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正在定義硬體

2020-12-23 雷鋒網

近年來,騰訊雲、阿里雲等新進IT廠商的身影頻繁的出現在政企市場中,政府、企業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直接購買雲服務,而並非再去購買伺服器,搭建系統。

而這一變化,也讓雲計算成為一個創新之地。

雲已經超過IT基礎設施的範疇

「隨著雲計算承載的業務規模越來越大,傳統伺服器難以完全滿足雲計算數據中心場景下對超大規模、需求多樣、高性價比、安全可靠以及軟硬體一體化等方面的要求。」

說這句話的是騰訊雲伺服器與供應鏈管理部總經理劉裕勳,實際上,隨著雲計算產業的發展,從技術的角度說,雲計算已經超過IT基礎設施的範疇,正向上定義軟體應用服務,向下定義晶片、伺服器等IT硬體。

在劉裕勳看來,隨著雲原生理念的不斷推進,雲基礎架構的演進過程中會呈現出三個特點:高複雜度、高性價比、安全性。

當海量業務承載在雲基礎架構設施的時候,業務的多樣性,對於軟硬體一體化的系統實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臨這樣的複雜度,雲廠商必須要聯合晶片產商、整機廠商進行深度的定製化,以此來解決各種複雜場景下的兼容性問題。

而高性價比,我們以英特爾的CPU為例,CPU的另外一個名字叫通用計算。而這也就代表著,搭載通用CPU的伺服器具有很高的通用性,但是實際的應用中,勢必會造成性能的浪費。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可能十几上百臺伺服器就是應用的極限了,但是網際網路大廠的伺服器動輒就是上萬甚至幾十萬臺,因此每臺性能的略微降低累積起來都是一個不得了的數字

更重要的是,由於網際網路應用的特殊性,相當一部分新採購的伺服器都要進行針對性的優化,或者需要進行部分配件的調整與革新,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財力,造成資源的浪費。

因此對於以騰訊云為代表的雲廠商來說,勢必要從整機的設計上面,去精簡不需要的功能;優化整機的散熱能力,降低能耗。配備一個非常強的供應鏈的管控。去降低計算力的單位成本,並進而將這種成本紅利釋放給數百萬的雲上用戶。

而在安全方面,從晶片層面就進行定製化,勢必能更好的保證整機系統的安全可靠。

打造雲計算的基礎設施

可見的是,面對未來將呈現井噴式增長的海量數據,對於騰訊雲這般體量的雲服務商來說,自研伺服器將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線。

就在2020 Techo Park開發者大會「下一代軟硬一體化的雲計算基礎設施」分論壇上,騰訊雲重磅發布星星海首款自研GPU伺服器和星星海新一代自研雙路伺服器,後者也是國內首款搭載即將發布的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Ice Lake)的雙路伺服器。

劉裕勳表示:「在雲遊戲場景中,客戶對單卡TCO,單用戶成本非常敏感,迫切需要降低成本。但現存所有GPU伺服器機箱長度過長,當遇到需要低延時邊緣部署時,無法滿足需求,會出現單卡掛死,導致整機掛死的情況」

針對類似的場景和業務需求,星星海首款自研GPU伺服器在設計上,支持在同一框架內,靈活更換主板,支持多平臺兼容,使得業務在面對GPU 選擇時獲得非常充分的競爭優勢;同時結合業務對PCIe帶寬要求低的特點,支持16卡GPU+4路intel伺服器,達到業界最高密度,可大幅降低單卡TCO。

同時支持邊緣部署,提高帶寬穩定性,在可用性上,這款GPU伺服器的RAS特性以及PCIe熱插拔特性,使得單GPU故障對整機無影響。

星星海新一代自研雙路伺服器則是基於即將發布的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採用英特爾的10納米製程,能夠滿足通用計算、異構計算、裸金屬、高性能計算等全業務場景需求。

