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論述淺說之佛不遠人,本性即是佛

2020-12-14 儒釋道文化思想交流

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儘是不識自心是佛。

如果你能認識到你的本性就是佛,不應當去尋找一個心外的佛。佛不會度佛,用自己的心去尋找一個外在的佛的人往往不可能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佛,但凡是心外求佛之人,全都是沒有真正認識的你的自心就是佛的。

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也不能以自心之佛,去禮拜外佛,也不能以求佛之心去念佛,佛不會誦經,佛不會持戒,佛也不會犯戒,佛沒有持戒犯戒的造作之心,也不會造作善惡二業,這裡面講是禪法心義,不是叫你不持戒不念佛不誦經,老話說得好,不盡有為無為不顯,現在的人修行總是以凡夫的造作染汙希求之心去念佛誦經,以求功德福報。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指的是心,唯有修心才能獲得真實的功德,初入門徑的時候,還是遵守一些宗教戒條比較穩妥,因為你到後面會發現很多戒律都是有其存在的必要價值的。之所以佛法是不二法門指的是不落兩邊,念佛不念佛都是落入兩邊的知見,佛性是最真實的存在,不在於你是否念佛,心無取捨,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如果執著於法相,法為心塵,若著非法相,即落空無之理。所以念佛還是要念的,達摩祖師說的佛不念佛是心法,佛陀是在證悟到了實無有法之後,才被燃燈佛授記的,念佛起始一定是著相,因為念佛到一定程度以後才能做到無相念佛,這個無相念佛一般是證到念佛三昧以後才能做到的,所以無相,是以有相為基礎的,要證悟到真念佛的三昧智慧,是要以念佛為根基的,這段話的佛不念佛,不是不念佛,而是真念佛的人,沒有取捨心,分別心,希求心,是一種三昧的智慧,這裡面指的是造作之心念佛求佛的意思,不是叫你不去念佛持戒等等,要搞明白。學佛很忌諱斷章取義。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如果要想真正找到這個真佛,必須得明心見性,見性就是佛。如果不見性,念佛誦經持戒都沒有什麼意義。念佛能夠得到成佛的果報,誦經能得到聰明的果報,持戒能夠跟天人的福德相應,投生天道,布施能夠得到世間的福分,但是要想心外去找尋一個真佛,那是不可能的。

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要想得到出世間真正的功德果報,必須向內找尋自己本性的智慧,並不是誦經念佛持戒等等一點好處都沒有,楞嚴經的十種仙,為什麼不能真正的了生死?因為沒有修正覺心,正禪定,他們缺乏正禪定的智慧,如果是只誦經的話,那也是極有可能去天道,或者現世直接修成五通仙人,但是這只是一般的修性,達不到真正修法身的層次,所以能得到很大的福報,功德也有點,但是在出世間利益上面,很微小,不能說完全沒有。畢竟誦經念佛等等法,即便是心法不對路,也能結緣,得到一個成佛的果報。譬如法華經裡面佛祖說的,能夠受持這部經典的人,佛祖都會給他授記,將來必定成佛。不僅是法華經,念佛法門持咒所有法門都是如此,只是法華經著重提及這個說法,如果念佛的人參禪,誦持法華經,大悲咒,那就等同於老虎身上插上了一對翅膀,頭上長了一對犀牛角。

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如果你自己不懂得這個自心是佛的道理,必須參善知識,才能了脫生死輪迴的根本。如果沒見性,就不能稱為善知識。沒有見到本性智慧的人,即便有能力宣說所有的經典,也免不了生死,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受苦,看不到解脫的希望。

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

以前有過一位叫善星的和尚,讀過所有的佛教經典,還是免不了生死輪迴之苦,只是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善星法師尚且如此,今天有人能夠講幾本佛經論述以為這就是佛法了,這種人就是愚昧無知的人。如果不能認識到自心的智慧,即便是讀兩本經論,對於出離生死也沒太大的用處。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如果真正的找到那個佛,直接見性就行,你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無礙自在的人。如果不能明心見性,整天忙忙碌碌,向外求佛,如同老子道德經說的,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指的就是這個心外求法。這樣做你肯定是找不到真佛的。

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

雖然沒有什麼可得的東西,但是如果想要真正的領悟到這個佛性的智慧,需要參學善知識,必須以至誠之心苦求,讓你的心能夠解悟生死的大事,不能浪費時間。自欺欺人。即便是堆積如山的財富,家眷和屬下多的數不清,活著能看到,死了還能擁有嗎?所以要知道,一切有為之法都跟夢幻泡影一樣的無常,如果不急著立馬尋找能夠幫你解脫生死的人,就很可能會虛度一輩子。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

然後佛性你本來就圓滿具足,但是如果沒有師傅指點,最終很難真正明白。不因師傅指點而能夠領悟到自性智慧的人,萬中稀有。如果自己以某種特殊的緣分明白了這個道理,得到了聖人的心意承傳,就不一定需要參善知識了,這種人一般曾經跟佛法結過一個很大善緣,他生來就懂得一些佛法的道理,勝過一般學佛修行的人。

