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即吾心」本源的心之外,是否有一個屬於個體的心?

2021-02-08 獨視角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陸象山全集》

中國古代有個「吾心即宇宙」的哲學概念。然而,最早系統的闡述這個哲學理念的卻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世稱「象山先生」)。但是到了今天,被現代哲學思維扭曲了,成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論調。要搞清這句話本來的意思,要把三樣東西分開:我,心,宇宙。

我,當然就是生命肉身的自稱。宇宙,就是時空。心,有點兒複雜:一種說法是肉身生命的思維意識。但這以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核心的心。在中國古代哲學裡,心還可以是上面兩個意思相加:思維與意識的本源。

吾心即宇宙,思維之源,能動的本體,即是宇宙。這句話的意思本來很清楚: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沒有別的我心,也沒有別的宇宙。

但是普通人,尤其是現代哲學往往把「我心」扭曲成了「我的心」——一個在宇宙裡邊的肉身裡邊的,晚睡早起的,為了財色名食不斷思量的心——他們把這個一串串的思維活動當成「我心」。我心從本源之心被偷換成了個體的意識活動。這樣就產生了三個概念,我的心,心的本體,宇宙。而心的本體被遺漏不計,我心即宇宙成了我的思想意識即宇宙。世俗認知如此,西方哲學局限性也是如此。

當中國古人說我心即宇宙時,「我心」的手法跟「我口」「我手」不一樣——我口我手我鼻我眼專屬於我,我的跟別人的不一樣。「我心」並不是專屬於我的心,而是我所依止之源。在這個意義上,「我心」的意思更像「我的太陽」,「我的老師」,並不是專屬於「我」,而是與人共有。我心即宇宙的我心就是這樣一個本源的,生民所共的心。所有人的心都是這一個,不是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每個人的不一樣。

當然,本源的心之外,每個人都有一個個體的專屬於自己的心。但嚴格地說,個體化的心的活動只是意識活動,頂多算是思,是心的功用而不是心的全體。思是具體的每個人每時每刻不同的,而心是根本性的不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而變的。以個體內容為特徵的心或者意識根本就不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心,或者說心學所說的心。以本體為特徵的心才是我心即宇宙的心。

我心即宇宙,意思就是心的本體就是宇宙。如果心的本體是宇宙,個體的意識思維又是什麼呢?個體的意識思維就是宇宙整體中的一個點。比如一棵大樹上有無數片葉子。如果每一片葉子是一個個體的意識,那麼這一棵樹就是整體的心。個體意識會意識到差別,認為自己是不同於其他個體的存在。但在本質上,一切個體存在都是一體的。這個本源的整體的生命就是心。

本體的心與個體的意識的不同之處是,個體的意識與思維是以區別分化對立為前提的。眼睛區分色,耳朵區別聲,頭腦區別意思。這些區別作為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只是現象,它們並不真實地存在於心的本體中。如果眼睛看不到了,心的本體只是少了一個現象區別,但是心的本體功能並不欠少。如果頭腦不能思考,心的本體也只是少了一個意思區別,而其本體功能並不欠少。如同鏡子裡照見花,並不是鏡子裡有了花。把花拿開,也並不是鏡子的功能缺失了。人的感官意識只對這種感官來說有意義,沒有這種感官,感受就不成立,談論這種感受也就沒有意義。比如色彩與形象只對眼識來說有意義,而心的功能卻不限於色彩與形象差異。因此,不能用任何色彩或者任何形象來描繪真實的心。同樣地,也沒有辦法用思維來描繪捕捉真實的心。真實存在於一切相中,卻又不依賴任何相。

我們以見明為見,見暗為不見;以聞聲為響,以不聞為靜。這都是意識活動,是相。見與不見之所共,響與靜之所同,就是那個非分化,非對立,非區別的本體與整體。佛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說的就是這個本體與整體。

說到見相非相,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見?」——我們要得到它,擁有它,越快越好。但是這個念頭又是意識活動的結果,是另一次相。