測試數據顯示,與搭載第二代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的雙路伺服器相比,新款伺服器的浮點性能提高70%,同時單機最高支持的內存可達12TB,可充分滿足大型資料庫等業務需求。

經測試,星星海新一代自研雙路伺服器通過深度優化定製,計算密度提升50%;通過高性能散熱器和研發創新獨立風道設計,散熱方案支持CPU功效提升45%;基於增強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服務性(RAS)技術,可多維度全覆蓋故障診斷、精細化定位等問題明確故障,使宕機率減少50%。

軟硬一體化成趨勢

事實上,在騰訊雲自研伺服器的邏輯中,單純硬體的更新是不足以支撐未來雲計算的業務的。

在騰訊看來,隨著雲計算承載的業務規模呈現指數級增長,軟體和硬體的結合成為剛需。

據騰訊雲伺服器運營中心專家工程師牛犇介紹,在來料質量方面,騰訊雲採取基於業務模型的來料篩選機制,通過雲業務模型與硬碟底層參數建模,分析參數統計分布,定製化篩選標準,使得硬碟年化故障率顯著降低至1/5。

在運營監控方面,騰訊雲的硬碟智能監控系統通過多維度硬碟健康評分和AI 故障預測,使硬碟故障提前識別率提升至80%。

據雷鋒網了解到,截止目前,騰訊數據中心正在運行的伺服器超過100萬臺,經統計,硬體故障導致的系統宕機中,內存故障佔比排第一。

騰訊雲通過優化算法進行內存篩選、優選X4顆粒內存條、使能多種內存RAS特性等方式大大提升了伺服器的可靠性,並通過部署MCA Recovery技術,有效緩解了不可糾正錯誤的影響,減少40%以上內存故障導致的宕機。

此外,在網絡、運維等方面,騰訊雲也都打造了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去進行優化。

其實不僅僅是自研伺服器,以騰訊云為代表的雲服務廠商也在數據中心、雲端軟體等領域也進行了廣泛的投入。

對此,劉裕勳對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表示到,雲上的客戶是非常的「挑剔」的,同時雲計算市場的競爭也很激烈,客戶都希望用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客戶要求的苛刻會推動我們去做更多的變革和演進。

在此背景下,通過自研伺服器、自研數據中心技術、再到上層的IaaS、PaaS、SaaS平臺的協同打造,勢必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的業務需求。

