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2021-02-20 共青團中央

黃土高原的蘋果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級大產業,目前黃土高原地區蘋果的種植面積佔到全球的五分之一還多,產量超過了27%。為什麼黃土高原會生產出這樣的蘋果呢?

說到黃土高原就不得不說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因為整個黃土高原全部坐落在黃河流域,佔到黃河流域面積的85%。

黃土高原的邊界是日月山以東、太行山以西、陰山以南、秦嶺以北的地區,面積約64萬平方公裡。包括陝西、山西、河南的部分地區,甘肅、青海的部分地區,寧夏和內蒙古西部,7個省區。而且這個地方是一個水土流失嚴重、水旱災害頻發的地區。新中國成立前的2500年間,黃河流域發生的水旱災害大概超過了1500次。

黃河的問題到底在哪兒呢?我們看看壺口瀑布,我們看到水流基本上是黃顏色,這個黃顏色就是泥沙。在治理前,黃河的輸沙量多年平均值是16億噸,如果我們把16億噸的泥沙做成1米乘1米的土牆,它可以繞地球赤道轉27圈,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三倍。那麼泥沙來自什麼地方呢?來自於黃土高原。

上世紀80年代有一首歌叫《黃土高坡》。歌詞中寫道: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這是當時的生存條件,晴天一颳風塵土飛揚,雨天一下雨,特別是下暴雨後,泥水滿山流,這種水流衝到黃河。聯合國專家考察後,認為這是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是世界性難題。

經過六、七十年的治理,這個地區發生了變化。2019年,這個地區植被覆蓋率達到了63.6%!一個光禿禿的黃土高坡變成了如此美麗,令人嚮往的地方。為什麼黃河水能變清?為什麼黃土高原能變綠呢?

黃土高原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廣種薄收。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又把水流到別的地方。黃土高原生存的人口超過1億,人口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裡167人,比我國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還多24人。為了生存,農民不得不在坡耕地上耕種,坡耕地耕種相當於人為加速了水土流失,這就形成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局面。怎麼辦?首先得摸清這個地區的家底。

大家看這張照片,騎在駱駝上的都是科學家,帶著白帽子的這位是農民。這是上世紀50年代第一次黃土高原自然資源綜合考察的場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先生組織了第一次黃土高原自然資源大規模綜合考察。

誰能想像到,上世紀50年代的科學家,風餐露宿,沒有很好的交通工具,也沒有很好的道路,只能騎著駱駝去考察。整整四年!他們除了考察就是整理資料,分析考察得到的數據,撰寫考察報告。正是這樣一批令人尊敬的科學家,完成了第一次黃土高原考察,摸清了黃土高原的自然資源家底。而這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為後續黃土高原的治理,為後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怎樣治理泥沙?讓從黃土高原流失的泥沙不輸送到黃河,不輸送到我們的母親河呢?


大家都能想到的辦法就是讓泥不出溝。所以剛開始就在溝道打淤地壩,把泥沙攔蓄在溝道裡,淤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就是肥沃的農田,我們也叫做壩地。因為流失的都是表層的土壤,而表層土壤比較肥沃。如果坡面上不斷地流失,坡面上的泥沙不斷地向溝道輸送怎麼辦?我們還要想辦法不讓坡面的泥沙輸送到溝道,讓坡面的水不下溝,這就只能是種草、種樹。

黃土高原那麼大的範圍,那樣惡劣的自然條件,靠人工種怎麼種?種到何年何月?而且那麼陡峭的地形怎麼辦?我們學校水保所的科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最後選擇了14種草和4種樹進行種植,提出了一整套的飛播技術。在降雨快來臨的時候,在降雨之前把草種撒下去,由於黃土比較疏鬆,可能雨滴打擊到地表以後就會將草種裹入到土壤之中,加上土壤水分比較好,草、樹就成活了。

今天講起來簡單,但為了這樣一項成果,我們的科學家費盡了艱辛。不知要做多少種實驗,甚至有時候還得在野外露宿。那麼科學家的勞動成功了沒有?從陝西省吳起縣鐵邊城飛機播種以後成活的狀況看,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場面。

黃土高原到底應該怎麼治理?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應該以工程措施為主,打壩、修梯田;一種認為應該是以生物措施為主。到底哪一種對呢?

我要特別給大家講講我的導師朱顯謨院士的故事。他有一個夢想就是黃河不清他死不瞑目,黃河清是一個什麼概念?他說8億噸泥沙「衝淤平衡」就可以了。2017年,他以102歲的高齡離開了我們。我們現在看到黃河清了,我的老師也可以瞑目了!

