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字子靜,號象山,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因其山形如象,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是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祖。清代著名歷史學家全祖望總結道:心學作為儒學一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陸九淵思想是繼程門謝良佐之後,經由王蘋、張九成、林季仲發展而來。程門自謝上蔡以後,王信伯、林竹軒、張無垢至於林艾軒,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傳亦最廣
陸象山進士及第,進入仕途,陸九淵在朝中提出:任賢、使能、賞功、罰罪是醫國「四君子湯」,得到孝宗讚許,任宣義郎,拜將作監。荊門任職,戰略要地,禦敵前線。整肅政務,修建城牆。宰相周必對其稱讚不已。靖康之恥,他日夜與各路英雄豪傑交往,與他們討論天下局勢。朝廷看他如此有心,也想把他升到一個更高的職位,好讓他完成自己的夙願。無奈,朝中卻有人對此事百般阻撓,他升官不成,反被革職。不得已回到老家,著書立說講學傳道。
陸象山與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呂祖謙和朱熹是世交好友,面論肺腑,朱熹命長子朱塾赴婺州跟隨呂祖謙學習,囑咐兒子要「事師如事父」,足見兩人交情非同一般。朱熹在老家築「寒星精舍」,潛心著述。呂祖謙前來一起編錄《近思錄》。呂祖謙是陸象山進士及第的主考官,形容陸象山「淳篤敬直」是少見之才,世上少有比肩。呂祖謙把朱熹和陸象山約到一起,一個是學壇巨擎,一個是道術圭臬,何不來一次學術交流。就「道問學」和「尊德性」孰先孰後,「無極」和「太極」之說為儒為道,教學方法上先泛觀博覽後歸之約,還是先發明本心而後博覽。後世宗朱者低陸為狂禪,宗陸者以朱為俗學,兩家之學,各成門戶,幾如冰炭」。 雙方賦詩論辯。陸指責朱「支離」,朱譏諷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文化沙龍,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辯」。
陸九淵以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萬物皆備於我,宇宙中存在著「理」,作為學者就是要「明此理」。不可自暴自棄自屈。「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自形而上者言之謂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謂之器,天地亦是器,其生覆形載必有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而愚不肖者不及焉,蔽於物慾而失其本心;賢者智者過之,則蔽於意見而失其本心。」只有聖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要明此理,就要「先立乎其大者」。大者就是本心,所謂本心就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標準就是以義利判君子小人,其核心問題是辨志。志於「利」者,必被「利」所趨;志於「義」者,則以「義」為行為的準則。所以為學之要在於立志。其實,內皇外帝,內聖外王,王霸之辨,義利之辯,華夷之辯,人禽之辨是華夏文化的主線和關鍵。
陸象山家學淵源深厚,陸姓始祖陸通為為齊宣王少子受封於平原陸鄉因以得姓。五代祖陸賈是漢代大儒,行仁義、法先聖,禮法並重、無為而治,為漢朝統治思想之總設計師。二十二世祖為三國陸遜,敗關羽,勝劉備。出將入相,為」社稷之臣「。其子陸抗,孫陸雲,重孫陸機四代英豪。從陸九淵上朔八代祖陸希聲為唐昭宗宰相,陸希聲之孫陸德遷,五代末年為避戰亂,遷至金溪,遂買田營生,富甲一方,為當地豪門大族。到陸九淵出生時,家境衰敗,剩十畝菜田,一處藥鋪、一處塾館,仍保持大家的風度。 陸門家風整肅,聞名州裡,曾受孝宗皇帝稱讚,被敕封為 「陸氏義門」,其祖父好道學,通《老子》《莊子》,其父陸賀,通曉孔孟子之學,生有六子,九思、九敘、九皋、九韶、九齡和九淵,皆學識不凡、卓然有成。
陸象山的學術來源之一是道學。三皇之學乃我華夏正學,其集大成者是老子,老子的道術傳於尹喜,尹喜傳於黃石公,黃石公受書與張良。張良學之十分之一,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成帝王之師,助劉邦逐鹿中原,開創大漢江山。張道陵,字輔漢,張良的第八世孫。性好學,博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創立道教,著作《老子想爾注》。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漢中遷貴溪上清龍虎山。嗣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於龍虎山天師草堂著《心說》:「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帥長於一體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壞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動也。總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其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而與太虛同體矣。其小無內,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謂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來之自己也。「「法即是心,心外無法」。
