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核心要素揭示權益類基民畫像

2020-12-14 金融界

來源:中國基金業協會

作者:方麗

由景順長城基金聯合中國基金報、螞蟻財富發起的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經歷五大城市10場投資者線下深度訪談、超過3萬份線上答卷,通過專業、科學、全面的數據分析挖掘,形成了《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白皮書》(簡稱白皮書)。

下文從《白皮書》中梳理出10大核心要點,揭示普通投資者在權益投資過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在投前、投中、投後遇到不少難點和障礙。此外,眾多投資者呼喚更多服務、更多「陪伴」,值得基金行業關注並給予解決方案。發起方也呼籲,基金行業能對客戶進行正確理性的引導,讓客戶能夠真正觸得到、看得懂,知收益、曉風險,明白買、拿得住、合理賣。

  一、2019年權益類基金業績表現不俗,但39%投資者近1年未獲正收益  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公募基金過去一年收益率為17.37%,獲得正收益的基金佔比為95%,但很多投資者並沒有享受到,「賺錢難」的問題依舊突出。  調研結果顯示,近一年來,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通過權益類基金投資實現盈利,收益率集中於0-20%的區間內。但是,近39%的受訪者稱最近一年陷入虧損。虧損投資者中,半數虧損在10%以內,半數則超過10%。  

同時,在權益類基金投資者中,近一年實際收益不符合預期的佔比達到了82%,實際盈利的佔其中的65%。  這意味著,基金賺錢,基民卻沒有那麼賺錢,同時也有很多未能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賺錢難」和「賺錢難以達到心理預期」阻礙著基金投資者追加投入。同時,往往盈利差的投資者追加動力不足,而盈利越高,追加投入且在資產中佔比上升的人數就越多。    二、持有少於半年的投資者「虧損」過半  無法堅持長期投資,是影響投資者實際收益的重要原因。調研數據顯示,長期持有者回報較高,持有時間越短,虧損的可能性就越高。  單只基金平均持有時間低於半年的受訪者中,虧損人數過半,明顯高於總體39%的虧損概率。而持有半年以上,超過半數都能獲得盈利,且持有時間越長盈利人數越多。  

  持有時間越短,虧損幅度也可能越大。平均持有時間少於3個月的受訪者,超過21%的人近一年虧損幅度高於30%;隨著持有時間的拉長,出現大幅虧損的人數銳減,獲得高收益的概率上升。    三、三大因素影響投資者長期持有  究竟為什麼權益基金投資者不能長期持有基金?拋開市場波動等客觀原因外,投資者自身的承受虧損能力低、收益預期較低、過於頻繁地關注基金業績表現是主要原因。    1、調研結果顯示,風險承受能力越低,單只基金的平均持有時間也就越短。在只能承受10%以下虧損的受訪者中,超過半數的人持有時間不超過半年,這其中又有將近一半人持有少於3個月。而隨著虧損承受能力上升,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持有更長時間。  2、部分投資者收益預期較低,也會影響持有單只基金的時間。預期年化收益在5%至10%之間的受訪者,超過半數未能堅持持有單只基金至半年;隨著預期收益的提升,投資者的持有時間也明顯變長。投資者需要一個合理的收益率預期,過低和過高也容易導致投資者無法充分享受到權益類基金的賺錢效應。  3、過於頻繁的關注基金收益或排名狀況,會影響權益類基金投資者的持基時間。在單只基金持有時間少於3個月的投資者中,每天要查看淨值、收益率或者每日業績排名的投資者達到了64%。而在單只基金平均持有時間較長的投資者中,頻繁查看的佔比大幅減少。    四、基金定投的投資者持有時間更長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定投能夠延長投資者的單只基金持有時間。  數據顯示,只採取一次性投資方式的受訪者,其單只基金持有時間普遍較短,持有3個月到半年的佔比最高,為33%;而採取基金定投方式的受訪者,持有時間為半年至1年的佔比最高,為35%。而且,後者持有時間在1年以上的佔比達37%,高於前者的27%。  

