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先生心學之路

2021-02-19 金谿縣象山研究中心

象山先生心學之路

    今年是陸象山先生誕辰880周年,江西省金谿縣、貴溪市,湖北省荊門市,福建省武夷山市等地,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已經或將要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那麼陸象山先生是誰?他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在880年後的今天,人們還如此重視他?紀念他有什麼意義?讓我們來走近陸象山先生,感受先生,用象山先生的「心學」思想來指導自己,堂堂正正做一個好人。

 

一、陸九淵(象山)先生其人與其家族

 

1、陸九淵(象山先生)其人    

    

    陸九淵(象山先生)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學家,創立了「心學,是「心學」鼻祖,金谿縣是「心學之源」,「心學祖庭」,金谿縣也被稱為「心學聖地,象山故裡」。象山先生及其家族自南宋來歷代君王都進行了表彰。據《陸氏宗譜》記載:宋孝宗御賜「滿門孝悌」、「崇正學尊」;宋理宗敕旌「陸氏義門」,敕封「儒門」;宋寧宗敕諡象山先生「文安」,稱「文安公」;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敕封「光角名賢」;明憲宗成化年御賜「萬代宗師」;明世宗嘉靖庚寅年御賜「百世大儒」;清朝康熙皇帝御賜「道脈」;清朝乾隆皇帝御賜「翼贊孔孟」。

    象山先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與先生同時代的有他學生「楊簡,袁燮,舒璘,沈煥」等「甬上四先生」,先生教的學生考中進士有據可查的有33人。之後有劉基,宋濂,章溢,葉琛等「浙東四君子」,劉基就是劉伯溫,以及嶽浚,危素,王陽明,徐階,張居正,海瑞,吳悌,湯顯祖,李紱,曾國藩,梁啓超,康有為,孫中山,章太炎,蔣介石,毛澤東,熊十力,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梁漱溟,賀麟,日本的東鄉平八郎,西鄉隆盛,伊藤博文。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也深受「心學」影響,梁啓超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為之用也」。五四運動的口號之一「激勵奮迅,決破羅網,焚燒荊棘,蕩夷汙澤」就是象山先生原話。錢玄同探視被監禁的章太炎時,章太炎曾贈於陸象山先生「激勵奮迅,決破羅網,焚燒荊棘,蕩夷汙澤」四句語錄來激勵他。青年毛澤東也引用過這句話(毛澤東《講堂錄》)現在有著「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也是深受「心學」影響。那麼,象山先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陸九淵,字子靜,號「存齋」,因講學貴溪應天山(後改為象山),自稱「象山翁」,世人尊稱為「象山先生」,生於公元1139年3月26月,逝世於公元1193年1月18日。是現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陸坊鄉陸坊村人,有五個哥哥,分別是陸九思,陸九敘,陸九皋,陸九韶,陸九齡,象山先生與陸九韶,陸九齡被稱為「江西三陸子」。

    象山先生自幼便異於常人,喜歡在家鄉的大槐樹下端坐靜思。4歲的時候有一天問他爸爸陸賀「天地何所窮際」?也就是天有多高、地有多深?他爸爸笑而答不上來。但陸賀知道這個兒子不得了,因為在那個時候,只有屈原在《天問》中問過天,再就是他這個小兒子。象山先生11歲至14歲在金溪滸灣疏山禪寺讀書並悟道,明白了「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吾宇宙」。由於受「靖康之恥」的激奮,象山先生16歲時剪掉指甲習武,準備精忠報國。17歲時,寫下了「從來膽大胸膈寬,虎豹億萬虯龍千,從頭收拾一口吞,有時此輩未妥帖,哮吼大嚼無毫全。朝飲渤澥水,暮宿崑崙巔,連山以為琴,長河為之弦,萬古不傳音,吾當為君宣」的立志詩,這時象山先生已立下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志。19歲至22歲,象山先生任家族「執事敬」,學習管家,明白了生活之不易,也為他以後學問接地氣奠定了基礎。象山先生24歲至27歲為父丁憂,39歲至41歲又為繼母鄧氏丁憂,金溪知縣蘇森將青田陸家老屋事反映朝庭,宋孝宗表彰說「陸九淵滿門孝悌者也」。象山先生34歲(公元1172年)參加省試,先生的《易》論文,實質是一篇心學的綱領宣言書,得到呂祖謙先生的擊節讚賞。五月殿試,賜同進士出身。這個時候正式拜象山先生為師的有「甬上四先生」楊簡、袁燮、舒璘、沈煥以及石崇昭,胡拱,高宗商,孫應時,諸葛誠之,王有大等人。受楊簡之邀,象山先生遊富春江,用「斷扇訟」啟發楊簡悟「本心」。

