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佛(梵文:अक्षोभ्य,Akshobhya,藏文:Sangs-rgyas mi-vkhrugs-pa,「閦」音「觸」),又名不動佛、無動佛,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據《阿閦佛國經》雲,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目如來(又譯廣目如來),示而萌發「對眾生不起瞋恚」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於東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與「不動明王」有區別。
東方不動如來佛土是第二佛土,此佛土名喜悅淨土,藏文名稱意思為真樂。它以真樂為名,是因生該土者即不再退轉,亦不變異。這是證悟了列為第五蘊之識及與識相應之嗔煩惱的本性上,嗔煩惱的藏文名稱意思是比單純的怒強烈。證悟了嗔的本性,便能把嗔轉化為真樂,其心態是沒有恐懼、毫不遲疑。因了知嗔的本性而成就之智為大圓鏡智。
不動如來是象徵證得真樂與無畏佛土的本尊。不動如來坐在由八隻大象抬著的寶座上。大象被認為是體力最大的動物,象徵嗔於諸煩惱中最強。不動如來代表此最強煩惱之被徵服、平定和轉化。不動如來面為藍色,象徵法性不變。他持金剛杵與鈴,表示其一切所作皆為利他,而且全無缺點或錯失。金剛杵象徵無誤,鈴象徵凡有所作,皆以和藹可親的態度為之。
阿閦佛,為大乘佛教東方妙喜世界的佛陀,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世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非常莊嚴,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阿閦佛信仰與阿彌陀佛信仰皆起源於大乘佛教早期,不過同屬大乘的漢傳佛教中,另外一位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較為人知。在藏傳佛教與密宗信仰中,阿閦佛是金剛界五智如來(五方佛)中的東方如來,代表「大圓鏡智」。
最早有關阿閦佛的漢譯佛經是公元147年由東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法師主持翻譯的《阿閦佛國經》,這部經也是已知最古老的淨土經典。最近在巴基斯坦發現了用犍陀羅語書寫的,涉及到阿閦佛的佛經殘卷,它們屬於早期的大乘佛教,書寫時間在公元1世紀末和2世紀間。阿閦佛心咒則是阿閦佛信仰者持誦以求得度的經典。
阿閦佛的形象,據佛經記載為藍身,偏袒右肩。左手執拳,執袈裟角,右手伸五指,手指指地,置於右膝。一般其像結跏跌坐,坐於青色象背負的蓮花臺上。此佛在金剛界曼茶羅中,為左手執拳安於臍前,右手下垂觸地,成觸地印。
阿閦佛心咒:OM a ban za zhi ga hong hong
漢譯讀音:嗡 阿班匝枝嘎 吽吽
===
福寶源佛藝 出品
■更多精彩,請關注【訂閱號】FBYfoyi
■精品佛藝,關注有禮 . 請關注【服務號】fubaoyuanfoyi
■【傳遞有緣,感恩分享】若您覺得文章不錯,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福寶源佛藝官方連結:http://www.fubaoyuan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