控。而幾十萬革命衛隊更是保護伊斯蘭教政權的基礎,所以即使百姓後悔,也不敢反抗。
只有等到整個社會出現更大的貧困,如當年的利比亞和伊拉克一樣,那才會出現改變的一天。所以伊朗越來越多的人懷念巴列維時代,那是再正常不過了,而且往後還會越來越多,不知道這些現在已經老了,當年支持霍梅尼的人們,會不會晚上偷偷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