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星通15名股東套現14億 分紅僅是募資的6%誰在偷笑?

2020-12-16 金融界

來源:投資者網

作者:謝瑩潔

北京北鬥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鬥星通」,002151.SZ)實控人周儒欣曾為公司畫下這樣的藍圖:「北鬥星通未來形成一個大體量的汽車電子板塊,以及若干隱形軍。預計到2020年整個公司營收達到100億。」

如今夢想恐要化作泡影。2020年前三季度,北鬥星通只達成目標的25%。

在公司宣傳口徑中,卻呈現另一番景象——營收、淨利潤雙雙大漲,於是公司在二級市場上乘「北鬥概念」之風而上。今年以來,該股累計漲幅達到115%,動態市盈率高達195倍(截至12月15日)。

由此,北鬥星通已獲得10億元融資,包括實控人周儒欣在內的多名高管賺得盆滿缽滿,15名股東今年合計套現逾14億元。

股價、業績因何暴漲

時至年末,商譽過高的輿論再次籠罩著北鬥星通。

二級市場上,資金正在大幅撤退。8月至今,北鬥星通股價已累計下滑了20%,從84.5元/股降到54元/股,市值從390億元下滑到275億元。與之前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

隨著軍工股站上風口,「北鬥概念」今年備受資本青睞。

根據《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5年來,在各分類應用業務中,車輛監控、信息服務、車輛導航、個人跟蹤佔據了85%的份額;在作為專業行業應用的授時、海用、測繪、軍用類業務佔據份額僅為8%。這表明,北鬥產業鏈的新增市場空間將在中下遊的民用市場。

而北鬥星通是該領域首家上市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北鬥星通成立於2000年,2007年上市前開發了導航定位系統產品。2015年以後公司通過兼併收購上遊產業,推動北鬥產業化應用。目前業務四大業務板塊:基礎產品業務、汽車智能網聯與工程服務、國防裝備業務、基於位置的行業應用與運營服務業務。

財通證券指出,北鬥星通長期深耕衛星導航技術,推出全球首款22nm衛星導航晶片且已進入客戶驗證階段,隨著下遊能源、電信、交通和汽車行業高精度定位需求爆發,判斷此業務未來兩年年複合增長率將高於行業13個百分比。

表面看來,北鬥星通似乎也不負眾望,在行業景氣度明朗時,交出亮眼成績單。

今年前三季度,北鬥星通營業收入為25.22億元,同比增長26.51%;淨利潤為1.06億元,同比增長3616.24%;扣非淨利潤為0.62億元,同比增長279.47%。

但事實上,暴增更多與過去業績基數低高度相關。

2019年前三季度,北鬥星通淨利潤出現95%的下滑,全年淨利潤更是因為商譽減值而虧損。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為29.87億元,同比下滑2%;歸母淨利潤為-6.51億元,同比下降710.6%。

定增+併購增厚總資產

實控人周儒欣曾信誓旦旦的表示,2020年將實現百億營收。而今年前三季度,北鬥星通營收僅25.22億元,公司帳面還有10.28億元商譽,給全年業績造成不確定性。

從北鬥星通最新動作來看,公司大有繼續向「百億」目標奮鬥之意。

10月26日,公司宣布定增募資10億元,投建於5G通信用核心射頻元器件擴能及測試驗證環境建設項目(3.4億元)、智能網聯汽車電子產品產能擴建項目(2.7億元)、智能網聯汽車電子研發中心條件建設項目(1億元)以及補充流動資金(2.9億元)。

與此同時,北鬥星通還在不斷推進併購事宜。

今年9月,北鬥星通斥資2576.4萬元收購定位公司10%股權;11月又以2.16億元對價收購萬嘉通26%股權;目前收購德國in-tech餘下股權的交易正在進行中,42.86%股權對應的價格為7.9億元。

