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菩提達摩是禪宗的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禪宗的初祖,後世把他稱為達摩祖師。
達摩生於古印度的南天竺,屬於剎帝利種姓,據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出家,潛心修學大乘佛法,師從般若多羅大師。
後來佛教在古印度的影響不斷的降低,於是遵照師父般若多羅的意思到中國傳法,臨走前師父送給他一首讖語,即:
路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這首讖語準確地預見了達摩祖師在中國傳法的經歷,因此,達摩祖師的在中國的傳法,有很多內容其實都與讖語有關,他自己所講的一些話,也被後世的人當成讖語來看待,如達摩祖師付法傅衣予二祖慧可大師時,就曾預言末法時代(後世)的修禪者的狀況,他說:
「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
達摩祖師認為,在後世的中國,到了末法時代,絕大部分的修行者,往往只會講佛理,即說真如佛性者多,而能夠真正參究通達佛理的人並不多,即通達真如佛性者少。
從現在的佛法傳承來看,確實是真實的寫照,也就是說,達摩祖師傳法時,說的這個預言,至今依然可以驗證,儘管禪宗一門,私下與真如佛性相符密證,而且不為外界所知的人也很多,但從整體來看,自古至今,講禪理的人多,真開悟的人少。
為什麼如此說呢?
因為講禪理,靠的是知識與文化,即研究佛經就可以把禪理講得頭頭是道了,相對於開悟來說,確實要容易得多。
而開悟,講究的實證,即親身實證,跟知識與文化沒有太多的關係,甚至已經超出了知識與文化的範疇,這當然要比講禪理困難得多。
因此,講禪理的人多,真開悟的人少,這一現象不足為奇,因為並不可以所有的修禪者都證至開悟,所以,有很多人退而求其次。
那麼,開悟是怎樣一種體驗?
按照禪宗的說法,所謂的開悟,其實就是明心見性,認識眾生有苦的真相,也就是說,開悟並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更不是祖師們可以傳授給你的,而是需要你親身證悟,換句話說,在你證悟的過程中,祖師或者佛經只能起到引導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說證悟(開悟)要比佛理更加困難的根本原因。
因此,佛理可是別人的經驗,如佛經就是佛陀的經驗,但是開悟則完全不一樣,由於每一個人的根器都不一樣,所以,才造成每一個走向開悟的過程都不一樣,儘管開悟之後,都是證悟本心這個主題,但其過程卻是各有不同,甚至各教派的認識都不一樣。
如禪宗的開悟明心,其本質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所在,並親證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達不到這樣的境界,那就不是明心見性,更不是開悟。
如果達不到開悟,那對於佛法的認識,只能是理解別人證悟的經驗,算不上是通透佛理,換句話說,沒有通透佛理佛法,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開悟的,反過來也一樣,開悟的人,沒有不通透一切佛法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說理者,肯定不是開悟者,至少還沒有開悟,但真正開悟的人,是一定通透佛法的,或許正因為如此,達摩祖師才說「說理者多,通理者少」吧!
因為事實上,確如如此,也就是說,要找一萬個說理者容易,但找一個開悟者卻是非常不容易。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阿彌陀經》《阿含經》《華嚴經》《大念處經》《智論》《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