對於投資年限較短經驗相對欠缺的投資者來說,基金定投在客觀上能有效提升持有時間,彌補經驗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投資年限在1-3年間的受訪者,如果採取基金定投方式,堅持持有單只基金到6個月以上的達到了56%,而一次性投入的為42%。  此外,投資者投資年限越長,對單只基金的持有時間也越長。對於投資年限在5年至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投資者而言,超過60%的人能持有單只基金在1年以上。    五、投前投資者最關心基金經理業績  投資者在權益投資的投前、投中,投後都有「難點」。在投前環節的最大問題是,大概率知道在做基金購買決策時應該關注哪些方面,但是在實際決策時卻不知道該怎麼看。  數據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回答稱投前最應關注基金經理業績、投資策略與方向等,其餘選項按選擇的人數多少排序依次為基金公司品牌、基金業績或排名、交易費用的高低等。  

然而,在形成決策的困擾中,投資者最擔心的是「買了之後,基金業績出現變化」、「不熟悉基金經理,沒辦法判斷好壞」,佔比47.23%、43.2%。此外,買入前的決策障礙還在於擇基與擇時等具體問題,無法判斷市場哪些板塊未來走勢會比較好;不知道現在是不是好的購買時點。    六、投中最關注「前十大持倉變化」  在持有基金時,僅有7%的受訪者持有期間不主動跟蹤基金相關動態。具體而言,超過30%的受訪者在持有期間較為關注的有:前十大持倉變化、基金經理變動、基金業績、基金規模、基金分紅、機構投資人佔比、基金經理投資回顧和展望。  

顯然,基金的定期信息披露內容對客戶至關重要。不過如何及時獲取並解讀所持基金的動態信息以及市場上各類的公開信息,是投資者面臨的一大困擾。因此,不少投資者呼喚陪伴,希望能夠從專業機構獲得對持倉的跟蹤服務,以及更明確的交易指導或建議。    七、投後更傾向於和市場比收益率  調研發現,18%的權益類基金投資者近一年實際收益達到心理預期,但並沒有「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為什麼?25%的受訪者選擇了「在同類產品中排名靠後」、22%選擇了「低於同期的大盤漲幅」,這兩項佔比遠高於選擇「低於基金的比較基準」的12%與選擇「沒有達到我對它的預期」的13%。  

這意味著,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投資者更傾向於拿持有基金與市場上同類基金或主流指數進行收益比較,而不是和業績比較基準或收益預期比。  對業績排名的不滿,影響了投資者的贖回決策。在被問及主導投資者賣出某隻權益類基金的主要原因時,選擇「業績比不上其他基金」的受訪者最多,佔比52%。    八、吸引新用戶過程存在三大障礙  調研結果顯示,在投資過貨幣市場基金或債券基金以及未投資過公募基金的人群轉化為權益投資者的過程中,觸達、理解、信任三方面均存在一定障礙。    1、在目標用戶觸達方面,沒買過公募基金的人,將近40%沒有接觸過包括權益類基金在內的公募基金的相關信息;而已經投資過貨幣市場基金或債券基金的人,完全沒有接觸到權益類基金相關信息的佔比不到4%。  2、部分投資者無法理解自己接觸到的內容。在只投資過貨幣市場基金或債券基金的受訪者中,將近60%的人表示「對權益類基金不夠了解」,並將此作為不買入權益類基金的重要決策障礙。  線下受訪者反饋的信息,有人對銷售機構提示的「中高風險」不夠理解,缺乏具體的參照;有人對基金投資策略的介紹不理解,表示認知門檻太高;亦有人覺得信息太過繁雜,無法辨識輕重。  3、部分受訪者則止步於對權益類基金的信任不足。調研結果顯示,沒買過公募基金但接觸過的人群中,有28%的人認為這些信息很難讓其信任。在只投資過貨幣市場基金或債券基金的人群中,超過四成的人表示難以完全信任其接觸到的權益類基金相關信息。  沒買過公募基金的人群中,有45%的人對「基金公司無法長久運營」表示擔憂,有41%的人對「不知道管理我的錢的基金經理,拿這筆錢去投資什麼」表示擔憂。    九、54%的投資者呼喚「後續跟進」  究竟權益類基金投資者需要什麼服務?排名前三位的是長情陪伴、篩選基金和配置組合。  54%的權益類基金投資者希望在自己買入基金後,後續有人幫助跟進產品動態。有線下受訪者表示,在基金業績出現波動後尤其需要上述服務,與投資者保持溝通能有助於增進其對基金產品的信任感。  

