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9名腸癌患者,只有71人做過腸鏡!請不要為此抱憾終生

2020-12-26 騰訊網

每年有近20萬生命被這「傻子癌」無情吞噬!

結直腸癌(包括結腸癌、直腸癌,統稱大腸癌)是惡性腫瘤家族中「天良未泯」的一種,因為發展遲緩、易於發現和預防,因此被醫生們稱為傻子癌;

然而,就是這個傻子癌,卻是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每年有近20萬生命被它無情吞噬!

據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發表的數據,2015年全國惡性腫瘤死亡和發病排名中,結直腸癌分別列於第5和第3位,新發病例約40萬,死亡近20萬,幾乎每半分鐘就有一人死於結直腸癌。

今年8月16日,一位39歲的男士,一位公司經理,因為害怕做腸鏡而耽擱了。

他首次出現便血是一年前,當時醫生就建議腸鏡檢查,第一怕羞、第二怕麻煩、第三怕疼;所以一拖再拖,一直想「我就是個痔瘡」,直到不久前出現膿血便、腹痛、大便困難,CT發現腸壁增厚,才做了平生第一次腸鏡,結果可想而知,晚期結腸癌。

目前雖然已經手術,但巨大的痛苦和精神負擔,已經完全摧毀了他的人生。

當我們告訴他發現便血應該早些來做腸鏡檢查時,他顯得悔恨交加:我不知道這些啊……是我自己害了自己!當初老婆也讓我做腸鏡,我想就是個痔瘡啊...

實際上,超過83%的患者,被確診時候是中晚期,是因為典型症狀出現才不得已做腸鏡的,類似的病例不勝枚舉,令人扼腕嘆息......

晚期腸癌

97%的中晚期患者,沒做過腸鏡!

2020年9月16日,第四屆國之名醫盛典開幕,會議期間,發布了一份令人異常震驚的調查報告。

這是一份關於中晚期結直腸癌的調查報告,是對2299例確診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調查結果,令人瞠目結舌,簡直觸目驚心:

在這2299名腸癌患者,在確診前——

64%:超過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85%:85%的患者不知道怎麼篩查結直腸癌;

97%:97%的結直腸癌患病前未做過腸鏡;

85.8%:85.8%的被調查患者首次就診原因是發現便血、嚴重腹瀉或腹痛等進展期症狀;

7.3%:7.3%的患者是在診治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

6.9%:僅6.9%是針對性體檢時發現;

83%:首次確診時,8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處於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

透過這些令人震驚不已的數據,我們不難發現:

並非腸癌太過猖獗,而是我們沒有足夠重視。實際上,原因非常簡單,缺少一次腸鏡檢查!

世所公認,結直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在早期發現也是很容易治療的癌症,早期腸癌的治癒率>90%;極早期的黏膜內癌,幾乎可100%治癒。

而晚期的5年存活率在20%以下。

針對這份令人痛心的調查報告,簡單可以歸納為一句話:

不知道怎麼預防和篩查腸癌,更不知道腸鏡是查什麼的;

出現了明顯症狀才去做腸鏡!

關鍵詞其實就一個——結腸鏡!

在2299個腸癌患者中,只有71人做過腸鏡,2221人在確診前一次也沒做過!追問不做腸鏡的原因,大體為:不知道:86.5%;檢查太痛苦:14.4%···

看來,更多的人是因為不了解腸鏡,並非不願意腸鏡!作為消化科醫生,科普的任務「道長且遠」!

腸癌雖然兇險,但卻是公認最易預防、最易早發現、最易治療的癌症!

大腸癌的發生套路非常簡單,大約95%的腸癌是由腺瘤性腸息肉一步步演化而來,這個過程也很漫長,一般來說:

從正常黏膜到出現息肉,需要5-15年,

從腺瘤性息肉形成、發生異型增生、再到癌變,也需要5-15年,

也就是說正常黏膜到癌變,最低需要10年時間,最長可能需要30年以上!

我們可以在它癌變前,有充足的時間去發現它,阻斷它!

