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黃帝內經》悟「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事」

2021-01-17 念染星痕

《黃帝內經·異法方異論》題解

《黃帝內經》中有一篇專門講,相類似的病,因為地理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而開方不同的論述,就是《異法方宜論》。

在大一的時候,我的《中醫基礎理論》老師說學中醫須得,上知天文,中通人事,下曉地理。那時覺得「中醫管的事還挺多。」因這不是我第1次解讀《黃帝內經》故此,選取章節的伏筆大致是:總論,《上古天真論》(知道老祖宗是誰);四季篇,《四氣調神大論》(上知天文),髒象類比篇,《靈蘭秘典論》(中通人事);地理篇《異法方宜論》(下曉地理)。這樣解讀下來,就會發現不是中醫管的事多,而是如果要解決問題的話,確實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知天文,曉地理,通人事」,並非要求我們成為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人文學家。作為平凡人,能夠感知四季交替的變化而稍加養護,知道風土人情的不同而尊重人類的差異,如此可豁達通氣,觸類旁通。

中央屬於土,黃帝的家鄉在豫州之中

相關焦點

  •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在講究知識付費的今天,誰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就意味著掌握了無窮無盡的財富。高曉松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型人物,用網友的話說,他是一個只要張口就能忽略了長相的人。這樣優秀的人,就是傳說中的「顏值不夠,才華來湊」。
  • 自我康療144:解讀《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
    五行更替陰陽變,五運六氣合人事。不治已病治未病,薪火傳承有靈犀。五穀五色化五味,天人相合養元氣。    神農教民育五穀,稼穡耕作居善地。辨識五味嘗百草,膳食養生應天時。神農末世天下亂,豪強爭霸壞綱紀。陰陽失衡邪氣盛,私慾泛濫江河溢。黃帝奮起除黑惡,修德振兵治五氣。取象比類歸大道,倉頡會意造文字。聞道知道問大道,《黃帝內經》傳真諦。蚩尤雖死陰魂在,善復為妖正復奇。
  •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序言(上)
    經過春秋戰國到了西漢時代,《黃帝內經》誕生了。《黃帝內經》在中國文化歷史中的地位,我用三個「第一」做一概括。第一部中醫學的經典。《黃帝內經》的誕生標誌著中醫學的形成。在這之前的簡帛醫書都是講治法和藥方的,中醫學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認為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排在中醫四大經典的首位。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天文地理合人事,師承相授不離常。中古治病治已病,膳食調養醪糟湯。十日不愈服草藥,本末呼應邪氣降。古代末期治已亂,不審四時失綱常。疾病發作命危急,望聞問切心惶惶。體表治標用微針,內治再服草藥湯。舊病未愈新病起,草菅人命喪天良。私慾泛濫江河溢,群雄爭霸動刀槍。修德振兵治五氣,黃帝濟世度四方。天師岐伯承師訓,傳道受業鑄輝煌。
  • 中醫筆記 030 黃帝內經
    《內經》全名《黃帝內經》,與《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漢時期醫經學派的代表作
  • 《黃帝內經》的源與流(下)
    「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     《黃帝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         《扁鵲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醫經共七家,一百七十五卷,可惜除了《黃帝內經》,其餘六家全都散佚不存。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2:陰陽平衡是謂聖度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2:陰陽平衡是謂聖度鴻蒙開啟見天地,人生初始明事理。上下四方六合間,大象無形大音希。只可意會不可言,心有宇宙通玄機。文以載道非常道,盲人摸象不自知。九宮八卦九重天,九盈九墟有太極。寒熱溼燥四季風,木火土金化水氣。
  • 《黃帝內經》導讀21
    《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 天文為何叫「天文」?地理為何叫「地理」?這其中有何說法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被用來形容為一個個人學識淵博,通古博今。如果再加上「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那就是數百年才出的一位「經國濟世」的人物。翻看歷史,有此才者也不過數人,如伍子胥、管仲、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扎馬魯丁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即大汗位,始建年號稱中統,他重視天文曆法,承襲金代的制度,設立司天台,並把扎馬剌丁安置在司天台任職。司天台負責觀測天象,制定曆法,這正是扎馬剌丁的特長。他在來中國前,就已經熟知了阿拉伯民族的天文曆法知識,那時,阿拉伯的天文學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並且具有自己的特色。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3: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形聲會意悟大道,正心正念治五氣。全科治學天人合,陰陽平衡知常理。法術萬變道為本,陰陽為綱通八極。有道無術可學術,有術無道自偏執。損不足以奉有餘,弱肉強食迷心智。陰陽失衡生百病,私慾過盛損公利。大道失廢鬥法術,勝王敗寇奴隸制。盜亦有道不知常,等級禮法逆天理。君權神授宿命論,叢林法則講仁慈。禮崩樂壞春秋亂,百家爭鳴無正義。