如果停在這裡,只會讓人體會空歡喜之後的懊惱,覺得玄談無益。這是因為我們還在站在分別的立場上,認為分別最後會得到一個理想的結果,卻沒有反思分別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認為「我」是真實的,是一切活動出發點與歸宿,現象與真實應該讓我得到什麼,無論是意識到還是真的擁有,總要讓「我」有點兒變化。

錯,錯,錯。「我」並不是真實的,他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出發點也不是歸宿,他只是真心裡邊的一個小幻點,如同映在天空的一道彩虹,蕩在水面的一圈波紋。得與失,迷與悟,是與非,生與死,有欲與無欲,都是現象的一部分,無論是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都一樣。

真實不因我的變化而多,也不因我的無變化而少。

我不會因有變化而得,也不會因無變化而失。

我是相,只是相。是與不是,存在與不存在,變化與不變化,都是相。相的意思就是不是真實本體,真實本體不是相。

思維到此,一定還會問既然不是本體,相是怎麼在本體中出現的?

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一個壞問題。

好問題是因為進一步思考。壞問題是因為相根本沒有在本體中出現----真實之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對比顯現的,比如A與非A對比顯現出A與非A。為什麼有A,因為非A。為什麼有非A,因為有A。為什麼會有對比?又是壞問題,因為沒有對比。

與對比相連的是是與有。是就是定邊界,導向「定義」。有就是定位置,導向「關係」。這兩種活動與對比同時存在。

簡單地說,就是整體中的片段閃現,就會產生對比,產生是與有的判斷。比如看到一棵樹在那裡就是典型的相對判斷。為什麼呢?因為這棵樹的種子落在此地以前,此地沒有樹,這棵樹枯死腐化以後,此地也沒有樹,正當此時,如果我們看樹的分子與構成物質,它也不是樹,只是某些物質按照某種秩序的排列。樹只是按照它的某種表面的有限特徵來做的判斷。如果人可以一眼看到原子,或者一眼看千年的長度,那麼這棵樹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

本體或者整體的真實之所以不是相而又不排斥相,是因為它是全部可能的集合:既有又無,既是又非,既生又滅,既顯又隱。每一個相,都是這個整體中的片斷,真實本體照在這某個片斷上,就會產生相應的判斷——「是」「有」,進而產生「意識」,「我」,進而依「我」為基礎進行選擇,就是個體生命與生活。

但無無論如何選擇,如何經歷,其實都沒有產生東西,沒有經歷任何東西,也沒有失去任何東西。現象沒有變化,本體沒有變化,顯現為變化的,就是意識在各種現象上滑過的過程。比如坐一輛永遠前進永不重複的車,所見景物不斷變化,但不是景物真的產生與消失,也不是心的本體產生變化,只是眼前所見的這一點在變化。這種變化除了變化的印象以外,沒有改變任何東西。

本體之心並不什麼也不做。個體的人也沒有做。他也沒有迷糊,也沒有犯錯。

他只是以為自己會得,會失,會對,會錯,會生,會死,會迷,會悟。但實際上這些「經歷」都不是他的作為產生的,也不會因為他們的作為消失。他的存在也是沒有實際,不產生,不消失。一切當下感受,都只是一個念頭閃爍而過。這個念頭看起來是他的心裡產生的,其實只是本體的光照到那個點上。那個念頭不會消失,不會產生,消失與產生的,就只是相的顯(亮)與隱(寂)的對比。

一切靜相都是亮與寂的對比。一切變化相都只是亮與寂的對比。而對比的觀察者,是不變的。這就是真實。見光為見,見暗亦為見。知之為知,知不知亦為知。知在為真實,知不在亦為真實。

往期相關文章:

以宇宙為心的陸象山與宋明心學(1)

以宇宙為心的陸象山與宋明心學(2)

以宇宙為心的陸象山與宋明心學(3)

以宇宙為心的陸象山與宋明心學(4)