    公元1175年著名的「鵝湖之會」登場,象山先生寫下了「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湒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辯只今」,「心學」橫空出世,昭如日星。公元1181年又應朱熹先生之邀,赴廬山白鹿洞書院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闡明「義利」之辯,所講「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痕,聽者莫不悚然動心,至有流淚者」,朱熹亦深受感動、「天氣微冷而汗出揮扇」。在朝中當秘書時曾提出「任賢,使能,賞功,罰罪」的醫國「四君子湯」。上殿輪對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後得罪權相王淮而被王淮爪牙王信誣告罷官。公元1187年至1191年象山先生在貴溪應天山講學,創建「象山精舍」,傳播「心學」,學生雲集,文載「居山五年,閱其薄,往來者逾數千人」,可謂盛況空前。1191年7月象山先生赴荊門任知軍,象山先生在荊門知軍任上只有一年三個月17天的時間,「除弊風、罷三引、蠲銅錢、建保伍、重法治、嚴邊防、堵北洩、勤視農」,創下了著名的「荊門八政」,累死在荊門任上。時丞相周必大讚曰「荊門之政,如古循吏,為躬行之效至矣」。象山先生沒有做什麼大官,一生都在傳道,授業,解惑,正人心,引導世人回歸古聖賢之道,啟發世人「發明本心」,以行為感召世人,移風易俗。先生一生「言顧行,行顧言,知行合一」,詮釋了他是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大人。公元1530年,象山先生被請入孔廟,尊享從祀之榮!

    這樣一個堂堂正正的大人是怎麼來的呢?這與他的家族分不開。

 

2、陸氏四百年不分家的「義門」家族

 

    象山先生能成就自己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大人,與他成長的家族是分不開的,陸氏家族四百年不分家,自唐末五代始到元朝末才解散。四百年不分家是個什麼概念呢?夏朝470年,商朝554年,西周275年,東周514年,春秋戰國各一百多年,秦朝15年,西漢214年,新朝(王莽奪權)17年,東漢196年,三國(按220至280年算)共61年,西晉51年,東晉104年,十六國135年,南北朝(按420至581算)共161年,隋朝37年,唐朝290年,五代十國共58年,北宋168年,南宋152年,元朝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也就是說,單個王朝只有夏朝,商朝和東周的生命比陸氏家族「義居」時間長。南宋理宗皇帝時已經是280多年,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皇帝特別下旨表彰陸氏家族,《西江陸氏七修宗譜》記載「皇帝制曰:青田陸氏,代有名儒,載在溢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門翕然,十世仁讓。惟爾睦族之道,副朕理國之懷,宜特褒異,敕旌爾門,光於閭裡,以勵風化,欽哉!」。金溪陸氏就是這樣一個「詩禮簪纓」的大家族,以至皇上敕封陸坊為「義門」,現在陸坊村還有「義門門樓」,「大儒家廟」,「義井」,「百世大儒坊」等古蹟。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家族呢?我們來走近她,一探究竟。

    先來了解一下陸姓的來源。據《史記》中的《周本紀》,《陳杞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等史料記載:陸九淵(象山先生)的先祖可追溯到傳說中的帝堯時期,虞舜24歲,即以孝道聞名於天下,唐堯以娥皇和女英二女妻舜,婚後定居於媯水之畔,其後代遂因居地得姓媯氏。周初分封天下,武王為了安定人心,追思先帝王,復求虞舜後代得媯滿,分封於陳國,以奉祀帝舜,其後代因封國而易姓為陳氏。春秋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因國內王室動亂,出奔到齊國,齊恆公使之為工正,陳完到齊國定居後,改陳為田氏。田氏在齊國的勢力不斷擴大,終於代姜姓而享有國祚,齊宣王時,封其少子田通到平原般縣陸鄉,又別其氏為陸。

