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道一禪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2021-02-19 白糖書城免費小說

為止小兒啼

馬祖常常說:「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有位禪堂修行的和尚聽了馬祖這樣說了以後,便提出問題:「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禪和子問馬祖:「和尚為什麼說我們這個心就是佛?」

馬祖道一禪師:「為止小兒啼。」(為了止住小兒的啼哭)

《大般涅槃經》的〈嬰兒行品〉中就有「黃葉止啼」的比喻,比喻小孩在哭鬧時,父母親為了止住他的啼哭,就拿了一片楊樹的黃葉說是一片黃金,小孩信以為真,以為黃葉真是黃金,就停止了啼哭。

我們現代人不也常常如此,有時小孩哭鬧,就隨手抓一塊石頭給他,或者摘一片葉子,跟他說:「你看這個葉子好漂亮,後面又有葉脈,上面還有一隻小螞蟻,還有一粒沙喔!」用各種方法轉移他的注意力,目的就是對治小孩的啼哭。

所有的經典、法門都教導我們:「諸受是苦」,我們有時就像小孩般因感到苦惱、苦迫而啼哭。心裡有苦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來自我們的分別心,執取喜歡的,排斥不喜歡的,以致產生無盡的煩惱。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已脫離苦而解脫的聖者們就用方法來告訴我們,讓你心生歡喜,讓你轉苦為樂,不再因執著而受苦,也就「止小兒啼」了。

非心非佛

「黃葉止啼」看起來是為止小兒啼哭,然而這就代表了「四聖諦」。為什麼呢?人因分別造作而感到難過、痛苦,終而啼哭,就是苦諦與集諦;運用讓心靜止下來的方法,而讓人破涕微笑,就是道諦、滅諦。

禪和子又問了:「啼止時如何?」(啼哭止住時,又怎麼樣呢?)

這是那位禪和子的疑問:如果我不啼哭了,然後又怎麼辦呢?

你聽了這疑問是否會覺得很可笑,他自己已經都不哭了,為何還要接著問下面會怎麼樣呢?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當如小兒的你停止哭泣時,你獲得的是永久的快樂?還是在突然發生其他事情時,情況又會改變了呢?這是暫時的解脫或恆常的解脫?

眾生的苦無窮無盡,我們會因各種不同的因緣而感受苦與樂,解決了這次的煩惱,是否就解決了全部的煩惱?所以,「黃葉止啼」事實上只是「對治」。解脫的法門眾多,解脫的境界也有很多層次。或許這個可以解決我此時此刻的苦惱,但是能夠究竟解決嗎?古人常說「苦海萬重波」,這一波過去,還有下一波,不是一次就能全部解決的,必須要回到核心點。

馬祖回答禪和子的提問,說道:「非心非佛。」(既不是心,也不是佛。)

你尚未回到「即心即佛」,現在再來一個「非心非佛」,前者肯定,後者否定,這兩句話都沒有錯,兩者都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加了知心與佛的「法門」。許多人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即心即佛」是對的,但如果因此執著眾生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眾生心,這便是錯解了,因為佛畢竟不是眾生。所以,「非心非佛」這句話便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著而說。

向伊道:「不是物」

禪和子再問:「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除了這兩種人來,和尚又如何指示?)

這是禪和子在問馬祖:「如果不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兩種人來請問,和尚又會如何告訴他呢?」

馬祖說:「向伊道:『不是物』。」(對他說:「那不是東西」。)

「不是物」是指什麼?這是在說心與佛並不是東西。

禪和子又再追問:「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忽然遇到這兩種人來時,又將怎麼辦呢?)

馬祖就回答他說:「且教伊體會大道。」(你姑且教導他體會自性大道。)

「體會大道」,什麼是「大道」?就是證悟佛性。馬祖要禪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實際去修行,才能體會「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道理。

即今是什麼意?

有位禪和子問馬祖說:「如何是西來意?」(什麼是達摩祖師來東土的本意?)

在禪宗的問答裡,常常問「如何是西來意」?「西來意」就是問達摩祖師來到中國的本意。可是達摩祖師應該是「東來」,為什麼說是「西來」呢?因為是從西天的印度來到中國,所以說是「西來意」。

「如何是西來意?」這句話問的是:「他來做什麼?」達摩祖師千裡跋涉從西天到東土的中華,他的本意是什麼呢?他肯定懷抱著一個很偉大的宗旨,有著非把佛法弘傳的心願,那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洞澈自己的本來面目而獲得覺悟,否則為何會冒生死危險來到中國呢?

大家一定會想,達摩遠來的本意就是要弘法,但馬祖的回答是:「即今是什麼意?」(眼前又是什麼意呢?)

