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2020-12-12 澎湃新聞

2020年12月6日,成都市郫都區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省市區各級政府迅速組織,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全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核酸檢測、現場管控等工作。

12月8日,成都市又公布新增3例確診病例活動的軌跡,由於確診患者趙某的活動軌跡牽涉多家酒吧、電影院等公眾場所,「成都確診病例孫女」詞條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個人基本信息被公之於眾,引發廣泛關注。不僅如此,其中一張為「四川成都新冠確診患者、20歲女子趙某身穿白色上衣,坐在車內」的照片(實際上並非確診患者趙某),被廣泛發布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發布該照片時都配以了調侃或侮辱性質的評論。

自郫都區有確診病例以後,一時間網絡上「成都將視情況採取措施,不排除實施封城」、「成都確診女孩朋友圈截圖」等謠言四起,使得本就因為疫情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們,更加恐慌焦慮。

回想2020年年初,因聽信「動物會傳播新冠病毒」謠言有人從高樓拋下自己的寵物,「網購雞用雙黃連」,甚至連雙黃蓮蓉月餅都被搶購一空等等鬧劇,不難發現在面對新冠疫情這種突發的大型公眾衛生事件時,人們常因處於應激狀態產生一系列非理性行為,聽信一些來源不明的信息,加劇焦慮恐慌心理,出現惡性循環。

新冠病毒的高威脅性和不可控性導致民眾擔心自己被感染的恐慌迅速升高,引起了一系列高應激下過激行為反應。

在心理學中,應激(stress)是指在個體層面上原有身心內穩態受到衝擊,引發一系列生理與心理非特異性反應,往往伴隨高度緊張與焦慮等行為特徵。在應激條件下個體的心理生理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機體交感神經系統首先做出快速響應,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發熱,出汗等狀態。這一狀態持續時間較短,通常是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

在生理反應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心理層面的反應,個體通常處於高警覺狀態,出現對刺激的過度反應,產生焦慮緊張等情緒。短時間的適度應激反應可以提高機體免疫,減小外界傷害,但是長時間處於應激狀態下,反而會影響甚至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導致應激障礙。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人們總是嘗試通過各種方式減緩不安,獲得安全感。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突發的新型傳染疾病,其病理、病源體、傳染性等的確定都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嚴重威脅了人的生命健康,在這樣的形勢下,個體感覺自身可能被侵害,安全感受到嚴重威脅,進而產生緊張、焦慮、沮喪、不安等系列情緒反應,常處於心理應激狀態。

很多人就表現非理性行為,如每日無數次消毒;在家也時刻帶著口罩;見人就躲,心生懷疑,不信任;身體稍有不適便懷疑被感染,不停測體溫等,這些過度的應激反應導致的應激障礙使民眾心理不安全感加劇,恐慌感受升級,妨礙個體準確地認識、分析和考察自己所處的環境,變得過度敏感和多疑,從而影響自己對疫情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控和網絡信息的真偽判斷。很多謠言就是利用這一點,對不實信息進行散播。

謠言是指一些未經證實卻被廣為傳播的信息,其內容具有不確定性並同時暗示環境中可能存在潛在的威脅,加劇人們對環境的警覺。 謠言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最典型的心理機制有以下幾種:

1. 尋找事情的合理解釋

謠言有時能為周圍環境中令人費解的現象提供更廣泛的解釋,從而在使周圍世界變得可理解的過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有時傳播謠言的動機只是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合理」解釋,繼而假定他人有某種行為,這種心理稱為互補投射。 從自身經驗出發的習慣,也是造謠且信謠群體的重要特質。

2. 釋放壓力

謠言能夠提供一種排解緊張情緒的口頭髮洩途徑。它們通常能為這些情緒的存在做辯解,而如果直接面對這些情緒,當事者也許難以接受,受傳者在聽到某一無法接受的消息時,需要有一個排解的出口,否則便無法承受心理壓力。所以,「謠言總是在表現人們的恐懼、希望和期待,這些感情又希望有別人分擔」。

3. 洩憤

此次疫情給成都大部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的不滿情緒,得不到有效的排解與疏導,一旦碰到合適的導火索,便會發洩出來,例如此次確診女孩趙某遭到網絡人肉搜索。

4. 尋求滿足

溝通是人類交往的基本構成,也是社會心理形成的基礎。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信息的溝通與交換,誰能在這個過程中佔據主動,誰就可能在人際關係中獲利。從新聞角度看,謠言一方面可以牽動大家敏感的神經,另一方面因其模糊性特點更能吸引大家的關注和好奇。在這種情景下,人們傳播謠言可以獲得一種人際溝通的滿足感。卡普費雷曾把謠言的溝通與說服功能概況為人際交往功能,因為謠言既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又是說服別人的催化劑。

