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奧秘

2020-08-20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太極拳在修煉中,最講究的是用意不用力。

很多初學者對此極不理解。既然太極拳是一門武術運動,是要用來對敵作戰的,不用力卻又如何對敵發起攻擊?

很多人帶著這樣的疑惑來練習太極拳,以至於練了一輩子,卻終生無解。

這正是很多人一直練不好太極拳的一大魔障。

那麼,用意不用力這句話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太極拳的什麼秘密呢?

其實,這句「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身法修煉的不二法門!知道了這一秘密,也就打開了用意不用力的總開關,從此一通百通。

因為判斷一個人太極拳-的造詣,首看其身法是否達到太極拳的基本要求。而太極拳身法的入門,必須從用意不用力開始修煉。否則無法避免將傳統太極拳練成體操的現象,無法避免常年練習,卻出現肌肉僵硬,動作停滯,呼吸憋氣等現象。當然,用意不用力的修煉,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用意在肌肉放鬆上

初學太極拳,先需心靜。心靜後,其意識關注於動作的放鬆柔和,感覺手臂輕起輕落,邁步輕提輕放。有意避免局部肌肉的僵硬,逐漸領悟太極拳之輕靈。

第二,用意識引領尾閭中正和外三合階段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這是修煉太極拳身法的最關鍵環節。身法的協調完整,首先需從尾閭中正入手。需要太極拳練習者有意識的調正脊椎,改變日常生活中低頭彎腰的不良習慣。

同時,松肩墜肘,涵胸落胯,使身體重心穩定。呼氣時有意識的將尾閭骨插地,周身放鬆舒展,意識需要時時刻刻注意尾閭中正的要求。隨後,逐漸用意識專注於「手於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要領,達到手法眼法步法和身法配合,周身協調的境界。

第三,用意在腰為主宰

這一階段要「刻刻留心在腰隙」,將意識嚴格關注於太極拳動作的瞬間:其四肢由兩腰帶動,由腰領肘入手,逐漸達到四梢。這是太極拳由松入柔的基礎,同時,氣血循環功能得以非常顯著的增強。

第四,用意於轉關處

此時行拳,須意氣沉著,以「柔如百折若無骨」的標準檢查自己在不同姿勢,不同方向運動時,也就是在轉關處,各關節是否能夠靈活柔順?是否達到圓轉自如?其一舉動便一氣相連,四肢百骸輕靈無礙。

第五,用意於節節貫串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主要是體會:根在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這是內勁生成的路徑。此時,以意識引領姿勢,按照梢節領勁,中節相隨,根節催動的要領,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的要求。

