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是不用肌肉筋腱收縮之力

2020-09-15 小飛太極

「用意不用力」是個悠久的話題。楊澄甫曾經說過,「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說明在他之前就有權威太極拳家著書立說,提倡「用意不用力」了,到他這一代又作了進一步的強調,時至現在「用意不用力」的觀點已為多數拳者接受。但也有一些拳友甚至名家對「用意不用力」提出了不同意見,有的說「不全面」,有的說「不可能」,主要是對其中的「不用力」三字表示質疑,認為打拳不可能不用力。對此,以下幾點認識,說出來供拳友參考。

第一,「用意不用力」,是祖國傳統文化在太極拳中的重要體現,是掌握各種行拳要領無過不及的適度分寸。從宏觀的文化層面分析,祖國幾千年的小農經濟造就了國人的特有性格,與西方人性格外向張揚、崇尚力量強大、追求驚險刺激不同,中國人「感情豐富而內向,神情堅毅而沉默,體格健美而拘謹,舞姿優美而收束」,既有保守、封閉的一面,又有自我修養、自我完善、自強進取、與自然和社會環境和諧相處的積極一面。這特有的文化土壤,培育了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的哲學思想,提出了「處雌守柔」、「無為而為」的戰略方針。這些傳統文化思想具體體現到太極拳中就是「以弱勝強,以柔克剛」,進而細化出形不破體、力不出尖、全身放鬆、意氣領先、修身養性、含蓄內斂,以及「用意不用力」等行拳原則。再從微觀的具體要領觀察,太極拳的許多要領,如虛領頂勁等,字面淺顯易懂,好像很容易做到,但為什麼許多人用心去做卻長期做不好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與不及的分寸拿捏不準,長期徘徊在過與不及之間。稍一用力就僵硬,為太過;沒有一點意思又軟散,為不及。解決這一「適度」問題的原則就是「用意不用力」。行拳時只要記住了這五個字,既有貫徹要領的心、意、氣,又不用力勉強去做,經過一段時間的體悟,就容易做到恰到好處。

第二,「不用力」就是儘量放鬆、省力。實際上,人的任何活動都有力的推動,不要說打太極拳,即使是休閒性散步,如果腰腿一點支撐力都沒有,恐怕連站都站不住,人都會軟倒在地上,還能邁步嗎?所以客觀地說,散步還是用了力的。但是,如果問散步者:你散步用了力嗎?或是問旁觀者:他散步用了力嗎?我想大家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用力。是啊,散步者既沒有主觀用力的故意,也沒有客觀用力的肌體反應,說明的確是沒有用力。同樣,「太極拳是一種休息的運動,應達到身和心的最放鬆,使身和心得到最好的休息」(吳圖南語)。請注意這句話中的兩個「最」字,最徹底的放鬆、最良好的休息,說明太極拳是比休閒性散步還要放鬆、還要舒服的運動。散步雖然沒有用力,但也沒有像打拳那樣有意識地充分放鬆。打拳比散步就進一步了,不但不會想著用力,而且還要時時處處提醒自己放鬆、省力,只要能支持住身體不會軟坍,只要能準確運動不會變形,多餘的力一點都不能用。也許有人會想,我不用拙力用活力總可以吧?不可以!因為你還是想著用力,一想用力就沒辦法松透。在克服用力積習的過程中,一要乾淨徹底,不能給用力找任何藉口;二要長期堅持,要充分認識「摧僵化柔」的艱巨性,應儘量嘗試著把動作松出來,而不是「認認真真」地做出來。

第三,「不用力」就是突出「用意」。行拳用意,不是只動腦筋的空想,而是對運動的形象思維和動態監督,是對即將產生的運動體驗確信無疑的心理預期,是心腦相通、心氣結合的產物,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意志力,是推動身心運行的精神力量。在行拳中,用意比用力更內在、更本質、更深邃、更有開發潛力,因而更重要。但在行拳實踐中,用意比用力更不習慣、更難掌握、更難做好,所以更應該引起重視,避免因用力而幹擾了靜心用意。「用意不用力」中,「不用力」三字是對「用意」二字的充分強調,是為了把「用意」二字擺到絕對突出的地位,是對日常勞作較多用力較少用意不良習慣的過正性矯枉。毛澤東說過,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要想把一根彎曲的鐵絲拗直,必須拗到比直還要過頭一些,否則一放手它又彈回彎曲的狀態去了。同樣,緊說不用力,慢說不用力,用力的積習還難以糾正,如果告訴練者「既用意,也得用力」,那摧僵化柔的太極內功恐怕就沒有什麼指望了,這內家拳與外家拳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王壯弘先生不厭其煩地告誡弟子:「練太極拳要養成戒力的習慣,像戒毒一樣地戒,而且永遠要戒,不能說不戒就不戒了。要始終提醒自己戒力。」