    陸通之六世孫陸烈曾為吳郡令,其子孫遂定居吳郡,為吳縣陸氏之宗。陸烈的39世孫,也就是陸九淵(象山先生)八世祖陸希聲,曾任唐昭宗李曄的宰相。僅在唐朝,陸氏家族就有六個宰相,分別是陸敦信,相「唐肅宗」、陸元方,相「武后」、元方之子陸象先,相「唐元宗」、陸贄相「唐德宗」、陸扆相「唐昭宗」、陸希聲也是「唐昭宗」宰相。故有「六相三賢理學家」之稱謂。「三賢」指「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三兄弟。陸希聲的孫子陸德遷於五代末舉家遷至現金谿縣陸坊鄉陸坊村。陸德遷的五世孫陸賀,有六個兒子,分別是陸九思,陸九敘,陸九皋,陸九韶,陸九齡和陸九淵(象山先生)。陸賀以儒治家,採取的是「家國同構」的管理模式。陸氏家族認為「治家如治國」,反映的是陸氏家族「謹小慎微」的治家之觀念,總書記說「治國如治家」,體現的是書記「治大國若烹小鮮」氣度,這應該是「家國共構」的思想吧!陸家一人管家,其餘人各司其職。陸九思主管全部家務,陸九敘經營藥鋪,陸九皋開私塾教學生,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象山先生)潛心學習。因為這種明確的分工,保證了家庭收入來源,也為三兄弟求學提供了條件。後來,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象山先生)三兄弟都成了南宋時期著名的學問家,史稱「江西三陸」。

  這麼龐大的家族,四百年不分家,靠什麼來維繫呢?據《西江陸氏七修宗譜》記載:首先陸賀定基礎為「以儒治家」,並制定《陸氏家法十二條》,陸九思制定《家問》(已遺失),陸九韶制定《終禮》(遺失)、《居家正本上下篇》、《居家制用上下篇》、《陸氏家規十八條》,這樣形成了大綱四篇,家法十二條,家規十八條一套完整的體系(好像國家法律似的),正是這些家規,家訓,家法延續了陸氏四百年不分家,至今仍有值得學習與效仿之處。好的家規,家訓,會形成好的家風,好的家風會使家庭成員和諧順利。今天,中紀委把陸氏家規家訓作為全國十大家訓在全國推廣是有道理的。舉個簡單例子:像我這種70年代的人,小時候父母常說不要做壞事,舉頭三尺有神明看著,要做一個好人,不要丟祖宗的臉,不要給祖宗抹黑。其實,這就是社會通用的家訓。現在很少有這種教育了!

   陸氏家族非常重視思想教育,每天早上集聚眾子弟在祠堂誦讀訓戒之辭,然後才能吃早飯。《宋史.陸九韶傳》記載:九韶以訓戒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西江陸氏七修宗譜》記載警眾歌如下:

聽,聽,聽,

衣食生身天賦定,

酒肉貪多折人壽,

經營太甚違天命!

定,定,定。

定,定,定,

勞我以生天理定,

若還懶惰必饑寒,

莫到饑寒方怨命!

聽,聽,聽。

 

  不僅如此,還用「執事敬」這種輪流管家的方式來鍛鍊陸氏子弟。「執事敬」語出《論語》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也就是孔子的教導:處理事情時,態度認真,擔任工作要敬慎從事,十分認真地把各項事情做好。陸家規定,凡年滿19歲的男子,必須輪流管家三年。陸九淵(象山先生)19至22歲就輪流管家三年,知生活之不易,柴米油鹽之艱辛,懂得了「執事敬」的真實意義,為他後來「心學」思想接地氣奠定了基礎,也是象山先生做學問重視「踐履」的重要因素。象山先生任「執事敬」時有個聞名的故事:當年在金溪陸坊出現了大旱,稻穀收成減產。象山先生親自到田裡去算自己家的谷穗有多少粒穀子,又算了隔壁村鐵匠大哥田裡的谷穗,為什麼同樣是天旱,鐵匠大哥的穀粒會更多呢?他就親自去問,鐵匠大哥告訴他:我家鋤頭打的比你那要長一些,鋤地就鋤得更深一些,土地含的水份和養份相對多一些。象山先生恍然大悟,然後他就向鐵匠大哥學習,產量相對來說得到一些提升。陸氏家族不僅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弟,而且善待他人,至今在大儒家廟裡立著的縣老爺判詞石碑,充分說明了這些。從《居家制用》,《居家正本》,《十八條家規》也可以反映出來,總結起來就兩個字「利他」。陸坊村現在還存在的古蹟「義井」就是一個例證。「同居巷」前的路是古驛道,南來北往的行人極多,那時行人喝水極為困難,是需要花錢買水喝的,陸氏族人看到這種情況,就出資在驛道旁打了一口井,供過往人員免費喝水,所以人們把這口井稱為「義井「。很多在農村長大的人都可以回想到當年自己家裡也有過「義井」這種利他善行。以前的農村人家廚房基本上不關門,為什麼不鎖門,就是方便過往行人口渴了到你們家廚房喝水,是利他,是農民樸實的為他人提供方便的表現,不求回報。人出去幹活了,門開著,誰進去喝過水不知道,根本就沒想過要什麼回報。 