相關焦點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學之源:象山先生陸九淵
    如果說在一個天人合一觀念地久天長深入人心的國度,冒出這樣的話來只是新奇不算革命的話,他下面兩句就是石破天驚的新口號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陸九淵晚年之時這樣解釋我心即宇宙:「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人須閒時大綱思量,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立身其中,須大作一個人。」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學鼻祖——陸象山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萬物皆備於我,宇宙中存在著「理」,作為學者就是要「明此理」。不可自暴自棄自屈。「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自形而上者言之謂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謂之器,天地亦是器,其生覆形載必有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而愚不肖者不及焉,蔽於物慾而失其本心;賢者智者過之,則蔽於意見而失其本心。」只有聖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 「悟」即「吾心」
    杯身是一個微閉雙眼的智者的模樣,杯蓋上面一個手寫體的「悟」字。智者氣定神閒,令人不由去想,他在「悟」著什麼呢?杯蓋下面自然是空空的杯子,難道是「悟空」嗎!世人皆想悟得真理,哪知若想得悟,先要悟空。我們每日辛勞,卻免不了被煩惱所擾。
  • 瘦商之器3——心器 Lesson1心之封印
    什麼是心?心在哪?你能體會你的心嗎?你說的話是受大腦支配還是受心支配的?你會無條件的把誰放在心裡?你有裝備「心」嗎?你能從你的身體狀況看到你心的狀況嗎?當你長期處於肥胖或亞健康的狀態時,你有想過是你的心出了問題嗎?你的心,還好嗎?
  • 馬祖道一禪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有位禪堂修行的和尚聽了馬祖這樣說了以後,便提出問題:「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禪和子問馬祖:「和尚為什麼說我們這個心就是佛?」馬祖道一禪師:「為止小兒啼。」古人常說「苦海萬重波」,這一波過去,還有下一波,不是一次就能全部解決的,必須要回到核心點。馬祖回答禪和子的提問,說道:「非心非佛。」(既不是心,也不是佛。)你尚未回到「即心即佛」,現在再來一個「非心非佛」,前者肯定,後者否定,這兩句話都沒有錯,兩者都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加了知心與佛的「法門」。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天地之心即是宇宙之心,指宇宙所具有的主導的性質、內在的傾向、指向,是它決定了宇宙萬象的發展,又是宇宙萬象及其運動的根源和依據,它也是宇宙動能和生命力的中心,被稱為宇宙的心靈、天地之心。所以,天地之心是一個宇宙論的問題。那麼,宇宙的心靈和宇宙流行是什麼關係呢?
  • 天助自助 我心即是天心
    天助自助 我心即是天心天可以幫助、我自己可以自助,學習這樣的心態,照顧自己又幫助別人就是天的心,就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我們很多人信宗教、信主、信阿拉、信菩薩、請上帝幫助,這是一個寄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他力能夠幫助你的。
  • 覺悟本心~第四關 心現識變(一)
    三、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若言其無,則不舍一法;若言其有,則不立一塵,即空不空如來藏,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乃藏性體用雙彰。凡夫之所以是凡夫,是因為凡夫在不空、在有形有相上執著,而不懂得往裡面看我們真正的本心;聖人之所以是聖人,他放下對有形有相的萬法的執著,而回歸自在「本性」,所以他得解脫。我們要在這個問題上看破,這個肉團身是假的,一切萬法都是我心變出來的。
  • 「原吾」藏品 | 高僧大德墨寶系列——心定法師
    心定法師,臺灣省雲林縣人,一九四四年生。一九六七年依止星雲大師,一九六八年披剃於大師座下,號「慧熙」。一九六九年於基隆海會寺受具足戒,受業於東方佛教學院、中國文化大學印度研究所。曾任佛光山宗務委員書記、宜蘭縣佛教支會理事、理事長、高雄縣佛教支會理事、臺灣省佛教分會理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秘書長,馬來西亞龍華寺、美國西來寺、臺北普門寺、高雄普賢寺住持,美國佛教青年總會會長。
  • 一切由心決定,心是一切的根源!
    傳統古風「讓悠悠古風 吹遍古老的華夏大地」
