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佛之金剛不動如來——阿閦佛

2021-02-26 福寶源

阿閦佛(梵文:अक्षोभ्य,Akshobhya,藏文:Sangs-rgyas mi-vkhrugs-pa,「閦」音「觸」),又名不動佛、無動佛,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據《阿閦佛國經》雲,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目如來(又譯廣目如來),示而萌發「對眾生不起瞋恚」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於東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與「不動明王」有區別。

東方不動如來佛土是第二佛土,此佛土名喜悅淨土,藏文名稱意思為真樂。它以真樂為名,是因生該土者即不再退轉,亦不變異。這是證悟了列為第五蘊之識及與識相應之嗔煩惱的本性上,嗔煩惱的藏文名稱意思是比單純的怒強烈。證悟了嗔的本性,便能把嗔轉化為真樂,其心態是沒有恐懼、毫不遲疑。因了知嗔的本性而成就之智為大圓鏡智。

不動如來是象徵證得真樂與無畏佛土的本尊。不動如來坐在由八隻大象抬著的寶座上。大象被認為是體力最大的動物,象徵嗔於諸煩惱中最強。不動如來代表此最強煩惱之被徵服、平定和轉化。不動如來面為藍色,象徵法性不變。他持金剛杵與鈴,表示其一切所作皆為利他,而且全無缺點或錯失。金剛杵象徵無誤,鈴象徵凡有所作,皆以和藹可親的態度為之。

阿閦佛,為大乘佛教東方妙喜世界的佛陀,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世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非常莊嚴,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阿閦佛信仰與阿彌陀佛信仰皆起源於大乘佛教早期,不過同屬大乘的漢傳佛教中,另外一位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較為人知。在藏傳佛教與密宗信仰中,阿閦佛是金剛界五智如來(五方佛)中的東方如來,代表「大圓鏡智」。

最早有關阿閦佛的漢譯佛經是公元147年由東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法師主持翻譯的《阿閦佛國經》,這部經也是已知最古老的淨土經典。最近在巴基斯坦發現了用犍陀羅語書寫的,涉及到阿閦佛的佛經殘卷,它們屬於早期的大乘佛教,書寫時間在公元1世紀末和2世紀間。阿閦佛心咒則是阿閦佛信仰者持誦以求得度的經典。

阿閦佛的形象,據佛經記載為藍身,偏袒右肩。左手執拳,執袈裟角,右手伸五指,手指指地,置於右膝。一般其像結跏跌坐,坐於青色象背負的蓮花臺上。此佛在金剛界曼茶羅中,為左手執拳安於臍前,右手下垂觸地,成觸地印。

阿閦佛心咒:OM a ban za zhi ga hong hong

漢譯讀音:嗡 阿班匝枝嘎 吽吽

===

福寶源佛藝 出品

更多精彩,請關注【訂閱號】FBYfoyi

精品佛藝,關注有禮 . 請關注【服務號】fubaoyuanfoyi

【傳遞有緣,感恩分享】若您覺得文章不錯,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福寶源佛藝官方連結:http://www.fubaoyuan68.com