而對於只買過貨幣市場基金或債券基金的投資者而言,篩選基金、配置組合與擇時建議排名前三。對於沒買過公募基金的人群,買入時點建議和直接推薦基金是最大的兩個需求。  客戶對權益類基金的投資需要多樣的專業支持和長情陪伴,這一方面敦促基金公司和銷售機構改善現有服務,另一方面也為投顧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十、70%人士願意為投顧付費  調研結果顯示,本次線上調研的三類人群中,有大約70%的人願意接受付費投顧服務。而近一年權益類基金投資出現虧損的受訪者,相對來說更願意付費獲得投顧服務。  具體來看,年齡在18歲至40歲的權益類基金投資者,均首選螞蟻財富等第三方平臺來提供投顧服務,佔該年齡段三成以上;年齡在40歲以上的權益類基金投資者,則更信賴基金公司。近33%只投資過貨幣市場基金與債券基金的投資者首選基金公司作為信賴的投顧機構。而從未購買過任何公募基金產品的投資者,希望由銀行來提供投顧服務的佔比最高,為38%。  也有一定人數的投資者更傾向於選擇專業獨立的投顧。做出這類選擇的線下訪談者表示,更看重「非利益相關方」來提供投顧服務。    呼喊行業關注  「基金賺錢、基民虧錢」一直以來是基金行業的最大痛點,而這次通過深入調查了解投資者真實感受及體驗,找到問題所在,未來能有的放矢地推動權益類基金髮展,為投資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白皮書》指出,若將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視作一個金融品牌,則該品牌在目標受眾中的覆蓋廣度、耕耘深度和美譽度都有待提升。  由基金公司、銷售機構、三方評價機構、投資顧問、公眾媒體和自媒體等多方角色構成的整個產業鏈,都是權益類基金銷售、運營和服務的參與方,都應該從各自的角色定位出發,對客戶進行正確理性的引導,讓客戶能夠真正觸得到、看得懂,知收益、曉風險,明白買、拿得住、合理賣。只有整個行業共同努力,對內投身行業文化建設,對客戶做好銷售、運營和服務,對社會公眾致力於行業品牌建設,才能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呼喚基民關注  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四個問題:    1、培養長期投資的理念。調研發現,無法堅持長期投資,是影響投資者實際收益的重要原因。長期持有者回報較高,持有時間越短,虧損的可能性就越高。  2、制定合理的預期收益,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調研發現,部分投資者收益預期較低,也會影響持有單只基金的時間。預期年化收益在5%至10%之間的受訪者,超過半數未能堅持持有單只基金至半年;隨著預期收益的提升,投資者的持有時間也明顯變長。投資者需要一個合理的收益率預期,過低和過高也容易導致投資者無法充分享受到權益類基金的賺錢效應。  3、切勿過於頻繁關注權益基金收益或者排名。調研發現,在單只基金持有時間少於3個月的投資者中,每天要查看淨值、收益率或者每日業績排名的投資者達到了64%。而單只基金持有時間越短,盈利概率越低。  4、普通投資者建議嘗試基金定投。基金定投能夠延長投資者的單只基金持有時間,提高盈利概率;同時也能將籌碼積少成多,有助於獲取長期較為穩健的回報。(風險提示:定期定額投資並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請各投資者合理評估自身的資金持續投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投資。)