相關焦點

  • 雲計算,定義2020
    原標題:雲計算,定義2020如何定義你的2020?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可能會覺得一言難盡,因為2020年實在是太難了,暴擊一萬點的那種。 當然,相比可多可少的彈性消費,時間和空間維度則是「定義一個人」的剛性因素。 在2020年的時空流變中,因為新冠疫情的出現,很多人把更多時間都花在了線上:在線辦公、視頻會議、遊戲直播、在線教育;而身處的空間則是在雲端:雲拜年、雲健身、雲開工、雲出差…… 就在這一年裡,「雲計算」正式出圈,進入大眾的視野。
  • 雲計算的總體擁有成本怎樣算出來
    這不適用於按使用量收費的雲計算資源。 要了解組織的雲計算財務模型,第一步是分配一個公共資源單元以標準化總體擁有成本(TCO)比較中的數據。資源單元可以是物理伺服器、虛擬伺服器或千兆字節的存儲。標準單位將適用於內部部署和雲計算資產。在此,假設組織正在考慮遷移到雲計算提供商的基礎設施,而不是針對PaaS或無伺服器配置重構應用程式。
  • 雲計算技術特點:瀰漫性、無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會性
    雲計算特徵如下:支持異構多業務體系在雲計算平臺上,可以同時運行多個不同類型的業務。異構,表示該業務不是同一的,不是已有的或事先定義好的,而應該是用戶可以自己創建並定義的服務。這也是雲計算與網格計算的一個重要差異。支持異構基礎資源雲計算可以構建在不同的基礎平臺之上,即可以有效兼容各種不同種類的硬體和軟體基礎資源。硬體基礎資源,主要包括網絡環境下的三大類設備,即:計算(伺服器)、存儲(存儲設備)和網絡(交換機、路由器等設備);軟體基礎資源,則包括單機作業系統、中間件、資料庫等。
  • 硬體產品的產品定義應該怎麼做?
    當我們做好了市場分析和用戶調研,接下來就到了產品定義的階段了。硬體產品的產品定義應該怎麼做?本文從六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前面我們做了市場分析,做了用戶研究,都是為了產品定義做好準備。如果說市場分析、用戶研究讓我們模糊地知道了要做什麼產品,那麼產品定義的過程,就是清晰地定義清楚產品做成什麼樣子。從廣義角度來看,產品定義可以認為是在打造產品過程中的一系列的決策。從狹義角度來看,產品定義是關於產品做成什麼樣子的一系列文檔。這份文檔連接了外部的市場、用戶和內部的研發、供應鏈等資源,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 雲計算,巨頭們的背水一戰
    為提高系統的可伸縮及擴展性,目前IT系統使用分布式集群的架構,集群內各節點承擔的工作份量平均,這樣系統調度起來成本最低,但是考慮硬體設備的型號和算力均會有差異,如果讓軟體系統直接面對不同型號的設備,根據其處理能力分配任務,那麼系統開銷將大幅提高。
  • 人工智慧如何重新定義雲計算技術並提高業務效率
    與雲計算類似,人工智慧(AI)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當人們對AmazonAlexa或Siri講話時,我們正在與人工智慧通信。當人們無意間遇到相關的在線廣告時,該廣告已使用人工智慧進行了投放。就客戶體驗而言,人工智慧和雲計算都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憑藉這些共性,人工智慧和雲計算可以互惠互利的方式來發揮最大潛力,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戶體驗並提高業務效率。
  • 「雲計算」Oracle雲計算研究報告(92頁)
    「雲計算在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迅速興起,Oracle作為全球最大的企業軟體提供者,也作為雲能力構建的核心使能者,希望能夠與各位專家共同探討雲計算在電信行業的應用。」——BusinessWeek, June 4, 200944%的大型企業對建立私人云有興趣1.3 雲計算的主流定義雲計算 – NIST定義雲計算模型能以按需方式,通過網絡
  • 騰訊雲星星海重磅發布兩款自研新品 打造軟硬一體雲計算基礎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款伺服器都是出自星星海硬體實驗室,也是騰訊首個硬體工程實驗室,該實驗室專注於硬體系統架構設計和前瞻性基礎技術研究。目前騰訊雲星星海已經發布了多款自研硬體產品,包括四款自研伺服器和一款智能網卡,並且在計算、存儲、網絡等全線硬體產品領域申請超過20多項專利。
  • 雲計算簡史(完整版)
    一、雲計算市場的形成和結構我們今天能夠享受經濟和便捷的雲計算服務,主要來自兩大動力,一是計算資源的虛擬化技術,二則是規模經濟效應。前者發端於2000年後VMWare推出的Hypervisor虛擬化軟體,它不再依賴一個母體作業系統,就允許用戶將硬體和網絡資源劃分成多個單元,從而實現計算資源的池化、共享和按需調度。
  • 「不講武德」的idc雲計算巨頭正在用資本奪走中小idc服務商的生計