這是馬祖在反問禪和子:「你現在要問我是什麼『意』?」這個不就是了嗎?「即今是什麼意?」就是這樣。

這是禪門很典型的回答。「即今」就是現前,眼前是什麼「意」?是什麼宗旨啊?這不是要請人查字典去找答案的,不就是你自己去找答案嗎?馬祖的意思就是你要從自己的身心去找,由你來說自己眼前是什麼「意」。但是要說出來嗎?不用的!

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

又有僧人來問馬祖:「如何是西來意?」

馬祖聽了後,就打問話的人,並且說:「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我如果不打你,四方禪僧就會笑話我了。)

馬祖在說什麼?他以打的動作與一兩句不相干的話來作為回答,這是他的教學方法,比用很多句話或語言,效果更加直接!這也是禪宗以不說法為說法的教學特色,處處都是要讓人頓悟自性的禪機。

我早不合道

曾經有僧人問馬祖:「如何得合道?」(如何修行才能符合「道」呢?)

馬祖回答說:「我早不合道。」(我早就不符合「道」了!)

說,又有什麼「合道」與「不合道」的分別呢?馬祖正是以直截了當的方式開導人放下一切執著。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馬祖道一禪師: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撰文:提舍牛行虎視,引舌過鼻六祖惠能大師法脈「一花開五葉」,「五葉」其中之一就是由南嶽懷讓禪師所傳,而傳承懷讓禪師禪法的是獲得其「心」的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禪師(709-788)是漢州(今屬四川)什邡人,俗姓「馬」,被稱為「馬祖」,是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唯一被稱為「祖」的禪師。他為何會被稱為「馬祖」呢?因為他創立的洪州宗,弘開法筵,法脈廣衍,於宋代更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禪宗大盛於天下,後世禪門便有「臨濟兒孫滿天下」之說。
  • 《壇經》:馬祖道一「即心是佛」
    馬祖道一(約709—788年)是南嶽懷讓的弟子,曹溪慧能的第三代傳人之一。慧能南宗至馬祖道一、石頭希遷而大盛。馬祖、石頭都是南禪史上的中心開啟式人物。慧能的生命智慧,禪宗的獨特精神,迨他們而弘揚光大。馬祖因材施教,對向外求佛的人講「即心是佛」,對執著自心的人講「非心非佛」。公案:「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師(按即馬祖)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
  • 馬祖道一禪師(1)
    當年靈山會上,釋迦文佛拈花,迦葉尊者微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迦葉尊者為第一代祖。以後輾轉相傳,至菩提達摩尊者為第二十八代祖。此為「西天四七」(蓋四七二十八也)。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對此,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麼》一書裡寫道:「這些話,就是儒家經常反對的,認為這樣翻來覆去,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並進一步把這句話解釋成「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蜜;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其實,《金剛經》裡沒有一句簡單重複的話。
  • 佛說:「即心即佛」,佛心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
    佛說即心即佛《菩薩戒經》中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中也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為什麼說我們的心即是佛呢?一切唯心造,佛也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我們迷的時候就是凡夫,在沒有悟道之前,佛也是凡夫,這個佛是指我們凡夫的本性;一念悟道之後,凡夫也就成了佛;因此說,凡聖等一切萬法都源於本心。我們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的境界中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活中無不是喜悅,這種喜悅來自於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便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世界。
  • 傳奇高僧:馬駒踏殺天下人之馬祖道一
    想當年,六祖預言:『等我圓寂七十年之後,有二位菩薩從東方來,一是出家菩薩,一是在家菩薩,在同時興化。'出家菩薩據說是江西馬祖道一禪師,江西所有叢林都是馬祖造的,所謂:『馬祖造叢林,百丈立清規。'在家菩薩據說是龐蘊居士,他全家人都開悟,且在同一時期入涅槃往生。他告訴懷讓「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踏殺天下人。」沒錯,這匹馬駒就是馬祖道一。他創叢林,建道場、門下龍象輩出。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凡夫迷佛性,六道輪迴便有種種相,例如黃金,根本沒有一切相,但經過錘鍊可以做成任何形狀的飾品,也可以造出佛菩薩羅漢相。若著了佛菩薩相飾品的形狀相,便迷失了黃金的本來面目,離佛相,離菩薩相、離飾品相,便認識黃金的非相——黃金不是一切相,但黃金能造種種相。
  • 自身即佛,無法即法,真如佛性,如同金篦刮眼,豁然開朗
    禪宗的主張「即心即佛」,把一切眾生乃至諸佛都歸結於「自心」。這種「自心」,就是儒家提倡的善、惡之心。禪師作為一位溈仰宗的禪僧,深受溈仰宗禪法的影響。溈仰宗是禪宗史上「一花開五葉"的五葉之一。溈仰宗繼承了南宗「自心即佛」、「無念為宗」的禪法,並將此發展為「無心是道」、「日用是道」 。