第四,「不用力」是為了長力。太極拳是逆反思維、逆反訓練、逆反運動,主張反向入手,順達目的。如與人交手時欲擒故縱,欲要克敵制勝,必須捨己從人;運動軌跡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反之亦然;鍛鍊過程是欲快捷先練緩慢,欲剛強先練柔軟,欲有力練時就不能用力,一切都是與「常理」反著來的。「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楊澄甫語)。再說,不用力而充分放鬆,「能體驗到肢體自重,負擔著有感覺的自重走架運轉,體內必然要產生託起自重的反作用過程。一壓一託,一上一下,便有了有力的感覺」(王榮澤語)。

第五,「不用力」是不用自己的力,而用借來的力推動行拳。打拳用的力按作用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自身筋骨的伸縮之力,叫自力,如前述散步時心裡沒想用,用了沒察覺,在松空通透之後仍有的運動支撐力,是小到常被忽略不計的「四兩」之力。這種力只能用來借力,不能用來推動行拳;如用來推動行拳,就會出現僵硬笨拙之狀,就違反了「不用力」原則。第二類是從體外借來之力,叫他力,如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對方之力。這是最方便、最經濟、最強大的「千斤」之力,是用來推動行拳的動力。第三類是轉換力,即自力和他力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力。轉換力是自力與他力之間溝通的橋梁與管道,是他力引動肢體形成動作的一種傳力方式,如沉浮力、槓桿力、反作用力,以及與大地、與他人的摩擦力等。在他力中,以地心引力為最基本、最多用。地心引力,從行拳者個人角度說,就是自身重量。「重量是垂直力,怎麼可能引動行拳呢……物體之所以垂直下降,是因為沒有遇到可改變其運動方向的力,如無風天的落雨。但當雨水下落到地,水的重量與地面的阻力相結合,就會使水向阻力較小的低處流去。就像水底下高低不平加上水的重量共同引動著水流變化一樣,人兩腳之間的虛實變化加身體重量同樣能引動拳勢變化。」但要做到「用重量不用力量」推動行拳,關鍵是要松到「身形應當似水流」的程度。例如做「起勢」提左腳,不是用自力而是用他力提,即右側腰、胯、膝、腳借地心引力(或叫自身重量,屬他力)向下充分放鬆,松到骨節向下貫通,皮肉向下垂墜,意氣向下流注,沒有絲毫多餘支撐力(即自力)的程度,就能體會到「偏沉則隨」、「有右就有左」、「有下就有上」的連動,丹田自然如水向右流動,左側自然隨之向上浮起。「下沉」和「浮起」之間須通過槓桿作用(轉換力)完成力學轉換,即右腎下沉內抽以命門為支點託起左腎,右胯下沉內抽以會陰為支點託起左胯,左腰胯上提,自然帶著左腳隨之提起。這就是自力、他力、轉換力之間的關係,就是不用自力而借他力行拳。

第六,與人交手同樣「不用力」。「一力降十會」,「一膽二力三功夫」,都是強調搏擊用力的名言,也很容易被常人理解。今說搏擊不用力的確不合「常規」,但太極拳就是這樣一個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按常規辦事的拳種。有力打無力,大力勝小力,「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王宗嶽),況與人交手時「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楊澄甫),最易被人將我力借去還擊我身,最笨拙,最有害,「不足尚也」。不用力何以能勝人呢?李統乾先生回答說:「全在於以意念為統領,身心放鬆,勁力沉整,將自身重力瞬間交於對方身體之某部。因此種發力,無須肌肉之收縮,而只須重力之傾跌,故能毫不費力。」這就是「用重量不用力量」的勝人之法。反過來說,只要是真的「用意不用力」了,即使「別人比你強,哪怕你被打出去了,只要你是松著出去的,那就算是輸了也不會讓他佔到更多的便宜」(榮華豐)。