自2007年上市以來,公司直接融資額達到49億元;而累計分紅僅有3.03億元,相當於募資的約6%。

對於北鬥產業過熱的現象,北鬥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楊元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看不懂、不理解」,並稱「很多省市利用北鬥產業園區的招牌到處圈地,並不是真正為北鬥導航產業服務,真正的北鬥導航並不需要太多廠房。」

募資也並非沒有回報。2007年至2019年,北鬥星通營收從1.5億元增加到29.8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1.48%;資產規模從3.2億元攀升至70億元。

但其盈利水平並未出現實質性提升,在此期間,公司累計扣非淨利潤為-7.91億元。

原來,2014年至2019年,北鬥星通收購了包括華信天線、嘉興佳利、東莞雲通、廣東偉通,杭州凱立、德國in-tech、加拿大Rx等多家公司。與此同時,公司也隨之逐漸累積起了巨額商譽,最高峰時帳面商譽淨值高達19.9億元,佔公司淨資產43.3%。

高景氣時股東減持

《投資者網》研判財報發現,近幾年來,北鬥星通的銷售毛利率基本上維持在30%左右,穩中有降;銷售期間費用率在25%左右。二者差距幾乎均在5%以內,利潤的空間十分有限。而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和期間費用率為28.4%、26.11%。

為了掩蓋盈利水平不佳的問題,公司將研發投入大額資本化,2014年至2019年比例分別達到110.3%、241.6%、69.7%、66.4%、40.6%、34%。業內判斷,研發支出如果不進行資本化,公司部分年份歸母淨利潤將陷入虧損。

中投證券分析師崔瑩指出,研發支出資本化是將當期研發支出的一部分計入「開發支出」,最終還是要通過無形資產攤銷的方式消化已經支出的成本,分配到若干年後的攤銷費用將影響公司未來的淨利潤。

不僅如此,公司每年都能獲得政府補助、增值稅返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以及理財產品收益等非經常性損益收入。如今年上半年,北鬥星通有2172.8萬元政府補助;2018年,北鬥星通分別對華信天線、廣東偉通、in-tech、銀河微波進行了4.5億元商譽計提減值處理,當年4.62億元的業績補償款成為扭虧為盈的法寶。

萬聯證券提示稱,研發難度加大、終端外形異常、電池尺寸過大、成產生本過高等一系列問題,會制約北鬥民用市場的建設。另外,北鬥民用市場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導致市場混亂,無序競爭下,無論是開發商還是運營商都面臨經營困難的風險。

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股東們會在行業高景氣之時,紛紛上演減持大戲。

8月正是北鬥星通股價創上市以來新高之時,實控人周儒欣連番賣出592萬股。第二股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也在減持,北鬥星通11月19日公告,二股東減持490萬股(佔總股本0.96%)的計劃已完成。

Wind數據顯示,公司今年以來已有15名股東減持,累計賣出3009.16萬股,約合市值14.3億元。除前述股東外,還有高管尤佳、尤淇、劉豔平、李建輝、徐林浩、劉光偉、姜治文、郭彪、李陽、王增印、劉孝豐參與減持。

