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以利益為導向。
市面上50%吃的是進口牛肉,為什麼?
1、養殖成本
外國牛
圈養或者叫棚養,固定在牛棚裡,脖子上套一塊下墜物,只能只飼料,喝水。
國外的肉牛的養殖周期短,出欄快。
小牛在長到青年牛這一階段吃草為主。
然後開始添加飼料、添加劑、糧食(主要是玉米與其他乾草打碎後合成的餅)等。
催肥周期最快的可達半年時間,平均出欄最快就1年多。
牛肉原本是瘦多肥少,但國外牛這一波操作下來,牛肉就有更多的脂肪了。
但主流人群仍然還是喜歡吃肥牛肉的多。
比如澳洲標準就是脂肪分布和脂肪紋路來界定M1—M12等級,數字越大的等級越高,賣的也最貴。
而養的好的一頭牛可達500kg
犛牛
出欄周期4歲,幾乎生存在3000米高原以上,吃飼料、添加劑的時間太少,基本吃牧草、喝山泉水。
犛牛幾乎處於半野生放牧狀態,雖然現代有小農戶在規模化養殖,但很少有像國外的一套快速出欄的技術手段。
2、運輸成本
國外的牛肉運輸到國內一批貨就是幾十噸,走海運,一次就幾大貨櫃,平均每斤可以做到很低的價。
低到什麼程度呢?
這樣說吧,批發市場裡的外國貨每斤價格可以做到與豬肉批發持平。
我們的犛牛運輸是基本上是路運。
一種是生牛拉到市場裡分割賣,一種是在高原上分割好後-18度急凍拉到各地售賣。
成本也按豬肉做參考,高於豬肉市場售賣價。
3、飲食習慣
普通家庭吃牛肉的頻次按每年計算,大部分的家庭月均一次都達不到。
而即使能達到月均一次習慣的再遇到吃的是犛牛肉的可能更少。
4、消費水平
日常普通菜市場裡一般的犛牛肉的價格35到45一斤。
普通犛牛肉的價格能抵兩斤豬肉了,對老百姓來說還是有點小貴。
進口牛肉分流兩大類。
一類進高檔餐廳如肉眼、外脊、裡脊、肋肉這些經過分割醃製變成了西冷牛排、菲力牛排、戰斧牛排等,這類價格變高了。
另一類進入普通食材商店變成了燉牛腩、烤牛肉串、肥牛片之類,而這類價格就低了。
而我們的犛牛肉呢,除了市場上掛著賣的,幾乎沒聽過什麼犛牛西冷、犛牛菲力、犛牛烤串。
沒那麼多產業鏈利益群推動,成為市場上主流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但有一點我不得不承認,犛牛肉是個好東西。
僅高寒補氣血這一點就是其他牛肉比不上的,因為是高寒動物能抗冷零下30多度,體內必須要有大量的血紅蛋白。
而血紅蛋白又是抗寒的必備生命物質。
有事無事的時候,多用犛牛肉熬點湯來補補氣血吧。
好啦,總結起來不流行的原因就是:
沒有大批量養殖、沒有大批量出欄、沒有大批量運輸、沒有產業鏈各利益群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