    而雲計算服務分為三個板塊:IaaS、PaaS和SaaS服務是指是從基礎設施(Iaas)到業務基礎平臺(PaaS)再到應用層(SaaS)的連續的整體的全套服務,雲IDC數據中心將規模化的硬體伺服器整合虛擬到雲端,為用戶提供的是服務能力和IT效能。
  • 雲計算測試的幾個關鍵維度
    在會上Jeremy Arnold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在Cloud IaaS 2016中的雲計算基準測試指標,及制定這些指標的原因。Steve Realmuto就雲計算基準測試的具體內容和測試方法向大家做了詳細介紹。
  • 全球僅4%企業使用的雲計算服務,未來前景還有多大?
    綜合全球和國內市場來看,雲計算屬於一個具有馬太效應的市場,強者恆強。東吳證券認為,形成行業馬太效應的原因主要包括三部分,技術壁壘、規模效應、生態豐富度。A)技術壁壘,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技術複雜度——核心技術範圍廣,涵蓋計算虛擬化、軟體定義網絡、軟體定義存儲、超融合架構、容器、資料庫、微服務、DevOps、雲安全等眾多領域,而且技術難度 較高,對產品性能影響大。
  • DevOps和雲計算相互需要的三個理由
    從提供商到客戶的更短管道、更高的發布穩定性以及軟體和硬體產品的強大集成將雲計算和DevOps聯繫在一起。在頻繁發布和迭代注釋成為軟體程序改進生命周期支配的世界中,對於DevOps來說,沒有比雲計算更加關係緊密的夥伴了。DevOps和雲計算的出現是由於社會行為的變化以及對企業響應的相應調整。
  • 上海 雲計算 華為 - CSDN
    華為出資5000萬成立雲計算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鄭葉來12月11日,天眼查信息顯示,12月6日華為成立了一家名為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華為雲計算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為天眼查信息顯示:華為雲計算公司法定代表人為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新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數據服務、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智能化設計諮詢及改造;電子信息技術;通信產品的研發、製造、銷售、服務等;華為雲計算公司地址為貴州省貴安新區金馬大道交天府路華為雲數據中心。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華為新成立的雲計算公司運營中國區的雲業務。
  • 從亞馬遜AWS「啃下」蘋果說起:雲計算的引領者與挑戰者
    AWS在雲計算行業內率先啃下了蘋果,把Mac Mini集群部署到了自己的數據中心,讓蘋果應用軟體開發者不受終端硬體的限制。這是AWS年度最大的技術盛會2020 re: Invent(再創造)首日公布的消息,成為在iOS開發者群體與企業級服務市場的一件大事。為什麼會有這次聯姻?
  • 用友UAP何冠宇:重新思考雲計算技術
    雲計算這個時髦的詞彙自從2007年提出來之後,得到了產業界的極力追捧,幾乎涵蓋了IT產業的方方面,覆蓋範圍非常廣,例如IAAS、PAAS、SAAS、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商業分析等等。
  • EMCM官網:蘋果強勢入局雲計算
    EMCM官網據外媒爆料,蘋果正在向各大平臺「挖角」EMCM官網一批雲計算服務領域人才,有意搭建雲基礎設施,未來可能開發新的iCloud 產品和服務。
  • 中國電子云進軍雲計算市場,迎來又一個「黃金十年」
    雲計算正迎來又一個「黃金十年」當前,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不斷深化、傳統行業數位化轉型加速、物聯網走向規模複製、支持雲計算產業政策密集發布,再加上新冠疫情後按下的全行業上雲啟動鍵,這五大驅動因素決定了雲計算市場正在進入又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 「十年不過時」的華為智慧屏,正在重新定義電視產業
    不過華為並未就此止步,「常用常新」的理念背後,預示著大屏的第三次進化正在從量變走向質變。02 漂亮盒子裡的軟體網際網路電視想要成為客廳裡的裝飾品,華為智慧屏給自己的定義不是裝飾品,想要給用戶提供的是裝在漂亮盒子裡的軟體。
  • 雲計算培訓課程_博雅環球教育
    雲計算培訓課程,博雅環球教育,   北京博雅環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由在北京從事教育培訓行業多年的教育專家、知名投資機構和網際網路企業技術高管共同組建。雲計算培訓課程, 根據企業雲計算平臺的定義,為企業提供高效的雲管理平臺。企業利用雲辦公平臺搭建的在線商務辦公系統,可以同時對外提供商務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