高管此舉是否對公司未來產生分歧?公司要如何回報廣大股民?針對《投資者網》的相關問題,北鬥星通有關人員表示「12月11日回復」,而截至發稿,對方仍未對此回應。

相關焦點

  • 北鬥星通15名股東套現14億 分紅僅是募資的6%誰在偷笑?_個股資訊...
    北鬥星通15名股東套現14億 分紅僅是募資的6%誰在偷笑?15名股東套現14億 分紅僅是募資的6%誰在偷笑?今年以來,該股累計漲幅達到115%,動態市盈率高達195倍(截至12月15日)。  由此,北鬥星通已獲得10億元融資,包括實控人周儒欣在內的多名高管賺得盆滿缽滿,15名股東今年合計套現逾14億元。  股價、業績因何暴漲  時至年末,商譽過高的輿論再次籠罩著北鬥星通。  二級市場上,資金正在大幅撤退。
  • 控股股東兩次大宗交易共套現17億,這隻牛股大跌市值蒸發超80億...
    而上一周的6月15日~6月19日,一共發生752筆大宗交易,其中93筆溢價,90筆平價,569筆折價。成交總數量為18.83億股,成交總金額為220.88億元。由於端午假期的緣故,本周只有三個交易日,因此大宗交易的筆數、數量、金額均不及上周。
  • 2020年A股第一大雷:北鬥星通大幅預虧 大基金也中招
    1月10日晚間,北鬥星通發布業績預告,公司2019年業績預虧5.5億元至6.5億元。過往十年,北鬥星通的累計淨利潤加在一起,也不到5億元。過去十年的血汗錢,一朝虧個精光不算,還要倒賠。巨額商譽減值北鬥星通的大幅預虧,主要是商譽減值導致。
  • 這隻次新股擬豪氣分紅近25億 大股東拿走20億
    3月12日晚間,華寶股份公布了2018年度利潤分配預案:擬10派40元,共計派送現金24.6億元(含稅)。以最新股價計算,華寶股份的10派40預案將提供10.56%的股息率。不過,在追逐這筆高分紅之前,投資者或許仍需要知道以下信息:1、錢誰拿走?第一大股東持股81%,將獨自分拿走19.98億元;2、巧合?
  • 北鬥星通副總經理劉光偉減持2萬股 套現約64萬元
    來源:挖貝網挖貝網 5月28日消息,北鬥星通(002151)副總經理劉光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1.87萬股,股份減少0.0038%,權益變動後持股比例為0.0115%。截至本公告日,副總經理劉光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完成1.87萬股的減持,權益變動前劉光偉持股0.0153%,權益變動後持股比例為0.0115%。公告顯示,本次減持均價34.4元/股,套現約64.33萬元。
  • 2019年「套現王」曝光 10公司股東減持超20億
    原標題:2019年「套現王」曝光 10公司股東減持超20億 摘要 【2019年「套現王」曝光 10公司股東減持超20億】2019年A股僅剩下13個交易日,今年上市公司減持總額以及
  • 阿萊德股東上市前夜獨享巨額分紅
    2014年至2017年1-6月,阿萊德實現營業收入2.99億元、3.23億元、3.30億元和1.33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5752.60萬元、7636.74萬元、8867.51萬元和2527.70萬元。   雖然利潤不算可觀,公司對股東分紅卻是相當大方。報告期初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公司進行了六次利潤分配,基本是每年分配兩次的節奏。
  • 北鬥星通股東劉光偉擬減持股份 預計減持不超總股本0.004%
    挖貝網 5月4日消息,北鬥星通(002151)發布公告稱,股東劉光偉計劃在本公告發布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減持其所持有的部分公司股份,計劃減持股份數量不超過18,700股,計劃減持股份數量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004%。
  • 還有10億商譽地雷未爆完的北鬥星通該怎麼辦
    1月10日晚間,北鬥星通(002151.SZ)發布業績預告,公司2019年業績預虧5.5億元至6.5億元,其中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是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十年,北鬥星通的淨利潤累計在一起也不到5億元,這意味著北鬥星通2019年一年的虧損將過去十年的血汗錢賠光。
  • 衡陽國資斥資14.5億,助威馬汽車入主達志科技
    先是斥資10億當LP,幫助衡帕動力借殼創業板上市公司達志科技,之後再掏4.5億參與公司定增。這起精心設計的併購案始於去年9月。今年7月15日,達志科技拋出增發預案修訂稿,重組接近尾聲。此次增發,衡凌動力作為大股東衡帕動力的關聯方,將認購4個億的增發額度。這兩家公司共用的「衡」字,正是衡陽市國資委出手的印記。
  • 說自己不喜歡錢,去年馬雲卻套現了40億,慈善捐款卻才2億多而已
