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中部的國家級貧困縣定西市,地處黃土高原和西秦嶺山地交匯區,山脈縱橫。如何讓「大山裡的孩子」接受高質量教育?遠在1600公裡之外的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用持續22年的支教接力為這道難題提供了答案。
1998年,天津師範大學師生捐款20萬元,在定西市安定區捐建了一所希望學校,命名為「天津師範大學希望學校」。2002年,天津師範大學成立研究生支教團,在全校選拔了第一批研究生奔赴西部,服務地正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一年一屆研究生赴定西支教的扶貧接力大幕就此拉開。
艱苦擋不住奉獻的快樂
今年9月,初來定西的天津師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驚訝地發現,「天津來的老師」已成為當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每周末,往返蘭州和定西的長途車司機都會在發車點等一等,接上採購完生活物資準備回村的支教教師;每一屆新到的支教教師都會得到當地大大小小商家的特殊優惠……
天津師範大學輔導員張玥2003年曾到定西巉口中學支教,那一年的經歷令她記憶猶新:兩個女生負重步行兩個小時去換煤氣罐的狼狽;用拼插積木的思路自己安爐子、裝煙囪的智慧;初次架火有如故意縱火般濃煙滾滾引來鄰居關注的尷尬;整個冬天無數次自己劈材、砸煤塊,斧子失控時十指連心的疼痛;主食、副食天天都是洋芋的食譜……種種困難,支教團成員都一一克服,再難再累,只要看到班裡孩子們露出收穫知識的喜悅笑容,心頭便雲開霧散。
研究生畢業後,張玥留校工作。連續多年,支教團隊伍中都有她的學生。每當張玥送自己的學生奔赴定西支教時,她總會告訴他們:「環境雖然艱苦,但當你們全身心投入工作後,停電的靜寂,停水的無奈,教學的辛苦,生活物資的匱乏,真的就不算什麼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實踐中不斷充實、不斷完善、不斷超越的收穫和奉獻的快樂。」
匯聚力量實現孩子求學夢
王彬是2004年到定西支教的。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他翻山越嶺先後走訪了李家堡、青嵐、符川等10多個鄉鎮的20多個村子。通過家訪,很多學生身上承載的生活的艱辛與不幸在王彬面前展開:有的家庭姐弟4人都在上學,而全家只有4畝旱地維持基本生活;有的母親臥病在床,微薄的收入連藥費都無力承擔;有的從小被父母遺棄,小小年紀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
每次家訪結束,王彬都會整理好貧困學生的第一手資料,發布到網上,在全社會尋找能夠給予學生幫助的好心人。王彬的努力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支教結束時,他聯繫資助了30餘名學生,共計款項14650元;衣物13箱,共計約200公斤;文具1500餘件,發放到4所學校的1000餘名學生手中。
在他的帶動下,定期走訪貧困學生家庭,聯繫愛心力量幫助貧困學生,成為每一屆支教團成員周末的必修課。20多年來,他們對學生家訪萬餘次,寫下了數百本家訪筆記,並聯繫愛心企業、單位、個人施以援手,共募集捐款約92.4萬元,資助貧困學生612名。還有很多支教團成員跟當地學生保持著長久的聯繫,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學業……
付出讓美好延續下去
2013年4月,支教團募集捐款為希望學校修建了學生宿舍。歷年支教團成員代表重返定西,參加宿舍奠基儀式。得知老師們回來了,很多人慕名而來。一個聲音讓重返定西的張玥動容:「張老師,您還記得我嗎?我是趙春梅,十年前您在巉口中學教過我英語。我現在是希望學校的老師了!」
原來,十年前張玥教過的學生趙春梅在大學畢業後做了一名教師,她沒有選擇去條件更優越的學校,而是毅然回到天津師範大學希望學校,像張老師一樣把青春奉獻在國家和社會更需要的貧困地區。十年前的師生,如今為了同一個夢想重聚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
2019年,定西市安定區脫貧摘帽。天津師大支教團的扶貧接力工作仍在繼續,也有越來越多的當地孩子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
正在定西支教的段文卿來到西關小學已經一個多月了。一次課後,班裡一個孩子突然跑過來對她說:「段老師,以後我也想當一名數學老師!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想成為像你一樣優秀的人。」那一刻,段文卿的眼睛溼潤了,「我忽然明白了支教的意義——帶給孩子們知識和希望,並帶領他們將這份美好延續下去。」(本報記者 陳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