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遲與物理學家楊振寧的一次相遇

2021-01-07 網易

  來源:封面新聞

  文/慕津鋒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徐遲文庫」中,珍藏著一封1986年6月9日,徐遲寫給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的書信。信的全文如下:

  振寧先生:
前年承蒙在石溪接見,歸來寫成文章,尚未定稿。揀出四章呈政,希望抽時間過目,改正和批評。
我的通信處是武昌東湖路20號4門2樓一號。
麻煩你,謝謝你,也很想念你,祝你
捷報頻傳
徐遲
86年6月9日

  在該信的左下角,楊振寧教授用原子筆寫了一封短的「回信」。

  徐先生:謝謝你特地送給我你的文章,我實在沒有功夫看,如發表請註明我未過目,至感。
楊振寧

  一頁信紙,兩位名家的信,在我多年的徵集工作中實屬少見。

  徐遲,原名徐商壽,1914年10月15日,出生於浙江吳興(今湖州)南潯鎮。我國著名詩人、報告文學家、散文家和評論家。徐遲在新中國報告文學領域曾作出過突出貢獻,其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祁連山下》、《生命之樹常綠》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與《地質之光》均獲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徐遲在信中所說「前年承蒙在石溪接見」,指的是1984年11月13日,徐遲在美國紐約長島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對楊振寧所進行的採訪。那一年8月,徐遲接受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營(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的邀請,前往美國訪問。在訪問之前,徐遲便打算訪問一位在美的華裔高能物理學家,或李政道、或楊振寧、或吳健雄、或丁肇中。在訪問華盛頓時,徐遲曾向中國大使館提出了這個想法。後來,在芝加哥參觀時,徐遲結識了清末革命烈士鄒容之孫鄒鏜先生,徐遲再次提起這個設想。沒想到鄒鏜先生真的聯繫上楊振寧本人。楊振寧博士同意徐遲前去紐約自己的辦公室採訪,約定的時間為1984年11月13日。楊振寧建議徐遲到達紐約後,坐上午十時二十二分從紐約開出的火車,十二時一刻到達石溪站後,他會在車站接站。

  11月13日早晨,《人民日報》駐聯合國首席記者陳憶村送徐遲和記者洪藍到紐約市濱州鐵路局,乘坐前往長島的火車。十二時一刻,火車正點進入石溪車站,楊振寧博士和他的助手聶華桐博士已準時在出站口接站。楊振寧給徐遲的第一印象是「楊振寧這年六十二歲,但看上去不像那個年紀。英俊而持重,好像憋足一股勁頭似的,有一雙閃光的眼睛。一交談,我就感到他思維敏捷,必定決策果斷,辦事精幹,……」

  接到徐遲已近中午,楊振寧請徐遲到一家中餐館吃飯。在餐廳,兩人剛一交談就「頂上了嘴」。徐遲說:「原子物理學家奧本海姆曾經說過原子物理高深艱奧,世俗經驗無法理解,很難進入文史作品中,我對這話不太服氣。」楊振寧博士說:「不服氣也沒有用,他確實高深艱奧。」徐遲說:「天下無不可理解的學問,只要能寫出文章來,絕無讀不懂的道理來。」見氣氛不太和諧,楊振寧博士笑了笑,轉過話題,和徐遲談起別的事情。

  餐後,楊振寧邀請徐遲前往石溪分校物理大樓裡的辦公室座談。到辦公室後,徐遲和楊振寧相對坐在一張辦公桌對面。在楊振寧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隻裝有愛因斯坦的鏡框,愛因斯坦銜著菸斗,用嚴肅的深思的眼睛,注視著一場即將到來的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的交談。

  楊振寧博士落座後開口問:「你想問我什麼?我該怎麼跟你談?」

  徐遲說:「主要是兩個問題,先說第一個,你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那個科研成果是怎麼回事?大家都想知道,大家都不很明白。你能不能一句話一句地,用幾句話,五句、十句或十來句話,用比較容易了解的話給我、給大家說得簡單明了呢?」