相關焦點

  • 5隻螞蟻戰配基金超千萬人認購 四成購買者為「新基民」
    5隻螞蟻戰配基金超千萬人認購 四成購買者為「新基民」 2020-10-16 08:56:2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在上線僅4個交易日和10個假日後,5隻螞蟻戰配基金全部提前售罄
  • 萬億大資管時代,誰為焦慮買單?
    據統計,2020年,公募新發基金規模逾3萬億,管理總規模突破18萬億,權益類基金佔比提升9個百分點,在專業化投資能力加持下,公募產品結構持續優化,良好業績更是讓「炒股不如買基金」的理念深入人心。但繁榮之下,仍有暗潮湧動,吞噬人心。
  • 這類基金首份「年報」亮相!利益捆綁業績更好?基民又被徵收智商稅?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這類基金首份「年報」亮相!利益捆綁業績更好?基民又被徵收智商稅? 來源:券商中國將基民業績與基金公司利益捆綁的「浮動管理費基金」,真能破解基金公司躺贏模式?比如,券商中國記者此前報導,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產品,成立五年來虧損接近40%,累計收取的基金管理費收入卻超過3個億,這家業績不佳的基金公司,憑藉固定管理費率模式為基金公司各個股東瘋狂賺錢、基民卻為此神傷,固定費率的模式因此飽受投資者詬病。在這種背景下,為了保護基民的利益,浮動管理費基金來了。
  • 運行滿周年:這類創新基金成績如何?基民買不買帳?
    來源:中國證券報運行滿周年,這類創新基金成績如何?基民買不買帳?原創 李嵐君 徐金忠 2019年底,公募基金行業首批逐筆計提業績報酬型主動管理權益基金面世。這類創新型的基金產品,是否能夠變得更為普及? 整體運作良好2019年11月,華安、華泰柏瑞、國泰、富國、中歐、興全等6家基金公司獲批發行業績報酬型基金,並在同年12月全部發行成立。6隻基金的總發行規模為92.7億元,平均發行規模為15.45億元。
  •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投資三大啟示錄
    原標題: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此外,投資者可以關注下基金經理的風格,不少投資者在投資權益基金往往並不關注基金經理的風格、適合他風格的市場環境,而更多是看到淨值衝上去之後投資,有可能就投到了風格不合適的時期或者就是一次「追高」市場的行為。第二、注意長期投資。
  • 基民的靈魂拷問:什麼樣的基金經理值得託付?
    對於基民來說,2019年是少有的五穀豐登的一年。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所有基金大類均取得正收益,其中,股票基金平均上漲39.80%,混合基金平均上漲35.04%,債券基金平均上漲5.97%,QDII基金平均上漲21.25%,最不濟的貨幣基金也平均上漲2.47%。
  • 4個要素,讀懂一款產品的會員體系
    作者通過從會員體系構成的4個核心要素對「京東、亞朵、支付寶、騰訊理財通」的會員體系進行拆解,發現不同類產品中的設計會員體系需要注意的問題。電商等付費類產品會員普遍採用4-5級的分層、資訊類產品的會員體系可多達10級,如趣頭條等;社交、遊戲類產品更是根據玩法的不同,設置幾十級的會員等級。
  • 公募大發展權益類基金長期業績釋放
    長線思維催生長期業績權益類基金迎發展大年2020年公募基金專業投資能力突顯,產品結構持續優化,資本市場的買方功能進一步增強。權益類基金迎來最好的發展契機,在公募基金業的地位愈加凸顯。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中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他公募基金管理人14家,全市場7682隻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8.31萬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23.99%。其中,權益類基金佔比提高9.11個百分點,從2019年末的21.59%上升到30.7%。
  • 解構平安人壽客戶服務權益核心競爭力:權益升級、構建體系、書架式...
    為此,平安人壽還特別引入了「權益書架」的概念,對客戶權益進行了系統性、體系化的全面梳理,打造種類齊全、按需分類、隨用隨取的客戶服務「大書架」。   客戶服務走上前臺   「今年二季度,我們就著手討論了,目前規劃了9項權益,今年主推2~3項,明年將會繼續推出剩餘權益。」史偉玉介紹說。
  • 一季度59位基金經理離職,被「拋棄」的基民怎麼辦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疫情,徹底斷了權益基金延續2019年熱潮的念頭。截至4月22日,我國140家基金公司已全部公布旗下基金產品2020年一季報。數據顯示,與去年四季度盈利3156.09億元相比,今年一季度基金業績可謂是畫風突變,直接轉為虧損288.75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是虧損的主要來源。
  • MobTech:2020中國基民圖鑑
