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偉大的詩人」!BBC拍杜甫紀錄片火了,但古詩翻譯令人尷尬

2020-12-16 新聞晨報

來源:澎湃新聞

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

近日,BBC推出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用幾首著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此外,BBC還請來曾經在《指環王》中扮演甘道夫的伊恩·麥克萊恩爵士朗誦杜詩的英文譯本。紀錄片中將杜甫稱為最偉大的中國詩人,與西方的莎士比亞、但丁比肩。

紀錄片剛剛推出,就在中文世界引起熱議,除了因為紀錄片頗有爭議的名稱而引起的新一論陳舊的「最偉大古代詩人」之爭之外(李白、蘇軾、韓愈紛紛下場應戰),翻譯的問題也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許多網友批評譯文完全無法傳達杜詩的神韻,另一批網友則以經典的「你行你上」的邏輯加以反擊。

紀錄片中的杜詩翻譯究竟如何?英文翻譯為何有時無法傳達中國古典詩歌的神韻?這背後有哪些語言學和文學上的原因呢?

模糊的人稱

通常情況下,英語中的人稱不能省略,然而在古漢語詩歌中,很多時候並不一定要有明確的主語,這就會造成譯者翻譯時的困難。

如《月夜》一詩中,中文原詩的人稱變換十分含蓄。前三聯是杜甫假想妻子兒女對自己的思念,最後一聯轉而暢想將來重逢後的情節。我們僅僅能從「閨中」、「遙憐小兒女」、「雲鬢」、「玉臂」、「雙照」等詞語中領悟到詩中人稱視角的切換,然而在英文譯詩中,由於不得不為每句選擇一個主語,這種人稱的模糊美感立刻消失了。讀者讀到第三聯的「Her cloud-like hair sweet with mist」(香霧雲鬢溼)中的「her」,立刻便知道這一聯詩假想妻子深夜思念夫君的場景。而讀到最後一聯 「When shall we lean in the empty window together in brightness/Our tears dried up」中的「we」、「our」也立刻可以知道人稱切換為了「我們」,是作者開始假想重逢後的場景,原詩中「雙照」的含蓄暗示蕩然無存。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一詩的翻譯也有類似的問題。「?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一句,紀錄片中翻譯為「When she bent back, you saw nine suns falling shot down by Yi, the god of archers/When she leapt, you imagined gods astride flying dragons in the clouds」,連續兩次出現「you」。但原詩意思中其實並無這樣一個假想的傾聽者「you」。比較而言,著名的漢學家、《杜甫全集》的譯者宇文所安在這一句上的翻譯就通達得多,他譯為:「She flared as when Archer Yi shot the nine suns down, soared upward like a host of gods circling with dragon teams」,將原詩瑰麗的比喻更為準確地傳達了出來。

時間與空間

古漢語語法十分靈活,英語中則有較多規範。一句古詩,每一個字擺在那裡,一眼望去便知詩意,其間並不需要過多虛詞修飾,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然而如果要翻譯成英語,便不得不加入許多串聯詞,非此不能成句,如名詞前需要冠詞,確定空間關係需要前置詞、連接詞,動詞需要注重時態。在這些嚴謹的語法規則下,英語更具有分析性,時間和空間的關係一目了然。而在中國古詩中,有時會模糊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只是傳達出一種超越時間、空間局限的意境。這時翻譯便會很為難。

諸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朱門」與「路」的空間關係是不明了的,我們只是一眼望去,看到了兩個並列著的空間意象,一面是朱門象徵的豪貴階級的花天酒地,一面是道路上凍餓而死的百姓的骸骨,強烈的反諷意味在空間意象的並置中呈現出來。然而紀錄片中翻譯為:「Behind the red lacquered gates, wine is left to sour, meat to rot. Outside the gates lie the bones of the frozen and the starved。」譯者必須用「behind」和「outside」告知讀者詩句中所提到各種意象的空間關係。然而杜甫看到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何必一定要有空間上確定的地理關係呢?他大可以是看到「朱門酒肉臭」的場景後,又走了很遠的路,才看到「路有凍死骨」。二者很可能在實體的地理位置上毫無關聯。

紀錄片中,伊恩·麥克萊恩朗誦英譯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國破山河在」一句的翻譯也有類似的問題。原詩中「國破」與「山河在」兩個視覺事物的並舉,其間未必一定有轉折的關係。然而譯詩中翻譯為「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就將這種轉折的關係固定化了。這多少也損害了詩歌的原意。同樣,宇文所安的譯本中,對這一句的處理也高明得多,「The state broken, its mountains and rivers remain」,他同樣將兩個視覺意象做了並舉的處理。

漢語無時態的現象也給英語翻譯增加了難度。如《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一詩,紀錄片中四句的翻譯全都用了過去時態,如果我們細加分析,似乎也可以理解,畢竟這是杜甫在回憶兒時看到的情景,但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看原詩,「?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這哪裡有「過去時」的特徵呢?

