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禪法管窺

2020-12-14 智慧文明心時代

達摩祖師禪法管窺

據《續高僧傳》記述,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初祖,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孝昌三年(五二七年)菩提達摩至少林寺,在寺西山麓石洞中面壁九年,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創立禪宗,傳法慧可;提倡「見性成佛」,即「靜坐默悟,明心見性」。據《佛祖統紀》記載: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十月,達摩大師臨圓寂前,達摩祖師對慧可說:「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更說:「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汝受吾教,聽吾偈言: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祖師的禪法,我們再從如下案例來求解:當時南印度一國有法難,達摩祖師知道後,便派無相宗弟子波羅提前去挽救。他飛到國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國王正在問宗勝(之前自行前去的另一弟子),忽然看見波羅提乘著雲趕來,大吃一驚,忘了自己的話,說:「騰空而來的人,是正的還是邪的?」波羅提說:「我無所謂邪正,而是來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無邪正。」國王雖然驚異,而正值傲慢頭上,便向宗勝下了逐客令。波羅提說:「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趕走僧人?我雖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發問。」國王惱怒地說:「什麼是佛?」波羅提說:「見性是佛。」國王問:「大師能見性嗎?」波羅提說:「我能見佛性。」國王問:「性在哪裡?」波羅提說:「性在作用上。」國王說:「什麼作用?我沒看見。」波羅提說:「現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見。」國王說:「我有它嗎?」波羅提說:「大王如果作用,無不有它;如果不作用,連自己身體都難以看見。」國王說:「作用的時候,他分幾處出現?」波羅提說:「分八處出現。」國王說:「給我講講這八處。」波羅提說:「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現在無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攝於一顆微小的塵埃中。知道的說是佛性,不知道的說是精魂。」國王聽了這段偈語,心裡就開悟了,向波羅提悔過謝罪。

菩提達摩大師

達摩祖師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主要著作有《少室六門集》,內容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入四行觀》、《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等六門。下面我們便進一步從達摩祖師的著作來求解其禪法:

《菩提達摩大師略辯大乘入道四行觀序》(弟子 曇琳):「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菩提達摩大師略辯大乘入道四行觀》(梁 菩提達摩):「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嵩山少林寺

《達摩血脈論》(達摩祖師 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升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臥,儘是外道有為法。」、「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象,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