總之,正如王壯弘先生所說:「用意即用意志、意想,不用力即不用肌肉筋腱收縮之力。『用意不用力』,不是真的不用力,是不用自己肌肉筋腱產生的力,而是力從人借,用他人之力,包括地心引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和對方之力。唯有自己不用力,才能借他人之力。」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奧秘
    很多初學者對此極不理解。既然太極拳是一門武術運動,是要用來對敵作戰的,不用力卻又如何對敵發起攻擊?很多人帶著這樣的疑惑來練習太極拳,以至於練了一輩子,卻終生無解。這正是很多人一直練不好太極拳的一大魔障。那麼,用意不用力這句話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太極拳的什麼秘密呢?
  • 太極拳為何要用意不用力
    猿之猿我是正經拜師入的太極門,師父教的第一趟拳不是太極拳,而是一套不知名的外家拳,以此開門。那套拳是各種肘法、腿法、步法組合而成,有煅練全身筋骨,開肩活背的作用。與技擊相關的是練時的節奏步子以及各種用法。但沒啥大用,連對實戰模糊的理解都算不上,因為太極拳打法與之迥乎不同。這只是開頭,往後開始練太極拳。
  •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七點看法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七點看法一、太極拳的意識。練拳時頭腦中沒有任何思想雜念,未動之前,用感覺思維的心理過程,想動作的要領、方法及動作運行的軌跡。前一動作開始後,隨著運動而思考下一動作的開始、發展和結束。這樣周期性地進行下去,直至練拳停止。"先在心,後在身」。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識蓄養精神來引導動作。二、切忌把意識貫注於呼吸或勁力上。
  • 隱藏在「用意不用力」中的表達
    這些肌肉雖然不顯眼,似乎很有用,因為有些以前根本做不出的動作能做出來了——那個在徒手練習中被稱為最高級的單腿下蹲我也可以了。太極拳,它的練法確實是追求不用力,問題是,不用力的練法能練出力量是不是很有趣?楊澄甫宗師其實在太極拳十要中,寫出了太極拳是可以,並且應該練出力量的,而且這一條居然還寫在了第六條用意不用力中,真的充滿了幽默感。
  • 阿福說內家拳之 「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學內家拳的尤其是學太極的拳友們對「用意不用力」,「放鬆」之類的拳經歌訣一定很熟悉。很多人把它們作為練拳的要義和指南。打拳時時刻提醒著自己:「要放鬆,用意不用力。」 阿福在學真傳內家拳前對於「用意不用力」也是一頭霧水。估計也是跟「放鬆」一個意思,不要用力就是了。
  • 太極拳動態的放鬆不用力鍛鍊
    現代太極拳界很多人把太極拳之「氣」與道家內丹功之「氣」混為一談,客觀上是起到了排斥太極拳之「氣」鍛鍊的效果,因而對於太極拳而言是一種嚴重的誤導。人體可以發生動量傳遞是現代運動力學所肯定的,但使用這種力也是一般的人完全陌生和十分不習慣的,如果一個人不會靜態放鬆,要學會發生動量傳遞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發生和使用這種力這是很多囿於有限的力學知識和習慣思維的人想不到、想不通與極難做到的。
  • 太極拳靜態的放鬆不用力鍛鍊
    放鬆的生理學實質則就是不用力;因此松淨也就是徹底的不用力。然而人的生活是離不開活動的,即使靜臥休息也是需要一段時間後調整一下體位,因而也是離不開活動的。從生理解剖學、運動力學分析,人類所遺傳的一出生就具有的無條件反射決定了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由局部肌肉各種拉長、縮短、等長收縮引起運動骨發生槓桿作用來完成的,而各種局部肌肉收縮從而消耗人的能量就是用力與主動,也就是對放鬆的破壞。
  • 詳解太極拳之內勁訓練
    太極拳練勁的過程正是健身,技擊的過程,我們應該認識到勁的本質。1,內勁的含義:其實內勁並不神秘,內勁也是一種力。其產生的物質基礎仍不能脫離肌肉的收縮,但是其練習過程和作用特點確與一般的力有區別,故稱之為內勁。
  • 太極拳中「勁」與「力」有沒有區別?增長「內勁」有什麼辦法?
    力與勁有沒有區別,歷來是拳家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但又主張運勁,使初學的人頗難理解。其實,勁與力大體是一致的,動作的完成沒有肌肉的收縮力是不行的,甚至姿勢的維持沒有肌肉的支撐力也是不可能的。
  • 淺析站樁不用力而長力 奧秘
    站樁不用力而長力的關鍵之處在於: 1.保持合理的間架,運用適當的意念活動,放鬆肌肉,使我們的形體肌肉協調性增強,逐漸學會統一協調用力,就會增長間架力、整體力; 2..站樁能使我們身體各部的肌纖維增粗; 3.
  • 淺析站樁不用力而長力的奧秘
