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王朝28年間換了6個皇帝,叔侄相互殘殺,一個比一個短命。(王建安 攝影)
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講武城鎮劉莊村東的北朝蘭陵王墓,蘭陵王墓地東臨京廣鐵路,在磁縣城南5公裡。史書記載,蘭陵王高肅,名孝瓘,字長恭(約541-573年),北齊大將,乾明元年(560年),高肅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世稱蘭陵王。
蘭陵王高長恭墓地碑樓。1920年,村民在修公路時取土時,挖出了《蘭陵王高肅碑》。碑額篆陽文四行十六字:「齊故假黃鉞右師右慰公蘭陵忠武王碑。」 碑額篆體陽文,4行16字;碑文隸書,18行,滿行36字;碑陰26行,滿行52字。
蘭陵王高長恭石碑,因其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被稱為北碑第一品。1988年,蘭陵王碑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蘭陵王高長恭出生在北齊一個瘋狂變態的帝王家族,北齊王朝28年內,換了六個皇帝,叔侄相互殘殺,一個比一個短命。
北朝蘭陵王墓封土堆南側的蘭陵王雕像。蘭陵王高肅,字長恭,一名孝瓘,是北齊末期文武雙全的名將,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後主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肅,送來一杯毒酒,萬念俱灰的蘭陵王燒掉所有債券,將毒酒一飲而盡,死後葬「鄴西北一十五裡劉莊村東」。四年後,失去了軍事支柱的北齊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滅掉,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蘭陵王高長恭雕像右側的假面。《蘭陵王入陣曲》是歌頌蘭陵王高長恭「邙山大捷」的一支舞曲,產生於公元564年,盛行於唐代的假面舞蹈。此舞是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又稱《代面》、《大面》。唐代時此曲傳入日本,後來唐玄宗李隆基下詔禁演,此後漸漸在國內失傳。
北朝蘭陵王墓封土堆南側的蘭陵王雕像。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詔令舞蹈名家尾張濱主在宮中表演《蘭陵王入陣曲》,隨後此舞在日本民間廣為流傳。經文化部門的多方協調,1992年9月5日,日本南都樂所和奈良大學兩大雅樂團訪問了磁縣,在蘭陵王高長恭墓前焚香參拜並演出了《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高長恭所戴假面瞳目張口,充滿殺氣,與古代驅鬼逐疫的儺面具相似。「邙山大捷」中,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的《蘭陵王入陣曲》,後來定格為戴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
據說,蘭陵王高長恭作戰時的假面形象與六朝和隋唐的「打野胡」有關。神將驅魔的儺儀,六朝及隋唐又稱之為「打野胡」、「打夜胡」、「打夜狐」,以野人、胡人、狐狸為鬼魅。唐代佛窟和鎮墓俑中的護法天王和金剛力士常常腳踩野人、胡人,即此意。至今寺廟中的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將,依然是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