    來源:金融八卦圈今天一個新聞引起許多人的關注,胡潤公布了一個榜單,這個榜單是中國去年前30名的套現之王,排名第一的是華夏幸福的老闆王學文,套現了131億。排名第二的是恆大的許家印,他靠著恆大的分紅,獲得了115億。
  • 韋爾股份一月內現多次減持:董事長套現18億 大股東「閃退」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韋爾股份一月內現多次減持:控股股東套現18億,大股東鎖定期後「閃電」離場 上市公司的減持套現向來是市場極為關注的焦點,任何一次大規模的減持都會引來市場的熱議,更不要說是市值千億的晶片龍頭股。
  • 百億美元跟誰學被指財務造假:內部員工及股東套現達2.5億美元
    做空報告指出,根據跟誰學發布的信用報告,跟誰學2018年盈利誇大74.6%,並通過關聯方北京優聯環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百家雲圖粉飾財報。做空報告內容顯示,跟誰學平均毛利率為70%,2019年四季度為79%。跟誰學的老師薪酬高於行業平均40%-50%,銷售人員薪酬高於行業平均30%-40%。
  • 德冠新材募資補血卻連年分紅,涉多起訴訟法律風險纏身
    研發投入低於同行,募資補血卻連年分紅德冠新材成立於1999年1月21日,公司主要從事功能薄膜、功能母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為客戶提供功能性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和雙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基材、功能母料,主要產品包括無膠膜、標籤膜、消光母料等。
  • 華策影視營收腰斬巨虧14億 員工數降三成股東頻套現
    年報顯示,2019年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31億元,同比下降54.6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巨虧14.67億元,同比下滑794.55%。營收腰斬,淨利潤巨虧,曾出品《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親愛的熱愛的》等爆款劇集的華策影視在2019年遭遇滑鐵盧,與旗下重要子公司克頓傳媒業績變臉不無關係。此外,公司還向市場拋出了一份定增預案。
  • 「妖股」仁東開盤再跌停,大股東昨日套現1.6億!
    「妖股」仁東開盤再跌停,大股東昨日套現1.6億!)今日,「妖股」仁東控股再次開盤跌停。該股現報13.6元,截至午間,成交額為7.56億元,最新總市值76.3億元。至此,仁東控股在16個交易日內一共收穫了15個跌停,累計跌幅接近80%,市值距最高點累計蒸發逾300億元。
  • 梳理梁興隆坐莊脈絡:套現超5億 主要股東事先離場
    2019年6月30日,曠逸國際前大股東梁興隆減持30%的股份給予沈潔,套現了1.5億。沈潔又是何許人也?她就是曠逸國際2019年6月到2020年10月的第二大股東兼公司董事局主席(2019年6月任職,今年4月辭任)截至2020年中期,公司前大股東梁興隆持股45%,公司當時董事局主席沈潔持股30%,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大股東。但此後兩人瘋狂套現。梁興隆10月29日減持7500萬股,套現大約7500萬。沈潔直接清倉式減持,套現1.65億港元。
  • 合富中國IPO:現金流連續為負 左手分紅右手巨額募資
    此外,公司無實控人、應收帳款激增、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負、報告期內巨額分紅後再融資等事實也值得關注。   左手分紅右手巨額募資  招股書顯示,合富中國的主營業務為體外診斷產品集約化業務、醫療產品流通及其它增值服務。
  • 超30億資金存定期卻募資15億,「財大氣粗」的深信服缺錢了?
    2020年以來,深信服先是申請15億元的銀行授信,後又增發募資15億元,其一直以來「財大氣粗」的標籤受到了挑戰,投資者應當如何解讀這些信號,如何看待現在的深信服?究竟缺不缺錢?從帳面上和現金流入上看,深信服財大氣粗,但深信服申請授信與增發的行為該怎麼解釋?
  • 「清倉式」分紅下,機構減持超1億股,2300億中公教育高估了嗎?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隻大牛股,最近卻陷入了輿論風波之中:先是年初在短期借款接近29億的情況下,卻分紅14億,有錢不還先分紅,大股東被質疑掏空公司;再是最近,帳上還有50億資金,卻又募資60億。明明不差錢,中公教育為何又瘋狂在資本市場上借錢?作為教育行業的大白馬,中公教育的背後又有何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