第六,用意於氣沉丹田

由前期用意不用力的肢體練習過程,轉換到以氣沉丹田為主,以增加呼吸的深度,元氣逐漸凝聚於丹田,自身重心得以穩固,腹中也常常會伴隨發燙,充盈等正常現象出現。意識轉變更加靈敏,有意識的感受肢體伴隨呼吸而產生的壓力收縮,逐漸進入體鬆氣固,安舒凝神的內功太極拳狀態。所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是也。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為何要用意不用力
    猿之猿我是正經拜師入的太極門,師父教的第一趟拳不是太極拳,而是一套不知名的外家拳,以此開門。那套拳是各種肘法、腿法、步法組合而成,有煅練全身筋骨,開肩活背的作用。與技擊相關的是練時的節奏步子以及各種用法。但沒啥大用,連對實戰模糊的理解都算不上,因為太極拳打法與之迥乎不同。這只是開頭,往後開始練太極拳。
  •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七點看法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七點看法一、太極拳的意識。練拳時頭腦中沒有任何思想雜念,未動之前,用感覺思維的心理過程,想動作的要領、方法及動作運行的軌跡。前一動作開始後,隨著運動而思考下一動作的開始、發展和結束。這樣周期性地進行下去,直至練拳停止。"先在心,後在身」。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識蓄養精神來引導動作。二、切忌把意識貫注於呼吸或勁力上。
  • 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是不用肌肉筋腱收縮之力
    「用意不用力」是個悠久的話題。楊澄甫曾經說過,「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說明在他之前就有權威太極拳家著書立說,提倡「用意不用力」了,到他這一代又作了進一步的強調,時至現在「用意不用力」的觀點已為多數拳者接受。
  • 隱藏在「用意不用力」中的表達
    太極拳,它的練法確實是追求不用力,問題是,不用力的練法能練出力量是不是很有趣?楊澄甫宗師其實在太極拳十要中,寫出了太極拳是可以,並且應該練出力量的,而且這一條居然還寫在了第六條用意不用力中,真的充滿了幽默感。
  • 太極拳動態的放鬆不用力鍛鍊
    動量傳遞存在於現代體育的某些運動中,不過都不是運動主要成分的力量,而太極拳則是追求幾乎完全地使用動量傳遞,從而使得手臂既發生活動又不用力,這樣「不用力」而發生的動作對於太極拳才是正確的。所以現代太極拳界自稱「松空」的人說既不用任何的力而肢體又能夠活動,這純粹是自欺欺人。
  • 通過持久鍛鍊產生合理巧力和爆發力,進而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
    對於羽毛球技術來說,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打羽毛球用『意』而不用拙力,但並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與巧相結合,不能偏廢,打羽毛球應有合乎太極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揮肢體按正確的擊球動作來進行學習鍛鍊,掌握運用,而不用拙力。
  • 阿福說內家拳之 「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學內家拳的尤其是學太極的拳友們對「用意不用力」,「放鬆」之類的拳經歌訣一定很熟悉。很多人把它們作為練拳的要義和指南。打拳時時刻提醒著自己:「要放鬆,用意不用力。」 阿福在學真傳內家拳前對於「用意不用力」也是一頭霧水。估計也是跟「放鬆」一個意思,不要用力就是了。
  • 太極拳靜態的放鬆不用力鍛鍊
    現代某些運動證明:這種傳遞性力量的形成和使用必須在肢體一定程度的放鬆也就是不同程度不用力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因而太極拳會出現肢體既活動又局部不用力的現象。當然,人的這種傳遞性力量發生的部位還是發生用力的,只不過這一部位的用力也是在相當放鬆的前提下發生的,並且不完全是局部肌肉緊張收縮所引起的。所以,太極拳的活動與一般運動的活動是迥然有別的。
  • 太極拳修煉的十七句金言
    3、牢記七字:中定、整體、不用力;推手時加五個字:順方向轉圈(用意順對方來勁方向轉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極拳體用之功夫。 ­4、行功盤架都必須「先在心,後在身「的意動形隨,更注意心意的修煉和運用。此為精髓。 ­5、以意導氣,氣運身。意到氣到勁到。 ­6、與對手接觸處,我用意收(即吸)將對方來勁引之腳下。
  • 學練太極拳誤解拳經,一字之差令他誤入歧途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個案例,就是因自己誤解拳經,自認為自己破解了拳經的奧秘,神乎其神地自己閉門修煉,哪曾想幾年下來,不但一無所得,還練出了一身怪毛病。這位拳友姓王(隱去真實姓名),退休之後,生活無憂,自己就想著休閒健身頤養天年,在書店特意買了很多養生方面的書籍,最後還是選中修煉太極拳,就開始讀張王兩位先師的拳論拳經,一邊跟隨小區的朋友學練,一邊啃讀理論,但從他心目中總認為(也受近幾年市面上的影響):「你們練的都不行,都沒有找到太極拳的奧秘,我要破解拳經中隱藏的秘碼,修煉成真正的太極拳」,因此在他自己認定真偽對錯的前提下
  • 太極拳大師展示的太極拳神奇現象的原理是什麼呢?
