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獅子山下關注香港最新時事
筆者: 陳光南中美貿易戰使得民主黨頭腦發昏,以為機會來了,立即成立一個「國際事務委員會」,搶先與美英等外國政府建立更加緊密的關係,並使之公開化、常態化,同時和「自決派」爭奪外國勢力的資源。形勢已經說明,民主黨將進一步投靠外國勢力,與香港主流社會越走越遠,必然導致民主黨進一步泡沫化;香港市民亦看清楚民主黨投靠外國勢力的真面目。民主黨12月23日發起的反對特區政府遊行僅得五百多人參加,這正是民主黨急劇衰落的先兆。
培養勾聯外國勢力接班人
近期中美摩擦升溫,美國人開始打「香港牌」,挑動了某些外國記者離開本分職業,為「港獨」分子搭起舞臺,公開宣傳「港獨」。記者的工作本來就是採訪新聞,從來就沒有製造新聞的職能。如果這樣做,就和其記者身份、工作簽證的性質截然不同,做起了政治搞手的工作了。美國乘機藉馬凱不獲續發工作簽證大做文章,國會發表報告要求重新審視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等,更放聲氣說,如果香港進行《基本法》第23條立法、沒有「一人一票」選舉行政長官、繼續出現取消參選人的資格等事件,那麼,美國就會不承認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民主黨認為,是時候加強和美英等西方勢力串連。
民主黨月初改選中委會後,在12月20日宣布成立「國際事務委員會」,並由紀委主席、黨前主席劉慧卿擔任委員會主席。這個意思很清楚,如果黨內有任何人不贊成與外國勢力勾結公開化、常態化,將會當作違反紀律處理。
民主黨改選領導層,主席胡志偉和副主席羅健熙、尹兆堅順利連任,黨內激進派已掌握各個關鍵崗位。反對派於今年兩場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敗陣後,認為選舉結果是反映未能挽回選民的「無力感」,令選民不願投票。胡志偉連任黨主席後說,民主黨今後的政治路向,是做好「未來中港關係的論述,包括聆聽對本土議題的聲音」「不同人對『本土』有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港獨』或『自決』,有人認為是為香港利益做最大努力」。他強調,要先為「本土」概念作沉澱和理解,否則會跌入「語意誤區」。
緊接著,民主黨新界東黨部出現「兵變」,59名「前綫系」黨員宣布退黨,並點名批判林卓廷人格敗壞,阻撓黨員參加區議會選舉。結果是劉慧卿全力支持林卓廷,這說明了劉慧卿仍然扮演引導民主黨的路向的角色,林卓廷仍然是民主黨重點培養的第二梯隊。
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解釋,挑選劉慧卿擔任「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原因是對方在國際連結上做工作較多,有豐富經驗和人脈;委員會其他成員包括該黨的立法會議員等,亦會持續與外國的商會及使節交流,或出席一些國際會議。民主黨成立該委員會是希望建立一個協調平臺,加強聯繫國際力量的工作。
民主黨還有一個培養勾聯外國勢力接班人的具體部署。副主席羅健熙說,屬九龍東支部的梁翊婷、九龍西支部的朱子洛等多名年輕社區主任也會加入「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會將加強恆常國際交流工作,例如定期舉辦午餐會,與駐港領事交流,希望委員會創造空間讓更多黨員有機會為香港發聲、向外國代表反映香港真實情況云云。這即是說,美英國會已有常設組織定期撰寫香港政治報告,幹預香港內部事務,因此,民主黨要培養一大批接班人,服從外國國會的需求,為外國撰寫報告收集材料並提供彈藥。
民主黨激進派領導認為,他們一定要繼續挑戰人大常委會8.31決定,要繼續推行「一人一票」、公民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繼續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如果單靠民主黨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這些政治綱領的。他們唯有依靠外國靠山,讓外國勢力提供配合和支持。他們還認為, 「自決派」將會有一系列官司纏身, 「自決派」也有成員被DQ,他們今後參加選舉能量已經極大的收縮了。民主黨趁形勢以擴大陣地,該高舉「第一大黨」大旗,要成為反對派的核心力量,領導香港反對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鬥爭。
反中挺美註定走向沒落
為了顯示實力,民主黨12月23日發起遊行,抗議律政司在UGL案中,沒有諮詢獨立法律意見,且沒交代不檢控理據。民主黨的策略非常清晰,將有關議題炒熱,吸引「自決派」青年支持民主黨對律政司司長提出不信任動議,並且炒作「香港法治已死」。
惟民主黨錯估形勢,以為他們可以像「佔中」一樣,可在短時間內集合一大批青少年,為將來包圍立法會做好組織準備。但是,香港人心已出現巨大變化,大家都認識到,聯繫美國反對中央政府對香港人絕對沒有好處,只會使得香港的經濟發展和獨特地位受到損害,市民生活更加困難。民主黨繼續糾纏UGL案並無理據,因為英國和澳洲已認為沒有證據、沒有法律依據立案,不予受理。民主黨偏偏要律政司解釋為什麼不諮詢獨立法律意見,這分明是漠視「明顯地沒有證據」證明存在利益衝突的事實。
民主黨選擇投靠美國與中央政府作對,實在是最大的錯誤。民主黨實質上是選擇了投靠川普,該黨認為川普挑起貿易戰、高舉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旗幟代表了歷史潮流;認為川普帶領美國經濟走向高峰、股票會繼續上升;認為川普會打贏「通俄門」官司,於是向川普押下重注,完全缺乏理智,一定會輸得乾乾淨淨。民主黨成立「國際事務委員會」,將成為一個走向失敗、走向沒落的路標。資深評論員
(原文出自2018年12月27日大公報)
(圖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