相關焦點

  • 五方五佛 | 東方阿閦佛
    東方阿閦佛東方不動如來(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動佛,梵文 Aksobhyabuddha)>所成佛智:大圓鏡智阿閦佛為不動如來,對應的羅馬拼音為Aksobhya,意思為「不動」,因菩提心堅定不動如山,故名為「不動」,有無嗔恚的意思。
  • 阿閦佛的具體形象
    非常遺憾的是很多五方佛的畫像全部是錯誤的。很多師兄真的是太不認真的,不找出處就一頓亂畫。又又很多人紛紛模仿。最後,整個一個混亂的格局。阿閦佛又稱不動佛,阿閦毗佛,意為不動、無憤怒、無藏文的含義是真樂的意思。他是象徵無畏恐懼,得大自在,不再退轉,也永不變異的本尊。
  • 五方佛與五部
    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方佛源於本初佛(元始天尊),五方佛又稱五智如來,他們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對「佛」的概念的抽象表述,即密宗金剛界密法「五佛轉智說」。金剛界曼陀羅,分為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為部主。在佛教密宗裡,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
  • 持念阿閦佛(不動如來)名號的功德利益
    ,能以名號救有情苦,因阿閦佛昔時發願:「若有眾生應被刑戮,願我捨命以救護之「,若有志心稱念彼佛名號,眾苦即時皆悉除滅殆盡。非時霹靂及餘種種可怖之事。彼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專念不動如來及稱名號。是諸災害皆得消除。由彼如來往昔弘濟百千諸龍解脫眾苦。又由慈悲本願誠諦不虛。回向善根要期圓滿故。稱彼名號憂患自消。唯除有情宿業成熟。」〈2〉「魔不能嬈」:阿閦佛名號,因不動菩提行,令眾魔不能損害而憂惱悲慟。經云:「佛告魔言:汝能毀壞誰之道心?
  • 《佛說阿閦佛國經》
    阿閦如來不為諸弟子說罪事,如我為諸弟子說十四句法,阿閦如來不為諸弟子說如是之法。所以者何?其剎無有行惡者。阿閦佛不復授諸弟子戒。所以者何?其佛剎人無有短命者,亦無蔽惡人,無有穢濁劫,亦無有諸結,無有穢濁見,其剎以除諸惡穢濁。」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佛說法時,諸弟子便度於習欲。所以者何?已棄於惡道故。其剎眾弟子終無有貢高憍慢,不如此剎諸弟子於精舍行律,其剎弟子無有作是行者也。
  • 佛教:作為五方佛之一的他,能力十分強大,「女性泰產」只是其一
    作者:阿宣說事兒佛教自公元前500年首次建立,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傳承,其文化底蘊之深,自然不言而喻。佛教發展過程中,其神系中的各方神靈也各有神通,在小編看來,其中的「五方佛」最有影響力。五方佛又稱五智如來,分別是東方不動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南方寶生如來,西方無量如來,中間的大日如來。分管婆娑世界的五方佛土,由於篇幅關係,今天先與小編一起來看東方不動如來。不動如來又稱不動佛、不怒佛,在佛教中,嗔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無論有多強大的人或神靈,一旦有了嗔怒,那麼他就會變得脆弱無比。
  • 佛教:這尊明王是阿閦佛的化身,能力之大,降伏天魔只是其一?
    佛教自古印度入藏地之後,與當地的宗教互相影響,形成了佛教密宗,其中有很多天神菩薩以及佛都與古印度文化中的神靈相似,這也就從側面表現出,佛教文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形成的。而自成一派的佛教,依照自身的教義,在很短的時間就受到了廣大信徒們的奉祀。
  • 五方佛:大日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不動如來
    在佛學的文化傳承中,五方佛主要指的是:一、中央大日如來,是密宗金剛界五方如來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大日如來的佛土是第一佛土,此佛土名色究竟淨土。二、東方不動如來,東方不動如來的佛土是第二佛土,此佛土名喜悅淨土,因為生該土者即不再退轉,所以藏文名稱為真樂。三、南方寶生如來,南方寶生如來的佛土是第三佛土,此佛土名具德淨土,因為此佛具足成就正覺的一切品性和能力,所以藏文名稱為賦有光榮。四、西方阿彌陀佛,西方阿彌陀佛的佛土是第四佛土,此佛土名為極樂,從未聞苦、從不受苦。
  • 佛說阿彌陀經析.94 南無阿閦(chu)鞞佛
    東方亦有阿閦(chu)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復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啊,就像我現在這樣,讚嘆阿彌陀佛的種種不可思議功德和利益,在東方的廣闊世界中,有阿閦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等如恆河沙一樣多的佛陀,在各自的國土顯出廣長舌相,舌頭覆蓋整個世界之上,對一切大眾說出誠實之言:你們這些眾生們,應該信受如此稱揚讚嘆阿彌陀佛功德之利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都在為此守護。」
  • 明王與佛是什麼關係?佛為何會有忿怒相?
