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韶山市分站訊(通訊員 周瑩)近年來,韶山市韶山鄉緊緊抓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以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為發展方向,立足科學規劃、全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引進龍頭企業,促進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雙提升」,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位於韶陽村的韶峰山泉項目總投資1.2億元,佔地面積為5500多平方米。按照規劃,該項目有茶葉生產車間、3條生產線,還有用於開展紅色培訓和現場體驗的水文化館、茶文化館和會議室等功能區。該項目建成以後,將通過安排貧困戶就業、村集體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群眾致富,助力脫貧攻堅。同時,由該村集體主導的扶貧產業——韶峰山茶葉基地也正在興建中。該基地致力於打造千畝茶園,將集中種植茶葉500畝,目前,已經完成近300畝的茶葉種植,並計劃在今冬再種植200畝。
「依託韶峰山,加上正在建設中的這兩個項目,就基本形成了韶陽村『一山一水一茶』的農業產業格局,這將是我們村實現鄉村振興最有力的引擎。」韶陽村相關負責人說道。
韶陽村幹部在基地種植茶葉。
同時,韶山鄉藉助「現代農業」東風,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在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成效明顯。
雙石村地處韶山與湘鄉交界處,是韶山鄉最偏遠的一個村,過去由於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結構單一、村集體經濟薄弱等原因導致脫貧攻堅後勁不足。如今,該村以「發展1個合作社,輪作2種農作物,規劃3個主導產業」的思路,不斷調整產業扶貧基地建設和種植結構,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發展1個合作社」就是該村集體成立雙梅種養專業合作社,以發展合作社為核心,促進耕地流轉,壯大村集體經濟,並且圍繞「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工作模式,建立合作社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輪作2種農作物」即輪作紅薯和油菜,2019年,該紅薯基地總產約300餘噸,實現整體收益30多萬元,壯大村集體經濟6.7萬元。「規劃3個主導產業」就是規劃紅薯種植業、農副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商信息服務業為該村重點發展的三個主導產業。今年,該村以合作社為依託,利用村級閒置房屋作為澱粉加工廠房,購置設備,將紅薯加工成澱粉、粉條,形成深加工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提升。
雙梅合作社成員在製作紅薯粉。
韶前村的四清種養專業合作社,自2010年起在該村流轉土地260畝,建設水蜜桃、柑橘等水果基地,並於2012年8月註冊成立「韶山市四清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一直以來,該合作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採取吸納就業、籤訂幫扶協議、免費發放樹苗、免費提供技術和回收果實並幫助銷售等方式,幫助全市600多戶貧困戶進行產業脫貧,預計到水果盛產期時,可帶動種植戶每畝增收1萬多元。
目前,韶山鄉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116家、家庭農場36個,其中以發展水稻、水果、花卉苗木種植和羊、魚養殖等產業為主。
除了有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的助力,韶山鄉的田園旅遊經濟也是一大特色。
位於黃田村的研學項目自2016年6月開辦以來,已接待深圳科普高中學生10餘批次,共1萬餘名學生,接待其他省市研學實踐學生8000餘名。
黃田村研學學生在進行捉魚比賽。
「我們村於2018年6月成立農家樂協會,目前註冊了農家樂營業執照的農戶有36家,一次可接待學生1000人,能接待住宿的農戶32家,可容納600名學生住宿。」黃田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據了解,該研學項目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農耕文化、德孝文化、紅色文化、農事和農耕體驗、新農村建設體驗、拓展訓練基地六方面。該項目是以村與研學機構合作的模式進行運作,近幾年來已為該村創收約10萬元。
一直以來,韶山鄉大力推進集現代農業、具有地區特色的產品、生態休閒、田園景觀為一體的特色鄉村發展模式,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目前,成功引進韶峰創意農業特色示範園、平裡田園綜合體、棠佳閣旅遊文化體驗園項目、華鑫公司等田園旅遊項目,進一步為實現鄉村振興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