息肉的「變壞過程」

如圖所示,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轉變過來的。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但個體差異不同。

因為其在早期,一般沒有臨床症狀,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異常,而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一般人包括醫生都不會想到癌變,很多人因此而後悔莫及。

發現癌前疾病和早期腸癌,腸鏡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檢查手段

由於腸道是一個空腔器官,目前其他的檢查手段,比如CT、彩超、核磁等,都缺乏敏感性;難以發現早期腸癌,對於腸癌的前身——腸息肉,更是無能為力;

等到CT能發現的時候,往往是中晚期了;

消化道鋇餐雖然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然而,對於黏膜面的觀察,鋇餐造影遠不如胃腸鏡清晰,也同樣無法對病變進行活檢或治療,所以鋇餐造影也是無法取代腸鏡的。

腫瘤標誌物由於較差的敏感性,不能作為腸癌篩查的主要手段;

腸鏡檢查是最直觀的檢查,它是一個帶有高清攝像頭的管子,進到我們的腸道後,就比如我們走進一個房間,可以全方位地仔細觀察地板、牆壁、天花板等處的瑕疵;一旦發現可疑病灶,可以取點活檢拿到顯微鏡下看看性質;

還能對息肉、早癌等進行切除。

什麼時候開始做腸鏡?

對於毫無症狀的普通人群,我國指南建議是50歲開始做腸鏡檢查;美國建議是45歲;前幾天又有專家建議修改我國指南,也建議45歲開始檢查;

實際上,在這方面,戰鬥在腸鏡檢查一線的基層內鏡醫生最有發言權;

絕大多數的內鏡醫生都建議不能大於40歲!因為近幾年腸癌年輕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二三十歲患上腸癌的也不在少數;

因此,安全起見,還是建議40歲前無症狀做第一次腸鏡,此後根據首次檢查情況決定複查的頻率。

但是對於高危人群則需要提前5-10年做第一次胃腸鏡;出現症狀者,則不分年齡,立即腸鏡及相關檢查:

什麼是高危人群呢?

大腸癌高發區年齡超過35歲者;

有腸道症狀的人群。如反覆黑便、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潛血陽性而上消化道檢查未能發現病變者,還有排便異常如慢性腹瀉或長期進行性便秘的人群;

一級親屬中有大腸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員;

炎症性腸病(克羅恩和潰瘍性結腸炎)等藥物治療後者;

大腸癌或息肉手術後或內鏡治療後者;

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

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酷愛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長期久坐缺乏運動者等。

腸癌早期沒症狀。

腸息肉幾乎沒有症狀,只有個別大的才可能有腹痛便血的情況;

早期腸癌也是如此;以至於很多人認為我沒症狀做什麼腸鏡?結果就耽誤了。

就像這份調查報告所說的那樣,85.8%的患者是發現便血、嚴重腹瀉或腹痛等症狀才去檢查的,結果一查就是進展期或者晚期;

只有約不到7%的腸癌患者,是無症狀時候去體檢發現的;

我還看過另一組數據,我國的大腸癌只有15%是早期癌,而這些人大多是無症狀體檢才發現的;

因此,單憑症狀發現早期腸癌,太過冒險,也不靠譜。

一旦出現網傳的所謂「早期信號」,比如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便血、黑便、粘液便、持續腹痛、膿血便、腹部包塊、消瘦等,這早就不是早期了,而是中晚期。

因此要發現大腸癌、大腸息肉,只有通過科學的檢查——腸鏡檢查!

多久做一次腸鏡合適?

一般來說,首次做腸鏡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或者只有個別炎症性息肉,5-10年再做下一次即可;

如果發現問題;或者有顯著症狀,就要根據情況進行複查;

一般來說,單個良性大腸息肉摘除術後,剛開始每年需複查一次大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後可以改為每3年複查一次大腸鏡;

多個良性大腸息肉,為保險起見,還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增生性息肉因生長較慢,病人可2~3年隨訪1次;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內瘤變的,病人隨訪時間要適當縮短,一般為6個月~1年;

絨毛狀腺瘤、高級別上皮瘤變和鋸齒狀腺瘤容易復發和癌變,應當在息肉摘除術後3個月複查1次,若無異常,可延長至6個月~1年。

有家族史的,要根據病理結果,遵醫囑進行更為頻繁的複查和監測。

小結

1、大腸癌90%起源於腸息肉,40歲前做第一次腸鏡,發現切掉,就能免於患癌;腸鏡檢查,既是預防手段,又是治療手段;

2、腸息肉、大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高熱量飲食、菸酒、遺傳、久坐、肥胖、缺乏鍛鍊、炎症性腸病等因素相關,在生活上要多改掉不良習慣、攝入新鮮蔬果,適度鍛鍊等等;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因此及時腸鏡檢查最為保險;

3、早期腸癌可以治癒;早期腸癌可以沒有症狀;不要等有症狀再來做腸鏡;

4、沒有任何檢查能夠替代腸鏡;