  「可以的,」楊振寧回答,「我儘可能用最簡單、普通的語言講講看吧。」他沉思了一下,然後慢慢地一句一句說起來了。「在自然界裡面有四種基本力量:強力量(使中子和質子在原子核中結合的力量)、電磁力量、弱力量(控制中微子相互作用的力量)以及萬有引力——自然界裡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這四種力量組織起來的。一九五六年以前,如所周知,所有的試驗也都表明,這四種力量的每一種都左右對稱,爭相每一事物都和它鏡中對應是一摸一樣的,專門的術語稱之為宇稱守恆。如果你說,人並不對稱,人的心臟在左邊,這並不違反物理學,因為如果你給一個人製造一個相反的人,他的心臟在右邊,只要這兩人吃一樣的東西,吃的東西的分子螺旋式向反方向旋轉,則兩人一定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宇稱守恆的。可是在一九五八年前後卻發現了一些新粒子,它們有著令人迷惑的現象無法解釋,當時就成為物理學家們最關切的熱門問題了。那一年夏天,我和李政道在離這兒不遠的勃洛克海汶實驗室裡研究這個問題時,曾大膽設想,左右對稱,及宇稱守恆這件事只是差不多完全對,卻不是完全都對,不是絕對的對;在弱力量裡不對,在弱力量裡宇稱不守恆。但是以前做過了很多弱力量實驗,為什麼沒有發現過不對稱不守恆的現象呢?以前做過的弱力量實驗,因未涉及對稱、守恆問題,所以沒有發現不對稱、不守恆的現象,而現在已發現了這麼一些不能解釋的現象了,因而應當專門為此做一個實驗來證明在弱力量那裡是左右不對稱,宇稱不守恆,那時這一些不能解釋的新粒子現象就可以得到解釋了。要用這樣一組設備,還用另一組如同前者的鏡中映相,反過來的設備,兩者同時來做一個以弱力量為主要環節的試驗,看做出來的結果,結果確證左右竟不對稱,弱力量裡宇稱竟不守恆,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弱力量裡出現了那些令人迷惑的新粒子了。吳健雄和美國度量局的四位科學家一共五人,按照我們倆人提出的設計和設備做了半年時間的試驗,果然證明了我們倆的猜想,弱力量宇稱不守恆,立即震動了世界物理屆,從而半年後,我們倆人得到了諾貝爾物理獎。現已證明,所有弱力量的宇稱都不守恆。它已成了弱力量的理論基石。」

  楊振寧博士用了十句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釋。

  徐遲聽後說道:「你說清楚了,謝謝你。現在是否可以請你回答我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從你得到了諾貝爾獎金到現在,也將近三十年了。人們本應當非常地關心你的工作的,但你的工作太難懂了,大家無法關心你。可否請你簡明了地告訴我,這些年裡你進行了哪些科研項目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可以的,」楊振寧說,「從1957年以來,我對統計力學對高能粒子碰撞現象都做了不少工作,但比較重要的一個主攻方向,就是規範場的研究。它的數學概念叫纖維叢。我自己對纖維叢也是不大懂得,因為大家知道今天一個物理學家要跟一個數學家對話的話,常常遇到語言不通的問題,幾乎比講外國話還難懂。」楊振寧給徐遲解釋了纖維叢,他講得很慢:「纖維叢有兩種:一種是平凡的纖維叢,就是把一段紙帶的兩頭粘合進來,正面對正面、反面對反面,形成一個圓環。其所以叫纖維叢,是因為它可以把一根根的直棍子繞成一束。另一種是不平凡的纖維叢,就是把一段紙帶兩端一正一反地粘合起來,形成數學上的「繆畢烏斯帶」,它也可以把許多直棍子繞成一束,不過那條紙帶在裡面扭了一下,有一個摺痕。」