  如果陸氏子弟違法亂紀怎麼辦?據《宋史.陸九韶傳》記載:子弟有過,家長會眾子弟責而訓之,不改,則撻罰之,終不可,度不可容,則言之官府,摒之遠方焉。對於違規犯法的子弟,或者教育,或者打板子,至於情節嚴重的,則送官究辦,除名逐出。

  另外,陸氏子弟必須牢記三點:

1、擇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求族人交朋結友要慎重。

2、隨身規矩:告誡子孫們要講規矩,不要亂來,知敬畏。

3、讀古書:要求子孫們不僅要讀書,而且要讀古書,才會明義,有些東西傳來傳去可能與原意就不一樣了!

   至今,陸坊「義門」門樓左右兩邊青石板上還刻著「規行」,「矩步」的大字。象山先生因有這種良好的家庭土壤,加上他個人的智慧,勤奮,終究成為一代宗師,創立了「心學」。

   那麼,什麼是「心學」呢?

 

二、「心學「是什麼?

 

  詹阜明問:「先生之學亦有所受乎?」,象山先生說:「因讀《孟子》而自得之於心也「。可有人說「心學」是佛學,也有人說是道學,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心學」的根本是儒學。「心學」是以儒學(孟子)為主劑,以佛學為潤滑劑,以道學為催化劑,放在象山先生這臺高效率的攪拌機裡攪拌,發酵,沉澱,然後端在大家面前的牛肉一一一象山心學。象山先生的「心學」是根於《孟子》,其它經典乃是貫通而涉及,化佛化道,買株還櫝。「心學」是明實理,辦實事,千虛不搏一實的踐履之學問。「心學」不是高大上的空談之學問,而是腳踏實地,指導人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的務實之學,是解決人切身需要的學問。所以象山先生常要求人們「在日用處下功夫,在事理上磨,料理的人事方為人」。

  後來明朝的王陽明集「心學」之大成,發揚光大。曾國藩說:「自陸象山氏以本心為訓,而明之餘姚王氏乃頗遙承其者,其說主於良知,謂吾心自有天地,則不當支離而求諸事物」(《曾國藩文集*書學案小識後》)。蔣介石說:「餘所重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即出於陸象山簡易之法,教人以發明其本心為始事,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由於王陽明對「心學」的貢獻,後人並稱「陸王心學」。

 

1、「心學」不是主觀唯心主義

 

    象山先生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有學者根據這句話把象山「心學」劃為主觀唯心主義;在劃分階級成份的年代裡,杜甫曾因在一首詩中寫道「鵝鴨宜常數,柴荊莫浪開」而被劃為大地主階級。「心學」被劃為主觀唯心主義,與杜甫被劃為大地主階級有相似之處,杜甫當然不是大地主階級,「心學」也不是什麼主觀唯心主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是說我心裡想什麼就是什麼,更不是坐在那空想能生出物資。它講的是此本心所蘊含著萬事萬物的本源,與天地萬物之間的規律和頻率的對接,是一種道。是在講做為人應該具有的責任心,擔當和傳承。所以象山先生在講「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句話的同時還講了「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東方有聖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西方有聖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南方、北方有聖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千百年前有聖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千百年後有聖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心學」不是主觀唯心主義,對此,張立文教授在其《心學之路,陸九淵思想研究》一書裡講過,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在其《唯道論》書中也講過,吳文丁先生在其《陸九淵全傳》書裡也闡釋了,江西師大許懷林教授,南昌大學楊雪騁教授,原南昌大學鄭曉江教授都多次強調過。王陽明說:先生「心學」,聖人之學也!毛主席在他的文章《心之力》中開篇之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便來源於象山先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話。2015年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討論時,曾對「心學」作出過高度評價和精僻闡述。總書記指出:「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2016年5月17日,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中例舉出中國五千年來25個偉大的思想大家,說:「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湧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丶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其中赫然就有陸九淵(象山先生)。象山先生是思想大家。

 

2、「心學」是踐履之學

 