上世紀80年代,他結合50年代黃土高原的綜合考察和70年代的治理,提出了黃土高原國土整治的「28字方略」和「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的方案,因為黃土高原是一個乾旱缺水的地方,降水是它主要的水資源,他希望通過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作為解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科學依據,所以自此就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觀點:黃土高原的治理必須走綜合治理的道路。「米糧下川上塬」,在兩溝之間加了一個川道和溝上面的平頂塬作為種糧食的地方。「林果下溝上岔」,在溝道和溝岔去種林果。「草灌上坡下坬」,把草灌放在類似坡地這樣的地方,也是一個解決當地生態綜合治理、保護農業生產的綜合方略。

國家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在國家的支持下,黃土高原的典型地區,像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建立了11個試驗示範區,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實踐。結果令人滿意,經過幾年的治理,當地老百姓的糧食增產了60%,人均純收入在那時候從不到400元增加到600多元。更重要的是,小流域泥沙的輸沙量都減少了50%,這是一個偉大的成果。1993年,他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通過這個實踐再加上朱顯謨院士的「28字方略」,科學家經過認真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一個小流域經過20年的綜合治理可以實現良性循環。這就為我們大規模治理黃土高原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和實踐依據。

2000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經過20年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踐,黃土高原的植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巨大的成就令人震驚,也創造了奇蹟。

在黃土高原大體變綠、黃河水基本變清的同時,能否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靠什麼?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的科學家針對黃土高原的自然條件優選出適合於黃土高原生產的作物,比如玉米、土豆、小雜糧,再通過品種的改良、栽培技術的提高、節水灌溉的技術、水土保持的技術等等來解決這個地區吃飯問題。「陝單636」是陝西省第一個審定的機械化收穫的品種,就是從耕種到收穫直接收成籽粒全程機械化。畝產達到多少呢?在黃土高原地區,在陝西榆林達到畝產1000公斤。全國現在玉米的平均畝產大概多少?400公斤。畝產提高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科技。還有黃土高原也成為了我們國家馬鈴薯的重要生產基地,面積佔到全國的45%;小雜糧也是全國重要的生產基地,面積佔到全國小雜糧面積的50%,平均產量比全國的平均產量還高20%到30%。可能我們經常吃到的土豆就來自黃土高原,也可能我們吃到的莜麵、喝到的小米粥也就來源於黃土高原,這就是通過科技有效地解決了黃土高原農業增產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國專家給我們建議,陝西的秦嶺北麓是蘋果的適宜生長地。經過多少年的實踐,秦嶺北麓農民把好多蘋果樹都挖掉了,為什麼?因為實際上它不是蘋果的適宜生長區,它是獼猴桃的適宜生長區,這是我們學校科學家研究的結果。那麼蘋果的適宜生長區在哪兒呢?在黃土高原。

1957年,我們學校就培養出了第一個我們國家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秦冠蘋果品種。我們學校培養的一些品種包括:瑞陽、瑞雪、秦脆、秦蜜,還有延安紅。正是有這一批科學家的引領才使得黃土高原成為目前全球公認的、面積最大的、產量最高的、世界級的蘋果產業。那麼這樣一個生動的案例可以證明:在生態如此脆弱、如此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當黃土高原變綠以後也可以產生世界級的大產業!

那是不是黃土高原都適合於種蘋果呢?我再講一個紅棗的故事。常言道「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米脂是出美女的地方,在陝北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這個地區的人民也非常聰明。當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以後,農民自發地不願意種生態林,他們種棗樹。因為生態條件相對惡劣,他們想著不如種經濟林,還能收「三核桃兩棗」的,總得有收成。剛開始他們種的是那種喬木的棗樹,樹高是五米到七米,一畝地也就能種三十棵到五十棵。我們學校的科學家們幫助它矮化密植,變成樹高兩米左右,樹冠兩米左右,株行距3米×2米。這樣的話一畝地就可以種111株的棗樹,就這項技術使它的鮮棗的產量從過去的畝產150公斤到200公斤,變成畝產300公斤到400公斤,產量翻了一番。

農民很聰明,他們把溝道裡邊的水打到山上去,覺得灌溉也許能使紅棗增產。我們的課題組就告訴他我們可以搞滴灌,甚至再加上一些微噴,可以溼潤小氣候,讓它增產。但是農民一看到滴灌技術,就懷疑這滴灌能起作用嗎?我就讓我們那個學生待在那兒,看看農民們灌了幾次,結果他那一年灌了兩次,我們裝了個水錶,農民灌了多少立方水?169立方米的水。