  楊博士繼續說道:「目前絕大多數的物理學家都承認,纖維叢概念引入物理上來,已經是大家都接受的事實。數學家研究纖維叢已經四十年了。近代纖維叢最重要的創始人也是中國人,就是世界聞名的大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我十年前去陳先生家裡時曾對他說,把你們數學上研究的纖維叢引進到物理中來,當然我們很高興。可是也很驚奇,不了解怎麼可能物理學家用了同物理現象密切相關的推演方法所得出來的最後一個基本觀念,是和你們夢想出來的觀念完全一致地方。陳先生一聽,立即反對,他說,這絕不是夢想出來的。照我們看來,這完全是按部就班,而且這是正確的。」

  這次採訪開始於下午13:15,談話結束時是15:15,總計兩個小時。在訪問即將結束時,徐遲提出希望能看一眼著名的勃洛克海汶國立實驗室同步穩相加速器。楊振寧說,因事先沒有和勃洛克海汶聯繫,而且那裡離這並不近,這很難辦到。但他們樓下有一座加速器,雖小了一點,但還可以看看。楊振寧帶徐遲到樓下一坐大廳,看了一個粒子加速器。楊振寧給徐遲介紹質子是如何從圓柱形範德格喇夫加速器注入到環形加速器,運行約一秒鐘後如何接受向前推力加速到一兆電子伏,打到靶子上。

  這次訪問給徐遲留下了很深印象,他不僅見到了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楊振寧,而且還知道了楊振寧是如何試驗著、演算著、思索著關於粒子世界的以及統一自然界四種力量的規範長等等理論。

  11月下旬,因武漢家中有事,徐遲匆匆結束了此次美國之行。1986年四月,徐遲開始撰寫自己的美國旅行記錄。其中,他特地寫了一篇訪問楊振寧的文章:《在紐約的長島上—楊振寧博士訪問記》。因為所談問題過於專業,徐遲為了保證文章內容所述準確,特地寫信請楊振寧方便時審閱,他隨信附上了他所寫的四章文章。

  但是,楊振寧博士平時太忙,很難抽出時間來看文章。為了不耽誤徐遲文章的發表,楊振寧特在原信左下角寫下「徐先生:謝謝你特地送給我你的文章,我實在沒有功夫看,如發表請註明我未過目,至感。」

  《在紐約的長島上—楊振寧博士訪問記》這篇文章定稿後,發表在1987年1月11日《人民日報》第五版。文章發表後,讀者好評如潮。後來,該文先後收入在徐遲199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國,一個旅行的秋天》,和1998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命之樹常綠-徐遲報告文學選》。