  象山先生「心學」是一種實事之學,實踐之學。象山先生重講明,更重身教。象山先生年輕時「三年管家」的經驗,令象山先生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向鐵匠大哥請教為何天旱時鐵匠家的產量相對別人家要高些,向花農請教種花的學問。這都為象山先生以後的學問接地氣打下了基礎。以至於象山先生的講課,無論是士、農、工、商都聽得進去,從中受益。象山先生罷官,回家講習,據載「既歸,學者輻輳。時鄉曲長老,亦俯首聽誨。每詣城邑,環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徙寺觀,縣官為設講席於學宮,聽者貴賤老少,溢塞途巷,從遊之盛,未見有此」。因為象山先生「心學」的踐履之實,以至於聽他講課的,無論貴賤老少,士農工商,人多的是把道路與巷子都塞滿了。象山先生常講「要從日用處下功夫,在事理上磨,料理的人事方為人」,又說:「聖人教人,只是就人日用處開端」。故象山先生要求人「處家遇事,須著去做,若是褪頭便不是」。

   象山先生帶領學生篳路藍縷地創建了象山精舍。象山精舍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起來的,沒有官資相助,完全靠他與學生自立自助建起來。以至於古今學者都讚嘆不已,認為是創舉、奇蹟!象山先生常講「明實理,做實事」,「一意實學,不事空言」。要求學生們「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言語。」在象山精舍期間,他常常帶領學生遊學,考察調研,並在這過程實時講習。經常與學生圍坐在山林,曠野,溪邊,討論「古人自得之,故有其實,言理則是實理,言事則是實事,德則實德」,「精神不運則愚,血脈不運則病」。講到得意處,常大呼「不亦快哉!」象山先生也常說:「千虛不搏一實,吾平生學問無他,只是一實。」難怪乎朱熹曾感慨地說:「遊其門者多踐履之士……,遊某之門者踐履多不及之」。

  荊門之任,象山先生親自為民為官講習,扭轉荊門原來蠻陋的風俗,他的辦公室24小時開放,隨時接待來訪者。還親自操練士兵,為士兵做表率,上場射箭,三箭皆中靶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又用二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別人所認為不能完成的築城牆之事。當時丞相周必大讚道:「荊門之政,如古循吏,躬行之效至矣!」象山先生說:「我無事時,只似一個全無知無能底人,及事至方出來,卻又似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人。」其實,這是象山先生平時用心躬行踐履所致啊!

   象山先生「心學」,至今仍是踐履之學。切記吳澄所說:「勿以象山先生之學問,徒流於先生之言語!」

 

3、「心學」的核心內容

 

主要是:

(1)、心即理。

(2)、發明本心。

(3)、尊德性。

(4)、立大志,做大人。

 

(1)、心即理  

    象山先生在《與李宰》書中說:「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貴乎學者,為其欲窮此理,盡此心也」。心即理,是象山「心學」的獨特貢獻了。心即理,決不是字面上的唯心論,而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是象山先生認為做為人所該具有的責任,擔當和傳承。是人類認識宇宙自然生命的源泉,是象山先生一生強調與踐履的堂堂正正做一個好人的途徑。「本心」是「天之所與我者之心」,「是人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之心」。「心」的本質屬性是「仁」。「理」先天就在人「心」中。「理」乃天下之正理、實理、常理、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蓋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所以象山先生講「東海有聖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西海有聖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南海,北海有聖人出,此心同焉,此理同焉,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心即理」也就是此光明本心蘊含著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原始自然之理。往大了說就是象山先生所說「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心即理」是「元」,是長成參天大樹之始的「仁」。

 

(2)、發明本心

    發明不是發明創造的意思。「發」《說文解字》裡是「根本」的意思,就是使人回歸或顯現光明的本心才是根本所在。何謂本心?孟子曰「四端」,即「側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恥之心,禮讓之心」。「惻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可能還不能形象的理解,很正常,當年楊簡也有疑惑,反覆詢問。象山先生用楊簡剛處理的「斷扇訟」案子來講述:「聞適來斷扇訟,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此即敬仲本心」。楊簡大悟:原來自己的是非之心就是「本心」。那麼本心到底是什麼?筆者認為是仁,是善,也就是大家常講的「良心」。更具體一點,可以想一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時自己當時的心理,當你看到那個把亡妻綁在自己身上用摩託車帶回家的鏡頭;當你看到被掩埋幾天後被救出來小孩向解放軍敬禮的畫面;當你看到為保護自己的小孩,身體彎成弓形護小孩而死那被定格的母親時,那就是你的良心,那就是你的本心。汶川地震時我在廈門務工,當時很多人在公司捐了錢,又自己跑到銀行往紅十字會揖款。(據大數據顯示,汶川地震期間5月12日至6月12月,離婚,犯罪及不良商業行為等大幅下降)。你的本心,我的本心,乃至與象山先生,孟子,孔子,堯舜禹的本心都是相同的,都是仁善的,所不同的是在後天被物慾,意見蒙蔽了的人心,是人心千姿百態,而本心是一的。本心常失,故要「求放心」。在發明本心的道上走,雖然是「希賢希聖」,但至少可以成為一個君子,而不是要去做一個小人。而且在這條路上走,過程會讓人很幸福開心。