5、腸鏡檢查不再痛苦,可以選擇無痛腸鏡。

來源:老杜說健康

校對:臧恆佳

責編:田棟梁

相關焦點

  • 兩個腸癌:一個性命堪憂,一個可徹底治癒!人過40,必須做一次腸鏡!
    但是很多人對其缺乏了解,更要命的是,它在早期幾乎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症狀,即使有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往往會誤認為是痔瘡、腸炎等小毛病;懶得或者根本不知道做什麼檢查;所以85%的患者一經發現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於20%! 中國腸癌的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以每年4.2%的速度遞增。
  • 醫生再呼籲:過了45歲,一定要做次腸鏡
    演講中,李兆申院士強調: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有些人可能覺得話說得有些誇張:我身體好好的,沒有什麼不舒服,體檢各項化驗指標都正常,為什麼要做腸鏡啊?況且聽說做普通腸鏡那麼難受,麻醉腸鏡又有副作用。結腸鏡檢查到底有多大作用呢?我們姑且先看看一些數據吧!
  • 無論有無症狀,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這5類高危人群!
    另一個是中晚期患者偏多,很多人沒有早篩習慣,不知什麼時候要做腸癌篩查,做什麼檢查能查出早期癌,再加上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出現腹瀉、腹痛、便血再來就診,病情多已進展到中晚期。腸鏡沒症狀也要做,尤其是5類高危人群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可以預防和早期篩查的腫瘤,篩查的方式有大便潛血檢查、腸鏡檢查、膠囊內鏡、糞便DNA檢查等。
  • 醫生忠告:符合這6種情況,及時做腸鏡
    比如直腸癌以及乙狀結腸癌就會引起鮮血便,升結腸癌、降結腸癌會因為腫瘤離肛門比較遠,會引起大便發黑。四、直系親屬有結腸癌患者直系親屬裡面有腸癌患者,那麼後代患上腸癌的機率會比正常人高三、四倍。腸癌患者的子孫就是這種疾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在該親屬發病年齡的基礎上提前十年進行腸鏡檢查,比如父母50歲發現患了腸癌,那麼他們的子女就要在40歲進行檢查,並且要注意平時飲食、作息,積極地預防腸癌發生。
  • 告知父母:35歲女子三年前腸鏡正常,現被確診腸癌,其實四個
    到了醫院經過腸鏡和病理確認,劉女士是患上了結腸癌,並且因為發現的太晚,癌細胞已經發生的轉移。得知結果後的劉女士難以接受,崩潰大哭,喊著,自己才做完腸鏡沒幾年啊,那時候只是腸癌,現在才三年,怎麼就得上腸癌了呢?
  • 結腸癌難治癒,哪些人容易被盯上?醫生勸告:這4類人儘早做腸鏡
    可見,對於結腸癌,腸鏡篩查尤為重要,若能發現及時,同時配合積極地治療,那麼,患者5年生存率也將大大提升。何為腸鏡篩查?它的意義在哪裡?腸鏡篩查,主要是從肛門處插入可以彎曲的帶有攝像頭鏡子的軟管,將其慢慢到達腸道內,進而可以幫助我們直觀的看到腸道內的情況,在檢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有息肉、糜爛等問題,我們醫生就會取其作為病理標本進一步做檢查。
  • 黑豹男演員患結腸癌去世,大便異常要警惕,這6類人必須做腸鏡!
    絕大部分結腸癌開始都是腸息肉,由於沒有及時的發現以及治療,逐漸轉變為結腸癌,而腸息肉轉變為結腸癌需要5-10年的時間,若能早發現,早治療,患者的生存率能夠達到90%以上,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 互相轉告:醫生:8成腸癌是息肉惡化,排便有3個表現,或是息
    ,通常是患者出現其它併發症或在做腸鏡檢查、手術時被腸道出現了問題。故而,勸那些抽菸人群為了身體的健康,快點把菸癮戒掉吧,不要為了過嘴癮,而對於發病率早且惡變程度高的遺傳性腺瘤性息肉,則建議在20—25歲前做一次腸鏡。
  • 四十歲了,要做腸鏡,怎樣準備才能獲得優質的檢查?
    中美對比,顯示腸道篩查的重要性目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腸鏡將成為人類腸道健康不可替代的檢查,美國人群數據證明了腸鏡檢查可以明顯下降腸癌發病率,我國的結腸癌發病率還在增長。美國人到了年齡醫保是強制做腸道檢查的腸鏡不止能早發現病灶,更因為它能夠進行鏡下治療,且利用自然腔道,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遠優於傳統的手術治療,但是腸鏡檢查的準備過程比較繁瑣,不經意的事情可能影響檢查的效果