  在紐約與楊振寧告別之際,徐遲本與他約定當年年底在北京相見,一起共同參加中國科學院舉辦的「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論文發表三十周年的慶祝會」。回到國內後,徐遲在北京向中國科學院積極提出了申請,並被批准。但因妻子的突然去世,徐遲沒有去北京參加這場慶祝會。「石溪之會」成為了他們今生唯一一次的相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100年後楊振寧會被稱為作家、書法家嗎?
    楊振寧是當今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有名的社會活動家。1922年出生的楊振寧已將近98歲,近些年來仍沒有停止工作,經常出席各種活動,用自己的影響力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一次又一次的貢獻。
  • 為什麼說楊振寧是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如果要說當今在世的物理學家誰的成就最高,那麼,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可以說當之無愧,無需加上之一。那麼,楊振寧厲害在哪裡?他取得了哪些載入史冊的物理學成就呢?有人可能會說,在霍金於去年逝世之前,霍金是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事實並非如此,與楊振寧相比,霍金的物理學成就至少要低一個檔次。只是霍金在科普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他更為人們所熟知。
  • 被評為「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偉大,你根本不了解
    提到偉大的物理學家,大眾腦中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牛頓、愛因斯坦和霍金這些在教科書上學到的偉大人物。但是很少人知道,楊振寧的成就,比起他們來說並不遜色,甚至在當今物理學界,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接下來本文就要還原給大家一個真實的楊振寧,一個被評為「影響世界前年的物理學家」的科學家、愛國者。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在談爭議頗大的翁帆前,我們先來談談楊振寧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禮。
  • 當今世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
    物理學家楊振寧在82歲那年娶了28歲的學生翁帆,如今兩人已經相伴16年之久。許多人一提到楊振寧就會想起來這段老少戀,師生戀,實際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楊振寧被《自然》雜誌評為當今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不是之一,是最偉大的。
  • 當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究竟有多厲害?
    昨天一個小編在一個組裡看到關於霍金與楊振寧誰的物理學成就更高的討論,小編早期深受一些媒體的影響覺得霍金應該是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經過考證事實並非如此......在網頁上搜關於兩人的新聞,可以發現關於楊振寧教授的新聞是花邊居多,這著實讓小編覺得很失望。畢竟霍金還在世的時候就有一個全人類「偉大的物理學家」評選榜,但裡面評選出的依然在世的最偉大物理學家是楊振寧老先生而不是霍金。
  • 被誤解的楊振寧!當代活著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稱他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其它二位分別是愛因斯坦和費米。有人認為他的成就遠超霍金,清華大學為他專門蓋起了大師邸。他被譽為當代活著的最偉大物理學家,他和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榮獲1957年諾貝爾獎。他是世界物理學的泰鬥,為物理學打開了新的大門,開闢了新的道路。他本應是國人的驕傲,追求的標杆,卻受著不該有的非議與責難。他就是楊振寧,被誤解的楊振寧!
  • 物理學家朗道給科學家們做了排名,為什麼名單中沒有楊振寧?
    當時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因為朗道這場車禍十分痛心,著名的物理學家波爾甚至安排頂級的醫生前往蘇聯一起幫忙治療,在朗道昏迷的那些日子裡,為他治療的醫生皆是當時世界頂級的醫學專家。當時很多人擔心朗道會因為車禍而去世,尤其是諾獎委員會。因為朗道的成就實在太大,但是他還沒有拿諾獎。
  • 朗道曾給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進行排名,為何名單裡沒有楊振寧?
    有人說朗道曾經給當時世界上有名的物理學家都做了排名,並且他認為楊振寧是末流的物理學家,是這樣嗎?有這回事嗎?今天偶然之間看到了這個問題,描述的與事實偏差很大,故前來說一說是怎麼回事。大家津津樂道的朗道排名朗道是一位什麼樣的物理學家呢?他的朋友以及他的學生評價他是目空一切、自視甚高、少年得志、口無遮攔、毫無心機、經常懟人的一位科學家,特別是對於自己的學生,不講情面,非常嚴厲。
  • 頂級物理學家朗道給科學家們做了排名,為什麼名單中沒有楊振寧?
    當時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因為朗道這場車禍十分痛心,著名的物理學家波爾甚至安排頂級的醫生前往蘇聯一起幫忙治療,在朗道昏迷的那些日子裡,為他治療的醫生皆是當時世界頂級的醫學專家。當時很多人擔心朗道會因為車禍而去世,尤其是諾獎委員會。因為朗道的成就實在太大,但是他還沒有拿諾獎。
  • 以「爺孫戀」被國人知曉的頂級物理學家,楊振寧到底有多偉大?
    可是在咱們中國,有這樣一位物理學家,他對物理界的貢獻比起以上提到的幾位不逞多讓。但是國人提到他,卻不是滿滿的讚美,確實他毀譽參半的私生活新聞。他是誰呢?他就是楊振寧。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學家之一。1942年以史上最小年齡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4年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