  •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你想用手去抓虛空是不可能的,同樣的,你想尋找除了心以外的佛菩薩也是不可能的。就是說「除此心外覓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佛本來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修行就可以看得見佛。「因何離此心外覓佛」?為什麼我們除了這個心以外,還要去找其他的佛呢?佛不就是自己心的本性嗎?
  • 拈花一笑,即心是佛,祖師禪的遇見
    唯有佛的大弟子,尊為頭陀第一的摩訶伽葉尊者,妙悟佛意,破顏微笑。這時候,佛陀將花交給大迦葉尊者,就說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試護持,相續不斷。」【《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初會法付囑品第一》】。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囑摩訶伽葉,宗門就這樣開始傳承了。禪宗就開始有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之說。
  • 六即佛(1):什麼是理即佛?--大安法師
    理即佛就是從理性上來說,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最終都能成佛。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一點,沒有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處處宣說,我們自己是認知不到的。就像眼睛,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樣。佛告訴我們:「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大地眾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也包括蜎飛蠕動之物,所有眾生都有佛性。
  •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 文 青衫文齋禪宗史上有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就是趙州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受戒之後,趙州禪師一路行腳,遍訪無數高僧大德,朝拜無數古剎。趙州禪師不僅通曉佛法禪理、善打機鋒,對世俗人情也瞭然於心。
  • 聽一行禪師的禪法心要《見佛殺佛》有感
    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那時候真的不能理解其中意思,後來想找一下一行禪師的《見佛殺佛》,但是國內目前沒有,只有臺灣的,買不到,昨天在喜馬拉雅搜索一下,正好有合無主播的一行禪師的禪法心要《見佛殺佛》,於是很認真的聽了幾個小時,真是越聽越喜歡,越聽越感到內心歡喜,談不上自己進步,至少感到受益。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邊說邊掃、不立一法
    【注釋】「般剌若」:即般若。「怛闥阿竭」:即如來,佛十號之一。「阿羅訶」:應供。佛十號之一。【略解】佛繼續說:「如來藏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雙遮空有,雙照空有,此即一乘寂滅場地。你等眾生往往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不勤求無上覺,修小乘就滿足了。」
  • 修佛不敬,心生嗔恚,惡報即來……
    《根本說一切有部》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如是聞,昔佛初證聖道,往彼時十六大國中最強的摩揭陀國弘法。雖得影勝王(即佛的兩大護法明旺之一的頻婆娑羅王)的敬重,為之建造竹林精舍傳法。然而,影勝王終究是俗人一個,當他看到國人對佛的敬重甚至超過了自己,生嗔恚之心。結果,惡報來了,整個國家都陷入了災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佛以無上神通,調服八大龍王中的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后,二龍王時常自大海而來,聆聽佛法。
  • 佛品西遊|從心出發、歸於靈山,有始無終的烏巢禪師是哪尊佛?
    但後文中禪師又準確預言了取經路上的各路妖怪,說明他有知宿命的神通,說不認識猴子是裝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猴子生嗔心。第三奇:禪師曾想收八戒為徒,但卻不自報名號,在八戒眼裡也只是「有些道行」;而觀音菩薩在福陵山收伏豬八戒時只須拋下蓮花、顯現聖象,八戒即納頭下拜。如果禪師是觀音,何須多此一舉?
  • 達摩祖師論述淺說之佛不遠人,本性即是佛
    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儘是不識自心是佛。如果你能認識到你的本性就是佛,不應當去尋找一個心外的佛。佛不會度佛,用自己的心去尋找一個外在的佛的人往往不可能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佛,但凡是心外求佛之人,全都是沒有真正認識的你的自心就是佛的。
  • 馬祖道一:從篾匠之子到一代宗師
    【人物簡介】馬祖道一(公元709—788年),俗姓馬,世人稱為馬祖,漢州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人。唐朝佛教禪宗大師,六祖慧能之再傳弟子,開創南禪洪州宗,諡號大寂禪師,對中國佛教尤其禪宗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改革創新的關鍵作用。
  • 心中有佛佛自在,心中無佛毋須拜
    丹霞燒佛是禪宗中的一個公案名,出自《五燈會元》卷五,原文如下:五燈會元卷五(卍續一三八·八四上):唐元和中(丹霞天然)至洛京龍門香山,與伏牛和尚為友。後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捨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