龍虎山在茲,上清宮在茲,天師府在茲,象山精舍在茲,像山書院在茲。地域相連,陸家與張家,有姻親關係,二十八代天師的孫子張仲英娶陸氏女為妻,陸九淵的表姐嫁天師後裔張禹錫,張禹錫曾帶九淵遊鬼谷祠,傳授他《心說》《因是子靜坐法》。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字正應,去世時,陸寫《挽張正應》詩:「海門晝夜吼奔雷,卻立吳山亦壯哉。前殿神仙三島邃,正陽閶闔九天開。玉階恭授太官賜,象簡親承御墨回。多少簞瓢蓬甕士,輸君留宿兩宮來。」陸象山和三十二代天師張正應的次子張德清交情深久。曾邀張德清於象山頂共談大道。嗣教天師德清的大哥張景淵仙逝,其子慶先尚幼,代為署理教十一年,相當於周公輔政,陸九淵稱「真天師「與」俗天師「。
陸象山的學術直接來源是儒學。他師承林光朝,林光朝師承陸子正,陸子正師承是尹淳和王信伯,王信伯師承楊時,楊時和尹淳為二程弟子。按我華夏道統說,自堯傳於舜,舜傳於禹,禹傳於湯,湯傳於文武周公,周公傳於孔子,孔子傳於曾子,曾子傳於子思,子思傳於孟子,孟子之後有荀子,荀子弟子張蒼,張蒼弟子賈誼,賈誼之後有揚雄,董仲舒,東漢鄭玄,王充,晉朝杜預,隋朝王通,唐朝韓愈,孔穎達,李翱,韓愈之後有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北宋五子時期是我華夏學術春秋戰國之後的第二次百家爭鳴,有一次大爆發。北宋五子學說,都起到開宗立派的作用。張載的氣學,周敦頤是象學,邵雍是數學,程頤是理學,程顥是心學。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華夏文明從伏羲、炎黃到大禹,完成了奠基過程。到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出現,道儒法思想形成。至秦始皇華夏江山一統,華夏文化的道統和制統達到了巔峰。西漢經學是其累累碩果。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儒術」加入了讖緯之學,具有神話色彩,是異化的儒學,不是真儒,禁錮和弱化了我華夏文化的精神。魏晉談玄成風,隋唐佛學大興,致使華夏正學的傳播嚴重斷鏈。唐宋的華夏士子看到我華夏文化日益式微,「九州名山僧佔多」,為抗衡外來文化,保我華夏文脈和道統,北宋五子為代表的新儒家繼承韓愈遺志,引道入儒,張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幼時勤奮好學,啟蒙老師範仲淹,曾想組織民間武裝,抵抗外來侵略,收復甘肅洮西失地。精通《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周易》,著《正蒙》《西銘》,張載認為,教育目的是使人變化氣質而成為聖賢。道濟天下,利濟眾生。
程顥、程顧創始的理學,認為:天下只有一個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這個理,也叫天理,為宇宙之本,天下物皆可以理照,不獨人爾,萬物皆然。理先於事物而存在,是人和萬事萬物產生的根源。天人合一,道沒有天人之別,在天則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乎天地之間。天理在人心為性、性無不差。人有善、惡,是由於稟氣不同,氣有清濁,氣清則才善,氣濁則才惡。稟得至清之氣,生者為聖人;稟得至濁之氣,生者為愚人。格物致知,人們通過讀書接物,考察古今人事,便可體會到萬物皆歸於一理。理與心一,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故存天理,去人慾。理學為朝廷所推崇。謝良佐與遊酢、呂大臨、楊時號稱程門四先生。尹淳也是程門弟子,王信伯為楊時的高足。陸子正學於尹諄,揚、尹去世後, 又師從王信伯,學問精深,造履清白,憂國憂時,鯁直敢言。莆田人林光朝號艾軒從陸子正遊學,致力於聖賢踐履之學,篤守儒家倫理道德,通六經,貫百氏,出入起居,必中規矩,深造獨得,學以致用,終成莆陽理學之祖。被譽為南渡後首以伊洛之學倡東南的碩儒。
謝良佐,謝上蔡是程門四先生之首,黃宗熹譽為「程門高弟,予竊以上蔡第一。」「良佐去矜」成為千古佳話,被收入《中華典故》。 他認為修身的最大障礙在於「矜」,剛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態,驕傲自大的氣勢,皆是由「矜」引起的。他與程頤分別一年後相見,程頤問他:「一年來有何進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頤十分高興地說:「這足以證明你的用功,你已經學會獨立思考了。」其家訓傳世只有五句,可謂言簡意賅、字字璣珠、處處智心。「脫去凡近,以遊高明。莫為嬰兒之態,而在大人之氣。莫為一生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生之計,而有後世之慮。不求人知但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 高足有朱震、曾恬、詹勉、鄭轂、朱巽。