    那麼站樁不用力而長力的關鍵之處在於:1.保持合理的間架,運用適當的意念活動,放鬆肌肉,使我們的形體肌肉協調性增強,逐漸學會統一協調用力,就會增長間架力、整體力;2..站樁能使我們身體各部的肌纖維增粗;3. 站樁能使神經系統調動肌纖維參加運動的能力增強,在一個動作中參與運動的肌纖維越多,力量就越大;4.
  • 站樁 | 站樁不用力而長力的奧秘
    那麼站樁不用力而長力的關鍵之處在於:1、保持合理的間架,運用適當的意念活動,放鬆肌肉,使我們的形體肌肉協調性增強,逐漸學會統一協調用力,就會增長間架力、整體力;2.站樁能使我們身體各部的肌纖維增粗;另外在站樁時,肌肉放鬆不用力,還要慢慢、松松的體會身外阻力的存在,這種阻力(意中力)會隨著站樁放鬆程度的深入而逐漸加大,這時候我們意念用與之相等的力與之相應合,熟練之後,意念一動力量自然而出。
  • 【熱點】武術推手究竟用力不用力?
    我們由現代科學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人體使勁是腦神經支配肌肉收縮在做功,人體各種動作都是肌肉收縮使勁實現的。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如果說要是一點力都不用的話,他就連最基本的站立都做不成了,就會癱倒在地上。因為有質量就要有支撐力,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有的拳友認為,別說是打拳、推手,就是躺著睡覺,若是翻個身,不用力也是辦不到的,「不用力」的說法是不對的。由此而忽視了「不用力說」。
  • 通過持久鍛鍊產生合理巧力和爆發力,進而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
    對於羽毛球技術來說,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打羽毛球用『意』而不用拙力,但並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與巧相結合,不能偏廢,打羽毛球應有合乎太極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揮肢體按正確的擊球動作來進行學習鍛鍊,掌握運用,而不用拙力。
  • 「緊」是太極拳的禁區嗎?
    雖然他們確實從力的放鬆鍛鍊中受益,實現了祛病、健身、益壽的願望,但很多人不知道或不可能理解這種力的放鬆,只是太極拳鍛鍊初級階段的「摧僵化拙(濁)」。而實際上太極拳尚有高層次的養生、氣功、技擊修為,為各個年齡段、各種知識構成、各種健康狀況的人群所需求。筆者以為,當和之急是讓更多的太極拳習練者認識到有松無緊不符合太極陰陽之道;應該準確地理解太極拳的松與緊。    太極拳運動是「太極陰陽圖」的模擬再現。
  • 如何練出太極拳「內氣」
    ,使全身處於極度鬆弛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③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時大腦應該給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動,四肢絕不能動,手腳一動就馬上聯想到腰脊的帶動。楊澄甫式太極拳強調腰拉、腰轉、腰腳手,明確地告訴我們,手腳不要自動,只能用腰脊來帶動,突出腰的作用。
  • 太極拳中的人體力學:勁力不分
    人體力學認為,人體運動的一切動作都是在大腦調控下肌肉收縮所引起的有目的、有意識的運動行為。人體力學涵蓋有:研究人體運動與作用於人體的力之間關係的人體動力學;研究人體運動平衡條件的人體靜力學;研究運動中人體局部或整體轉動原理的人體轉動力學以及研究人體內生物流體(血液、氣體、尿液、淋巴液及其體液)流動規律的人體流體力學等。
  • 湯慶章|太極拳的四種勁路
    (松)太極拳初期拳的訓練方法是抻筋拔骨,盡勢用力。此先天經驗習慣之力,難以避免。其勁,如虎牛之力,其站,穩如泰山。訓練方法是肌肉力量 「先緊後松」 的局部訓練,勁力是剛柔兼備的「僵柔勁」,勁大力沉,剛柔兼備。但楊氏太極拳專氣致柔,對肌肉的訓練方法與目標是「松」,松而至柔,弱極則剛,乃「剛柔相濟」。
  • 太極拳與丹田氣
    三、習練太極拳是如何增強內氣的1、意念、形體與內氣的關係 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決定於兩大因素,即意識的幹預與正確形體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鬆弛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
  • 太極拳第十四講,推手篇之莫讓絲拉斷
    和我學過太極拳推手的朋友都知道,我特別強調修煉的重點是「不丟不頂」。絲沒連起來,就是有斷勁的地方。當推手是兩手往前推的力一致時(如老師表演時讓學員或觀眾雙手用力推),這時絲的斷點往往在中間,力源點出現在肩上了,實際上這時兩手臂已經相互沒有關係了,發出的是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