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幹預處理的常見錯誤

2020-12-23 騰訊網

幽門螺桿菌幹預處理的常見錯誤

報告人:Javier Gisbert博士

Javier Gisbert博士

La Princesa大學附屬醫院,西班牙;胃腸學系

討論議題:治療幽門螺桿菌8個最常見的錯誤

錯誤1:

80%治癒率已足夠

證據:

幽門螺桿菌的治癒率通常較低。其他細菌感染的治癒率超過90-95%。

Kyoto全球共識推薦清除率至少大於90%的治療方案。

規則:

幽門螺桿菌清除率必須達到90%,所有治療方法需要最優化給藥持續時間,劑量,PPIs給藥間隔及抗生素治療模式。

錯誤2:

治療無效的患病人群應用標準的三聯治療80%治癒率已足夠

證據:

2010年的研究評估三聯治療受試人群很少達到預期的90%清除率。

歐洲30,000+錄入感染人群進行了幹預幽門螺桿菌治療,三聯給藥仍作為最廣泛的選擇。

採用標準三聯給藥作為一線治療已經顯著降低,從2013年的50%降低至2018年的20%。

圖2:歐洲區域標準三聯給藥作為一線

規則:

三聯給藥僅能作為次優選擇,應該考慮擯棄,取以代之應用四聯給藥。

錯誤3:

幽門螺桿菌根治處方給藥僅限於7-10天療程

證據:

幾項薈萃分析,給藥時間從7天延長至14天,治癒率可提高10%。

不包括鉍劑的四聯給藥治療人群,也觀察到相似結果,延長給藥時間療效更好。

馬斯垂克和多倫多共識一致推薦幽門螺桿菌根治給藥需要延長至14天。

圖1和 2: -馬斯垂克和多倫多共識報告推薦給藥時間延長至14天

14天的給藥治療顯著提高治癒率,從2013年的20%提升到2013年的50%。

規則:常規開啟14天的給藥療程,除非更短的治療法在某一地域證明有效。

錯誤4:

PPI標準劑量

證據:

三聯給藥根治幽門螺桿菌, 更高劑量的PPI效果更好。

圖3: 三聯給藥治癒率PPI高劑量vs標準劑量

每日PPI的給藥劑量已經從2013年等價於奧美拉唑劑量61mg提高到2018年的相應82mg。

規則:PPI高劑量每日兩次給藥提高幽門螺桿菌根治率。

錯誤5:

根治幽門螺桿菌治療時輔助應用益生菌

證據:

高效給藥根治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中,低藥效反應以及無效的感染人群,應用益生菌有效。

圖4:益生菌輔助治療對清除率的影響

規則:通常情況下益生菌不被推薦於臨床。

錯誤6:

治療失敗中的大多數,可以重複抗生素給藥。

證據:

馬斯垂克V/佛羅倫斯共識報告提出「儘管人群中低發生率,對於某個既往接受過相關主要抗生素治療的感染者,需要鑑定可能的抗生素耐藥情況。」

治療失敗人群,克拉黴素和甲硝唑耐藥發生率幾乎到達100%。

規則:抗生素不應重複給藥,尤其是根治失敗。

錯誤7:

治療依從往往被忽略。

證據:

低治癒率與依從性差相關。

治療包括複合給藥/給藥間隔,患者的教育非常重要。

醫生應該給病人解釋說明,副反應可能發生,但通常是狀況下為一過性且無害。

規則:依從性及抗生素耐藥,是最為重要的療效影響因素。

錯誤8:

治療後無需檢查根治成功率

證據:

協同分析表明幽門螺桿菌根治的b/w成功實現及消化道症狀消失。

治療後持續感染的患病人群,仍存在相關併發症高風險。

規則:治癒狀態需要再次核實。

成功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後胃癌組織重新分化

報告人:Yuji Urabe博士

Dr. Yuji Urabe Yuji Urabe博士

日本,廣島大學,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學院

背景:

成功根治幽門螺桿菌後胃癌可能出現進展,儘管與沒有根治的受試患者比較,發生率減低。

幽門螺桿菌根治後內窺鏡下病灶的邊界更不易區分,探測到病變會更困難。

根治幽門螺桿菌後,癌組織表面上皮低度非典型增生使胃癌更難確診。

研究方法:

10名早期胃癌患者,提取ELA區域組織,與對應區的癌組織,正常胃黏膜及血細胞來源DNA進行比較,分析核苷序列,90個癌基因和35個融合癌基因。

圖1:實驗研究流程圖

ELA定義為:(i.)胃癌組織的表面,(ii.)柱狀上皮伴隨紡錘體樣或橢圓形細胞核,(iii.) 細胞核極化現象,(iv.)與非新生腫瘤黏膜分離。

圖 2: 幽門螺桿菌根治後胃癌組織各取樣部分的病理圖像a.)正常上皮組織b.)胃癌組織ELA覆蓋的表面結構(紅色點狀線條);c.)非新生腫瘤上皮(藍色點狀線條)d.)缺乏ELA的癌組織

圖3:ELA和癌組織取材方法

比對全血細胞來源DNA序列,鑑別人體組織變異狀態。

圖3: -取自10個病例標本的正常黏膜,癌組織和ELA突變模式

1111 無意義突變 1111 錯義突變 1111 同義突變COSMICS資料庫突變鑑定

10名患者標本,9名觀察到基因改變,在癌症和ELA標本中分別觀察到42個、70個體突變。觀察到基因改變的9名患者中,觀察到分布在8名患者的癌症和ELA樣本常規突變。

圖4:各樣本種系發生樹狀圖

1111 無義突變 1111 錯義突變 1111 同義突變

僅1名患者探測到非癌性黏膜和ELA常規突變,也觀察到癌性和ELA之間常規突變。

7名患者ELA-特定核苷酸替代。2名患者發現癌性特異性替代。

癌性組織檢測到的19個胺基酸替代中,18個在ELA也得到確認。

結論:

ELA起源於胃癌組織,可能是伴隨幽門螺桿菌根治後惡性分化特徵的轉化修復。

ELA和正常組織需要謹慎的鑑別診斷。

支持胃癌根治後分子成像的重要性。

胃微生物群與幽門螺桿菌根治後胃炎進展非典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病變發生相關

報告學者:Joseph J Y Sung教授

Joseph J Y Sun教授

消化性疾病學院,醫學及治療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

引文: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炎相關,胃組織非典型增生(gastric atrophy ,GA)和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癌前病變的風險增加。

儘管已經根治幽門螺桿菌,一些患者仍持續存在上述風險。

目的:

鑑定幽門螺桿菌以外的胃微生物菌群,且這些菌群與根治後胃炎、GA及IM的有關。

研究方法:

587名中國區山東省煙臺市的幽門螺桿菌(H. pylori )感染者接受為期一周的抗螺桿菌根治給藥治療 (OAC,omeprazole, amoxicillin, and clarithromycin;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黴素)或安慰劑對照。

295名接受1周的OAC治療,292名接受安慰劑。

基線和1年後進行內窺鏡及活檢。

根據更新的雪梨分類標準,進行炎症,GA和IM嚴重程度分級。依據標準參照1年後炎症,GA或IM評分,惡化或改善,界定疾病進展或消退。

102名接受OAC受試患者給藥前和給藥後尿素酶及組織學診斷為成功根治幽門螺桿菌,及安慰劑給予前後的100對組織學取樣標本,合計404份,分析16S rRNA序列。

微生物相關炎性,GA和IM的確立採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及微生物網群分析。

結果:

與安慰劑組比較,微生物序列分析確證OAC組幽門螺桿菌根除。

主要分析結果發現廣泛的細菌菌株,呈現獨特的微生物成簇狀生長及增值狀態,反映幽門螺桿菌根治後出現顯著的細菌多樣性。

幽門螺桿菌根除後微生物共同現象明顯減少;安慰劑幾乎沒有改變。

幽門螺桿菌根治1年後,且沒有再度感染的受試者,16%胃炎持續存在,33%出現胃黏膜非典型增生,17%腸上皮化生。

幽門螺桿菌根除後,與持續或進展的GA和IM有關的其他菌群感染,且觀察到的清晰及特定菌落的口腔菌屬,包括腸道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微單孢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單胞菌。

咽炎鏈球菌, 勞爾氏菌屬檢出與炎症反應評分呈正相關,在持續的炎症狀態中有增高趨勢,提示儘管缺乏幽門螺桿菌感染,這類細菌仍在胃炎的病理生理中起作用。

在幽門螺桿菌根治後胃炎減退的受試者中,發現兩類益生菌,即羅斯拜瑞氏菌和唾液乳桿菌在胃內富含。

結論:

口腔菌屬,包括道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微單孢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單胞菌與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後胃炎進展,胃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和腸上皮化生有關。