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謗佛忌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儘是魔說,即非佛說。

如果沒有領悟理解,必須不辭辛苦的求學參悟,因為別人的教導就能夠領悟。如果你還是沒有領悟到這個道理,不學也一樣可以證悟,不同於迷惑無知的人,不能分辨佛法與外道。妄說佛法,誹謗佛陀,忌諱真法。這種類型的人,說法再多,也是魔說,不是佛說。

以個人主觀的理解,這段話指的是,如果你參學無功而返也不要緊,通過實修實證一樣可以領悟到佛法的智慧,現在有些迷人宣揚自己認為好的法門去攻擊其他法門,比如淨土宗很多說學禪宗的人太狂了,淨土穩妥,禪宗說淨土宗太著相了,根本沒有一個絕對實有的極樂世界存在。各家都能拿出自己祖師的法語,佛經互相攻擊,我覺得這是沒必要的,要尊重別人的法,這種我認為就是謗佛忌法,可能我理解的有不對的地方,這裡僅供分享學習使用,不做任何修學建議,佛法就是要多互相學習交流才好,沒人談佛法了,問題就更嚴重了,當然我們要明白自己不是聖人只能做分享,不能做修行指導。

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他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儘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師傅是魔王,弟子是魔子魔孫,迷惑無知的聽他的教導,不能覺悟,墮落於生死的海洋裡面。只要是沒有見性的人,妄言說他是佛,這種類型的眾生,就是最大的罪人,欺騙所有眾生,讓他們墮落魔道。如果不見性,說一切經教,都是魔說的法,魔王家的親眷和下屬,不是佛祖的弟子,既然不能分辨佛魔,憑什麼免於生死苦果。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如果能明心見性了,就是佛。不見性就是眾生,佛於眾生同一體性,如果離開了眾生的體性,是沒有佛性可以證得的。佛今天在什麼地方,就是眾生的體性當中。性外沒有佛,佛就是眾生之性,除了這個體性之外,沒有一佛可見,沒有一佛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

問,如果沒有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修行,給人創造很大的福報利益,能夠成佛嗎?回答,不能。又問,為什麼不能?回答,有一個什麼法給你能夠得到,是有為造作的法,是因果的法,是善緣惡緣的果報法,是生死輪迴的法,不能免除生死,什麼時候能夠成就佛道。