在疫情的擴散過程中,謠言迅速傳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01

恐慌是謠言傳播的心理機制之一

面對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人們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了緊張、焦慮、無助等心理反應,進一步可能演變為哄搶等非理性行為,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恐慌」。

《心理學辭典》中指出:恐慌是在個體的社會生活或生存受到威脅的情境下產生的情緒反應,它是以想像的或實際的危險源泉為目標的。 由此可見,恐慌情緒是人的基本情緒反應,是人們在面對危險事件時的本能反應。但是謠言和受眾恐慌心理相互聯繫,謠言會讓受眾產生恐慌心理,相反,傳播者也會利用受眾恐慌心理髮布謠言信息。

從謠言信息的傳播特徵和社會情境來看,謠言引發受眾恐慌心理的個體影響因素不僅包括受眾自身的性別、年齡、知識層次,而且謠言引發恐慌與謠言本身的信息特徵有著密切的聯繫,如謠言信息的模糊性、技術性語言運用等;除此之外,受眾對謠言的認知情況、群體環境也會對其自身產生恐慌心理具體一定影響。

02

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群體規範或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的現象。 這種從眾心理可能會使一個極小的事件在很短時間內聚集起成千上萬人,從而聚集起巨大的社會能量。此次成都確診女孩被網絡人肉搜索事件中,許多人並沒有多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而是人云亦云,因為大多人的行為而改變了自己對事件的判斷。

03

好奇心理

心理學家將好奇心定義為個體對新異刺激的探究反應。 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如果公眾無法通過權威渠道獲得值得信賴的消息,他們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轉而尋找小道消息,這便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空間。

04

自我保護本能

突發公共事件由於事關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往往會激發人們自我保護的本能,並引發對信息的渴望。一旦大眾傳媒缺位,人們往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並立即做出應對準備,以此來尋求自我保護的實現。在地震、颱風、疫情等危機事件所引發的謠言傳播中,受眾認為這樣的消息對自己沒有多大影響,但常會出於自我保護的動機,通過求證他人而被謠言傳播中的信息所說服並產生相應的行為。

在信息化時代,每個人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傳播者。面對鋪天蓋地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相關信息,其中不乏有誇大、偏差言論,致使謠言遍地。

人們面對大量「查無實據」的信息,通常不經思考便把不當信息或謠言傳播給他人,甚至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信息重新編排改寫後繼續傳播,加之手機、網際網路的便捷性,短時間內,各種錯誤信息快速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本就對民眾的身心造成了較大影響,謠言四處傳播以及心理恐慌的形成會進一步加劇疫情帶來的危害,使危機事件進一步升級。因此,在面對疫情捲土重來,謠言四起的情況下,恢復可控感和安全感是應對恐慌最有效的舉措。這就需要我們做到:

1

關注權威科學信息

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戰鬥中,政府是具有權威信息的主要來源,實時發布,全程透明可信。作為普通百姓,我們只需要關注權威科學信息。對於隻字片語,來源不明的信息不閱讀,不相信,不傳播。作為媒體、自媒體不要根據主觀臆斷和被自己的焦慮、恐慌情緒推動去傳播不確實的消息,謠言止於智者,事實才是智慧。

2

做好防護,我們就是安全的

病毒需要途徑來傳播,比如血液、糞便、飛沫和塵埃等。這次的冠狀病毒可以證實的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同時,它需要入口來侵入人體,比如呼吸道、眼睛黏膜。因此我們需要 戴好口罩,相信科學,減少出門,減少聚集,不恐慌、不鬆懈。做好疫情防控、配合疫情檢測。

3

調整心態,迎戰危機

事情不會一直這樣,一切都會好轉,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步驟,2003年非典,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2014年的伊波拉,最初都是來勢洶洶,然而最終都銷聲匿跡。科學是一直進步的,社會的文明程度、人民的素質,政府的行政能力也一樣。面對這次的疫情,我們只會更加從容、有更多辦法、有更強的戰鬥力。隨著時間流逝,或早或晚,病毒會被擊敗。

4

及時給予、獲取心理支持

當人們遭遇困難、壓力和恐慌時,更需要親密關係的支持和滋養。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遠程網絡的方式,加強和家人,親朋好友的聯繫,對身邊的人給與積極主動的關心和幫助,讓我們生活在親善友愛的社會環境中,既能疏導負面情緒,也能通過積極的情緒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增強抗擊疾病的能力。

5

遵守規章制度

嚴格遵守與執行學校在疫情期間實施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保障措施,這是每一個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基本素養。這既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內容來源:交大心理

頭圖尾籤設計:姜日琪 蔣碩勻

本期編輯:交大新媒體中心 林美妤

交大戰疫

同心協力,共築防線!

優秀原創

我和我的學校丨成都有條交大路!

快樂其實很簡單,比如今天是晴天

今日立冬丨聽說,在交大也能看到雪山?加油!快樂上學人!隱秘的「交」落,你知道多少?

