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上海的一個亭子間裡常常夜不能靜。租住在這裡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四人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摸索出了中國第一部獨創動畫片《大鬧畫室》;15年後,中國第一部大型有聲動畫片《鐵扇公主》也在他們手中完成。
萬籟鳴、萬古蟾是一對雙胞胎,生於1900年。12月14日,由上海電影家協會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主辦的「赤誠童心 萬古長青——紀念萬籟鳴、萬古蟾誕辰120周年」活動舉行。
1961年的這一天,萬籟鳴、萬古蟾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影院動畫長片《大鬧天宮》上部的拍攝,這部動畫成為國產動畫的代表之作。有人說,中國早期動畫電影史實際是萬氏兄弟的創業史。探索民族動畫,講好中國故事,當下動畫行業如何傳承「萬籟鳴、萬古蟾精神」?
現場照片
開創中國動畫學派
萬籟鳴、萬古蟾出生在「六朝古都」南京,小時候經常和弟弟以及鄰居家的孩子在院子裡玩耍。萬古蟾為了看金魚,還跌進了水缸裡。為此,家長弄來了畫片、中國畫冊、鉛筆、毛筆,希望他們能安靜地坐著描摹。繪畫果真吸引了萬氏兄弟的注意。後來,故鄉的父老鄉親還打趣萬籟鳴說:「你小時候好動,一刻不得安靜,喜歡看動的東西,又喜歡畫畫,所以搞出了『動畫』。」
萬籟鳴刻苦自學繪畫,鑽研、臨摹前人的畫作,無師自通;萬古蟾偏愛西畫,考入了上海美專(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系統學習,並留校任教。兄弟二人先後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萬超塵、萬滌寰也來到了上海學畫。此時,上海電影院裡播放故事片前加映的美國卡通,深深吸引了萬氏兄弟,也讓他們下定了要做動畫片的決心。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老藝術家常光希介紹,萬籟鳴在動畫初探的時期也曾效仿西方動畫的創作方式與規律,但通過《鐵扇公主》一作,他心中走民族化道路的思想已悄然形成,也為後來《大鬧天宮》徹底擺脫迪士尼的影子埋下了基礎。
現場照片
萬籟鳴1954年進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動畫片導演。他回憶起當年在六、七平方米的亭子間裡艱苦奮鬥時曾向弟弟們戲言,「將來我們會有一座大樓」。等真的有了大樓,萬籟鳴就想實現另一個夙願:將《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繪製成動畫電影。1964年《大鬧天宮》下部完成拍攝時,萬籟鳴已經64歲了。
追隨兄長進廠的萬古蟾則帶團隊投入剪紙動畫片的創作、研製工作,將皮影戲和中國傳統剪紙藝術結合,巧妙運用到美術電影中來,開創了中國美術片的新片種。1958年,他們成功拍出了獨具風採的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同年完成了《漁童》。
1963年,萬古蟾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老藝術家錢運達合作導演了《金色的海螺》。錢運達回憶,創作《金色的海螺》時,萬古蟾身染重病,將大部分工作交由廠裡幾個年輕人做。錢運達等人來到灕江,包了一個木船自己劃,路過村子就在村裡借宿,或者直接睡在船上,以尋找船上生活的感覺。為了提高「鏤刻」的質量,他們請教了民間刻紙藝人,學習製作蠟盤。先做一個木頭框,再到廟裡找來香灰,香灰要先篩一篩,然後用羊油和石蠟把它們調在一起,放進木框裡,待它們凝結起來,蠟盤就算做成了。有了蠟盤,把紙擺在蠟盤上用刀刻,就可以刻出海螺姑娘身上細緻的花紋來。當時的小刻刀還是到鐘錶店找來很細的發條,再用兩個竹片夾起來,用油石磨出刀尖和刀刃,這樣做的刻刀比手術刀還要薄。
《金色的海螺》剪紙工藝精湛、人物造型優美、背景設計精緻,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在1964年獲得了第3屆亞非電影節的盧蒙巴獎。萬古蟾為中國美術電影、特別是剪紙動畫片的創作奠定了發展基礎。
現場照片
不斷創新是我們的根本
從上世紀20年代《大鬧畫室》,到1941年的《鐵扇公主》,再到1958年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1964年完成拍攝的《大鬧天宮》,幾部被載入動畫史冊的經典動畫背後,是萬氏兄弟奮鬥一生的創新精神、藝術追求和愛國情懷,也向人們呈現了中國動畫的文化自信。常光希認為,中國動畫學派是在創新和實踐中形成的,「不斷創新是我們的根本和最重要的堅持。」
1941年,《鐵扇公主》創下了當時連續放映30天的紀錄,在日本連日滿座,並深深影響了日本動漫之父手塚治虫。萬籟鳴之子萬國偉回憶,手塚治虫與萬籟鳴有過很多書信往來。他還保留一封手塚治虫寄到上海美影廠的信,除了問候動畫國際交流方面的事情,還講到了學習中文。「手塚治虫來到中國後,特地拜訪了我父親,並贈送了一幅鐵臂阿童木的手稿。」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委會副主任錢逸敏還記得2013年參觀日本東京映畫株式會社時,對方自豪地介紹自己的「輝煌創作」,但聽到「分鏡頭設計稿」一詞時,他忙打斷翻譯,「這個詞是阿達等美影廠老藝術家的上海話叫法,官方說法應該是分鏡畫面設計稿」。由此可見,儘管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日本動畫風格,但它們的很多樣式包括定義都源自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大鬧天宮》等萬氏兄弟的作品為何至今仍被奉為經典?同濟大學電影研究所所長、教授楊曉林在研究中發現,過去的美術片動畫設計、原畫常由很多專業畫家完成,編劇則請作家來主筆,比如《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等角色造型就由藝術家張光宇完成。各界「大師」來做動畫,使得這些美術片構圖、色彩的藝術性非常強,而當下的動畫從業人員大都出身於動畫專業,如何傳承這些美術片傳統,需要更多的學習和思考。
「日本能夠把動漫做成產業的確不容易,但我們的動畫藝術高度需要讓後代看到和傳承。」錢逸敏說。位於南京的萬氏故居暨《大鬧天宮》美術館合作項目也於12月14日啟動。萬氏故居所在的小西湖坐落於秦淮,是南京22處歷史風貌區之一,如今還能夠看到當年萬滌寰留下的一棵野棗樹。未來,萬氏故居暨《大鬧天宮》美術館將讓觀眾在追憶萬氏兄弟成長足跡的同時,領略中國動畫學派代表作品的藝術魅力。
「不模仿別人,不重複自己」一直是上美影的創作信條。上美影廠長速達介紹,上美影新作「大耳朵圖圖」第二部大電影《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近期將與觀眾見面,動畫電影《孫悟空之火焰山》、水墨長篇動畫《斑羚飛渡》等正在急鑼密鼓地製作。
「現在動漫公司很多,但上美影仍是中國動漫創作的主力軍。萬氏兄弟的創作奠定了上海動畫電影的地位,也是上美影精神的源頭,在今天,我們仍然要為這種精神鼓掌。」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任仲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