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古人因為要解決果腹的問題,就有了開發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的豐富經驗,在《詩經》中就有相當多的記載,而今的人們要求食物美味又健康,也把目光投向了野生植物資源,即便渾身是刺也阻止不了國人!
說起刺五加這種野生植物,可能年長一點的東北人會覺得沒啥,不過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陌生,畢竟它是近幾年才逐漸火遍大江南北。刺五加,灌木,別名坎拐棒子、老虎潦,高度在1-6米,見到的刺五加1米多高的居多,從整體上看刺五加非常的「纖瘦」,不過它並不是一個好惹的主,除了樹葉、花以及果實外,通體帶刺,因為這個特點,也被叫做「一百針「,在我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西都有分布,只生長在山坡林中及路旁灌叢中。說起這刺五加,在民間可是極受歡迎的,畢竟它可以說是渾身是寶。
在民間,刺五加的嫩葉被當成是極品野菜,不過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它的特殊味道以及苦味還是很讓人嫌棄的。刺五加不管是涼拌還是炒食都可以,也可作為餃子、包子的餡料,口感滑嫩爽口。至於刺五加的根皮則可以泡酒,製作成五加皮酒,或製成五加皮散,而種子可以榨成油或者製成肥皂。事實上古人對於刺五加的開發與利用已經是有很豐富的經驗了,甚至將其擺在和人參對等的位置上。
據了解《神農本草經》是最早記述刺五加功效的,並且將它列為上品,而南北朝的劉宋·雷斆著《炮炙論》中則記載五加皮有「陽人使陰,陰人使陽」的作用,《本草綱目》中記述:「五加治風溼瘻,壯筋骨,其功良深」,「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久服輕身耐老」。根據現代研究發現,刺五加確實有著很好的藥食同源的作用,所以重視養生的人們以及商販會大量收穫刺五加,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得野生刺五加資源極大消耗。為了可以做到合理開發刺五加,相關部門已經將其定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了,並制定了積極的人工種植計劃。
本文由「農本紀」創作,從農本不易,與爾比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