交大新聞

接續奮鬥!翟婉明院士再上新聞聯播

畢生積蓄捐贈母校!交大一網通辦,來啦!!15天,8項大獎!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恐慌是謠言的「同路人」
    這印證了一個現象:前兩天的就醫緊張更多的是一種恐慌式就醫,或者說,當疫情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時,會伴隨著社會恐慌心理,而兩者也會形成一種疊加,既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也加劇了疫情的擴散。這樣說是有道理的。我們總可以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找到相似的例子。
  • 疫情防控之下我們該做些什麼?
    2、不信謠、不傳謠 在資訊時代,特別是疫情之下,謠言的威力太大了。除了個別別有用心的人故意製造謠言傳播,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其餘謠言的產生可能就是在不知不覺間,例如某地某地出現疫情,原本可能是親朋好友之間的善意提醒,但是三人成虎告訴我們傳的人多了後,就可能成為謠言,就可能變成某地某地出現疫情,「死了多少人」,產生恐慌情緒,所以這個時期,大家在全力以赴做好自我防控的同時,也要以官方消息為準,堅決抵制謠言,更不要傳播謠言。
  • 淨網2020 阻擊疫情,抵制謠言
    但是,各類涉及疫情防控的不實信息大量湧出,與各地切實採取的工作措施混雜衝突,混淆群眾視聽、影響群眾判斷、動搖群眾信心,嚴重幹擾了全民戰「疫」的有序開展。流行謠言一:政府消毒類各種「好心」的「提醒」「通知」,不知從何而起,版本更迭,在不同城市反覆出現。看似出於好心,實際上會製造混亂,混淆群眾視聽,給原本緊張、有序的疫情防控工作添亂。
  • 疫情信息公布要及時,不能讓謠言乘虛而入
    1月13日上午,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公安局富拉爾基分局依法對一造謠、傳謠、發布不實疫情信息的富區籍女子傅某依法處以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1月12日晚間,她通過手機微信朋友圈惡意發布「13日富拉爾基區封城」的虛假信息,並以此誘導居民到其所經營的某食雜店購買生活必需品。傅某對其造謠、傳謠、發布不實疫情信息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
  • 疫情期間,正確對待謠言
    (趙紅亮)最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武漢爆發,隨即開始在全國蔓延開來,肺炎疫情牽動國人的心。朋友們在微信聊天、朋友圈分享,幾乎三句不離最新疫情的進展,同時在網絡上出現了非常多的謠言,像「喝酒能殺滅新冠病毒」、「鼻孔抹香油可以阻斷病毒」、「新冠肺炎確診病人挖洞逃出醫院」等等,在疫情背景下,這樣的謠言不僅會歪曲事實、誤導公眾,還可能加劇緊張情緒,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此,制止謠言的捏造,終止謠言的傳播,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謠言產生的原因有有哪些呢?
  • 武漢封城第六天,謠言鋪天蓋地:盲目恐慌到底有多可怕?
    韓國電影《流感》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在電影裡虛構的韓國盆唐市,由於一種新型流感病毒的爆發,市民們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首先,恐慌肯定會爆發大量的謠言。在電影《流感》中,各種駭人聽聞的消息被傳了出來,比如說韓國總統要放棄得病的百姓,而恐慌就是謠言滋生的溫床,人們偏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於是謠言就得到大量的傳播。而我們看看這次武漢肺炎事件,何嘗不是一樣呢?
  • 疫情期間刑法對謠言的合理界定
    《恐怖信息解釋》第六條明確規定,虛假恐怖信息,是指以發生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劫持航空器威脅、重大災情、重大疫情等嚴重威脅公共安全的事件為內容,可能引起社會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機的不真實信息。第二次是對尋釁滋事罪的擴張解釋。
  • 陳新光:強化專業信息發布,嚴厲打擊疫情謠言
    及時發布專業信息是避免恐慌的最好手段目前,各級黨組織要加強輿論引導,加強有關政策措施宣傳解讀工作,增強群眾自我防病意識和社會信心。當下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究竟有多嚴重,這是廣大百姓最為關心的話題。所以為什麼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會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對官方披露的信息更透明、更開誠布公,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借鑑國外的經驗。英國公共衛生專家約翰·阿什頓教授是精神病學、全科醫學、家庭計劃以及公共衛生醫學方面的權威,在禽流感和豬流感肆虐時都身居醫療前線。
  • 打擊疫情謠言 新浪新聞app「疫情謠言榜」接入豆瓣
    疫情來勢洶洶,網絡上關於疫情的各種「小道消息」層出不窮,來源不明的截圖、短視頻或者聊天記錄讓人難辨真假,不僅幹擾了防疫工作的有序開展,還造成了大眾的焦慮與恐慌。近日,為了聯合各平臺共同抗疫,新浪新聞app與豆瓣開展合作,將疫情報導中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謠言榜」接入豆瓣。
