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瞻禮達摩祖師
達摩洞,位於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中峰上部,是一個天然石洞,深約七米,寬約三米。相傳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於公元527年至公元536年在此面壁九年,首傳禪法,因此後人亦稱之為「初祖九年默玄處」、「達摩洞」或「達摩面壁洞」。洞前石坊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建造,洞中供奉禪宗初祖達摩石像,兩側侍立其弟子像。
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為梁代三大士。達摩祖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達摩到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後出禹門遊化終身,葬於定林寺(現為空相寺)。
達摩初祖以四卷《楞伽經》授慧可,並作為禪門傳法之心要,這表明達摩禪法思想的義理基礎是大乘《楞伽經》。
達摩以後,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以及北宗神秀,儘管在經典的依持上兼採《大乘起信論》、《維摩經》、《文殊說般若經》、《金剛經》、《法華經》等,就其籍教悟宗而言,已經不局限於《楞伽經》,但就其禪法思想的義理基礎而言,本質上仍然屬於《楞伽經》所確立的真常唯心論系統,而就其實踐觀法而言,在本質上也仍然屬於舍妄歸真、住心看淨的法門。
《續高僧傳》曰:菩提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悲此邊隅,以法相導。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於時合國盛宏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
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在後,而銳志高遠。初逢法,將知道有歸,尋親事之。經四、五載,給供諮接,感其精誠,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譏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則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
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
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訴。經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於法也。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四名稱法行,即性淨之理也。磨以此法,開化魏土,識真之士,從奉歸悟。錄其言語,卷流於世。