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曾主持過《新聞聯播》的肖曉琳嗎?
2017年6月28日,肖曉琳因腸癌離世,終年55歲。
真是令人惋惜。
據悉,肖曉琳去世前曾留下遺言:要宣傳,不要像我一樣忽視健康。你們健康、長壽,我就在。感謝你們!
不少專家也曾公開表示,我國腸癌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年輕化,二是發現得晚。年輕化是跟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而發現得晚,主要是腸癌、腸鏡的普及不夠。
中國比美國早得病20年!
關於腸癌的發病年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組長、中山大學前任副校長汪建平教授在2008年一次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患結直腸癌的平均年齡為48.3歲,而美國白人是69.8歲。
在我國,每100人中就有8-9人患腸癌,在以前,腸癌的發病高峰通常在60歲左右,現在越來越年輕化,提前到50歲左右,甚至更早。不論男女,腸癌的發病率將逼近十大惡性腫瘤的第三位。
醫學專家還發現,在以前,年輕的腸癌患者大多跟遺傳有關,因為與腸癌相關的腸染色體是顯性遺傳。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在黃金年齡就患了腸癌,這個現象並不是遺傳所導致的,很多年輕腸癌患者的父母都沒有人患有腸癌。
年輕人得大腸癌,不良生活方式是主因
既然不是遺傳因素引起的,那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腸癌呢?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
原因一:飲食不當
在眾多非遺傳因素中,飲食是最重要的。很多腸癌患者在平時喜歡吃高熱量、油炸、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這些食物的營養單一,而且容易損傷腸癌基因,影響腸道內的菌群平衡。飲食不當,容易破壞腸道內的健康環境,還容易導致痰溼體質。此外,長期吃宵夜和不吃早餐的習慣對腸胃的影響也非常大。
原因二:熬夜
年輕的腸癌患者幾乎都有熬夜的不良習慣,經常在凌晨兩三點才睡,有些人是為了工作或學習,也有一些人純粹就是打遊戲、玩手機。睡眠對於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定時充足的睡眠可以讓細胞在生長分裂時避免損傷,減少跟腸癌相關的基因發生突變。
原因三:長期焦慮、抑鬱
現在的年輕人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壓力都非常大,長期處在緊張焦慮、抑鬱等情志不調的狀態中,再加上抽菸酗酒、久坐不動等,讓腸道很受傷。
有沒有大腸癌,看大便就知道
很多大腸癌患者在發現時已經是晚期,其實,大腸癌發出的最關鍵信號就藏在大便中,平時在大便時,一定要回頭看一眼大便是否有異常。
下面就來看看腸癌的徵兆:
大便帶血:便血是大腸癌最常見和最早的表現。通常表現為大便時偶爾有少量出血,嚴重時還會出現帶有粘液或粘液膿血便。大便帶血的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是顯性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不過,有些患者容易將痔瘡便血和大腸癌便血混淆。
痔瘡便血的顏色是鮮紅的,血附在大便表面或大便後滴血,一般在便秘時發生;大腸癌便血通常是少量的、持續性的、帶黏液的血便,而且大便次數頻繁,有時只排出黏液或血而無大便。
大便性狀改變:比如原本比較粗大的大便突然變得細長,可能是由於大腸內腫瘤不斷增大,導致大便無法順利排出,所以會變得越來越細。此外,由於腸道變窄了,為了將大便排出去,腸道運動會更活躍,容易出現腹瀉的症狀。
因此,如果很長一段時間內,腹瀉頻繁,水樣大便中混著血液,很可能是大腸癌引起的,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排便習慣改變:多為排便次數改變,比如原來每天1次大便,最近突然每天3-4次大便,或者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有些人還伴有裡急後重感,這也是大腸癌的徵兆之一。
腸鏡,是檢測腸癌的「金標準」
目前來說,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最有效手段,被稱為檢測腸癌的「金標準」。
腸鏡檢查能夠清晰地觀察腸道內情況,還能在直視下取得可疑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早期發現和確診腸癌。
不過,很少人主動願意做腸鏡檢查,因為大多數人對腸癌缺乏認識,而且對腸鏡檢查難以接受,甚至覺得恐懼。其實,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腸鏡檢查的不適感已經大大降低,還能選擇在麻醉狀態下做無痛腸鏡檢查,既方便又無痛苦。
腸鏡檢查還有一個重大意義,就是能通過內鏡微創直接處理結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變,阻斷其向腸癌轉變的機會。
建議大家平時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排便後還要多留意大便情況,發現異常儘早就醫。
參考資料:
[1]《大腸癌發病年齡比歐美提前15歲》.健康時報.2018-01-26
[2]《如何發現早期大腸癌》.健康報網.2019-08-14
[3]汪莉.便血,拉響直腸癌的「警報」 大便出血可能是直腸癌的徵兆[J].大江周刊,2012(2):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