  • 鶴壁市4人因散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謠言被處理
    正值全社會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網民王某故意散布疫情謠言擾亂社會秩序,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淇濱區公安分局民警依法對其處以行政拘留7日的處罰。  1月26日,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查處一起故意散布疫情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案件。
  • 疫情之下,百度等網際網路公司應該如何傳遞權威信息、「撥亂反正」?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 新冠肺炎專家組 " 副組長張勁農教授表示" 現在最危險的不是病人,而是健康帶毒者和到處亂跑的輕病人 ",智能相對論認為 " 最危險人群 " 還要加上更多對此無知無覺的普通民眾和謠言傳播者,他們很可能成為潛在的 " 帶毒者 ",因為自己的不重視或者不專業,間接助推了疫情的蔓延,不僅害己,更是害人。
  • 「中國製造有病毒」?耿爽:別穿!別戴!別用!
    耿爽:請說這種話的人,不要戴中國製造的口罩,不要穿中國生產的防護服,不要用中國出口的呼吸機,以免染上病毒。△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資料圖)20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中國製造的產品攜帶病毒」的論調回應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總能看到一些人不負責任地散播謠言、製造恐慌。我不知道這些人發表這種荒謬無知、聳人聽聞言論的目的是什麼,是譁眾取寵,還是欺世盜名?
  • 【謠言粉碎機】近期10大謠言,別再信了!
    謠言近日,微信群裡出現「全民防疫補貼」「全民生活補貼」「全國疫情補貼 領取了」等連結,引導網友點擊。真相詐騙嫌疑人通常會偽造「紅包」連結的封面,將「紅包」包裝成各種容易讓人上當的形式,以各種「補貼」名目吸引用戶點擊,並偽造頁面內容,誘導用戶再次轉發。
  • 疫情之下,太過恐慌?來聊聊「替代性創傷」
    1 行為層面持續不斷地關注疫情,不願或者無法停止;既使放下手機休息或者工作時也無法停止腦海裡想疫情的念頭;和家人朋友的聊天內容和疫情相關;決策能力降低(包括記憶力)、專注力降低;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無法入睡,容易多夢,易醒等睡眠障礙。
  • 這些最新疫情謠言別信
    ……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盤點近期涉疫謠言,提醒廣大網民勿信謠勿傳謠,疫情當前,謠言當止。  中國的新冠疫苗定價高?謠言  真相:10月2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表示,網上關於新冠疫苗價格的報導大多不實,甚至存在一些斷章取義的現象。
  • 道聽途說,定陶一女子傳播散布疫情謠言被處罰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社會各界紛紛投入抗擊疫情的行動中。但有一些網民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在網絡上發布、轉發不實信息,甚至製造傳播謠言,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近日,定陶警方依法將散布虛假疫情信息的丁某處以行政處罰。
  • 別讓謠言「謠」走我們必勝的信心
    從「吃香蕉會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到「多吃草莓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從「廣州公交線路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停運」到「北京市為防控疫情採取封城措施」,從「鍾南山院士被傳染」,到「10萬人感染肺炎」、「武漢『小湯山』將停工重新選址」……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網上各種有關疫情防控的謠言就接連不斷,「操縱」輿論感情,誤導公眾判斷,更影響了社會穩定。
  • 避免引發恐慌不是封閉疫情信息的理由
    通知中特別強調,「請居民朋友們不必恐慌,安心生活」。  「恐慌倒談不上,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有一陣兒了,新聞報導的內容比較充分。」大鐘告訴記者,其實他看到救護車進小區,心裡有了準備,沒想到居委會很快發出通知,告知大家,「信息及時發布,又進行地毯式消毒,總比我們胡亂猜測要好。」  在被新冠肺炎陰霾籠罩的日子裡,信息公開成為民眾呼籲的高頻詞彙。
  • 疫情之下,網際網路公司應該如何傳遞權威信息?
    文|陳小江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近日,據百家號「歷史博覽堂」爆料稱,面對新型肺炎疫情,武漢某年輕人因勸說父親戴口罩,被父親連扇四個耳光,讓人詫異。;而在「鑑別謠言」和「預防指南」板塊對網上的不實謠言進行實時闢謠,並給出科學的預防知識,增加用戶對抗疫情的底氣,減少恐懼。
  • 達利歐:橋水一切安好 有不善的人會試圖傳播謠言來製造恐慌(附傳言...
    你要知道有不善的人會試圖傳播謠言來造成傷害、製造恐慌。他們讓危險的境況(如新冠病毒疫情)變得更加致命。他們應該被找出來並受到嚴懲。我想或許我們已經找到了謠言的傳播人,可能的話,我們會採取法律手段並向大眾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