  • 「人類千年偉大物理學家」楊振寧,13項諾獎傍身,因妻子被誤解
    近期,一張關於世界物理學界的頂尖科學家照片刷爆網絡,照片當中的楊振寧身處C位,可見他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實力。你可能還不了解楊振寧所作貢獻,與他無人能比的成就,但你一定不能不知道這位世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
  • 被稱為「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偉大,你根本不了解
    可如果在街上隨便找一個人,問問他們了解哪些中國科學家,很少會有人說出楊振寧的名字。但其實,楊振寧是一位被評為「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的頂級科學家。楊振寧在學術上的成就並不亞於錢學森,不過楊振寧主要研究的是理論物理學,這個領域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實用性比錢老研究的火箭飛彈領域要低一些,但就學術成就而言,楊振寧拿過多次諾貝爾獎,是現在世界上最頂尖的物理學家。
  • 為什麼牛頓、愛因斯坦和霍金之後,楊振寧就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人類歷史上有沒有比愛因斯坦更牛的物理學家?不少人都認為,愛因斯坦的大腦非同一般,以至於負責其逝世後遺體解剖的醫生,趁著難得的親近機會將這個讓世人好奇的器官直接偷走,就連愛因斯坦的眼球都沒有放過。
  • 物理學家楊振寧的3個遺憾,如今98歲的他,還有機會彌補嗎?
    當時楊武之得知兒子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不由得欣喜若狂,多次和楊振寧通信,三次奔赴日內瓦,告知楊振寧現在正是新中國用人之際。希望他能認真考慮回國的事情。楊武之希望楊振寧: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第二個遺憾:沒有和愛因斯坦合過照片愛因斯坦是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學家,他的一生開創了物理學的4個領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場論。愛因斯坦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也正是因為他的奉獻,才使得我們的科技得以快速發展。
  • 被評為「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偉大,你根本不會懂
    然而除了錢學森之外,我國還擁有其他的優秀人才,楊振寧就是其中的一個。楊振寧一直以來不如其他科學家出名的原因是,他不是任何一種軍事武器的創造者,但這並不意味著楊振寧對中國沒有貢獻,他同樣是我國發展史上繞不開的一座豐碑。楊振寧被評為「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他的偉大你根本不了解。
  • 楊振寧翁帆「爺孫戀」16年後,一個容光煥發,一個日漸憔悴
    1922年10月1日一個男嬰出生在安徽合肥,那時候誰也不會想到這個男嬰會在35年後,憑藉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家。而在楊振寧27歲時,還與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面對面交談1.5小時,而那時候的楊振寧還很年輕,剛剛博士畢業。
  • 98歲楊振寧現身清華校園:楊振寧是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嗎?
    98歲楊振寧獨自一人現身清華校園,拄拐行走,夫人翁帆沒有隨行,引發網友聯想!在清華園,楊振寧拄著拐杖與身旁的好友閒聊,有說有笑,氛圍和諧!但細心的網友發現,楊振寧妻子罕見地沒有出現在身旁,以往楊振寧每出席活動,翁帆都會在一旁攙扶!網友表示,楊振寧如此長壽是因為翁帆十幾年來的默默付出,並力挺翁帆道:這是他妻子的功勞!楊振寧與翁帆2004年結婚,這段相差54歲的忘年交,當時讓很多網友感到震驚!
  • 西方媒體「對得起」霍金,中國媒體「對不起」楊振寧
    以前我一直以為,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大牌的物理學家,結果後來認識了一些物理專業的研究生,他們說楊振寧才是當代最大牌的物理學家。開始我還不太相信,直到前段時間和一個在美國學物理的高中同學聊天的時候提起楊振寧,他也說楊振寧特別的牛,當今世界已經幾乎無人可以與其相提並論,說他是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留存下來的唯一的物理學神話。
  • 翁帆為何嫁楊振寧?細看楊振寧前妻照片,可能它才是真相
    不過在楊振寧和翁帆結婚後,兩個人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差異產生隔閡,現在翁帆和楊振寧已經結婚15年,夫妻兩人的感情仍然非常好。楊振寧每一次參加活動,翁帆都會跟在身邊,兩個人經常手牽手參加活動,同普通的夫婦沒有任何區別。筆者認為翁帆之所以嫁給楊振寧,主要是因為楊振寧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他的個人魅力能夠彌補年齡上的差距。
  • 愛因斯坦有原子彈,霍金有黑洞,同一級別的楊振寧有什麼貢獻?
    楊振寧也是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楊振寧出身不低,父親楊武之是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的數學系主任還有教授,楊武之是安徽鳳陽人,楊振寧祖籍自然也是安徽鳳陽,這個地方人才輩出,在抗戰時期,楊振寧也並不是什麼普通人,他的結髮妻子是他曾經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任教的時候的學生,杜致禮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而杜聿明後來被俘虜,杜家漸漸沒落了,1949年杜致禮在美國和楊振寧相遇了,後來就在美國舉行了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