對這類細菌感染病人可能需要開啟規範處方針對性治療,減低發展至胃癌的風險。

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使用

L.CN.COM.CH.11.2019.1661 Expiry Date 2021-11-21

相關焦點

  • 父母都是幽門螺桿菌陽性,子女陽性概率超過百分之六十,家庭公筷公...
    南京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振玉在2020年基層幽門螺桿菌與胃腸道微生態高峰論壇上發言介紹,幽門螺桿菌感染後最常見的疾病就是慢性胃炎,此外還有消化性潰瘍、胃癌和胃黏膜相關的淋巴組織淋巴瘤等。其相關症狀表現為腹痛腹脹,消化性潰瘍還會引起胃部疼痛,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潰瘍出血等。
  • 幽門螺桿菌治療有什麼新觀念?
    幽門螺桿菌治療有什麼新觀念? 培訓目的 成人和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的新觀點 Sibylle Koletzko教授: 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衛生條件促進感染的假設
  • 20多歲小夥感染幽門螺桿菌 父母和叔叔均查出陽性 妻子為什麼卻是...
    「數值並不高,但詢問了家族病史後,得知他爺爺得過胃癌,這屬於高危人群,再一問,因為老胃病,他自己買了奧美拉唑藥,痛了就吃一粒,我告訴他,應該是藥物幹預了檢測結果,得停藥二周再次檢查,做殺菌治療準備,並且建議其父母、妻子都過來排查一下。」檢測結果出來,這次小孫數值達1000以上,他父母均為幽門螺桿菌陽性,後來叔叔來查了,也是陽性,但還好,小孫自己的妻子是陰性。
  • 當心幽門螺桿菌!
    腸潰瘍、胃潰瘍有何症狀?與幽門螺桿菌有什麼關係?那麼,腸潰瘍、胃潰瘍和幽門螺桿菌究竟有何聯繫呢?醫學上認為,感染幽門螺桿菌並非一定會得潰瘍病,但大多數胃潰瘍、腸潰瘍患者都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據數據統計,約70%的胃潰瘍與95%的十二指腸潰瘍由幽門螺桿菌引起,因此認為幽門螺桿菌是引發潰瘍病的主要原因。
  • 幽門螺桿菌該不該「根除」?協和醫生告訴你
    本文專家:楊愛明,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嚴雪敏,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據2017年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仍達約 50%。①研究還表明,感染者中大約有 1% 的人最終會演變成胃癌。
  • 幽門螺桿菌,95%以上腸胃病的「元兇」
    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是什麼?幽門螺桿菌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主要傳播途徑有兩種,即「口-口」、「糞-口」傳播,呈現出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和兒童高感染現象。例如進食了被幽門螺桿菌汙染的水或食物、飯前便後不洗手、聚餐時共用餐具、接吻、母嬰餵奶等途徑都有傳播幽門螺桿菌的風險。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基本的就是做到飯前便後仔細清潔雙手、儘量使用公筷、避免到衛生環境欠佳的餐館就餐等等。
  • 消化科專家提醒:關注口腔裡的幽門螺桿菌
    比如國人聚餐的飲食習慣極易引起幽門螺旋桿菌的交叉感染。幽門螺桿菌本質上是一種細菌,也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該細菌生存能力極強,能夠在我們胃中的強酸性環境中生存,它的存在可以導致胃部很多疾病的發生,由於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沒有實行分餐,大家都是通吃一碟菜,也很少使用公筷,給幽門螺桿菌創造了相互傳播的條件,致使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非常高。
  • 根除幽門螺桿菌,2020年最好的治療方案是什麼?
    幽門螺桿菌感染不但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常見消化道疾病的病原菌,長期慢性感染還會增加腫瘤發生的風險。如何有效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一直是研究中的熱點,本次UEGW上,來自法國的學者Tamara Matysiak-Budnik分享了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最新進展。
  • 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6個方法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近日,南京一男子胃痛不舒服,進而檢測出全家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據統計,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意味著有近7億人被感染,這個數據會讓人覺得恐懼。 幽門螺桿菌是怎麼進入胃部的?
  • 飯後3個表現不斷,胃已「遍體鱗傷」,堅持3事,清光幽門螺桿菌