    看完太極拳大師的所有演示,聽完聽完太極拳大師的所有解釋,最終你也聽不懂他演示內容所產生神奇現象的原理是什麼。像石明、馬長勳、祝大彤這些太極拳大師最終告訴你的就是「放鬆」「不用力」,「只需用意」,並沒有講出任何道理,沒有說清神奇現象產生的原理是什麼。
  • 練太極拳時,意念該如何?
    太極拳追求的是靈感,靈敏和速度,「要求用意不用力」。這是因為,意念集中了,周身放鬆了,才能肢體協調,內氣貫通,然後,才能產生速度,產生力量,太極拳的鬆柔,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不用力就是鬆柔,用力就是剛硬。在不失掤勁的條件下,放鬆下沉,這叫柔:「剛」則是通過速度產生一種靈活性的力量,是一種松活彈抖的力量。「用意不用力」,是要求思想清淨,精神集中,達到入靜程度,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拳術演練。
  • 解密|太極拳整體動作中的要點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一、心靜用意練太極拳時,未動之前端正姿勢,呼吸自然,存想臍下小腹部位,摒除雜念,全身放鬆,心靜氣和後開始,用意指導動作,意想勁到,要把全部精神用在指揮動作上去,做到「意動形隨」,
  • 太極拳,纏法也!細說太極拳纏絲勁的奧秘,不明此即不明拳!
    陳氏太極拳大亨陳鑫,在自己的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說,「太極拳,纏法也」,第一次明確了纏絲勁在陳氏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他甚至還補充說道,「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見,纏絲勁是整個陳氏太極拳鍛鍊的核心!每天勤奮練習太極拳的拳友們,是否覺得太極拳的纏絲勁異常難練,又或不明所以,功夫總練不上身呢?今天,我們就來一窺其中奧秘!
  • 太極拳修煉,求簡求精不求多
    習拳練拳,求多不求精,不但浪費寶貴的時間和有限的精力,而且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求精不求多,是太極拳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門。不規範不精到又有何用呢?修煉的方法莫過於簡單。即使是門派眾多、風格不一的太極拳,說到底只十三勢八法五步,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也不過448個字。萬法歸一,簡就是一,簡就是成就功夫的基礎之基礎。
  • 如何修煉太極拳的以氣運身?
    因之謂以意行氣,所以練太極拳要用意,行氣,不能用力。每一動作 ,先要意動,然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所謂:「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所以說:太極拳的鍛鍊方法是用意不用力的。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心就是要憑藉自己的喜歡來做事。這個「心」字可以說指的就是「腦」有時把「心意」連稱為一詞,因之以意行氣,也可以說以心行氣。
  • 解析太極拳雲手的奧秘
    雲手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舉足輕重。以我多年學習太極拳的經驗總結,可以說學會了太極雲手也就等同於學會了太極拳。也可以說我們一開始是從太極雲手起步的,學到最後,也是在太極雲手中尋找歸宿。有網友留言問:日習雲手千百遍,太極功法自然現」這個話是說什麼?這個話是一些太極拳老師的個人總結。雖然沒有被納入經典理論認知,但也說明了太極雲手在太極拳中的不二地位。
  • 奧秘在這裡:懂勁前練的是操,懂勁後練的才是拳
    (三)用意不用力的誤解 用意不用力,是對初學者而言,目的是要找到柔勁,柔勁從松而來。不用力,才能去除僵勁拙力。柔勁從小到大,初始柔勁小,久之增大。太極勁最主要的是掤勁,功力深的掤勁大。除了手上有,身上也有,身上每一個接觸點都要有掤勁。 拳友功夫不到,還沒有練出掤勁,一經搭手,就發迷,不用力吧,對方推得自己沒跟,東倒西歪,一用力吧,更沒跟,被對方引進落空,因此為「不丟不頂」苦惱。
  • 太極拳玄機:403太極拳一字訣一一借
    太極拳技中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叫做借力打力,我覺得它不應該專屬於太極拳,甚至不屬於太極拳,因為凡用力者皆非太極拳技。但太極拳確實有借法。借法,要明白兩個問題:一是向誰借及借啥?二是怎麼借?太極拳既然不用力,肯定也不會借力,那借啥?借空間能量。如果是借力,其來源有二,一是借地之力,所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其技就是腳蹬地。二是借對手之力,就是順手牽羊。
  • 太極拳最容易出現的九大心魔
    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也是克服各種心魔的過程。最重要的心魔有九個方面。那麼如何克服這些心魔呢?1.用意過度用意過度很容易出錯。有人認為,在傳統的太極拳理論中,「用意不用力」,它一再強調"意",並從一種極端過渡到另一種極端,導致以偏概全。太極拳的目的是輕柔,用力只能說功夫還不到家,還能隨著功夫的增長而改善,對身體產生疲勞感。而意念如果過重,其危害大於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