 

(3)、尊德性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品德,品德第一,也就是孔子所講的「尊德性,明明德」。尊德性則要求一切內求,內求是本,外求是末。人的本心光明,此心光明,則人生無限光明。若向外求,則是以物來滿足,而物慾是無限的,是溝壑,外求是捨本逐末,最後本末俱失。內求是無形資產,外求是有形資產,現在人常常拿珍貴的無形資產去換取那短暫的有形資產(物質)。「大愛,互助,獨立,堅強,自信,責任,擔當,信仰,魄力,奉獻,公德,文明」等等,這些都是無形的,而「現金,房產,金銀,珠寶,豪車,名表」等等是有形的,它的起源是短暫的,它滿足人的欲望也不是長久的。可人往往是犧牲本心內在的精神來換取這些物質,往往得不償失。外求即求關係,求渠道,求機會,蠅營狗苟;內求即是激發自己的善行,熱情,希望,光明自己的本心。相傳當年清朝宰相張英鄰家造房佔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信回了一封信,內容是「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如,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書羞愧,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如此胸懷,亦讓三尺。張家禮讓的家風,也讓張家興旺發達。當你做好自己,外界的東西就會被你吸引過來。比如珠穆郎瑪峰,它認真做好自己,吸引了多少人去爬珠峰,比如泰山,吸引了多少人前往觀日出,難道珠峰和泰山求人了嗎?沒有!德不配物,必有災殃,假如自己只是個皮筏子,一下子放十噸黃金上去,肯定翻船;假如自己是個航空母艦,十噸黃金也只是放了一個角落而已。「厚德載物」,「山中有寶,唯有德者據之」。人一定要「尊德性」。

 

(4)、立大志,做大人

  南城人陳正己在槐堂書院學習,問:「陸先生教人何先?」對曰:「辨志」。同鄉付子淵也在槐堂學習,回鄉後陳正己問付:「先生教你什麼?」付答:「還是辨志」。象山先生認為「學者須先立志」,「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有人譏笑象山先生講學「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無伎倆」,先生聽說後,大笑:「誠然!」象山先生提倡「尊德樂道」的做人準則,他說:「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於其中,須大做一個人」。 

毛主席說「志,心之力也」。總書記2018年5月2日在北大演講時要求廣大學子「立鴻鵠志」。象山先生在17歲時就立下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大志。象山先生說:「人生於天地間,靈於萬物,貴於萬物,與天地並而為三極,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不行人不道,果何為人哉?」,先生又說:「人生天地間,須大做個人,若某不識一個字,須不妨我做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大人」。所以人生當立志,立大志,做一個聖賢人,一個好人,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大人,而不是立志要做多大的官,掙多少的錢!總書記2019年3月在中央黨校(行政學院)「全國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強調「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三、「心學」對當代社會的影響

    在這裡,我們重點來講講「心學」對共產黨人的影響:

    毛主席說:「共產黨人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謀求福利」。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強調:「不謀私利,才能謀根本,謀大利;嗜小利,不能立大功,有私心,不能謀公事」。共產黨人的大志就是「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民族與人民謀福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而奉獻一切」。象山先生說:「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老一輩共產黨人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共產黨先輩視死如歸,如方志敏,楊靖宇。他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他們有大志,而且矢志不渝。也有一些共產黨人,在糖衣炮彈,嚴刑烤打之下,變節投敵,甚至成為漢奸,是因為這類人沒有真正的立大志,而是混入共產黨的隊伍,目的是升官發財。象山先生反覆強調「首先在於立志,一有私慾,即便知覺,自然容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慾之萌,只責此志不立」。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抓黨性教育,就是讓每位共產黨員要有大志,要堅定對共產黨事業的信仰,不僅要學,而且要行,知行合一。2015年6月14日總書記在全國黨性工作上寄語「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公報直接點明「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的心學「。