    我國是胃病大國,像是常見的胃炎、胃潰瘍、胃糜爛等,都常出現在周圍人的身上。這些或大或小的胃病如此常見,和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關。一旦胃部出現幽門螺桿菌,胃健康會不斷受到威脅。胃病是常見疾病本來胃部內強胃酸的環境下細菌是很難生存下來的,更不用說繁殖了,而幽門螺桿菌這種細菌卻很特殊,它不僅可以在強胃酸環境下定植,而且還可以不斷的繁殖生長,數量變得越來越多。
  • 「超過50%中國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是真的麼?
    幽門螺桿菌最大的特點是它能夠在酸性極強的胃環境中生長、繁殖,這是由於它可以產生尿素酶。幽門螺桿菌定居在胃黏液層與胃竇黏膜上皮細胞表面,它產生的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產生氨,氨與局部的胃酸中和,起到保護自身的作用。另外定居的幽門螺桿菌還可以產生細胞毒素和介導免疫反應,這些因素的長期存在導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 根除幽門螺桿菌,「高劑量二聯療法」到底怎麼樣?
    高劑量二聯療法是否能作為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一線治療方案?過去幾十年,阿莫西林、克拉黴素、質子泵抑制劑三聯方案曾是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一線治療方案,但隨著抗生素耐藥率的增加,抗生素相關不良反應等因素導致患者依從性差,最終顯著影響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提出更有效的幽門螺桿菌根除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怎麼吃才能消滅幽門螺桿菌?很多人都做錯了
    01幽門螺桿菌有多可怕?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的傳播途徑還其實是糞口途徑,一般是幼年時接觸到了被幽門螺桿菌汙染的飲水或者食物,才是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成年人聚餐還是不用太擔心的。目前,益生菌通常只是用來輔助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還沒只靠益生菌來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7]。而且,益生菌的主要作用是緩解抗菌藥物帶來的腸道菌群紊亂,減輕因感染幽門螺桿菌導致的一些不良反應[8]。總之,益生菌並不能消滅幽門螺桿菌,最多只能噹噹治療助手。
  • 十二指腸潰瘍總是引發胃痛,可能是幽門螺桿菌在作怪
    在我國,多數人都患有幽門螺桿菌引起的十二指腸潰瘍,這種疾病時常反覆發作,也是消化性潰瘍中的常見病症,且在氣候變化較大的冬春兩季多發。發病時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可為灼痛、脹痛、鈍痛或劇痛,有時會在飢餓時隱隱作痛。
  • 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分餐制應該普及嗎?
    數據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在所有因感染因素導致的癌症中,被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的癌症佔45%。而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將增加4~6倍。
  • 體內感染了幽門螺桿菌,3個異常信號提醒你,該及時除菌了
    如果平時在飲食方面不注意,經常吃一些不乾淨的食物,也會讓幽門螺桿菌有機可乘,剛開始可能沒有明顯的不適,但是如果長期感染幽門螺桿菌就會就會導致一系列的胃部疾病出現。二、營養不良胃裡面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會是人體消化不良,所以會出現腹脹的情況,導致很多人難以感受到飢餓。因此就會導致身體嚴重的營養不良,甚至還會出現迅速消瘦的情況。
  •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日常吃什麼好?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比較高,因幽門螺桿菌極具傳染性,所以一旦查出幽門螺桿菌(hp)陽性,及時到正規醫院治療是關鍵
  • 幽門螺桿菌有「剋星」,趁早消菌,遠離胃部不適和口臭
    丁 香.砂仁飲品,因為猴頭菇、丁香、砂仁是中醫治療惡瘡潰瘍的良藥,丁香具有對幽門螺旋桿菌也有很強的殺滅作用,砂仁能夠幫助解毒菌,健脾胃,收斂止血,才能改善胃炎和促進潰瘍癒合而減少復發。幽門螺旋桿菌會刺激胃黏膜引起的消化性潰瘍,也是典型的心身疾病,常見肝氣鬱滯、橫逆犯胃症狀。
  • 胃被幽門螺桿菌「佔領」,有什麼表現?千萬別以為只有脹氣、反酸
    在臨床中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這是針對消化道的一種感染病菌,並且會持續對消化道組織造成損傷。常見的也就會出現在慢性胃炎或者是萎縮性胃炎之中,如果長期被幽門螺桿菌感染,很有可能會引發更加嚴重的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會有哪些表現?
  • 胃部「清潔劑」找到了,撒一把煮水使勁喝,幽門螺桿菌一掃而光
    近些年來,人們的體檢意識逐漸變強,越來越多被查出幽門螺桿菌,就最近央視最新報導,我國14億人口,至少有8億人患有幽門螺桿菌。 到底什麼是幽門螺桿菌呢? 幽門螺桿菌生存於人體胃幽門部位,是唯一能在胃酸下存活下來的病菌之一,也是最常見的細菌病原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