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太極拳在修煉中,最講究的是用意不用力。
很多初學者對此極不理解。既然太極拳是一門武術運動,是要用來對敵作戰的,不用力卻又如何對敵發起攻擊?
很多人帶著這樣的疑惑來練習太極拳,以至於練了一輩子,卻終生無解。
這正是很多人一直練不好太極拳的一大魔障。
那麼,用意不用力這句話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太極拳的什麼秘密呢?
其實,這句「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身法修煉的不二法門!知道了這一秘密,也就打開了用意不用力的總開關,從此一通百通。
因為判斷一個人太極拳-的造詣,首看其身法是否達到太極拳的基本要求。而太極拳身法的入門,必須從用意不用力開始修煉。否則無法避免將傳統太極拳練成體操的現象,無法避免常年練習,卻出現肌肉僵硬,動作停滯,呼吸憋氣等現象。當然,用意不用力的修煉,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用意在肌肉放鬆上
初學太極拳,先需心靜。心靜後,其意識關注於動作的放鬆柔和,感覺手臂輕起輕落,邁步輕提輕放。有意避免局部肌肉的僵硬,逐漸領悟太極拳之輕靈。
第二,用意識引領尾閭中正和外三合階段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這是修煉太極拳身法的最關鍵環節。身法的協調完整,首先需從尾閭中正入手。需要太極拳練習者有意識的調正脊椎,改變日常生活中低頭彎腰的不良習慣。
同時,松肩墜肘,涵胸落胯,使身體重心穩定。呼氣時有意識的將尾閭骨插地,周身放鬆舒展,意識需要時時刻刻注意尾閭中正的要求。隨後,逐漸用意識專注於「手於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要領,達到手法眼法步法和身法配合,周身協調的境界。
第三,用意在腰為主宰
這一階段要「刻刻留心在腰隙」,將意識嚴格關注於太極拳動作的瞬間:其四肢由兩腰帶動,由腰領肘入手,逐漸達到四梢。這是太極拳由松入柔的基礎,同時,氣血循環功能得以非常顯著的增強。
第四,用意於轉關處
此時行拳,須意氣沉著,以「柔如百折若無骨」的標準檢查自己在不同姿勢,不同方向運動時,也就是在轉關處,各關節是否能夠靈活柔順?是否達到圓轉自如?其一舉動便一氣相連,四肢百骸輕靈無礙。
第五,用意於節節貫串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主要是體會:根在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這是內勁生成的路徑。此時,以意識引領姿勢,按照梢節領勁,中節相隨,根節催動的要領,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的要求。
第六,用意於氣沉丹田
由前期用意不用力的肢體練習過程,轉換到以氣沉丹田為主,以增加呼吸的深度,元氣逐漸凝聚於丹田,自身重心得以穩固,腹中也常常會伴隨發燙,充盈等正常現象出現。意識轉變更加靈敏,有意識的感受肢體伴隨呼吸而產生的壓力收縮,逐漸進入體鬆氣固,安舒凝神的內功太極拳狀態。所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