  • 【新】以和為貴 從心做起——二〇一八年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淨空之友社「護世息災三時繫念佛事」談話
    香代表信心,我們對佛菩薩、對上帝有虔誠的信心;香也代表信息,它將我們的誠心傳達上去。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它表法的含義,發起虔誠的信心,而不在於燒香數量的多少,特別是在場地有限制的情況。「戒」代表倫理道德;各宗教在這方面有很多共通點,都強調必須遵守世間的倫理道德法則。「定」代表清淨一心,各宗教都強調要恢復心的清淨與專一。有戒有定,才能開智慧,才是真正的香,這種香不但能夠順風而薰,還能逆風而薰。
  • 心器Lesson 4——願力同頻,一念即達
    發的什麼心,下的什麼願,決定了同樣行為後不同的結果。正念還是貪念,德念還是邪念。當這一念的支撐點不足以支撐你想要的東西時,你將收穫甚微。而正念與德念,背後則有著強大的天道規則以及不以任何意志為轉移的合理性在支撐著你。這種強大的能量與宇宙能量的共鳴是不可思議的。心,由魂與魄構成。
  • 禪詩慧語 | 吾心似秋月
    【賞析】「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吾心」,這裡指的是人人本具的清淨本心、佛性、真如。寒山子以明月來比喻本心:本心猶如秋天高掛天空的那一輪明月,湛然圓滿,光輝朗潔,映照在清澈、寧靜的潭水之中,上下輝映,通體光明。這是禪宗典型的水月相忘境界。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
  • 「陳情令番外」醉夢68:絕勝風光今何在,此心安處是吾鄉
    鄭重聲明:紫軒書影的《「陳情令番外」醉夢》只授權百家號和晉江文學城發布,其他平臺若有出現,一概屬於侵權行為,請即刻刪除!「陳情令番外」醉夢67:陳情認主抒心意,香湯採擷泛漣漪藍忘機正待開口,魏無羨立即又道:「哎我知道了,藍氏家規中對用膳有規定,對喝藥卻未立規矩,所以你就可以遵從本性豪放喝藥了是嗎?看不出來啊藍湛,原來你其實屬於豪放派,哈哈哈……」望著這熟悉的放肆笑容,藍忘機也不禁莞爾。
  • 色即是心 - 銀灰色
    把妳喜歡的顏色及不喜歡的顏色跟我說,我額外為妳服務,妳願意嗎往下滑動,看完整對話之前我們有介紹過銀色(點擊回顧:銀色),但銀灰色會比銀色更低調,猶如金字塔最底端的平民百姓。古人常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由此可知,基層的力量看似單薄、脆弱,但實際上在某些情況下,是跌以展現出驚人的韌性及創造力。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九 我心如太極 萬心從此生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九 章聖 人 常 無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故聖人之心皆為道心。同於太極矣。前面有章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此處所言之聖人也。百姓無論善還是不善,聖人皆以百姓待之。無親疏厲害關係。儒家言得民心者得天下。仍屬出世之治理國家百姓。善者以褒揚,惡者以懲罰。從而儘量公平公正。此乃王道之治。
  • 閱盡千帆皆有吾,吾心安處是從容
    閱盡千帆皆有吾,吾心安處是從容生活中的我們想爬上更高的山,想走出更遠的路,想到達夢想的天堂,都要保持一顆從容的心。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唯有退回內心,平靜修行,在躍進千帆後,方可有悟。
  • 淨空老法師經典開示: 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
    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這裡是一段。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禪師這一段話告訴我們,為善、為惡都在一念心,跟佛在大經裡面所說的完全一樣。《華嚴經》世尊總的告訴我們,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說盡了。又常常給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前一句『念佛』,你是想佛,想佛就成佛。
  • 色即是心 - 紅銅色
    又加上在各領域都有經濟價值,更重要是中國發展史上有分紅銅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其實楷博想了好久,該如何將金屬系的色彩介紹給大家?所以這一期的色即是心,就從金屬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楷博就毫不客氣地擔任歷史老師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時候,人類其實已經開始使用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