  象山先生說:「為人當有所立,免得臨時為利害所動」。一些人因為無所立,在利益面前就動心了,一下子就被拉到地獄裡去了。「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有些共產黨員就失去了信仰,懷疑黨和政府的本心,懷疑黨的事業,進而放縱了自己,幹了不少壞事。共產黨人要「出汙泥而不染」。象山先生講「須要信的及乃可」。疑也要是建立在對共產黨事業大信的基礎上的疑。信不真,則講不明,行無效。共產黨人要對共產黨事業的本心,對政府的初心要大信,要絕對相信黨和政府的本心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有了這個本心,則為官一任,當造福一方,達則兼濟眾生,退則獨善其身。在這個基礎上的疑,面對貪腐,不作為,則會自覺的抵制,才會時時自律。相反,對黨和政府本心的疑,則會導致自私自利,貪腐墜落,身敗名裂,禍及子孫!

  總書記講「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踐行,要知行合一,不讓黨的偉大思想徒留於語言形式」。象山先生說:「言顧行,行顧言,知行合一」。象山先生「心學」一路走來,始終貫穿著為公,為義,體現象山知行合一,有擔當,有傳承,立志做大人,大人做到位了,那「一」元便上去了,大人轉為天人,從而天人合一。古今都可從中汲取養分,做到改過遷善,成為一個有利於社會,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大人!

  

 

 

作者簡介:陸小春   陸九淵(象山先生)第三十代嫡系裔孫。

金谿縣象山研究中心會長。

 