我們和農民商量,我們能不能給你做滴灌,如果畝產低於1000公斤產量的話,我們就賠償,這樣農民就接受了這項技術。結果我們設計的灌溉制度灌三次,乾旱年份,最乾旱的年份灌六次,每次是8.8立方米的水。算下來,即便是灌六次水,也才用了五十多立方米的水,減少了用水量。而產量還增加了,增加得很高,鮮棗畝產量達到了1320公斤!這一項技術使得當地的農民在節約水資源的前提下沒有降低收入,甚至還增加收入,靠的是什麼?靠的還是科技。

有糧吃了,有水果吃了,還得吃肉,黃土高原能不能產肉呢?


大家看到這是當地的一個品種——秦川牛,這個牛是耕地的。農業實現了機械化,當用拖拉機耕地的時候牛去幹什麼呢?它的價值在哪兒體現呢?我們的教授、科學家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終於成功地將役用牛改為肉用牛。結果是什麼呢?不管是公牛還是母牛,它的重量都增加了150公斤以上,這150公斤牛肉算算增收了多少錢?這個牛肉也可以像三文魚那樣吃,把牛肉切片蘸著料生吃,這足以證明它的肉是鮮美的。還有奶山羊的問題,它的出欄率也在大大地提高,包括我們學校研發的、引進的、培育的、改良的莎能奶山羊,也成為黃土高原現在重要產業之一。
可能大家會問一個問題,你這些成果是怎麼轉化的?我們學校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探索了一個新模式,叫「政府推動下的以大學為依託、以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幹」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就是通過在主導產業區建立試驗示範站的方式,做給農民看,讓農民相信,然後教給農民學,幫著農民幹,最終再大面積推廣。我們的試驗示範站不僅建在陝西、西北、全國,現在還在中亞也建立了四個試驗示範站,把我們的技術也在向中亞地區推廣,助推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

圖片上在樹上站著的這個人,他是令人尊敬的教授,他在修剪蘋果的樹枝,底下站的是農業技術人員。我們的技術就是這樣傳到田間地頭的。今天這位教授也來到了我們現場,我們有請趙政陽教授。

趙政陽:這是我15年前的一張照片,那時候很年輕。當時我們在白水縣,也是我們中國的蘋果之鄉,培育了兩個新品種:一個是紅色的蘋果叫瑞陽,一個綠色的蘋果叫瑞雪。我們花了20年的心血培育,我們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中國老百姓種上我們中國人培育的新品種,吃上帶有我們國字號的好蘋果。我們的很多新品種、新技術通過這種大學和基層農技人員、農民的結合方式讓農民能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然後能夠推廣應用。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能夠讓更多老百姓因為科技而致富,是我們一份責任,也是我們的一份榮耀!這樣的教學方法農民真能學會嗎?農民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這樣的技術?

圖片上講課的是我們黃土高原的農民,坐在下面聽講的都是大科學家或者專家學者,地點在美國哈佛大學,在一個國際農業農村技術研討交流會上。中國的農民登上了哈佛大學講臺,去作技術交流,傳授中國種蘋果的技術,傳授致富的經驗。我覺得這是中國農民的光榮,是中國農民的驕傲!我還想告訴大家這位農民叫曹謝虎,他今天也來到了我們的現場,有請曹謝虎同志。

曹謝虎:9年前的今天,我在美國哈佛大學做了10分鐘的演講。我是一個農民,種了6畝蘋果,從200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幫助了我,幫助了培訓的所有果農,我從過去一個果農變成了一個合作社理事長,現在帶領500多戶社員,讓農民收入一步一步提高。這位農民兄弟的話語有力地證明了我們這種模式是可行的!他不僅學會了這樣的技術,還在組織更多的農民,成立合作社來推廣這樣的技術,發家致富,推動我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

2000年,他的家庭年收入是8000元;經過10年努力,2010年,他的家庭年收入達到了48000元,增加了40000元;2019年,他的家庭年收入達到了50萬元。

這張圖表明了黃土高原從1950年到現在生態和經濟指標的變化。當黃土高原變綠了以後,它的糧食自給率從上世紀50年代不到60%,達到現在大約是120%,也就是說,除了自給以外還略有盈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特別是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後增長速度特別快。還有泥沙,大家看到黃河變清了,那麼現在它的泥沙到底減少到多少呢?三億噸以下,個別年份達到兩億噸以下,甚至一億噸左右。這就充分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校審 | 吳   笛