  • 銀行筆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高門檻等於沒門檻
    如果銀行招聘考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這兩天,「中國銀行筆試」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據媒體報導,目前該話題在微博上閱讀有1.9億,討論為4.4萬,考題難度成為重點吐槽對象。據一位微博網友自述,她參加了當天的中國銀行筆試,四十分鐘內要完成英語30道單選和5篇長閱讀。
  • 想要「上知天文」,首先要明白天人感應與七政四餘
    自古大才與博學者,常被冠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何為天文呢?文,即紋路、紋飾;天文者,就是天空中呈現的「紋路」。那麼浩瀚的宇宙,紋路從何而來?星體運行·網絡供圖為何要於人事結合?其實這不是問題,人們關注到天象,本身就是與人事聯繫起來的。
  • 最可悲的三大星座,聰明過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最終迎來孤獨
    當然了,現實中也從來不會缺少這樣一類人,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說無所不能,看起來光鮮亮麗,可實際上,又往往最可悲。畢竟,沒有人能夠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而他們也勢必要走向徹底的孤獨。之後,不妨就讓我們一起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水瓶座:文化與人生意義不管是外人眼中的水瓶座,還是水瓶座他們內心的自己,不但沒有任何的相同之處,甚至更多的時候,都是截然相反的。
  • 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想很多人都覺得他非常的知識淵博吧,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雖然這樣的話說起來有些誇張,但確實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這也讓一部分人產生了一絲的懷疑,一個人真的能夠這麼厲害嗎?他到底是幹什麼的才能練成如此本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IBM 的 AI 要去當老師了
    圖片來自:EdSurgeIBM 曾讓 Watson 參加了 2011 年的 Jeopardy 電視知識競賽,結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 Watson 實力碾壓兩名冠軍得主,輕鬆奪冠。Litow)表示,「通過加載大量內容、教案、教學計劃,你能把 Watson 變成一名老師教練。」老師們的反應:興奮中也有不安參與試用的老師之一卡拉?麥迪遜(Cara Madison)就表示,Teacher Advisor 幫她節省了大量時間,因為軟體能為她提供由專家編制、審核好的資料。「你很清楚你用在課堂上的材料是引人入勝且行之有效的。」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6: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不治已病治未病。全科治學天人合一,就是自覺調節內外表裡血氣循環的陰陽平衡。分科治學天人分離,就天文學、地理學和人事學的知識碎片化。「術業有專攻」的政治經濟學,就必然導致需求端與供給側結構失衡的社會生態系統病變。「精準醫學」的科技創新,不僅是「目無全人」,而且必然會導致藥物依賴後遺症的惡性循環。
  • 楊上善與《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
    【著作與成就】楊上善根據《八十一難經》、《扁鵲灸經》、《秦承祖明堂》、《明堂經》、《曹氏灸經》等醫著,對《黃帝內經》作了注釋,編著成《黃帝內經太素》,是現存最早注釋《內經》的專著。另外,楊上善尚著有《黃帝內經明堂類成》,據《舊唐書》載其有十三卷,今僅存殘本序文及第一卷手太陰肺經,名為《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的針灸特色《黃帝內經太素》對《黃帝內經》原文的歸類注釋,其中有很多關於針灸內容的章節,如在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中,就有關於經絡、腧穴、刺灸方法及針灸治療各種疾病的專門記載,反映出楊上善深諳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4: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
    恬淡虛無不妄為,趨利避害知天時。起居有常任其服,飲食有節美其食。志閒少欲樂其俗,形勞不倦心安逸。不慕富貴爭高下,不生憂怨無恨意。雙目不為嗜欲惑,不為淫邪亂神志。正氣內存邪不侵,合道全德歸太極。有無相生自循環,木火土金化水氣。能量守恆有常道,盈滿必虧得必失。損有餘以補不足,道法自然守綱紀。不治已病治未病,天文地理合人事。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生眼中的「老梁」很全能
    所以雖然所教的科目是物理,但學生眼中的梁漢儒卻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為在閒暇時間,他總是在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識,「老師涉獵的多了,和學生的共同語言也就多了。」梁漢儒說,上下班的路上他最常打開的手機軟體就是「喜馬拉雅」和「蜻蜓FM」,「工作忙,平時確實沒時間看書,所以就在上下班的路上多『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