相關焦點

  • 象山先生,880歲了!
    當年,陸九淵看到荊門民風閉塞、習俗鄙陋,在山中的講經臺上蓋了一座亭,宣講心學,教化百姓。陸九淵逝世後,荊門人將此山改稱象山,以示永久的紀念。在荊門一座祠的莊嚴寄託著荊門人對陸九淵的崇祀之情▼荊門象山東麓,為象山傳習之所。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學之源:象山先生陸九淵
    去官歸裡後,他在學宮內設講席,貴賤老少都趕來聽講,據《象山年譜》稱,「從遊之盛,未見有此」。著有 《象山全集》。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50歲的陸九淵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次年九月初三,陸九淵千裡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當時,金兵南侵壓境,荊門地處南宋邊防前線。
  • 聖人之學,心學也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今天,我們通過陽明先生的一篇《象山文集序》來一探究竟。孔孟之後,儒家的另一個巔峰就出現在宋明時期。宋明時期,出現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分別代表了對於孔孟之學的不同傳承。陸九淵,今江西金谿縣人,南宋哲學家,因講學於象山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如果說,象山先生是心學的開山之祖,那麼陽明先生則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陸象山在南宋就已經提出了他的心學理論。他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六經皆我註腳」。他認為,所有經典都是為自己的心做註解。
  • 【金溪新聞摘要】高連珠出席象山先生雕像揭幕儀式
    高連珠出席象山先生雕像揭幕儀式9月27日,百世大儒陸象山先生的漢白玉雕像揭幕儀式在象山先生故裡陸坊鄉陸坊村舉行,縣委副書記、縣長高連珠,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樹標,縣政協副主席、縣工商聯主席賴文英出席揭幕儀式。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南哲思享|李承貴:論席書對陽明心學的特殊貢獻
    錢德洪在《王陽明年譜》中記錄的情形是:「四年已巳,先生三十八歲。貴州提學副使席書聘先生主貴陽書院(應該為「文明書院」) ,身督諸生師先生。」這是說,席書不僅聘請陽明主講文明書院,而且親自率領諸生拜陽明為師。至於陽明講學文明書院的具體情形與影響,如下記載可資參考。《黔記》云:「文成既入文明書院,公暇則就書院論學,或至夜分,諸生環而觀聽以百數。自是貴人士知從事心性,不汩沒於俗學者,皆二先生之倡也。」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很多學者認為,正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更新」,沒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讓佛教有了興盛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王陽明先生像王陽明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在「文治」和「武功」兩個方面都取得了極大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 潘麟先生講授《大學》連載三十五:「鵝湖之爭」的根由
    陸九淵抨擊朱熹,說朱熹的學問是支離、偏頗的,朱熹誤會象山為禪宗,斥責象山心學為禪學,有偏離中華正統之嫌,有悖逆孔孟聖道而成異端之疑。我們回看歷史,就會發現「鵝湖之爭」真正的根由。真正的根由到底是什麼呢?請看潘麟先生講授《大學》之連載三十五《「鵝湖之爭」的根由》。主持人:「品味儒家經典,享受中華文化。」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學鼻祖——陸象山
    陸九淵,字子靜,號象山,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因其山形如象,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是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祖。清代著名歷史學家全祖望總結道:心學作為儒學一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陸九淵思想是繼程門謝良佐之後,經由王蘋、張九成、林季仲發展而來。
  • 王守仁的學說世稱「心學」,並與陸九洲的學說合稱為「陸王心學」
    王守仁的學說世稱「心學」,並與陸九洲的學說合稱為「陸王心學」,這是同程朱理學分營對壘的一種新儒家學說。王守仁集來明心學之大成,他在全面繼承和批判儒家人性論的基礎上,著重對孟子「盡心」說和陸九淵「心即理」說進行了吸收和改造,創建了以注重內心即人的主觀能動性為特色的新儒學——陽明心學,從而達到理學發展的高峰。在陽明心學體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個最為重要的論題,由此也形成了王守仁獨到的教育思想,下面予以分述。
  • 2020陽明心學大會紹興開幕
    從今年開始,紹興市人民政府將攜手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每年在紹興舉辦「陽明心學大會」。本次大會主題為「陽明心學與社會治理」,將舉行天泉會講、陽明心學與企業家精神、陽明心學與膽劍精神、首屆全國大學生知行合一傳習論壇等四個分活動。
  • 貴州省第二強戒所:創新「陽明心學除癮治療法」
    貴州省戒毒管理局供圖「我知道當邁出戒毒所的那一刻,才是我『戒毒之路』的真正開始,但我相信自己能夠戰勝所有的阻礙,開始新的生活。」走出貴州省第二強制隔離戒毒所那一刻,陳亮覺得天空無比明亮,因為他堅信,這是自己最後一次踏過那道門坎。由於多次吸食毒品,2017年底,陳亮被送進貴州省第二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
  • 講座公告|七夕節的民俗演變與傳承、陽明心學的文化價值
    陽明心學的文化價值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年「陽明文化」巡講巡展走進貴陽孔學堂圖書館,此次巡講巡展還將把講座和展覽送到王陽明之路的其他圖書館,這樣的文化走親對於陽明思想的傳播推廣以及陽明心學的交流合作有著特別的意義。王陽明是中國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 「心學」流派,陸九淵「心即理」的主觀唯心主義概述
    他在哲學思想上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把儒家思孟學派和佛教禪宗的思想結合起來,並承襲和發揮了程顥天即理即心的觀點,構成他的所謂「心學」思想體系。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陸九淵反對過朱熹,公元1176年鵝湖之會時曾面對面爭論過。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很多王陽明心學研究者都認為「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繼「致良知」後的又一次升華,不過我們不必看王陽明的解析,只在這二十八個字上望文生義,就可以發現,它可能僅僅是王陽明致良知的一個程式,也就是面對一件事時如何「致良知」。用一種不客氣的話來說,「四句教」被後來王陽明心學的服膺者們極不明智地誇大了。我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下。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無善無噁心之體:在貴州農場開悟後的陽明先生與釋迦牟尼一樣,發現吾心即天理。
  • 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有朋友問:心學之「心」究竟何物? 王陽明先生的「心即理」是其心學的基石,我一直困惑於這個「心」到底指什麼,請各路大神指教。叩謝! 心學實際上發源於南宋的陸九淵,南宋時期曾經爆發過「皇極之爭」,其實也就是想理清《太極圖說》中的道教成分,陸九淵就是「皇極之爭」中與朱熹對抗的主力。他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這個學派很屌的,我眼睛一睜就是看到世界都是我的,我眼睛一閉,世界都沒有了。歷史上稱為心學,後來的傳人是王陽明,所以合稱「陸王學派」。
  • 第三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啟動儀式召開
    論壇組委會主席、中國文化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許嘉璐先生,在會上做了主旨發言並強調:加強陽明心學的研究,需要把它放到中華文化悠長的歷史中,放在明代中葉的社會背景下,也還應該考察在它成熟時期以及陽明身後近五百年中的境遇。並對以繼承、弘揚陽明心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的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的兩大重任做了解讀,獲得了現場嘉賓的高度認同與熱烈掌聲。
  • 第三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3月23日隆重召開
    論壇組委會主席、中國文化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許嘉璐先生,在會上做了主旨發言並強調:加強陽明心學的研究,需要把它放到中華文化悠長的歷史中,放在明代中葉的社會背景下,也還應該考察在它成熟時期以及陽明身後近五百年中的境遇。 並對以繼承、弘揚陽明心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的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的兩大重任做了解讀,獲得了現場嘉賓的高度認同與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