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禪法管窺
據《續高僧傳》記述,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初祖,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孝昌三年(五二七年)菩提達摩至少林寺,在寺西山麓石洞中面壁九年,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創立禪宗,傳法慧可;提倡「見性成佛」,即「靜坐默悟,明心見性」。據《佛祖統紀》記載: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十月,達摩大師臨圓寂前,達摩祖師對慧可說:「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更說:「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汝受吾教,聽吾偈言: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祖師的禪法,我們再從如下案例來求解:當時南印度一國有法難,達摩祖師知道後,便派無相宗弟子波羅提前去挽救。他飛到國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國王正在問宗勝(之前自行前去的另一弟子),忽然看見波羅提乘著雲趕來,大吃一驚,忘了自己的話,說:「騰空而來的人,是正的還是邪的?」波羅提說:「我無所謂邪正,而是來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無邪正。」國王雖然驚異,而正值傲慢頭上,便向宗勝下了逐客令。波羅提說:「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趕走僧人?我雖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發問。」國王惱怒地說:「什麼是佛?」波羅提說:「見性是佛。」國王問:「大師能見性嗎?」波羅提說:「我能見佛性。」國王問:「性在哪裡?」波羅提說:「性在作用上。」國王說:「什麼作用?我沒看見。」波羅提說:「現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見。」國王說:「我有它嗎?」波羅提說:「大王如果作用,無不有它;如果不作用,連自己身體都難以看見。」國王說:「作用的時候,他分幾處出現?」波羅提說:「分八處出現。」國王說:「給我講講這八處。」波羅提說:「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現在無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攝於一顆微小的塵埃中。知道的說是佛性,不知道的說是精魂。」國王聽了這段偈語,心裡就開悟了,向波羅提悔過謝罪。

達摩祖師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主要著作有《少室六門集》,內容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入四行觀》、《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等六門。下面我們便進一步從達摩祖師的著作來求解其禪法:
《菩提達摩大師略辯大乘入道四行觀序》(弟子 曇琳):「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菩提達摩大師略辯大乘入道四行觀》(梁 菩提達摩):「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達摩血脈論》(達摩祖師 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升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臥,儘是外道有為法。」、「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象,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

《達摩悟性論》(達摩祖師 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隨邪見,失心狂亂。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達摩破相論》(達摩祖師 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也就是在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準;構成信仰後則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藉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理入為主,行入為助。達摩祖師禪法思想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