    最著名的便是五方佛所化的五大明王。一、大日如來·不動明王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居於五方佛的中央。其智慧光明可照耀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在。唯有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摩醯首羅(大自在天,即溼婆神)不願匍匐在大日如來腳下。據《大日經》記載:溼婆神心生傲慢,自詡為三界之主,不願尊佛,且不滿大日如來在自己的領域內建造金剛法界宮。
  • 十二世紀西藏不動佛
    不動佛 (Akshobhya Buddha),又名阿閦佛、金剛不動佛及寶幛如來,是五方如來中的東方佛,代表「大圓鏡智」。
  • 不動佛心咒強大的功德利益
    【不動佛心咒】不動佛,又稱不動如來,即無動如來、阿閦如來。無動如來之剎土在此世界東方,稱東方妙喜剎土。《悲華經》中記載,無量劫前,經大悲菩薩(釋迦牟尼佛因地)所勸請,阿閦菩薩於寶藏如來所供養、發菩提心,得到寶藏如來成佛授記。彼菩薩往昔行菩薩行時,勝過無量菩薩。無動如來發心住世教化十千大劫,其世界莊嚴,眾生常享喜樂。金剛乘中,不動如來是金剛部部主,代表一切如來之意。麥彭仁波切的《淨除業障百咒功德》中說:「無動如來心咒能淨除一切業障。
  • 三身佛,三世佛,四菩薩,五方佛究竟都是什麼佛
    法身佛,名毗盧遮那,又名大日如來 梵名(Maha Vairocana)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本源,就是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去不來、能生萬法、不會斷滅。報身佛,名盧舍那,為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淨土)之身,報身,顧名思義就是報應所得之身。應身(化身)佛,名釋迦牟尼,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
  • 《不動佛(阿閦如來)的威神力》
    又據「阿閦佛國經」說,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日如來,示而萌發「對眾生不起嗔恚」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的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寶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善快"。由於他的願力所感,這一佛剎中沒有三惡道,大地平正柔軟,一切群眾都行善事,環境極其殊勝。依《大寶積經》所說,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緣多種,但是最根本的因緣則是「應學不動如來往昔行菩薩行,發弘誓心願生其國」。
  • 佛教之毗盧遮那佛
    在密宗的造像布局中,通常以毗盧遮那佛為主尊,配以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構成五方佛的組像,稱之為金剛界的五智如來。有的寺廟五方佛不是供奉在大雄寶殿,而供奉在毗盧殿或千佛殿裡。比如北京古剎法源寺的毗盧殿中,供奉著一座巨大佛像,通體銅製,高齊屋頂,共有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蓮瓣上鏤刻一佛像。此為「千佛繞毗盧」,表示諸化身佛都圍繞於佛的法身。
  • 唐密文化― 五佛與五部
    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方佛源於本初佛(元始天尊),五方佛又稱五智如來,他們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對「佛」的概念的抽象表述,即密宗金剛界密法「五佛轉智說」。金剛界曼陀羅,分為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為部主。在佛教密宗裡,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
  • 不動佛心咒-上師親誦
    不動佛(阿閦佛)心咒之功德:那莫ra 那札雅雅  嗡 剛嘎訥剛嘎訥 若匝訥若匝訥
  • 庸官怕失職 勤拜「不動佛」
    西藏曲水聶塘寺藏黃銅阿閦佛坐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不動佛」居東方值得注意的是,佛教造像中阿閦佛的造像與釋迦牟尼的成道像頗為相似,坐姿相同,手印也相同,不同之處是釋迦牟尼像左手託缽,阿閦佛像左手大拇指和無名指持金剛杵。阿閦佛為佛教五方佛中的東方佛,因意譯為「不動」,又稱「不動佛」。據支讖譯《阿閦佛國經》,東方有妙喜國土,阿閦佛居之。
  • 阿閦佛像前合十(十) 佛頭像回歸 送回濟南人的尊嚴
    我有睡午覺的懶習慣,有心事入不了夢。剛合眼朦朧中聽到敲門聲,忽然想起下午還有《大眾日報》記者白敏和晁明春來訪。阿閦佛像不再分離海峽兩岸弘法,可靜饗人間煙火,自在閒定普濟眾生。託聖嚴法師和阿閦佛像的惠賜,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幾乎天天接受記者的採訪和交流。2003年3月,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搜集海峽兩岸自2002年9月以來宣傳阿閦佛頭像回歸資料,裝訂成三大本複印件呈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