相關焦點

  • 馬祖道一禪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馬祖回答禪和子的提問,說道:「非心非佛。」(既不是心,也不是佛。)你尚未回到「即心即佛」,現在再來一個「非心非佛」,前者肯定,後者否定,這兩句話都沒有錯,兩者都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加了知心與佛的「法門」。許多人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即心即佛」是對的,但如果因此執著眾生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眾生心,這便是錯解了,因為佛畢竟不是眾生。
  • 達摩祖師論述選讀
    這個觀心指的是諸佛如來,以心傳心的覺悟心法,這個心是本來具足的,不用觀,如果以觀來形容,那就落入了下乘。真正的禪,是本性具足,無修無證,何用觀之,去除一切後天的造作分別染汙之心,離於四相的分別,就是真正的修道了。
  • 佛說:「即心即佛」,佛心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
    佛說即心即佛《菩薩戒經》中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中也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為什麼說我們的心即是佛呢?一切唯心造,佛也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我們迷的時候就是凡夫,在沒有悟道之前,佛也是凡夫,這個佛是指我們凡夫的本性;一念悟道之後,凡夫也就成了佛;因此說,凡聖等一切萬法都源於本心。我們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的境界中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活中無不是喜悅,這種喜悅來自於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便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世界。
  • 達摩祖師禪法管窺
    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升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這個大家聽懂了。「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如果你說心外還有佛,那麼佛在哪裡?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根本就沒有佛,你為什麼有一個「除了自己的心以外還有佛的存在」這樣的執著呢?
  • 五方佛之金剛不動如來——阿閦佛
    據《阿閦佛國經》雲,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目如來(又譯廣目如來),示而萌發「對眾生不起瞋恚」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於東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與「不動明王」有區別。
  •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以何莊嚴、以何方便、修何智慧得住金剛三昧,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大眾聞彌勒菩薩問佛此義,皆大歡喜,異口同音讚彌勒菩薩:「善哉善哉!法王子!乃能問佛如是大義。」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分別解說菩薩所行功德地法。
  • 信願行證,傳佛心法。傳佛心法,在世如來
    是不長久存在的;眾生的本性是長久的,是永恆的,是不生不滅的,是和宇宙同體的。「體」是用也,「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只有「體魂」回歸「本性」才是救度自己。眾生要想把自己真正救出來。就要聽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依戒為師」、「常持清淨戒」、「依法不依人」。「法」就是讓眾生念「阿彌陀佛」真正覺悟。
  • 佛在哪?佛在「靈山」,莫遠求!
    佛在哪?這個問題,信佛或不信佛的都會問?那麼佛是什麼?佛又在哪裡?佛是什麼?佛是什麼?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麼三頭六臂,飛天潛地鬼神。人人皆有佛性,人人修行皆可以成佛。
  • 五方佛是哪五尊佛?
    大日如來為密宗金剛界五方如來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大日如來是第一佛土,此佛土名色究竟淨土。藏文名稱意思是不在任何之下,亦即至高無上美得難以想像、難以言說;此一卓越境界名為法界。法界不是具體的境界或單獨的處所,法界是因見色蘊本性而獲得的證悟。當你得見色蘊本性時,即證得與其相應的佛土法界。
  • 達摩祖師《血脈論》
    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原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
  • 為您讀經: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失譯經人名今附三秦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大林精舍重閣講堂,與大比丘眾五千人俱,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摩訶迦旃延等眾所知識,菩薩摩訶薩萬八千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梵德菩薩、光德菩薩、星德菩薩、師子王菩薩、師子藏菩薩
  • 宣化上人:達摩祖師度鸚鵡
    參禪,乃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所傳之微妙心印法門。迦葉祖師當時明白佛的意旨,遂破顏微笑,自此,佛祖心印法門便有得傳承。本來,迦葉祖師已一百多歲,且他修頭陀行,常抖擻精神用功,不會隨便笑。這次微笑,是因為他得到佛陀「以心印心」之表示。 釋迦牟尼佛將此法門傳予初祖迦葉,迦葉又傳與阿難,阿難傳與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又傳與優波毱多。
  • 六即佛(1):什麼是理即佛?--大安法師
    理即佛就是從理性上來說,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最終都能成佛。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一點,沒有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處處宣說,我們自己是認知不到的。就像眼睛,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樣。佛告訴我們:「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大地眾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也包括蜎飛蠕動之物,所有眾生都有佛性。
  • 佛說: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不是你!
    菩薩有心渡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得渡,不是每個人都與佛有緣,有善根、有大福報。沒有善根的人,他根本不聽聞正法,甚至心生詆毀,誹謗三寶,障深慧淺,這樣的人苦海輪迴、不得解脫。所以佛門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佛菩薩有心渡你,但你非不聽佛的話,那就沒辦法了。你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 法、報、化三身佛,就是人的心靈的三種變化形態,人能即身成佛
    法身也是法性,是佛教真理亦即佛法凝聚而成的佛身,也是佛完全證入法性而與之無別的佛身;報身是指佛通過無量利己利人的善行而獲得報答的相好莊嚴的佛身;化身或者應身是指佛為下化眾生隨各種機緣而變化顯現的佛身。法身佛是毗盧遮那佛,報身佛是盧舍那佛,化身佛即應身佛是釋迦牟尼佛。在佛教信仰中,三身佛往往被外在化。他們或者是一個神靈,或者是一個覺悟的人,或者是一個被雕刻的偶像。
  • 達摩祖師傳
    ,遠渡印度洋和太平洋,渡海來中國,開啟了一段傳奇的弘法之路,此時的達摩祖師已將近一百五十歲高齡。志公大師回答說:「達摩祖師回答得很有道理啊!皇上,你要知道,佛本來沒有形式,只存在於心中,既然皇上懷疑有沒有佛的存在,那就證明皇上心中無佛,既然心中無佛,那麼又怎樣會有佛的存在呢?」梁武帝被志公大師短短的幾句話驚醒了,但還是有點不服氣,又說:「那他也不應該說,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啊!」
  • 「如來」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不真實存在,才得授記?
    《金剛經》中有這樣的論述:釋迦牟尼佛若真實存在,就不會得到授記;不真實存在,才得授記。表面上看似乎難以理解,為什麼是這樣呢?「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為什麼?所謂如來,即諸法的本義。」如來,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勝義本性;「來」是已經到達了這種境界。按照藏傳佛教的解釋,如來就是究竟達到了真如本地。
  • 農曆十月初五 恭迎達摩祖師聖誕
    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於是又問達摩祖師說:「那要怎麼樣才算是有功德呢?」祖師就說:「要潔淨完滿的得道者才有,但是這種人很難找!」梁武帝又問:「那麼請問,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佛的存在呢?」達摩祖師就說:「沒有!」
  • 諸佛菩薩誕辰成道紀念日
    我們學佛的人,在佛菩薩的誕辰、成道、紀念日都應該做功德,即供養三寶。功德不論大小,儘自己的力量就好,但是心裡也不要總想著功德這回事,以免著相有礙功德利益。在佛菩薩聖誕紀念日的時候做的功德要比平時做的功德大百千萬倍。下面我們就按我國陰曆月份的順序來簡述諸佛菩薩的聖誕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