你是怎麼了解團團的?你喜歡團團發布的什麼內容?你最討厭團團的一點是?你對團團有什麼建議……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問卷,問卷結果僅用於團團粉絲調研之用,我們保證你所填寫的信息不會被洩露~

猜你喜歡

保護母親河

相關焦點

  • 微專題:黃土高原
    解析 黃河小北幹流位於黃河中遊,以雨水補給為主,季風氣候區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導致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地處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所經地區地勢相對平坦,易形成堆積性遊蕩河道。
  • 黃土高原,尋根中國
    黃土高原形成之前,一系列地殼變動為它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黃河夾雜著泥沙,在黃土高原上奔流而過,孕育了繁盛的農業文明。回顧黃土「大舞臺」的搭建過程,你會發現它所有步驟都是步步相連、環環緊扣的,哪怕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一丁點兒偏差都不行。讓我們假設一下:假如沒有戈壁沙漠,黃土堆積就沒有充足的物質來源;假如缺乏面積廣闊而又平坦的臺地來承接黃土,沉降到地面的黃土可能很快就被流水衝刷殆盡;
  • 沒有黃土高原,中國還是中國嗎?
    我第一次認識黃土高原是在我的山村。小時候,走上一個叫「煙口」的山峁,就看到波浪般起伏的山梁間隔著溝壑,一直延續到極目遠眺之處。這是黃土高原的腹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包括了陝西、甘肅、寧夏、山西和河南等多個省,面積達到30萬平方公裡,和義大利大小相仿。
  • 土味情話,什麼是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黃河中遊。西起烏鞘嶺,東至太行山,位於秦嶺北麓和長城一線之間。年復一年堆積形成了黃土高原。廣      告↓黃土因為質地疏鬆,礦物質豐富,成為中國農業的發祥地。幾千年前,黃土高原就廣泛種植大麥、小麥、黍、稷等糧食作物。其中,黍稷(黃米和小米)的種植面積最大。
  • 說起黃土高原,你只想到一片黃土?帶你重新領略黃土高原特有的黃色「物產」.
    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印象應該就來源於這首三十多年前火遍全國的《黃土高原》 。在這樣一片粗狂的黃土上,大同土林是目前華北地區唯一的土林景觀,它的形成是由於地表水流衝刷,土地表層被破壞而形成的溝壑。土林的形成與當地的土壤結構有關。
  • 《推背圖》第54象:黃河清,聖人出!如今黃河已逐漸變清澈
    黃河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發展的搖籃,這條河流之所以被稱為黃河,是因為黃河中段經過的是我國最大的黃土高原地區,這片地區植被稀少,泥沙在河流的衝刷下流失非常嚴重,把一半的黃河都「染」成了黃色。據科學家統計,每年黃河都會帶走16億噸泥沙,導致黃土高原地區土地嚴重流失。也正是這些泥沙,時常堵塞河道,導致黃河偏離河床,泛濫成災。
  • 黃河水越來越清,原因是什麼?未來泥沙含量會與長江差不多嗎?
    黃河的水近年來越來越清澈的,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之前黃河水為什麼渾濁呢?渾濁的黃河之水黃河起源於青海省巴彥喀拉山的北麓,是我國的母親河,數千年來哺育了黃河兩岸的炎黃子孫。其實在唐朝之前,黃河被稱作大河,是在唐朝時,才被叫做「黃河」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看起來是黃色的。
  • 太陽池||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
    這裡,水色澄清如洗,四季碧波漣漪,宛然一面碧波照人的寶鑑,靜靜地置於黃土高原谷底溝壑間,使人油生高原出平湖的感覺。太陽池環周7公裡,綠樹成蔭,蘆葦蕩漾,肥魚水鳥嬉戲池中,水光山色融為一體,堪稱黃土高原上一大奇觀,被譽為「高原明珠」。其實,這裡更像是「高原出平湖,隴上第一景」。
  • 『黃土高原』藏在「深閨」中的土地
    - 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3日 -- 黃土高原 | 紅色陝北 -(跨年)如果你還沒走過美國中部的馬蹄灣、羚羊谷...#羚羊谷(祖國版)黃河的傳說層出不窮,大大小小的故事曾在這片土地上流傳,這裡就是乾坤灣,這裡以駭人心魄的自然奇觀和深遠厚重的人文積澱祖國版的馬蹄灣成為陝北黃土高原之上獨一無二的黃河盛境
  • 探索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發展路徑
    日前,由陝西師範大學、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政府主辦,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承辦的「歷史經驗與現實路徑: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暨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在榆林召開。與會學者探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以期共同推動高校理論研究與地方發展實踐深度融合。
  • 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保持見聞:讓黃土地山青水綠