    1、2000萬基民跑步入場 移動網際網路基民數量呈穩步上升趨勢,2020年上半年,基民規模突破8000萬,新增基民突破2000萬2、90後成增長主力軍 移動網際網路新增基民年輕化明顯,18-34歲群體佔比達60.0%,90後是基民主要群體 3、女基民「冉冉升起」 基民中,男性佔比為63.5%,女性數量接近四成;與金融理財群體相比,女性更偏好基金 4、本專學歷為主,本科生最愛基金
  • 虧損5%焦慮、收益一日看三回、懶人理財想躺賺:這些基民心態,戳中...
    想賺大錢要有什麼心態……近期天弘基金髮布《基民理財心態觀察》,深度揭示了基民投資過程中的種種心態,快來對號入座吧!過半基民陷入「懶人」理財懶真是人的天性,在理財這件事上也不例外。「懶得管」、「愁得慌」、 「急得很」、「穩得住」是基金投資者的四大投資心態,佔比分別為53%、8%、14%、25%。
  • 華富基金年內無緣主動權益爆款 明星基金經理缺失或是問題關鍵
    接受《紅周刊》記者採訪時,愛方財富總經理莊正表示,權益盛宴下行業馬太效應明顯,渠道更傾向於大的基金公司和明星基金經理,小的基金公司話語權越來越弱,基民認知度越來越低,只有持續在營銷上投入,小的基金公司才有殺出重圍的可能。
  • 行情好的時候,很多基民在「贖舊買新」……
    今年半年多一點的權益類基金新發募集規模已經快趕上2015年全年數據了,當然到年底的時候2020年權益類基金新發規模肯定大幅度超過2015年。 二、投資者贖回基金的也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權益類基金新發規模不斷大幅增加的同時,權益類公募基金的總份額變化增加額度卻並沒有權益類基金新發規模大。截至7月17日,股票型基金的份額較年初僅增加1776.86億份,混合型基金同期僅增加6628.54億份,兩者合計增加約8404億。
  • 從基金虧損榜看:基民如何避大雷?
    過去10年時間,M2超發了多少,10年前的錢,可比現在要值錢多了。並且,如果不把資金投入這類基金,而是買入長期有前景的基金、或者房產,又會是怎樣一個結果?持有這些垃圾基金,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虧損幅度超過50%的有32隻,在30%-50%的有17隻,在10%-30%的有45隻之多。排在最前面的大多是被動型基金的B類份額,佔據前50名的2/3左右。其中,虧損最為嚴重的是創業板B,虧損高達90%以上,其次是傳媒B(-89.6%)、體育B(-87%)、高鐵B(-82%)、軍工B(-81%)。
  • 風險管理公司發力權益類場外衍生品
    2020年,業內風險管理公司在發展商品場外衍生品業務的同時,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發力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市場,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更拓寬了期貨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與深度。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風險管理公司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實際持倉名義金額達到432億元,較去年年底增長超過3倍。從產品類型看,除普通期權外,組合期權,鳳凰、雪球等結構化期權逐漸被客戶接受。
  • 基民嗨了!三大高點以來 大批基金暴賺!更有5178點以來 最高狂賺超...
    原標題:基民「嗨了」!三大高點以來,大批基金暴賺!更有5178點以來,最高狂賺100%多! 摘要 【基民「嗨了」!三大高點以來 大批基金暴賺!
  • 或提前結束募集,基民要不要買?
    6月10日,5隻首批可投資新三板精選層的公募基金產品(以下簡稱:新三板基金)——華夏成長精選6個月定開混合、匯添富創新增長一年定開混合、富國積極成長一年定開混合、招商成長精選一年定開混合與萬家鑫動力月月購一年滾動混合,正式發售。
  • 網際網路企業中傳說的消費者動態畫像是怎麼回事
    用戶畫像具有許多優點,首先,用戶畫像可以使產品的服務對象更加聚焦,更加的專注。在行業裡,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做一個產品,期望目標用戶能涵蓋所有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專家小白、文青屌絲...... 但通常這樣的產品會走向消亡,因為每一個產品都是為特定目標群的共同標準而服務的,當目標群的基數越大,這個標準就越低。
  • 多隻主題權益類公募袖珍化生存 建信基金打造科技爆款或「半途而廢」
    從建信主動權益類產品陣營來看,根據《紅周刊》記者計算,全部該類產品年內平均淨值增長率僅為13.06%,其中有17隻產品淨值增長率尚不足10%。業績不佳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公司權益類產品話語權薄弱:目前建信混合型產品和股票型產品規模分別約為112.08億元和168.31億元,僅佔公司總規模比例約2%和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