韻律與形式

翻譯中,詩歌的韻律和形式也是最令人頭疼的問題之一,尤其律詩向來以韻律和諧、形式規整著稱。不過好在英語詩歌自有其韻律和形式規則,進行一種符合英語詩歌創作規則的創造性翻譯,也未嘗不可。

不過在這一點上,紀錄片中的翻譯也不能令人滿意。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紀錄片中翻譯為「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簡直平白如話,與散文區別甚微,詩意微渺難尋,儘管麥克萊恩爵士已經儘可能朗誦得富有音律美,但仍然效果有限。

宇文所安則採用十四行詩體中常用的抑揚格五音步,保留了詩歌的韻律和形式美。

A king/dom smashed,/

Its hills/and ri/vers still here.

Spring in/the ci/ty,plants/and trees/grow deep.

同樣的例子還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一句的翻譯,紀錄片中的譯文「Her cloud-like hair sweet with mist/Her jade arms cold in the clear moonlight」,看上去像兩個獨立的沒有關聯的句子,原詩對仗工整的意蘊喪失了。同一句,宇文所安則翻譯為:「Fragrant fog, her coils of hair damp, clear glow, her jade-white arms are cold」,結構更加規整。

宇文所安所著的The Poetry of Du Fu

文化負載詞的誤解

翻譯過程中,文化負載詞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某一文化中的專屬詞,在其他文化中很可能並沒有直接對應的詞語,因此,翻譯有時很難傳達原有的文化含義。有時甚至會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誤解。

「龍」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紀錄片中《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一詩,將「矯如群帝驂龍翔」句翻譯為「When she leapt, you imagined gods astride flying dragons in the clouds」,「龍」被翻譯為「dragon」。在英文語境下的「dragon」,是指神話傳說中外形如同大蜥蜴,有翅膀和尾巴,會噴火的生物,引申義則指兇惡的人或悍婦;而在中文語境中,龍是神話傳說中司掌行雲布雨的神獸,是天子的象徵。宋人羅願在《爾雅翼》中稱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顯然,英文語境下的「dragon」無論是形象還是寓意都與中國文化中的「龍」有較大區別。中國文化中的祥瑞在英文語境下卻是邪惡的代稱,而西方人想像中的「大蜥蜴」顯然也與中國龍的形象差別極大。如果簡單地將「龍」翻譯為「dragon」,無疑會造成誤解。

現在有許多學者認為,應該將「龍」直接音譯為「loong」,而非「dragon」,這固然需要費力在注釋中加以說明,卻也避免了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誤解。這種直接音譯已經成為常用的翻譯策略。如道家的「道」含義廣泛,英文中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彙,便乾脆根據音譯翻譯為「Tao」,儒家的「仁」有時也會翻譯為「ren」。西方詞彙譯入中國時也有大量類似的處理,如重要的哲學術語「Logos」直譯為「邏格斯」等。

不過,這種直接的音譯對於原詩完整意境的損壞,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譯詩中滿是注釋,閱讀體驗必然大打折扣了。

結語:

如同弗羅斯特說:「所謂詩,就是翻譯之後失去的東西」,不同文化之間詩歌的翻譯,本就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完全復原源文化中詩歌的意境是不可能的。但譯詩仍然有好壞之分。通過比對原詩和其他譯者的翻譯,我們也可以看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的詩歌翻譯,確實不能令人滿意,恐怕也很難真正傳達「最偉大的詩人」的奧妙所在吧。

參考書目

1.《杜詩詳註》,仇兆鰲/校注,中華書局,2015年8月

2.The Poetry of Du Fu,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De Gruyter,2015年12月