    禿峁峁變綠海,溝道道賽江南。草長糧豐人兒喜,小流域治理帶來好光景。」天高雲淡的秋日,一曲悠揚的信天遊飄蕩在陝北的溝溝峁峁間,也激蕩和溫暖著黃土高原父老鄉親的心田。   長期以來,生態脆弱一直是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典型特徵,也是生態經濟惡性循環的根源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引導和大力支持下,陝北人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決戰。
  • 黃土高原|中原之上的屋脊LessPlateau
    站在浩浩黃土之上體悟來自天地間的雄渾壯美誰還會在意婉轉江南的,絲竹小調與碧水青山呢?大約在八萬年前,黃土高原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其西起青海的日月山,東到河南洛陽,南至陝西,北到陝北長城,湖面遼闊,水如汪洋,面積有如今的六個渤海之大,可稱其為黃土高原湖。
  • 地理視野| 特色建築——黃土高原的窯洞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這一期,我們繼續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土質鬆軟的黃土經過長期的流水侵蝕,在黃土高原形成了溝壑連綿的壯美景觀。黃土高原長期的人類破壞導致植被覆蓋率較低,使得當地建築缺乏建築用材和取暖用材。2.地形: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形崎嶇,平地少。3.土壤性質:黃土土層深厚,土壤結構緊密,直立性好,適於鑿挖。先民們因地制宜,創製了這種居住方式。
  • 李仁攝影《黃土高原起歌聲》
    河曲、偏關是中國有名的邊塞文化、城牆文化、黃河文化、西口文化、戲劇文化之鄉。幾天來,大家早出晚歸,雖然廢累,卻興趣昂然,每天收穫頗豐,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創作團帶著厚厚的黃土高原文化的烙印,擷取了山西晉西北攝影的收成,賺得了影像的盆滿缽滿,興高彩烈地返回了各自家鄉。河曲、偏關是中國有名的邊塞文化、城牆文化、黃河文化、西口文化、戲劇文化之鄉。
  • 黃河清了!
    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將黃土高原劈為兩半,奔流至河南三門峽,一路接納的泥沙佔入黃泥沙總量的89%。本刊記者在這一黃河泥沙「主產區」採訪,但見往昔的「一支濁黃」已變一派清流。    「黃河變清已經十多年了,有時候,水甚至是綠的。」
  • 黃土高原上曾經有茂密森林?它們是怎麼消失的?
    整個黃河中遊的森林覆蓋率也是相當低的。 那麼是不是黃土高原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呢?目前狀況是什麼時候才形成的呢?對這些問題,有關的專家學者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黃土高原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它從來就不會有茂密的森林,森林只能生成在未受黃土覆蓋或黃土覆蓋不厚的石山上。古代的情況和現在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稍有差別而已。
  • 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
    最近幾天不斷接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諮詢,各教師群中也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其實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黃土高原跨的氣候類型種類不是單一的,各種氣候類型之間的分界線也不是清晰具體的線。要比較完美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名且幾個問題。
  • 【西部風情】黃土高原的奇葩——安塞腰鼓
    黃土高原的奇葩——安塞腰鼓作者//朱寶琦在陝北這塊黃土高原上,有群熱騰騰的漢子,熱騰騰的漢子能讓這塊黃土地剎那間沸騰。你聽!嗨,嗨,嗨,嗨,嗨,隆隆,隆隆,隆隆……你看!百數號鼓手從黃土高坡蜂擁而下,狂舞在你的面前,剎那間黃土飛揚。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與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氛圍中嘆為觀止。這就是「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歷史悠久,是寶貴的文化遺存,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的民間鼓樂表演藝術形式。有「中華民族之鼓魂」、「天下第一鼓」、「地上活化石」之美譽。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歷史到了現在,現在解決黃河問題,夢想開花,想從源頭解決,想方設法黃河變清,手段種種,比如,種樹固沙土,小浪低水庫工程留沙走水,加速黃河水流衝走泥沙,目前效果治標不治本,總之比古代人強,起碼黃河不需要改道。
  • 黃河清了!
    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將黃土高原劈為兩半,奔流至河南三門峽,一路接納的泥沙佔入黃泥沙總量的89%。本刊記者在這一黃河泥沙「主產區」採訪,但見往昔的「一支濁黃」已變一派清流。  「黃河變清已經十多年了,有時候,水甚至是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