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八歲能賦詩,九歲能作賦。進士後,被授汀州司戶參軍,託病沒有赴任,拜程子為師,專心研究理學,著《列子解》《莊子解》。楊時學成回歸時,程顥目送他遠去,曾感慨地說:「吾道南矣。」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一同跟從程顥學習的人。之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此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遊酢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程門立雪」傳為尊師重道佳話。他將「二程」洛學傳播至東南等廣大地區,被後世尊為「閩學鼻祖」。 楊時弟子千人,人才濟濟,著名的如羅從彥,張九成,胡宏。羅從彥的高弟是李侗,李侗的高足是朱熹。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為吾道南來的大貢獻者,史稱「閩學四賢」。
遊酢,字定夫,建陽人,稱廌山先生。少穎悟,過目成誦。遊酢到潁昌拜程顥為師,著有《明道先生語錄》。遊酢弟子著名的有黃中、胡文定、胡憲、呂祖謙。黃中既是遊酢門人,又是遊酢的外甥,深受遊酢的器重,得理學真傳。朱熹是黃中的學生。
程頤晚年得二士,其一即尹淳,另一個是張繹。為程氏後起之龍象,在程門之中,尹淳「天資最魯」,但「用志最專」,「最為晚出,而守其師說最醇。」注重「待守涵養」,主張在一個「敬」字上下功夫。著名弟子有呂和間、呂廣問、呂本中、呂稽中、呂堅中、馮忠怨、祁寬、王時敏、劉芮、徐度、陳景端、虞仲琳、高材、高選、韓元吉、邢純、程陳、呂大年、李噌、林光朝、高公亮。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出生於南劍州。為儒學集大成者,世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士林祭祀的人。朱熹是李侗和黃中的學生,李侗的老師是羅從彥,羅從彥的老師是楊時,黃中的老師是遊酢,楊時和遊酢均為程門嫡傳弟子。朱熹的理學思想,稱為程朱理學,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學術,孔子之後又一人。朱熹進士及第,曾任南康、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寧宗皇帝講學。著述甚多,《四書章句集注》《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朱熹的門人弟子過千,著名的有黃榦,陳淳,蔡元定,輔廣,真德秀,劉爚、熊禾、遊九言、葉味道。
呂祖謙,字伯恭,世稱「東萊先生」,婺州人。為呂夷簡六世孫、呂大器之子。著有《東萊博議》《近思錄》。呂祖儉、葉邽、樓昉、喬行簡、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都是呂祖謙的嫡傳弟子。呂東萊是鵝湖之會的策劃,導演,主持人。
陸九淵傳道授,學生數千。陸象山的學生,最著名的是楊簡、袁燮、舒璘、傅子云,沈煥、石崇昭、胡拱、高宗商、孫應時、諸葛誠之、王有大,其中楊簡,對心學更進一步。明代陳獻章、王守仁進一步發展心學。朱是揭道學問一意,陸是揭尊德行一意,陸比朱高明一點,先立乎其大者,一切皆出於自心,六經注我,我不注六經。
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史稱「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並列程朱陸王。理學的後繼者是朱熹,心學的後繼是陸象山,王陽明,氣學的後繼者是王夫之,戴東源。在明朝最得朝廷重視的是程朱理學,因為皇家朱元璋姓朱,他跟李淵學習,因為李淵尊老子李耳,朱元璋尊朱熹,民間最活躍的是陸王心學,這是因為市民階層的興起,追求人權自由,是挑戰王權,打破舊秩序,否定權威。
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一直在向西方學習。最開始學歐洲,師夷之長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著學著,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倒下了;解放初我們學蘇聯,學著學著,蘇聯解體了;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學美國,學著學著,世貿大廈被炸了,美國危機了。最後才發現,西方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回過頭來才發現,我們老祖宗那裡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洋為中用」變「古為今用」,變「討寶」為「挖寶」,心學,理學,儒學都是寶,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國學用國學,是華夏文明的偉大復興。復興我們華夏文化歷史上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