3.《中國詩學》,葉維廉/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3月

相關焦點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部單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了讓西方觀眾直觀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們直接把他的作品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 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偉大,往往是現代人對歷史人物使用最多的總結概括,就像杜甫。哈佛大學教授、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就盛讚,「杜甫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他的偉大基於一千多年來讀者的一致公認,以及中國和西方文學標準的罕見巧合。在中國詩歌傳統中,杜甫幾乎超越了評判,他的文學成就本身已成為文學標準的歷史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杜甫的偉大特質在於超出了文學史的有限範圍。」
  • 為什麼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火出圈的BBC紀錄片《杜甫》離不...
    「中國最偉大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今年4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講述「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BBC拍了部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張代蕾、桂濤)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的報導。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只為讓孩子銘記這位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對於我們而言,是家喻戶曉的「詩聖」,但西方人對他知之甚少。而這一次,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的稱號,以紀錄片的形式,被BBC介紹給西方民眾。雖然我很想問一句:「你這麼誇杜甫,李白怎麼辦?」但也許如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認為的,也許在西方文學裡,杜甫就是中國最牛的詩人。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伊恩·麥克萊恩讀杜甫英譯詩
    記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麥可·伍德在成都杜甫草堂伊恩·麥克萊恩原標題:BBC推出紀錄片 中國「詩聖」走向世界在東方,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
  • 杜甫最落魄時寫下一首詩,風靡國際,BBC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紀錄片主角就是被譽為「詩聖」的杜甫,紀錄片中把杜甫放在歷史視野和比較視域中展開講述:他的一生,經歷了盛唐的傾頹。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這是第一部以詩人為主的形式拍成紀錄片,裡面詳細介紹了中國詩詞文化,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外國人對中華文化抱有很大的興趣。
  • 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原標題: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   近日,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全世界引起關注。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杜甫被BBC強勢點名:中國最偉大詩人!哈佛教授花8年翻譯他所有詩
    尤其是唐宋時期,更是文人墨客的巔峰時代,柳永、蘇軾、李清照、歐陽修、範仲淹、李白、杜甫……在詩人的詩詞中,看到國家興衰、豪情壯志,也有婉轉纏綿、淺吟低唱,但是要說到這些詩人,誰才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呢?定然是要引起一番唇槍舌戰,但是BBC4月播出的最新紀錄片給出了他們的答案——《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不是杜甫第一次走入西方世界,哈佛大學早就以「中國最偉大詩人」來描述杜甫,甚至稱其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與莎士比亞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相當。
  • 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詩句中英文
    Poetry was my family's business本紀錄片的撰稿人和主持人麥可·伍德(Michael Wood)關於中國文化和杜甫的介紹精選:In our time, right across the planet, the past is receding from us at an even faster rate.
  • 杜甫詩的神韻,翻譯為何無法傳達——BBC紀錄片引發的爭議
    近日,BBC推出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用幾首著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此外,BBC還請來曾經在《指環王》中扮演甘道夫的伊恩·麥克萊恩爵士朗誦杜詩的英文譯本。
  • 「萬磁王」朗誦杜甫詩作,英文翻譯唐詩是對文化的發揚還是災難?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由2020年4月6日在英國上映,由英國著名主持人麥可伍德在紀錄片中主要出鏡,他通過史實資料和杜甫的詩作在中國重走了杜甫當年的足跡,體驗了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劇照但這部紀錄片在豆瓣上的評分並不太高,只有7.5分的合格水平。
  • 從「甘道夫」朗誦杜甫詩作,看中國古詩是如何被翻譯的
    最近,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史料及杜甫詩的考證中,他曾留下過足跡的地方,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杜甫顛沛的一生。
  • BBC最新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向人們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轟動 用英語來讀唐詩是什麼...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解密杜甫為什麼是BBC心中最偉大的詩人?
    在開始今天的資源分享之前,小易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最偉大的詩人是誰中國號稱「詩國」,擁有超過三千年的詩歌史,太多騷人墨客名垂千古、彪炳史冊,我們實難評價哪位詩人最偉大,而是每一位都耀眼流芳。在這個全世界人們在家中隔離的日子裡,英國BBC悄悄地推出了一部新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向英國觀眾「推銷」中國的歷史文化。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鳳凰網文化整理 鳳凰網讀書《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近日,西方首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在BBC上映。在紀錄片中,主持人麥可·伍德通過走訪留下過杜甫足跡的城市、地點、山川河流,還原了這個「中國最偉大詩人」歷經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