  • 黑豹男主角因腸癌去世,年僅43歲,這麼強壯的人怎麼會得癌症?
    據新聞報導,當地時間8月28日,漫威電影《黑豹》男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因結腸癌在家中去世,終年43歲,此新聞一出,很多人感到詫異,這麼年輕,這麼強壯的人,怎麼會得腸癌呢?腸癌的發病與遺傳因素,以及個人生活飲食習慣有關係,身體強壯不代表一定不會得癌,而且現在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在臨床上,經常看到二十幾歲,三十歲的腸癌患者。
  • 便秘人群的腸癌危機,便秘+痔瘡,最兇殘的「要命兄弟」
    / 資料圖片 對於這樣殘酷的現實,輝叔比普通癌症患者接受得更快,因為身體的異樣早在20年前就有過「表現」,「因為便秘的原因,我在1995年就長了痔瘡,從內痔到外痔,再到混合痔,所有痔瘡類型都得了個遍。」輝叔一邊做家務一邊嘮叨著閒話。
  • 50歲再做腸癌檢查?美國專家建議,降低結直腸癌篩查年齡
    一般來說,腸癌好發於老年人,患者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但近年來,腸癌這種「老年病」,卻奪走了越來越多年輕患者的生命。據統計,過去30年,50歲以下結直腸癌發病率增加了近50%。▌腸癌盯上年輕人,晚期比例更高
  • 做腸鏡疼不疼?應該注意什麼?
    腸鏡對於早期發現、診斷結直腸癌的意義重大。伴隨著腸癌高發和人們預防意識的提升,腸鏡檢查的需求也在逐步攀升。對於長期不明原因的腹瀉、腹痛、突然出現的大便習慣改變、排除痔瘡外所引起的血便等問題,都應及時考慮腸鏡檢查。可一提起它,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痛苦」、「可怕」,從而導致因害怕腸鏡而錯過發現早期病變的時機。
  • 大便形狀反應腸道的健康,出現3種異常,腸癌的可能性較大
    大家還記得曾主持過《新聞聯播》的肖曉琳嗎? 2017年6月28日,肖曉琳因腸癌離世,終年55歲。 真是令人惋惜。 據悉,肖曉琳去世前曾留下遺言:要宣傳,不要像我一樣忽視健康。你們健康、長壽,我就在。感謝你們!
  • 真的不可怕,腸鏡檢查全過程,診斷直腸癌的重要手段
    很多人覺得,婦科檢查很尷尬,比婦科檢查更尷尬的,可以說是腸鏡檢查了,很多人因為難為情或者單純覺得檢查過程複雜而拒絕檢查,因此延誤了檢查和發現治療的時機。
  • 做一次腸鏡可保5年平安,這12類人群注意了
    2017年8月,英國多家機構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了一項隨訪時間近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檢查大腸的下半部分可以預防35%發生在這個部位的腸癌,挽救41%的患者生命,可以讓受試者群體在隨後的17年內腸癌發病率降低近30%。發表於《內科學年鑑》的一項大型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結腸鏡檢查能拯救生命。
  • 腸癌的腹痛是哪裡痛?腸炎與腸癌有什麼關係?如何早期發現腸癌
    腸癌的腹痛位置並不是明確的,所以,對於腸癌引起的腹痛,一定要有一個全方面的認識才行,腸癌一旦發生,如果引發患者出現腹痛的話,患者的腹痛位置是不確定的,呈遊走性的疼痛,所以說,一定要讓患者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就診,最好及時的查腹部CT以及腸鏡檢查,明確診斷才好。
  • 年年體檢,為何還沒能揪出腸癌?肛腸科醫生透露4個原因
    早發現早治療,腸癌患者幾乎可以100%存活,但如果晚期才發現,生存率就非常低。 「大便潛血」檢查要求的是新鮮大便,體檢時很多人因為沒有便意,很可能就會放棄。 但消化系統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成年人應該每年都做一次便檢,尤其對腸癌高危人群來說,便檢可能成為「保命的檢查」。
  • 同樣是腸癌,為什麼43歲的黑豹去世,66歲的安倍沒事?
    威爾介紹, 自己能鼓起勇氣做腸鏡, 多虧斯坦福博士「再三督促」。 在高概率下, 每天約1萬人診斷癌症,每分鐘約7人確診患癌。 在癌症威脅下,更多患者面臨著沉重的負擔。
  • 26歲女子每天放屁30次,確診腸癌晚期!2種屁或是腸癌信號
    本以為只是腸胃上的小毛病,無傷大雅,但CT檢查之後醫生皺緊眉頭,給小敏安排了腸鏡檢查。腸鏡檢查發現小敏「大腸裡有東西」,三天後,病理化驗結果顯示,小敏得了腸癌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