嵩山少林寺達摩洞簡介

《達摩悟性論》(達摩祖師 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隨邪見,失心狂亂。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達摩破相論》(達摩祖師 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也就是在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準;構成信仰後則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藉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理入為主,行入為助。達摩祖師禪法思想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達摩祖師傳
    梁武帝聽了,非常生氣,並不能領悟達摩祖師之意,兩人話不投機,於是惱怒的把達摩祖師趕走了。達摩祖師三請不下 「少室山 」。孝明帝倍加欽敬達摩祖師懿風,於是供養摩衲袈裟、金缽、銀水瓶及繒帛等物。達摩祖師仍然堅辭拒讓,直見孝明帝誠心,才勉強接受。從此,僧俗二眾,對達摩祖師更加仰慕,倍加信向。
  • 從電影《達摩祖師傳》說起
    可是對於如何正確的打坐,參悟沒有深入的認識,想要學習真正的禪宗,需要我們追根溯源,充分了解始祖達摩祖師的求學經歷和傳法經歷,以此來幫助我們更好的深入學習禪宗文化。 雖然介紹達摩祖師的文章和傳說很多,世人也多是從文章裡的簡單敘述中了解這位了不起的禪宗祖師,但是文章的簡單敘述遠遠沒有真人演出的直觀生動,令人印象深刻。
  • 達摩祖師度鸚鵡
    達摩祖師見到當時的印度人根性尚未成熟,而中國人的根性卻成熟了,能接受大乘法,於是從印度飄洋過海,在廣州登陸。故廣州又名「西來初祖地」。可是當時廣州人,還未能接受這個大乘法,不認識達摩祖師,把他叫作「摩羅叉」。達摩祖師乃專程去南京,本欲先度神光。神光升坐講經說法,辯才無礙,講到天花亂墜,地湧金蓮。
  • 農曆十月初五,恭迎達摩祖師聖誕
    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五,恭逢達摩祖師聖誕。
  • 宣化上人:達摩祖師度鸚鵡
    達摩祖師見到當時的印度人根性尚未成熟,而中國人的根性卻成熟了,能接受大乘法,於是從印度飄洋過海,在廣州登陸。故廣州又名「西來初祖地」。可是當時廣州人,還未能接受這個大乘法,不認識達摩祖師,把他叫作「摩羅叉」。達摩祖師乃專程去南京,本欲先度神光。神光升坐講經說法,辯才無礙,講到天花亂墜,地湧金蓮。 達摩祖師問他:「你為什麼要講經?」答曰:「我在教人了生脫死」。
  • 佛教故事 | 達摩祖師度鸚鵡
    達摩祖師見到當時的印度人根性尚未成熟,而中國人的根性卻成熟了,能接受大乘法,於是從印度飄洋過海,在廣州登陸。故廣州又名「西來初祖地」。可是當時廣州人,還未能接受這個大乘法,不認識達摩祖師,把他叫作「摩羅叉」。達摩祖師乃專程去南京,本欲先度神光。神光升坐講經說法,辯才無礙,講到天花亂墜,地湧金蓮。    達摩祖師問他:「你為什麼要講經?」答曰:「我在教人了生脫死」。
  • 陽春發現隋代達摩祖師巖刻畫像
    繼在陽春市春灣鎮通真巖北面崖壁上,以前發現過清光緒年間的巖刻「歌臺暖響」後,今年6月,在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經過複查,考古專家們在巖刻上方發現了一個隱隱若現的達摩祖師畫像(小圖)。畫中達摩祖師額頭高廣,雙目炯然,正悠然坐於西歸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廣東古代巖畫一直非常少,這次達摩畫像的發現,為廣東地區增添了新的文物種類,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近日被廣東文物局評選出「十大新發現」之一。通真巖(大圖)洞口位於一座石灰巖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兩個洞口,洞內可容百人。兩個洞口之間是一塊大巖壁,達摩祖師畫像位於巖壁中線。
  • 讓達摩祖師告訴你如何遠離顛倒,求得心安
    然而梁武帝卻沒能開悟,所以達摩祖師只好離南梁而去。後來,達摩祖師於少室山面壁多年,人稱壁觀婆羅門。其間,有一個叫做神光的和尚來到少室山見達摩,問達摩成佛之道。初見神光,打破只當神光是一時衝動,沒有有理睬他。但是神光卻用自己的恆心感動了達摩祖師。一日達摩祖師見神光久立於雪地之中,積雪已經漫過了膝蓋。
  • 禪宗二十八祖-達摩祖師的東渡之路!
    達摩祖師原名為菩提多羅,後改名為菩提達摩,印度人。達摩祖師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出家為僧後師從般若多羅大師,精研大乘佛法,成為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於是達摩祖師在中國傳法之後,便成為中國的禪宗初祖。典上記載的是達摩祖師觀察東土震旦有大乘氣象。氣象的意思就是說中國人有這種大乘的根器,菩薩的根器。印度和中國都是兩大文明古國,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有聖人出現,那就是孔子和老子;印度聖人出現,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跟釋迦牟尼基本屬於同一時期的聖人。
  • 達摩大師聖誕 | ​達摩祖師度鸚鵡
    達摩祖師見到當時的印度人根性尚未成熟,而中國人的根性卻成熟了,能接受大乘法,於是從印度飄洋過海,在廣州登陸。故廣州又名「西來初地」。可是當時廣州人,還未能接受這個大乘法,不認識達摩祖師,把他叫作「摩羅叉」。達摩祖師乃專程去南京,本欲先度神光。神光正坐講經說法,辯才無礙,講到天花亂墜,地湧金蓮。達摩祖師問他:「你為什麼要講經?」答曰:「我在教人了生脫死」。
  • 著名禪宗公案:達摩祖師對梁武帝的尷尬場面
    先簡單的介紹下兩位人物,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開山祖師,來自印度,主要弘揚大乘佛法。而梁武帝是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名字叫蕭衍,他是中國第一個信佛的皇帝,他渡很多人出家為僧,建塔,造寺,塑佛像,自己還講經。
  • 一葦渡江,斷臂立雪,達摩祖師二三事
    2020 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初五,是達摩祖師聖誕日。達摩祖師乃禪宗祖師,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 禪宗達摩祖師:慧可啥也不說,衣缽必須傳你!
    中土禪宗達摩祖師在寂滅前,專門把四名高徒叫到身邊,作最後的考察,看誰能傳承自己的衣缽。於是達摩問他們學習禪宗佛法的心得。弟子道副說:「按我的看法,學習既要不執著於文字,但也不離開文字。」達摩祖師笑笑說:「你學到了禪宗的皮毛。」
  • 高僧大德齊聚煙臺蓁山觀音寺,加持108達摩祖師畫像
    為了弘揚達摩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教法,長沙九溪古寺住持通振法師、長沙九溪書畫院副院長龔毅敏居士發心將禪與中國繪畫元素相融合,創作108幅達摩祖師畫像,結緣給全國108座寺院,這也是本次活動的緣起。活動正式開始前,華振法師依照傳統儀軌,帶領煙臺蓁山觀音寺四眾弟子,在山門迎請聖輝長老等諸山大德入寺禮佛說法。
  • 嵩山少林寺瞻禮達摩祖師
    嵩山少林寺瞻禮達摩祖師達摩洞,位於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中峰上部,是一個天然石洞,深約七米,寬約三米。相傳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於公元527年至公元536年在此面壁九年,首傳禪法,因此後人亦稱之為「初祖九年默玄處」、「達摩洞」或「達摩面壁洞」。
  • 農曆十月初五 恭迎達摩祖師聖誕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禪宗在東土開花結果,發展為中國最大佛教宗派。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達摩祖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
  • 達摩祖師傳法時,說了一個預言,至今依然可以驗證
    學佛的人都知道,菩提達摩是禪宗的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禪宗的初祖,後世把他稱為達摩祖師。,因此,達摩祖師的在中國的傳法,有很多內容其實都與讖語有關,他自己所講的一些話,也被後世的人當成讖語來看待,如達摩祖師付法傅衣予二祖慧可大師時,就曾預言末法時代(後世)的修禪者的狀況,他說:「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 恭迎達摩祖師聖誕|探秘中國禪宗起源
    《碧巖錄》中記述了達摩祖師同梁武帝當時會面的情形。 席間,梁武帝問達摩說:「我造寺廟、抄佛經、度和尚無數,請問我有多少功德?」 達摩回答說:「沒有功德。」 梁武帝又問:「佛法聖教的第一義諦是什麼?」
  • 恭迎達摩祖師聖誕丨誰解祖師西來意?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迦葉會意,「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由此開始,祖祖聯芳,相傳佛之心印。自達摩祖師,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唐朝時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
  • 般若法語 ‖ 達摩祖師皮囊歌
    達摩祖師云:「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